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3  2025-04-21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
2025届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三模(4月调研)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第十届湖北省高三(4月)调研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单位:襄阳市教科院 审题单位:黄冈市教科院 宜昌市教科院
2025.4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们通常把地球表面被66°34'纬度线包围的部分称为极地或极圈。北极和南极是地球的极巅,它们遥相呼应,各据一方。冰天雪地是极地的特色,寒冷干燥是那里的常态。夏季极昼,阳光普照没有夜晚,给人以寂静,也带来入睡的艰难;冬季极夜,长夜难明见不到太阳,是另一番考验。尽管极地人迹罕至,那里的生态环境却别有洞天:企鹅在南极雪地疾走,白熊在北极冰水游泳,苍鹰在高峰之巅盘旋……
极地是地球上的一块净土,是生物的基因库和自然资源的储备地,也是气候环境演变的航向标,航天、航空、航海和人类生存等问题无不与极地密切相关,它把人类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极地蕴藏着丰富的能源、矿产、淡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目前,人类已经在南极发现220多种矿产,包括煤、铁、铜、铅、锌、铝、金、银、石墨、金刚石和石油等。极地还是科学的殿堂、创新的源泉。许多全球性变化问题或可从极地找到线索和答案。温室效应、气候旋回、臭氧洞现象等重要发现,都得益于极地研究的开展。
极地有一个如天然实验室,极地考察能力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持续深入地开展极地科考,离不开强大科技实力的支撑。我国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在极地独立开展科考工作并建立科考站、持续进行科学观测的国家之一,这与工程技术进步给科考事业带来的巨大助力分不开。
目前,我国极地科考调查了南北极陆地和海洋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演变,研究了南北极地质背景,绘制了南极内部陆地第一张地形图,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南北极拥有的能源和资源信息。截至2016年,我国在南极获取的陨石达12265块,拥有量居世界第三,对研究地球及其他天体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价值。这些来自极地科考的研究成果除了本身的科研意义外,还为我国社会发展、维护海洋权益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瞩目未来,相信随着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发展,通过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快学科建设等途径,我们必将实现极地研究的更大发展。
(摘编自人民网《极地科考 造福人类》)
材料二:
用机器狗助力南极科考、使用无人机在南极寻找陨石、利用特制的重力活塞柱状取样器像给地球“打针”似的提取南极高海底沉积物……近年来,中国南极考察队在考察的过程中亮出的科技范儿,展示了我们在探索南极过程中非凡的实力。
人类在南极地区的活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00多年来,共有30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50多个考察站开展科学考察,而中国真正拿到“入场券”,是在40年前建成长城站之后。那时候我国的物资装备和保障能力都非常薄弱,运送物资需要的专业破冰船都没有,用来替代的船不能直接抵达建站地点,队员们还必须驾驶简陋的小艇,把大船上的物资一点点转运上岸。


浏览完整试题正是靠一批又一批南极考察队队员们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中国南极科考一步一步走进世界舞台中央。1985年10月,中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在国际南极治理舞台上正式有了话语权。不过,在进入“南极俱乐部”初期,我们和很多大国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只能奋起直追。
当时,南极最具科学考察和研究价值的区域有三个点:极点、冰点和高点。其中两个都已经有了考察站。早在1957年,美国就在极点建立了世界上唯一的常年考察站——阿蒙森-斯科特站。而冰点这个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前苏联也在此建成东方站。只剩下被称作“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高点没被攻克。我国为了推进南极科考事业发展,从1991年便锚定目标,要在南极的高点去建昆仑站。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原主任、一级巡视员吴军说:“为了建昆仑站学习经验,我们组织了一个团去美国的考察站。当我看到美国的考察站和装备,给我的震撼不是一点点,实实在在看到了我们的差距,这也成为激励我们往前推进的动力。”
经过18年的不懈奋斗,中国的南极工作者们以不服输的劲头,最终把这个国际上公认的“硬骨头”给啃了下来,在这个“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高点建成了昆仑站。
放眼全世界,在开展南极科考这个问题上,我们中国其实是后来者,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奋发拼搏,我们逐步后来居上。2017年,我国成功承办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在会上牵头提出“绿色考察”倡议,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这几年来,我国深度参与南极生态环境保护、南极海洋保护区等国际治理的协商等等。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增强。未来,我们还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更好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环球网《南极科考40年:中国如何在极端环境中书写科研奇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极北极遥遥相对,但气候条件相似,极昼极夜的特殊现象使得极地生态环境别有洞天。
B. 极地研究对人类颇有意义,原因之一是许多全球性变化问题都可以从极地找到线索和答案。
C. 目前我国极地科考调查领域较广泛,涉及气候、地质等方面,并已对极地情况十分了解。
D. 我国40年南极科考的历程,展现了中国人不服输的劲头,证明了实力越强越有话语权的道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的首段都罗列了与极地相关的事实,语言表达形象,使得文章内容丰富,具体可感。
B. 两则材料都对我国极地研究的未来做出了展望,在相同的展望中表现出了大国的自信。
C. 材料一介绍了极地研究的意义与我国已取得的成果,材料二简要概述了我国南极科考的历程。
D. 我国在南极科考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经为人类极地科考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3. 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是( )
A. 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了一套深部探测冰雷达系统,通过利用冰雷达给南极冰盖做“CT”,研究南极冰下湖生命生态系统。
B. 走航高速采集器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装备之一,它可以随时随地收集极地自然海区不同水层的浮游生物样本及信息。
C. 南极泰山站采用液压支柱防积雪掩埋、模块化建筑实现快速组装,这些后来被用于高层建筑、灾后应急住房的建设中。
D. 成功钻穿极地冰盖并获取冰下基岩样品有赖于研发的深冰芯钻机、极地大深度冰下基岩无钻杆取芯钻机等装备。
4. 两则材料都属于新闻通讯,具有真实性、文学性及评论性等特点,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
5.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极地科考中也有体现,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说明。
【答案】1. D 2. B
3. C 4. ①真实性:两则材料依托真实极地科考事实报道。材料一给出南极矿产种类、我国获取陨石数量等数据,材料二提及多国建站数量、我国承办会议等事实,以具体数据彰显新闻通讯的真实性。
②文学性:材料运用多种文学手法。材料一描绘极地气候展现环境特性;材料二把提取沉积物比作给地球“打针”,形象呈现科考设备用途,增强文学性。
③评论性:两则材料叙事中含评论。材料一评价极地重要性与科考意义;材料二评论中国南极科考历程与成果,凸显新闻通讯评论性。
5. ①极地自身重要性:极地是净土、基因库、资源储备地、气候演变导向,关联航天、航海等人类生存问题,关乎全人类命运,体现人类在极地问题上利益命运的一致性。
②国际合作:多国于南极建站科考,我国积极参与,承办会议、提“绿色考察”倡议,参与国际治理协商,共同致力于认识、保护、利用南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③科技共享:各国极地科考研发的技术装备能全球共享,推动科考事业发展。如我国自主研发装备助力本国且贡献全球,同时借鉴他国技术,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协作发展理念。
【解析】
【导语】这两篇通讯报道以极地科考为主题,展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成就与担当。材料一从极地生态价值切入,突出科研意义与资源潜力,体现科技赋能科考的递进关系;材料二以历史视角回顾我国南极科考的艰辛历程,通过建站故事彰显奋斗精神。两文互补:前者重宏观价值阐述,后者重微观历程刻画,共同构成中国极地科考的全景叙事。文学性体现在生动的极地描写与建站细节,评论性则渗透在对科考意义的升华中,最终都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主题。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极昼极夜的特殊现象使得极地生态环境别有洞天”错误,原文是“尽管极地人迹罕至,那里的生态环境却别有洞天”,生态环境别有洞天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并非仅极昼极夜现象。
B.“许多全球性变化问题都可以从极地找到线索和答案”错误,原文是“许多全球性变化问题或可从极地找到线索和答案”,选项将“或可”改为“都可以”,表述过于绝对。
C.“并已对极地情况十分了解”错误,原文是“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南北极拥有的能源和资源信息”,并非“十分了解”。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B.“相同的展望”错误。材料一对未来的展望是“相信随着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发展,通过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快学科建设等途径,我们必将实现极地研究的更大发展”,材料二是“未来,我们还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更好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两则材料展望不同。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三段观点为“科技支撑极地科考”。
A、B、D均直接体现科技装备研发对科考的助力。
C.主要说的是南极泰山站的建筑技术被应用到其他领域,没有体现科技实力对极地科考的支撑作用,不能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特点的能力。
①真实性:两则材料都以真实的极地科考事实为依据进行报道。如材料一中提到“目前,人类已经在南极发现220多种矿产”“截至2016年,我国在南极获取的陨石达12265块”,材料二中“100多年来,共有30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50多个考察站开展科学考察”“2017年,我国成功承办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等,都有具体的数据和事实,体现了新闻通讯的真实性。
②文学性:材料运用了多种文学性表现手法。如材料一“冰天雪地是极地的特色,寒冷干燥是那里的常态。夏季极昼,阳光普照没有夜晚,给人以寂静,也带来入睡的艰难;冬季极夜,长夜难明见不到太阳,是另一番考验”,通过对极地气候特点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极地环境的特殊;材料二“用机器狗助力南极科考、使用无人机在南极寻找陨石、利用特制的重力活塞柱状取样器像给地球‘打针’似的提取南极高海底沉积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取样器提取沉积物比作给地球“打针”,使读者更形象地理解了科考设备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③评论性:两则材料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都夹杂着评论。材料一“极地是地球上的一块净土,是生物的基因库和自然资源的储备地,也是气候环境演变的航向标”“极地科考能力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等语句,表达了对极地重要性以及极地科考意义的评价;材料二“正是靠一批又一批南极考察队队员们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中国南极科考一步一步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等内容,是对中国南极科考历程和成果的评论,体现了新闻通讯的评论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由“极地是地球上的一块净土……航天、航空、航海和人类生存等问题无不与极地密切相关,它把人类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可知,极地自身具备的独特属性,使其在生物多样性、资源储备以及气候研究等诸多方面,对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无论是航天探索中对宇宙环境研究的参考,还是航海出行时对气候和地理信息的依赖,极地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清晰地表明,在极地相关问题上,全人类的利益和命运紧密相连,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关于人类整体利益相关的内涵。
②从“100多年来,共有30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50多个考察站开展科学考察”以及“2017年,我国成功承办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南极海洋保护区等国际治理的协商等等” 可知,众多国家积极投身于南极科考事业,在南极建立考察站进行科学研究。我国作为其中一员,不仅积极参与,还通过承办重要会议、提出创新性倡议以及深度参与国际治理协商等行动,与各国携手合作,共同为更全面地认识南极、更有效地保护南极生态环境以及更合理地利用南极资源而努力。这种各国共同参与、协作治理的模式,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合作领域的生动实践,充分体现了人类为了共同目标而携手共进的精神。
③材料一中提到“持续深入地开展极地科考,离不开强大科技实力的支撑”,表明了极地科考与科技实力的紧密关系,为科技共享推动科考事业发展提供了背景基础。材料二中“用机器狗助力南极科考……近年来,中国南极考察队在考察的过程中亮出的科技范儿,展示了我们在探索南极过程中非凡的实力”,体现了我国在极地科考中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先进技术装备,这些装备助力了我国的科考工作。材料二中“为了建昆仑站学习经验,我们组织了一个团去美国的考察站。当我看到美国的考察站和装备,给我的震撼不是一点点,实实在在看到了我们的差距,这也成为激励我们往前推进的动力”,这表明我国在极地科考中会借鉴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这是科技共享的体现,说明各国在极地科考中并非孤立发展,而是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共同推动着极地科考事业的进步,这正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协作发展理念”中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内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友
周海亮
老人很早就起床了。为今天的生日,昨夜老人没有睡好。起床后老人冲了一个澡。生日这天,他希望从里至外全都干干净净。老人冲澡的时候,儿子在外面敲门,问他是否需要帮助。老人说:“今天你穿得亮堂点儿。”老人盯着一个积起来的肥皂泡,他看到了他的青春。
老人换好衣服,让儿子再给酒店老板打个电话。儿子说:“昨晚不是打过吗?”老人说:“他别忘了。”儿子再次拨通酒店老板的电话,老人对电话里说:“八个人的包房,千万留一个。”老板说:“放心吧。”老人说:“最好带窗户,不然太闷。”老板说:“没问题。”老人说:“菜要先订吗?”老板说:“您过来点菜就行。”老人说:“我怕肘子大虾什么的没有了。”老板笑着说:“放心吃老许,咱这是酒店,别说肘子和大虾,您就是想吃澳洲鲍我都能给您整来。”老人说:“啥鲍就算了,都是老哥儿们,不用吃那么贵的。”
放下电话,老人对儿子说:“刚才是不是忘了酒的事?”儿子苦笑道:“等咱们过去再点就行。”老人说:“请老哥儿几个吃饭,得喝点儿好酒。”儿子说:“放心吧,我让老板拿店里最好的酒。”老人再次走进浴室,端详着镜子里的自己。“我觉得这套装扮好,”他整整衣领说,“显年轻。”
老人与儿子来到饭店,老板已候在门口。他带老人去海鲜区,他说:“都很新鲜,您随便点。”老人在水箱前挑花了眼,老板就给老人推荐了大对虾、螃蟹、扇贝和生蚝。老人还想再点,老板说:“光吃海鲜怎么行?您得点肉。”老人就又点了红烧肘子、炖山鸡炖蘑菇、西红柿炖牛肉和凉拌猪脸。老板说:“你们八个人是吧?足够够了。”老人说:“再点些蔬菜吧!”老人点了炒山药、炒空心菜、干煸卷心菜和泡菜,仍然有些担心,他说:“大壮和老孙特别能吃,万一不够怎么办?”老板说:“我保证够了。万一不够,咱再加菜就行。”
老人又要了两瓶白酒和一瓶葡萄酒,并提醒老板葡萄酒要放冰箱里冰上。老板带老人与儿子去包间,给他们沏好一壶菊花茶。老人有些不放心,说:“昨晚打电话的时候,我没漏人吧?”儿子说:“一个没漏。”老人说:“要不要再给他们打一遍?”儿子说:“真不用了,早晨我又帮您打过了。”老人喝了一口茶,服务员敲门进来。包房里本来有餐具,因老人点了螃蟹和生蚝,服务员又送来纸刀、小剪刀与镊子。老人看着小剪子与镊子,说:“吃个螃蟹这么讲究?”服务员笑笑说:“老板吩咐的。”
老人开始犯困。这三年来,每一年,老人都会在生日这天请他的老友们过来吃饭,每一年他都会为老友们点上满满一桌子菜,每一年他都会在等待他们的时候犯困。毕竟八十多岁了,老人晚上总睡不着,白天总睡不醒。服务员端上四个凉菜,老人说他好像没点这些,服务员说:“这是送的。”老人说:“别的菜先别急,等老哥儿们来了再上。”服务员说:“好咧。”


展开余下试题老人真的困了。从清晨到现在,他一直处在兴奋之中。儿子对老人说:“您可以先休息一会儿。”老人说:“不用不用,我等老哥儿几个。”儿子说:“您眯一会儿就行。”他为老人搬来一个躺椅,老人坐上去,倚上去,躺下来……老人果真睡了过去。儿子脱下他的衣服,轻轻为老人搭上。
服务员敲门进来,收走桌上的纸刀、小剪刀与镊子,又收走桌上的四个凉菜。儿子静静地坐在老人身边,看着老人。老人睡得很香。
醒来已是午后,老人揉着眼睛,问儿子:“老哥儿几个呢?”儿子说:“他们刚走。”老人说:“吃完了?”儿子说:“是啊。您喝了几口红酒就醉了,就睡过去了。您睡了一个多小时了。您看,服务员把桌子都收拾好了。”老人想了想,说:“我想起来了,大壮喝了半斤白的,老吴喝了半斤红的。那个老孙,吃起肉来没个够……”儿子说:“爸,咱们回家吧。”老人起身,随儿子走出包间。他在收银台遇见老板。老板说:“吃好了吧?”儿子说:“吃好啦。”他扶着老人,小心翼翼地钻进车子。
回到家,儿子把老人扶上床,老人再一次睡过去。他睡得格外香。梦里,他与他的老友们围坐在餐桌边,一边聊着部队里的那些往事,一边喝酒吃菜。老人翻一个身,耳边传来隆隆炮声。
老人的床头,挂着一张合影。合影上的八个兵身穿军装,风华正茂。在一次战斗中,七个兵在战场上牺牲,活下来的那个兵,一直记着他们,并在以后的六十多年里,陪他们年轻,伴他们老去。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5年3月)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的“肥皂泡”,象征短暂而美好的青春,老人看到“肥皂泡”联想到自己的青春,进而忆起战友,表现其怀念之情。
B. 文中服务员敲门进来,收起纸刀、小剪刀与镊子以及桌上的四个凉菜,表现其对老人行为的冷漠与敷衍。
C. 相较于老人,“儿子”这一角色着墨不多,文中的“苦笑”“静静地看着”等神态动作,暗示他对父亲的理解与无奈。
D. 文章末尾的“耳边传来隆隆炮声”,表现战争对老人的深刻影响,也暗示老人始终未能走出过去。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由大量的对话构成,不仅能丰富人物形象,也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B. 本文叙事,现实与梦境结合,体现老人对战友的怀念与无法释怀的战争记忆。
C. 本文老人反复叮嘱酒店老板等细节,突出了老人对聚会的重视,可见战友情深。
D. 本文结尾用了留白手法,与《边城》的结局异曲同工,能引发读者想象与思考。
8. 请结合全文,分析“儿子”这一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9. 这篇小说有表现残酷的一面,但又充满了温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B 7. D
8. ①推动情节发展:儿子帮助老人订餐、照顾他,使故事情节自然展开。
②凸显人物形象:儿子理解并配合老人的行为,侧面表现老人对战友的深情,突出老军人的形象。
③深化文章主题:多年来儿子支持并配合老人完成宴请,表达后辈对革命者的敬仰,对革命精神的传承。
9. ①“残酷”:战友全部牺牲的战争创伤。
②“温情”:老人与战友之间兄弟情深,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与支持,酒店老板和员工的默契配合,均体现人情温暖与美好。
③用战争伤痛反衬人情温暖与美好,更有情感冲击力。
【解析】
【导语】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耄耋老兵对战友的深情追忆。通过生日宴会的精心准备与等待,展现了老人对逝去战友的执念与思念。现实与梦境的交织,凸显战争记忆的深刻烙印。儿子这一角色既作为现实纽带,又反衬老人的孤独。小说以日常见深刻,用平淡显浓烈,感人至深。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B.“表现其对老人行为的冷漠与敷衍”错误,服务员收走餐具和凉菜,并非“表现出他对老人行为的冷漠与敷衍”,而是理解并配合着儿子“圆谎”,体现温情。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留白手法,与《边城》的结局异曲同工”错误,结尾并非留白,而是突转揭示真相,明确揭示战友已逝,情感冲击更强。非《边城》式留白。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
①“昨晚不是打过吗?”“儿子再次拨通酒店老板的电话……儿子说:‘他们刚走。’老人说:‘吃完了?’儿子说:‘是啊。您喝了几口红酒就醉了,就睡过去了。您睡了一个多小时了。您看,服务员把桌子都收拾好了’”,儿子是情节的推动者,父子对话和儿子的行动推动情节发展,如儿子帮助老人订餐、配合谎言并照顾他等内容,使故事情节自然展开。
②儿子能衬托老人的形象。儿子从订餐到配合老人点菜,到后来劝老人“您可以先休息一会儿”,都是为了帮助老人圆生日宴请老友的梦,儿子理解并配合老人的行为,凸显老人的执念形,突出老人对战友的深情,突出老军人的形象。
③儿子对父亲的行为报以“苦笑”,饭店里“儿子静静地坐在老人身边,看着老人”等细节,体现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与关怀,而父亲是维系为国牺牲的革命者的情感纽带。故儿子的行为强化了文章主题,多年来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与关怀,对父亲请客行为的支持与配合,表达了一个后辈对革命者的敬仰,对革命精神的传承。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丰富意蕴的能力。
①“残酷”:小说具有战争背景,“八个兵身穿军装,风华正茂。在一次战斗中,七个兵在战场上牺牲”,老人的战友全部牺牲,仅老人幸存,战争留下残酷的创伤。
②“温情”:老人六十多年来一致缅怀战友,与战友之间兄弟情深;儿子理解支持父亲,关怀并配合谎言,默默守护老父亲,给父亲盖衣服、搬躺椅;酒店老板耐心服务,和员工配合默契,如赠送凉菜等细节均体现人情温暖与美好,烘托人间善意
③残酷历史与当下温情的交织,用战争伤痛反衬人情温暖与美好,凸显人性光辉对战争伤痕的疗愈,更有情感冲击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道光癸卯闰秋,秋芙来归。秋芙好棋,而不甚精,每夕必强余手谈,或至达旦。余戏举朱彝尊词云:“簸钱斗草①已都输,问持底今宵偿我?”秋芙故饰词云:“君以我不能胜耶?请以所佩玉虎为赌。”下数十子,棋局渐输,秋芙纵膝上狗儿搅乱棋势。余笑云:“子以玉奴②自况欤?”秋芙嘿然。而银烛荧荧,已照见桃花上颊矣。
余为秋芙制梅花画衣,香雪满身,望之如绿萼仙人,翩然尘世。每当春暮,翠袖凭栏,鬓边蝴蝶,犹栩栩然不知东风之既去也。秋芙性爱洁,地有纤尘,必亲事箕帚,良亦积习使然。
秋芙所种芭蕉,已叶大成阴,荫蔽帘幕。秋来雨风滴沥,枕上闻之,心与俱碎。一日,余戏题断句叶上云:“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明日见叶上续书数行云:“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字画柔媚,此秋芙戏笔也。
夜来闻风雨声,枕簟渐有凉意。秋芙方卸晚妆,余坐案傍。制《百花图记》未半,闻黄叶数声,吹堕窗下。秋芙顾镜吟曰:“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余怃然云生年不满百安能为他人拭涕辄为掷笔。夜深,秋芙思饮,瓦铞温暾,已无余火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5届湖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