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正是靠一批又一批南极考察队队员们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中国南极科考一步一步走进世界舞台中央。1985年10月,中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在国际南极治理舞台上正式有了话语权。不过,在进入“南极俱乐部”初期,我们和很多大国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只能奋起直追。 当时,南极最具科学考察和研究价值的区域有三个点:极点、冰点和高点。其中两个都已经有了考察站。早在1957年,美国就在极点建立了世界上唯一的常年考察站——阿蒙森-斯科特站。而冰点这个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前苏联也在此建成东方站。只剩下被称作“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高点没被攻克。我国为了推进南极科考事业发展,从1991年便锚定目标,要在南极的高点去建昆仑站。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原主任、一级巡视员吴军说:“为了建昆仑站学习经验,我们组织了一个团去美国的考察站。当我看到美国的考察站和装备,给我的震撼不是一点点,实实在在看到了我们的差距,这也成为激励我们往前推进的动力。” 经过18年的不懈奋斗,中国的南极工作者们以不服输的劲头,最终把这个国际上公认的“硬骨头”给啃了下来,在这个“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高点建成了昆仑站。 放眼全世界,在开展南极科考这个问题上,我们中国其实是后来者,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奋发拼搏,我们逐步后来居上。2017年,我国成功承办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在会上牵头提出“绿色考察”倡议,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这几年来,我国深度参与南极生态环境保护、南极海洋保护区等国际治理的协商等等。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增强。未来,我们还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更好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环球网《南极科考40年:中国如何在极端环境中书写科研奇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极北极遥遥相对,但气候条件相似,极昼极夜的特殊现象使得极地生态环境别有洞天。 B. 极地研究对人类颇有意义,原因之一是许多全球性变化问题都可以从极地找到线索和答案。 C. 目前我国极地科考调查领域较广泛,涉及气候、地质等方面,并已对极地情况十分了解。 D. 我国40年南极科考的历程,展现了中国人不服输的劲头,证明了实力越强越有话语权的道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的首段都罗列了与极地相关的事实,语言表达形象,使得文章内容丰富,具体可感。 B. 两则材料都对我国极地研究的未来做出了展望,在相同的展望中表现出了大国的自信。 C. 材料一介绍了极地研究的意义与我国已取得的成果,材料二简要概述了我国南极科考的历程。 D. 我国在南极科考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经为人类极地科考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3. 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是( ) A. 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了一套深部探测冰雷达系统,通过利用冰雷达给南极冰盖做“CT”,研究南极冰下湖生命生态系统。 B. 走航高速采集器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装备之一,它可以随时随地收集极地自然海区不同水层的浮游生物样本及信息。 C. 南极泰山站采用液压支柱防积雪掩埋、模块化建筑实现快速组装,这些后来被用于高层建筑、灾后应急住房的建设中。 D. 成功钻穿极地冰盖并获取冰下基岩样品有赖于研发的深冰芯钻机、极地大深度冰下基岩无钻杆取芯钻机等装备。 4. 两则材料都属于新闻通讯,具有真实性、文学性及评论性等特点,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 5.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极地科考中也有体现,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说明。 【答案】1. D 2. B 3. C 4. ①真实性:两则材料依托真实极地科考事实报道。材料一给出南极矿产种类、我国获取陨石数量等数据,材料二提及多国建站数量、我国承办会议等事实,以具体数据彰显新闻通讯的真实性。 ②文学性:材料运用多种文学手法。材料一描绘极地气候展现环境特性;材料二把提取沉积物比作给地球“打针”,形象呈现科考设备用途,增强文学性。 ③评论性:两则材料叙事中含评论。材料一评价极地重要性与科考意义;材料二评论中国南极科考历程与成果,凸显新闻通讯评论性。 5. ①极地自身重要性:极地是净土、基因库、资源储备地、气候演变导向,关联航天、航海等人类生存问题,关乎全人类命运,体现人类在极地问题上利益命运的一致性。 ②国际合作:多国于南极建站科考,我国积极参与,承办会议、提“绿色考察”倡议,参与国际治理协商,共同致力于认识、保护、利用南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③科技共享:各国极地科考研发的技术装备能全球共享,推动科考事业发展。如我国自主研发装备助力本国且贡献全球,同时借鉴他国技术,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协作发展理念。 【解析】 【导语】这两篇通讯报道以极地科考为主题,展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成就与担当。材料一从极地生态价值切入,突出科研意义与资源潜力,体现科技赋能科考的递进关系;材料二以历史视角回顾我国南极科考的艰辛历程,通过建站故事彰显奋斗精神。两文互补:前者重宏观价值阐述,后者重微观历程刻画,共同构成中国极地科考的全景叙事。文学性体现在生动的极地描写与建站细节,评论性则渗透在对科考意义的升华中,最终都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主题。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极昼极夜的特殊现象使得极地生态环境别有洞天”错误,原文是“尽管极地人迹罕至,那里的生态环境却别有洞天”,生态环境别有洞天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并非仅极昼极夜现象。 B.“许多全球性变化问题都可以从极地找到线索和答案”错误,原文是“许多全球性变化问题或可从极地找到线索和答案”,选项将“或可”改为“都可以”,表述过于绝对。 C.“并已对极地情况十分了解”错误,原文是“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南北极拥有的能源和资源信息”,并非“十分了解”。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