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除了众多文物,我国还有很多对蛇崇拜的现实痕迹,典型的可见于居住在今福建及邻近地区的古闽族(活跃于夏商至战国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闽:东南越,蛇种(种)。从虫,门声”,又说“蛮,南蛮,蛇种”。这里说南蛮和东南越的闽族都是信奉蛇神的氏族,闽也是南蛮的一部分。在众多沿海地区出海祭龙王的今天,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仍然保留着定期举行蛇王节的习俗。古闽族发展到今天,确切可考的族群尚有畲族,“畲”与“蛇”同音,可见不无渊源。古代以蛇为图腾的还有越国,越国也是百越的一支。东汉史学家赵晔在《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提到,伍子胥在为吴王建造城池的时候怀着称霸天下的心愿,所以有“欲东并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越”。吴在东,其位龙也……越在已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也”的记载,按古代的天干地支来看,越国在十二地支的巳位,对应的生肖是蛇,吴国在辰位,对应的生肖是龙,越国在吴国的东南边,所以伍子胥建好城之后在南边开了个门,正好对着越国,命名为“蛇门”,并在门上装上了木蛇,让蛇头向北朝向门里面,暗指越国臣服于吴国。如今,蛇门仍然矗立在苏州境内。《说苑•奉使》载,“(越使)诸发曰:‘彼越亦天子之封也……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这些记载都明确指出了南方地区与蛇的密切关系。 以上种种可以看出,蛇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地位都是十分崇高的,但人首蛇身的模样仅限于上古时代的众多神灵,自大禹之后,帝王就与蛇没什么关系了,这可能跟古代龙的思想观念形成有关。当龙的概念出现及地位上升后,蛇便慢慢从高位退下,渐趋普通。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了记载刘邦是真龙天子,还记载了他斩杀白帝子(一条拦路蛇)的故事:刘邦有一天夜里喝酒喝醉了,路过一片沼泽;走在前面探路的人回来说前面有蛇挡路,不如原路折返;刘邦不愿,持剑前去把蛇杀了;后来人们发现路上有个老妇在夜里哭,询问后得知老妇与白帝所生之子被赤帝之子给杀了,意指刘邦杀蛇之事。由此可见,在司马迁的观念里,尽管蛇的传说自远古时期一直流传下来,但当龙与蛇狭路相逢,后者却为前者所杀,此时,蛇的地位已不如龙。 (摘编自袁靖《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最早可追溯至汉初,汉画像石和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便是例证。 B. 神灵和始祖的形象从全兽形逐渐向全人形转变的过程,也是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不断加深的过程。 C. 古人蛇崇拜的痕迹,不仅见于众多文物之中,还见于福建省樟湖镇定期举行蛇王节的习俗之中。 D. 伍子胥建蛇门以暗指居蛇位的越国君臣服于居龙位的吴国,可见春秋时便已经出现了龙的概念。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古时期的神灵多与蛇有关,或是人首蛇身,或操蛇、践蛇等,因而蛇的地位十分崇高。 B.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的典故中关于操蛇之神的记载,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蛇崇拜。 C. 古人之所以将始祖和神灵的形象按照蛇的特点进行塑造,主要是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 D. 如今的畲族便是由曾经的古闽族发展而来的,该族群至今仍保持着信奉蛇神的传统。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南方地区与蛇的密切关系”的一项是( ) A. 南北方出土的文物中,北方的蛇形象较为呆板,南方的蛇形象更强调蛇能扭动的特征。 B. 许慎《说文解字》:“蛇,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蛇,故相问无蛇乎。” C. 《诗经•小雅》中有“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之句。 D. 操蛇神怪的雕像或画像多出于河南南部、湖南、江苏等与战国时期楚文化相关的地区。 4. 请简要梳理蛇在人类文化观念中的演变。 5. 《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作为考古类科普图书,却并不艰涩枯燥,这本书是如何做到考古科普的公众化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 A 2. C 3. D 4. ①上古时期,蛇被神化,古人根据蛇的特点来塑造始祖和神灵形象。②随着人类对自然认知和改造能力的提升,蛇走下神坛,降格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③在龙的概念出现及地位上升后,蛇渐趋普通。 5. ①语言平实,可读性强。全文较少使用生僻词汇或专业术语,即使涉及古籍内容,也会用白话加以解释,避免理解困难。②多引历史故事,趣味性强。文中穿插愚公移山、伍子胥建城、刘邦斩蛇等故事,富有趣味性。③考古角度新颖独特。文章以大众所熟知的生肖动物为出发点,来讲述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易于引起读者兴趣。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蛇意象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从上古图腾崇拜到汉代 文化演变。文章结构严谨,先以《山海经》等文献铺陈人首蛇身的神灵形象,再通过闻一多《伏羲考》阐释“拟兽化-拟人化”的演进逻辑,最后落脚于闽越地区的蛇崇拜遗存。材料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既引用大量典籍佐证,又穿插“愚公移山”“蛇门”等典故增强可读性,通过蛇地位升降的叙事,生动展现了华夏文明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动态变迁。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最早可追溯至汉初”错误,原文为“可见在距当时将近300年的汉初,作为华夏始祖的伏羲与女娲就已经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只能说明汉初时伏羲与女娲就已经是人首蛇身的形象,不能说明伏羲和女娲的人首蛇身形象“最早”出现于汉初。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因而蛇的地位十分崇高”错误,根据原文“为什么上古时代的始祖和众多神灵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这或许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盛行的图腾崇拜”可知,应该是因为蛇的地位崇高,所以上古时期的神灵多与蛇有关,选项因果倒置。 B.“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蛇崇拜”不准确,愚公移山的典故中仅是提到了操蛇之神,并不能据此得出“战国时期人们的蛇崇拜”这一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