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1  2025-04-21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
甘肃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4月综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5年高三综合模拟检测卷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屋顶本是建筑上最实际必需的部分,中国则自古不惮烦难的,使之尽善尽美,使切合于实际需求之外,又转具一种美术风格。屋顶最初即不止为屋之顶,因雨水和日光的切要实际,早就扩张出檐的部分。使檐突出并非难事,但是檐深则低,低则阻碍光线,且雨水顺势急流,檐下溅水问题因之发生。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发明飞檐,用双层瓦檐,使檐沿稍翻上去,微成曲线。又因美观关系,使屋角之檐加甚其仰翻曲度。这种前边成曲线,四角翘起的“飞檐”,在结构上有极自然又合理的布置,几乎可以说它便是结构法所促成的。
如何是结构法所促成的呢?简单说,例如“庑殿”式的屋瓦,共有四坡五脊。正脊寻常称房脊,它的骨架是脊桁。那四根斜脊,称“垂脊”,它们的骨架是从脊桁斜角,下伸至檐桁上的部分,称由戗及角梁。桁上所钉并排的椽子虽像全是平行的,但因偏左右的几根又要同这“角梁平行”,所以椽的部位,乃由真平行而渐斜,像裙裾的开展。
这个曲线在结构上几乎不可信的简单和自然,而同时在美观方面不知增加多少神韵。飞檐的美,绝用不着考据家来指点的。不过注意那过当和极端的倾向常将本是自然合理的结构变成取巧与复杂。这过当的倾向,外表上自然也呈出脆弱、虚张的弱点,不为审美者所取。南方手艺灵活的地方,过甚的飞檐便是这种例证。外观上虽是浪漫的姿态,容易引诱赞美,但到底不及北方的庄重恰当,合于审美的最真纯条件。
屋顶曲线不止限于挑檐,即瓦坡的全部也不是一片直坡倾斜下来,屋顶坡的斜度是越往上越增加。这斜度之由来是依着梁架叠层的加高,这制度称做“举架法”。这举架的原则极其明显,举架的定例也极其简单,只是叠次将梁架上瓜柱增高,尤其是要脊瓜柱特别高。使檐沿作仰翻曲度的方法,再增加第二层檐椽,这层檐甚短,只驮在头檐椽上面,再出挑一节,这样则檐的出挑虽加远,而不低下阻蔽光线。
总的说起来,历来被视为极特异神秘之屋顶曲线,并没有什么超出结构原则和自然演进之处,同时在美观实用方面均是非常的成功。这屋顶坡的全部曲线,上部巍然高举,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屋顶部分,一跃而成为整个建筑的美丽冠冕。
既讲到屋顶,我们当然还是注意到屋瓦上的种种装饰物。上面已说过,雕饰必是设施于结构部分才有价值,那么我们屋瓦上的脊瓦吻兽又是如何?
瓦上的吻兽和走兽,无疑的,本来也是结构上的部分。现时的龙头形“正吻”古称“鸱尾”,其所以为鸱尾者还带着一点象征意义,因有传说鸱鸟能吐水,拿它放在瓦脊上可制火灾。
走兽最初必为一种大木钉,通过垂脊之瓦,至“由戗”及“角梁”上,以防止斜脊上面瓦片的溜下,唐时已变成两座“宝珠”,在今之“戗兽”及“仙人”地位上。后代鸱尾变成“龙吻”,宝珠变成“戗兽”及“仙人”,尚如增“戗兽”“仙人”之间一列“走兽”,也不过是雕饰上变化而已。


浏览完整试题南方屋瓦上多加增极复杂的花样,完全脱离结构上之任务,纯粹的显示技巧,甚属无聊,不足称扬。
(摘编自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材料二: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极其珍贵的历史传承和记忆。
木结构之所以在我国建筑史上长期居于主要地位,在于它的取材、运输、加工都比较容易。木结构还具有分间灵活、门窗开设自由等实用上的优点。因而在长期发展中,它达到了日臻完美的地步。木结构固然有易朽易燃的缺点,但是古代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维修经验,即使毁坏,重建也比较容易。
木结构建筑的巨大规模,并不仅靠单体建筑的体量来解决,而是以组合体——组群出现,由各个单体建筑组成“院落”;而在组合中主次分明,既减少了由于建筑庞大的单体建筑而带来的技术上的复杂性,又解决了大规模建筑包含的多种功能需求。可以说,建筑组群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显著特点和卓越的创造。
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屋顶。中国建筑采用的是木结构体系,房屋的面积越大,屋顶也就越高大。这种屋顶不但体形硕大,而且还是曲面形的,如紫禁城宫殿的屋顶就是典型的大屋顶。当然,欧洲一些国家的乡村也有许多木结构的农舍,它们的屋顶也很大,但屋顶面和屋檐都是笔直的,它们就不是我们所说的大屋顶。古代文人将大屋顶形容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如翚鸟展翅高飞,笨重的屋顶变得轻巧,这是古代匠人的一种创造。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和杰出的科学家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建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文物。
(摘编自贾西莎《谈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建筑中“飞檐”的发明,解决了屋檐低会阻碍光线、檐下溅水等实用性问题,同时也具备很强的美学特征。
B. 屋瓦上的装饰物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发生变化且呈现出不同的花样,其显露基本结构的功能却始终存在。
C. 因木结构比较容易取材、运输、加工,中国古代建筑长期主要以其为主,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古代人民使之日臻完善。
D. 古人用他们的能工巧匠将笨拙的大屋顶变得如鸟展翅高飞般轻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屋顶瓦坡的全部不是一片直坡倾斜下来,屋顶坡的斜度随着梁架叠层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B. 古代建筑的精品,如被视为极特异神秘之屋顶曲线,可以为了实现美观实用的效果,不遵守结构原则。
C. 屋瓦上的走兽属于结构上的部分,其作用是防止屋脊上面的瓦片溜下来。
D. 在历史上,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和科学家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建造了无数具有研究价值的建筑。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项是( )
A. 王澍教授设计的“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整个建筑白墙灰瓦,小桥流水随处可见,木构、青石桥等传统元素也被使用。
B. 《黑神话:悟空》游戏中的山西晋城佛光寺立柱等古建筑,在3D重建等现代技术的支持下,保留下岁月流过的痕迹,精微逼真。
C. 2024年7月27日,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D. 天都城是一处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小区,内有按照1:3比例缩放设计建造的埃菲尔铁塔,并且有“巴黎式花园”。
4. 两则材料在阐述中国建筑的屋顶这一核心对象时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 假如你是中国的一名建筑师,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如何将我国民族建筑的特色发扬光大。
【答案】1. B 2. B
3. D 4. ①材料一详细地阐释飞檐、瓦坡及装饰物三个要素及屋顶这一构造的原因,更侧重表达中国建筑实用性与审美性兼具的特征;
②材料二简要描述屋顶的特征,更强调屋顶是长久以来中华民族建筑的骄傲成就。
5. ①传承和创新屋顶设计。如运用屋顶曲线元素,屋顶坡的曲线也是中国民族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如飞檐的曲线设计,使建筑更具灵动性和美感。现代建筑可以借鉴这种曲线元素,打破传统直线条的单调,创造出更具个性和艺术感的建筑外观。
②发扬木结构的优势。现代建筑可以学习古代木结构建筑分间灵活、门窗开设自由的优点,打破传统建筑空间的固定模式,创造出更加开放、通透、多变的空间形式,满足不同功能和使用者的需求,提高建筑的适应性和舒适性。
③注重建筑组群的规划。学习古代建筑组群中主次分明的特点,在设计大型建筑项目时,通过建筑的体量、高度、造型等方面的差异,明确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的关系,形成有序的空间层次和视觉焦点,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秩序观念。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结晶。材料一以林徽因的学术视角,聚焦屋顶结构美学,通过“飞檐”“举架法”等专业术语,揭示了实用功能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体现了“结构即装饰”的营造理念。材料二则立足文化传承,宏观论述木结构体系的历史价值,强调建筑组群的创造性,将大屋顶视为民族建筑的标志性符号。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其显露基本结构的功能却始终存在”错。由材料一“南方屋瓦上多加增极复杂的花样,完全脱离结构上之任务,纯粹的显示技巧,甚属无聊,不足称扬”可知,南方屋瓦上的装饰物已脱离了结构上的任务,不再具有显露基本结构的功能。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B.“不遵守结构原则”错。由材料一“历来被视为极特异神秘之屋顶曲线,并没有什么超出结构原则和自然演进之处,同时在美观实用方面均是非常的成功”可知,古代建筑的精品也需要遵守结构原则。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使用了白墙灰瓦、木构、青石桥等传统元素,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
B.《黑神话:悟空》游戏中的山西晋城佛光寺立柱等古建筑,在现代技术支持下保留下岁月痕迹,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
C.“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


展开余下试题D.天都城小区内有按照1:3比例缩放设计建造的埃菲尔铁塔和“巴黎式花园”,这些都是西方文化的元素,不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材料一详细地阐释飞檐、瓦坡及装饰物三个要素及屋顶这一构造的原因。根据“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发明飞檐,用双层瓦檐,使檐沿稍翻上去,微成曲线。又因美观关系,使屋角之檐加甚其仰翻曲度”可知,飞檐的出现是为解决光线和溅水问题,同时兼顾美观。根据“屋顶坡的斜度是越往上越增加。这斜度之由来是依着梁架叠层的加高,这制度称做‘举架法’”可知,瓦坡斜度通过“举架法”实现,既满足结构需求又保证采光,且具有美感。根据“走兽最初必为一种大木钉,通过垂脊之瓦,至‘由戗’及‘角梁’上,以防止斜脊上面瓦片的溜下,唐时已变成两座‘宝珠’,在今之‘戗兽’及‘仙人’地位上”可知,走兽原本起固定瓦片的结构作用,后演变为装饰,体现实用与美观结合。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一更侧重表达中国建筑实用性与审美性兼具的特征;
②材料二根据“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屋顶……而且还是曲面形的”可知,描述了大屋顶体形硕大、曲面形的特点。根据“古代文人将大屋顶形容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如翚鸟展翅高飞,笨重的屋顶变得轻巧,这是古代匠人的一种创造”可知,借古代文人描述,突出大屋顶是古代匠人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建筑的骄傲。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①传承和创新屋顶设计。根据“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发明飞檐,用双层瓦檐,使檐沿稍翻上去,微成曲线。又因美观关系,使屋角之檐加甚其仰翻曲度”“这屋顶坡的全部曲线,上部巍然高举,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屋顶部分,一跃而成为整个建筑的美丽冠冕”可知,中国传统建筑的飞檐和屋顶曲线极具特色,兼具实用功能与美学价值。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借鉴飞檐的曲线造型,通过参数化设计等现代技术手段,让屋顶线条更加灵动流畅,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打破传统直线条的单调,创造出更具个性和艺术感的建筑外观。
②发扬木结构的优势。依据“木结构还具有分间灵活、门窗开设自由等实用上的优点。因而在长期发展中,它达到了日臻完美的地步”可知,木结构的灵活性是其显著优势。现代建筑可借鉴其分间灵活、门窗开设自由的特点,突破传统建筑空间限制,创造更开放、通透、多变的空间形式,满足现代多样化的使用需求,提升建筑的适应性与舒适性。
③注重建筑组群的规划。根据“木结构建筑的巨大规模,并不仅靠单体建筑的体量来解决,而是以组合体——组群出现,由各个单体建筑组成‘院落’;而在组合中主次分明,既减少了由于建筑庞大的单体建筑而带来的技术上的复杂性,又解决了大规模建筑包含的多种功能需求”可知,古代建筑组群规划有着独特的智慧。在设计大型建筑项目,学习古代建筑组群主次分明的特点。通过控制建筑的体量大小、高度差异和造型变化,明确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的关系。以主体建筑为核心,附属建筑围绕其有序排列,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层次和明显的视觉焦点,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秩序观念,让人们在建筑空间中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把两粒莲子,放在叶先生身旁
高昌
11月30日上午10时,在天津市第一殡仪馆滨河厅送别叶嘉莹先生。
哀乐声中,叶先生的灵车徐徐推入,安放在紫色雏菊和白色百合簇拥着的美丽莲形花台的中间。灵台的前面是由红玫瑰花瓣组成的巨大的心形图案。此时我胸中也如低回的哀乐,一样澎湃着,一样翻卷着,泛起深深的情感涟漪。主持人在哀伤地诵读告别词,我的心也随着她悲凉的声音,一起追忆那颗芬芳而热烈的诗心,一起追溯那纯净而淡泊的百年人生路……
我跟随主持人的声音给叶先生深深地三鞠躬,然后迈着沉重的脚步,随着吊唁人群慢慢向前走。走得近些,再近些,仔细凝视叶先生一眼。先生头戴棕色花帽,神情安然,静静沉睡。我也和大家一样,把紫色纱网包裹着的两粒莲子,郑重地放在叶先生左侧的百合丛中。
这两粒莲子,像是晶莹的泪珠,凝结着洁白的哀思;像是沉静的琥珀,闪耀着沧桑的豁达;也像是一串饱含深情的省略号,牵引着美丽的想象,蕴藏着悠长的情愫……一百年起承转合的淡雅人生,如同一首隽永通透的动人诗篇。这诗篇结尾的标点不是决绝的句号,而是一粒粒莲子组成的意味深长的省略号。“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这是叶嘉莹先生的词句。她说:“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小雪薄寒节气,南开大学马蹄湖畔的莲花想来已经凋落了。可是莲子在,芬芳就还在,丰盈就还在,明年还会有新的莲花悠然盛开。美丽的生命如一朵花开,又如一朵花谢。叶先生飘然而去了,留下的诗还在,光也还在。
叶嘉莹先生是中华诗词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是中华诗词学会的名誉会长,我们对叶先生有着深深的敬仰之情。叶先生受业于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顾随,而顾随先生的女儿顾之京、女婿许桂良也是我上大学时候的老师,所以从个人感情来讲,我对叶嘉莹先生还有着一份特殊的敬重和亲切。2017年,叶嘉莹先生主编、我赏析的《给孩子们的诗园•古诗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出版,也使我有机会感悟叶先生传递的中华诗词之美,并留下一份关于叶先生的难忘回想与情思。叶先生一路辛勤耕耘,弦歌不辍,清荷卓立,芬芳万里,她是一位学者、诗人、教育家,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耕耘者、劳动者。诗词经典中展现出来的精神品格、文化魅力,正如重新开花的古莲子一样,在她身上焕发出晶莹璀璨的生命光彩。
2021年5月16日,97岁的叶嘉莹先生在中华诗词学会残疾人诗词工作委员会成立时,曾经说过一段话。她说诗词里,古代诗人的精神、理想、人格、品质是普遍影响我们后世的,“每一个人,无论你身体上有任何疾病,但是,这种精神是永远都存在,永远给我们鼓舞的,这就是我们中国诗词最了不起的地方。”她还勉励大家一同学习诗词,“在精神修养上都有进步”。虽然叶先生多次提到“弱德之美”,但她本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和坚守,她内心的通透和自信,却又有着一份异乎寻常的坚韧和刚强。她的性灵境界高洁纯净,别有一种尘俗之外的清凉和纯真。
叶先生既有深厚的诗词修养和传统积淀,又有坚实的新旧诗学底蕴和宽广的中西方文化视野。她本人是众所周知的古典诗词传承者,但并不狭隘地排斥新诗,而且还发表过谈新旧诗歌的比较文章,可见其学术胸襟和理论气度。她讲课时从不囿于一家之言,每每能从一点常见的辞章,生发出许多不常见的奇思妙想,而且还能把放出去的思绪之马再在课堂上重新拉回来。这种游刃有余的发散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别和分析能力,给学子们带来更多新鲜的营养和创新的思维理念。叶先生从“兴发感动”入手,带领听众和读者一起进入瑰丽丰盈的诗词境界,也以其人格魅力让大家感受到那“以生命为诗、以生活实践诗”的诗意人生。
11月30日下午3点,我参加了在南开大学省身楼举行的叶嘉莹先生追思会。大家对叶先生“一生多艰、寸心如水”的赤子丹忱和家国情怀进行了更多追述和回望。叶先生的女儿赵言慧含泪感谢大家对叶先生的爱与关心,祝愿大家“在未来,活出每个人的精彩”。


展开余下试题砚田溉甘澍,冰心曜晶莹。蕙风穆桃李,蹊径滋欣荣。大家赞赏作为教育家的叶嘉莹先生,但我想,叶先生本质上首先是一位诗人,一位温暖、透明、真诚的本色诗人。她的诗词清雅深挚,她的诗学理论精深宏阔,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认真研究。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华诗词的温暖和光明代代传承,叶先生也在我们的心中永生。
挽沧海起,看春潮来。沐东风暖,醉晚梅香。我们对叶先生最好的纪念,也正是薪火相传,传光传暖,传真传美,继续为中华诗词事业一倾丹忱,尽献绵薄之力。诗讯播花讯,诗境化世境,岁岁东风绿,代代荐赤诚。我们把莲子放在叶先生身旁,这莲子也象征着我们的誓言和责任。莲子在,花魂在,清荷的芬芳在,中华诗词之美永流传……
(节选自《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时间精确,体现了真实性、严肃性,文章开头描写了人们自发送别叶嘉莹的场景。
B. 将紫色纱网包裹的莲子放在百合丛中这一细节,表现了大家对叶先生充满了敬重、怀念与哀思之情。
C. 作者运用借喻的手法,把莲子比作“泪珠”“琥珀”“省略号”,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深怀念和敬意。
D. 第四段句号的决绝与莲子省略号是意味深长的类比,句号代表着结束,省略号则表示意犹未尽、余韵悠长。
7. 关于最后三个段落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含泪”展现出女儿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以及对众人关怀的感激,使读者更能共情于这种悲痛与不舍。
B. “清雅”体现了叶先生诗词风格的清新高雅,“深挚”突出了其情感的深沉真挚,使读者感受到叶先生诗词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C. “挽沧海起,看春潮来。沐东风暖,醉晚梅香”,用字凝练、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D. 莲子既代表叶先生的精神、留下的文化遗产,又体现了对诗词研究的代代传承。
8. 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比“诗歌界的典范——叶嘉莹”这一标题更好。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看法的理由。
9. 读书小组要围绕此文进行一场文学探究,并进行组内交流展示。经讨论,探究主题为: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形象。作为小组成员,请写出你的发言要点。
【答案】6. B 7. B
8. ①情感上,文中作者在送别叶嘉莹先生时,将两粒莲子放在先生身旁,这一行为贯穿始终,莲子象征着对叶先生的哀思、敬重与追思等情感,标题直接体现了这一情感寄托,而“诗歌界的典范——叶嘉莹”这一标题无法体现这种细腻情感。
②手法上。莲子象征着叶先生的精神品格如莲子般坚韧,其对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承与贡献也如莲子生根发芽,让诗词之美延续,原标题更好地呼应了叶先生的品格与精神。
③结构上,首尾呼应,强化了文章结构。
9. ①性灵境界,高洁脱俗。她 性灵境界高洁清净,别有一种尘俗之外的清凉和纯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体悟和坚守,展现出了极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
②兼容并包,博大胸怀。叶嘉莹既有深厚的诗词修养和传统积淀,又有坚实的新旧诗学底蕴和宽广的中西方文化视野,她不狭隘地排斥新诗,还发表过谈新旧诗歌的比较文章,体现了其广阔的学术胸襟和开放的学术态度。
【解析】
【导语】这篇悼念叶嘉莹先生的散文以莲子为意象核心,通过殡仪馆送别场景的细腻描摹,将个人哀思与中华诗词传承的宏大主题巧妙融合。作者以诗化语言构建了“莲实不死”的象征体系,既展现叶先生“弱德之美”的精神境界,又凸显其贯通中西的学术胸襟。文中虚实相生的笔法,将追思会、诗词工作等现实片段与莲花意象交织,形成生命轮回的哲思韵律,最终升华为文化薪火相传的庄严承诺。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自发送别”错误,文章开头描写在天津市第一殡仪馆滨河厅送别叶嘉莹先生的场景,并未提及送别的人群是否自发。
C.“作者运用借喻的手法”错误,把莲子比作“泪珠”“琥珀”“省略号”,运用的是明喻,而非借喻。
D.“意味深长的类比”错误,第四段中“这诗篇结尾的标点不是决绝的句号,而是一粒粒莲子组成的意味深长的省略号”,句号和省略号在这里是对比,而非类比。句号代表着结束,而省略号象征着叶先生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她的精神品质,不会因为她的离去而画上一个戛然而止的句号,而是会像莲子一样,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不断延续和传承下去,引发人们对她的事迹、思想和精神的长久回味与思索。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B.“使读者感受到叶先生诗词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错误,“清雅”“深挚”这两个词主要是对叶先生诗词风格和情感特点的描述,并没有直接体现出叶先生诗词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情感上:作者在送别叶嘉莹先生时,把莲子放在先生身旁这一行为是文章 重要情节,贯穿了整个送别过程。莲子在文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内涵,象征着作者及众人对叶先生深深的哀思、敬重与追思等情感。而“诗歌界的典范——叶嘉莹”这一标题只是强调了叶先生在诗歌界的典范地位,没有体现出这种细腻、深沉的情感寄托,原标题更能传达出作者对叶先生的情感。
②手法上:莲子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一方面,它象征着叶先生的精神品格,如文中所提到的“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叶先生对中华诗词文化的热爱和坚守,如同莲子一般坚韧;另一方面,莲子也象征着叶先生对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承,就像莲子生根发芽。原标题“我把两粒莲子,放在叶先生身旁”更好地呼应了叶先生的这种品格与精神,而“诗歌界的典范——叶嘉莹”则没有这种象征意义和呼应效果。
③结构上:文章开头写送别时将莲子放在叶先生身旁,结尾又提到“我们把莲子放在叶先生身旁,这莲子也象征着我们的誓言和责任。莲子在,花魂在,清荷的芬芳在,中华诗词之美永流传”,以莲子为线索,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完整。“诗歌界的典范——叶嘉莹”则没有这种作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性灵境界高洁脱俗:文中明确提到“她的性灵境界高洁纯净,别有一种尘俗之外的清凉和纯真。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和坚守,她内心的通透和自信,却又有着一份异乎寻常的坚韧和刚强”,叶嘉莹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华诗词的研究与传承,她对诗词文化的热爱和执着体现了她高洁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超越了世俗的功利,给人一种尘俗之外的清凉和纯真之感,让人们对她充满敬意。
②兼容并包,博大胸怀:叶先生“既有深厚的诗词修养和传统积淀,……可见其学术胸襟和理论气度”,在学术研究方面,她能够接纳和研究新诗,并且从更广阔的中西方文化视野来审视诗词文化,这种兼容并包的态度和广阔的学术胸襟,不仅体现了她的学识渊博,更展示了她作为学者的大气和风范,令人肃然起敬。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夫曰:“文学所称圣知者,孔子也,治鲁不遂,见逐于齐,不用于卫,遇围于匡,困于陈、蔡。夫知时不用犹说,强也;知困而不能已,贪也;不知见欺而往,愚也;困辱不能死,耻也。若此四者,庸民之所不为也,而况君子乎!商君以景监见,应侯以王稽进。故士因士,女因媒。至其亲显非媒士之力孔子不以因进见而能往者非贤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甘肃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