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6  2025-04-21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
河北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度高三年级4月质量检测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文献典籍中关于蛇和蛇之意象的记载,最突出的应属上古时期神灵和人类始祖的人首蛇身形象,如汉画像石中人首蛇身状的伏羲和女娲。事实上,不止是他们,在古代文献中,上古时期的神灵多是人首蛇身的模样。仅《山海经》便多次提及人首蛇身或操蛇、践蛇、珥蛇的神灵神人,例如女娲、伏羲、烛龙、延维、窫窳、共工、相繇、贰负神、黄帝、启、奢比尸以及众多山神。
有关操蛇之神的故事,我们更加耳熟能详的恐怕要数战国早期的作品《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典故。愚公因出行被太行和王屋两山所阻,发愿要把山搬走,自己搬不完就让后代继续搬,“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手执灵蛇的山神听说了,怕他们真的挖个不停,便报告给了天帝。直至汉末时期,文学家王延寿在游览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建造的灵光殿时,看到殿中壁画所作《鲁灵光殿赋》,还提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可见在距当时将近300年的汉初,作为华夏始祖的伏羲与女娲就已经是人首蛇身的形象。
为什么上古时代的始祖和众多神灵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这或许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盛行的图腾崇拜。蛇在我国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动物,从南到北的平原、沼泽、山地、丘陵、江河都可见其身影。古人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蛇,发现它们无足而能行走,毒蛇还能致人死亡,自然而然地对这种神秘的生物产生了敬畏情绪,在观察到它们会冬眠和蜕皮等生活习性后,更延伸想象出它们具有长生不死和死而复生的神奇能力。古人的生存环境恶劣,生命往往受到大自然的威胁。他们希望自己能与这些神奇的生物有所联系,以获得它们的庇佑,帮助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于是他们把蛇想象成神,并按照蛇的特点来塑造始祖,始祖和神灵便成了人首蛇身、半人半兽的形象。
闻一多在《伏羲考》里生动地阐释了这个过程。他认为华夏民族的图腾是龙,而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都是蛇。一开始人是以蛇作为自己的祖先,极力把自己装扮得像龙(越人断发文身以像龙子),这是“人的拟兽化”。但无论如何装扮,都只能做到人首蛇身、半人半兽的地步,而不是全然的蛇。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知识进步了,于是他们开始把始祖的形象设置成人首蛇身,这叫“兽的拟人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过去断发文身以像蛇的习俗被废弃,连记忆也淡薄了,于是始祖的模样就变作全人形了。
神灵和始祖的形象从兽到人兽同体再到全人形这个过程,究其原因,体现的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在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当大自然的威力远大于人类之时,神灵和始祖的形象就是全兽形;当人类发现自己有能力改变大自然之时,神灵和始祖的形象就变成了人兽同体;而当人对大自然的认知加深,改造力度和信心增强之时,神灵的形象开始变以人为主体,人类开始以自己的形象来塑造始祖和神灵。但此时蛇仍然具有诸如蜕皮和冬眠(象征着死而复生和长生不老)等为害怕死亡的先民们所向往的特点,所以蛇虽然走下神坛,但没有消失,而是降格为部落首领的重要附属物,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浏览完整试题除了众多文物,我国还有很多对蛇崇拜的现实痕迹,典型的可见于居住在今福建及邻近地区的古闽族(活跃于夏商至战国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闽:东南越,蛇种(种)。从虫,门声”,又说“蛮,南蛮,蛇种”。这里说南蛮和东南越的闽族都是信奉蛇神的氏族,闽也是南蛮的一部分。在众多沿海地区出海祭龙王的今天,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仍然保留着定期举行蛇王节的习俗。古闽族发展到今天,确切可考的族群尚有畲族,“畲”与“蛇”同音,可见不无渊源。古代以蛇为图腾的还有越国,越国也是百越的一支。东汉史学家赵晔在《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提到,伍子胥在为吴王建造城池的时候怀着称霸天下的心愿,所以有“欲东并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越”。吴在东,其位龙也……越在已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也”的记载,按古代的天干地支来看,越国在十二地支的巳位,对应的生肖是蛇,吴国在辰位,对应的生肖是龙,越国在吴国的东南边,所以伍子胥建好城之后在南边开了个门,正好对着越国,命名为“蛇门”,并在门上装上了木蛇,让蛇头向北朝向门里面,暗指越国臣服于吴国。如今,蛇门仍然矗立在苏州境内。《说苑•奉使》载,“(越使)诸发曰:‘彼越亦天子之封也……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这些记载都明确指出了南方地区与蛇的密切关系。
以上种种可以看出,蛇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地位都是十分崇高的,但人首蛇身的模样仅限于上古时代的众多神灵,自大禹之后,帝王就与蛇没什么关系了,这可能跟古代龙的思想观念形成有关。当龙的概念出现及地位上升后,蛇便慢慢从高位退下,渐趋普通。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了记载刘邦是真龙天子,还记载了他斩杀白帝子(一条拦路蛇)的故事:刘邦有一天夜里喝酒喝醉了,路过一片沼泽;走在前面探路的人回来说前面有蛇挡路,不如原路折返;刘邦不愿,持剑前去把蛇杀了;后来人们发现路上有个老妇在夜里哭,询问后得知老妇与白帝所生之子被赤帝之子给杀了,意指刘邦杀蛇之事。由此可见,在司马迁的观念里,尽管蛇的传说自远古时期一直流传下来,但当龙与蛇狭路相逢,后者却为前者所杀,此时,蛇的地位已不如龙。
(摘编自袁靖《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最早可追溯至汉初,汉画像石和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便是例证。
B. 神灵和始祖的形象从全兽形逐渐向全人形转变的过程,也是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不断加深的过程。
C. 古人蛇崇拜的痕迹,不仅见于众多文物之中,还见于福建省樟湖镇定期举行蛇王节的习俗之中。
D. 伍子胥建蛇门以暗指居蛇位的越国君臣服于居龙位的吴国,可见春秋时便已经出现了龙的概念。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古时期的神灵多与蛇有关,或是人首蛇身,或操蛇、践蛇等,因而蛇的地位十分崇高。
B.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的典故中关于操蛇之神的记载,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蛇崇拜。
C. 古人之所以将始祖和神灵的形象按照蛇的特点进行塑造,主要是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
D. 如今的畲族便是由曾经的古闽族发展而来的,该族群至今仍保持着信奉蛇神的传统。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南方地区与蛇的密切关系”的一项是( )
A. 南北方出土的文物中,北方的蛇形象较为呆板,南方的蛇形象更强调蛇能扭动的特征。
B. 许慎《说文解字》:“蛇,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蛇,故相问无蛇乎。”
C. 《诗经•小雅》中有“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之句。
D. 操蛇神怪的雕像或画像多出于河南南部、湖南、江苏等与战国时期楚文化相关的地区。
4. 请简要梳理蛇在人类文化观念中的演变。
5. 《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作为考古类科普图书,却并不艰涩枯燥,这本书是如何做到考古科普的公众化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 A 2. C
3. D 4. ①上古时期,蛇被神化,古人根据蛇的特点来塑造始祖和神灵形象。②随着人类对自然认知和改造能力的提升,蛇走下神坛,降格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③在龙的概念出现及地位上升后,蛇渐趋普通。
5. ①语言平实,可读性强。全文较少使用生僻词汇或专业术语,即使涉及古籍内容,也会用白话加以解释,避免理解困难。②多引历史故事,趣味性强。文中穿插愚公移山、伍子胥建城、刘邦斩蛇等故事,富有趣味性。③考古角度新颖独特。文章以大众所熟知的生肖动物为出发点,来讲述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易于引起读者兴趣。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蛇意象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从上古图腾崇拜到汉代 文化演变。文章结构严谨,先以《山海经》等文献铺陈人首蛇身的神灵形象,再通过闻一多《伏羲考》阐释“拟兽化-拟人化”的演进逻辑,最后落脚于闽越地区的蛇崇拜遗存。材料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既引用大量典籍佐证,又穿插“愚公移山”“蛇门”等典故增强可读性,通过蛇地位升降的叙事,生动展现了华夏文明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动态变迁。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最早可追溯至汉初”错误,原文为“可见在距当时将近300年的汉初,作为华夏始祖的伏羲与女娲就已经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只能说明汉初时伏羲与女娲就已经是人首蛇身的形象,不能说明伏羲和女娲的人首蛇身形象“最早”出现于汉初。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因而蛇的地位十分崇高”错误,根据原文“为什么上古时代的始祖和众多神灵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这或许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盛行的图腾崇拜”可知,应该是因为蛇的地位崇高,所以上古时期的神灵多与蛇有关,选项因果倒置。
B.“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蛇崇拜”不准确,愚公移山的典故中仅是提到了操蛇之神,并不能据此得出“战国时期人们的蛇崇拜”这一结论。


展开余下试题D.“该族群至今仍保持着信奉蛇神的传统”错误,根据原文“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闽:东南越,蛇穜(种)。从虫,门声’,又说‘蛮,南蛮,蛇穜’。这里说南蛮和东南越的闽族都是信奉蛇神的氏族”“古闽族发展到今天,确切可考的族群尚有畲族,‘畲’与‘蛇’同音,可见不无渊源”可知,原文只说古闽族是信奉蛇神的氏族,畲族由古闽族发展而来,与“蛇”有渊源,但并没有说如今的畲族依旧信奉蛇神。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强调的是南北方文物中蛇形象的不同之处。
B.意思是上古时期的人们害怕蛇,见面打招呼都要互相询问是否有看到蛇,体现了古人对蛇的畏惧。
C.意思是如果梦到熊、罴、虺和蛇,那就是吉兆,说明在《诗经》里,蛇被视为吉祥的动物。
ABC三项都不能体现南方地区与蛇的密切关系。
D.操蛇神怪的雕像或画像多出于南方地区,能体现南方地区与蛇的密切关系。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概括能力。
①原文提到“古人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蛇,发现它们无足而能行走,毒蛇还能致人死亡,自然而然地对这种神秘的生物产生了敬畏情绪,在观察到它们会冬眠和蜕皮等生活习性后,更延伸想象出它们具有长生不死和死而复生的神奇能力”。古人因对蛇的敬畏与神奇能力的想象,将蛇神化,根据蛇的特点塑造始祖和神灵形象,如“上古时期的神灵多是人首蛇身的模样。仅《山海经》便多次提及人首蛇身或操蛇、践蛇、珥蛇的神灵神人,例如女娲、伏羲、烛龙”。
②文中指出“当人类发现自己有能力改变大自然之时,神灵和始祖的形象就变成了人兽同体;而当人对大自然的认知加深,改造力度和信心增强之时,神灵的形象开始变以人为主体……蛇虽然走下神坛,但没有消失,而是降格为部落首领的重要附属物,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例如“汉代流行蛇纽印,蛇的形象与政治权力联系紧密”,体现了蛇在这一时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③原文说“当龙 概念出现及地位上升后,蛇便慢慢从高位退下,渐趋普通”。像“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是真龙天子,还记载了他斩杀白帝子(一条拦路蛇)的故事……此时,蛇的地位已不如龙”,通过刘邦斩蛇的故事,表明在龙的概念出现后,蛇的地位下降,渐趋普通。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和语言特点的能力。
①语言平实,可读性强:文本在介绍古代文献典籍中关于蛇和蛇之意象的记载时,没有堆砌生僻词汇或专业的考古学术语。例如在提到《山海经》中众多人首蛇身或操蛇、践蛇、珥蛇的神灵神人时,直接列举名称,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表述。在引用《说文解字》中“闽:东南越,蛇种(种)。从虫,门声” 等古籍内容后,紧接着用 “这里说南蛮和东南越的闽族都是信奉蛇神的氏族”进行白话解释,让普通读者能够轻松理解,避免了因专业术语造成的理解困难,使内容更具可读性。
②多引历史故事,趣味性强:文中为了说明相关内容,穿插了多个历史故事。如在讲述操蛇之神时,提到了战国早期作品《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典故,“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在介绍蛇与古代城池的关系时,讲述了伍子胥为吴王建造城池时立蛇门以制越的故事,使内容更加生动。这些故事的引用让文章摆脱了枯燥的学术论述,富有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
③考古角度新颖独特:生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文化元素,以它为出发点,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如文中从古代文献典籍中关于蛇的记载,到分析上古时期神灵和人类始祖为何是人首蛇身形象,再到阐述蛇在人类文化观念中的演变等,都是围绕生肖蛇展开,将考古知识与大众熟悉的生肖文化相结合,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考古科普内容,实现了考古科普的公众化。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淌在光阴里的慢
曹晗悦
暮春之初,在浙江绍兴的书圣故里,我经历了一场慢的洗礼。这里的一切,都仿佛被按下了慢速播放键,置身其中,浮躁的心也随着被放慢的节奏沉静下来。
书圣故里由多条老街组成,坐落其中的尽是绍兴传统民居,青瓦白墙错落有致,其间偶然可见乌漆黑墙。和煦的春光打在房屋的尖顶上,沿着层层叠叠的瓦片流下,淌满整条街巷。街上生活着居民,商业气氛不浓,倒是有着十足的江南风韵。它是古朴的、沉静的,如一位通透的老者,不与世俗争锋。
从大路拐入一条窄巷,向着交错纵横的老街和藏身其中的景点走去,鞋底敲击青石板路发出清脆的哒哒声,步伐急促,大抵是平日习惯了赶路。恰逢人间四月天,到处绿意盎然,两侧的墙头上,院内树木新发的枝叶探出身子,在柔风里招手。晨光熹微,轻轻地打在青瓦白墙上,映出半个尖顶的影子,火红的竹篓灯笼在明暗之间不断摆动切换。
大约是疾行的缘故,不消片刻便行至西街。方才那条窄巷仿佛是桃源的入口,外面车水马龙,来往行人匆匆,少有人停步驻足。而转入西街后,豁然开朗,节奏也一下子慢下来,其中之人或是徐徐而行,或是骑车缓缓驶过,都是不慌不忙的。久久立于巷口,望着这慢节奏的一切,似有一条光阴里静静流淌的小河,缓缓流过心田,涤净尘世喧嚣。
沿着西街向东走去,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连呼吸也降了速。遥遥望去,水云蓝的天明澈如镜,没有成形的云,只有几抹浅淡到近乎看不见的银鱼白,更衬得这古街之中的乌漆黑墙独特,有一种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的美。别具一格的还有两侧的各式店铺,有贩售遥控器的,有贩售锅碗瓢盆的,还有扯布裁衣的。它们好像被岁月遗忘,没有精美的装潢,门口胶粘的玻璃柜台已蒙上一层雾色,里面躺满了待售的物件,胶条贴着的大字在岁月洗刷下失了色。路过店门口时,没有店家吆喝叫卖,安静得让我一时有些不习惯。他们仿佛并不急于卖货,或坐在椅子上悠然自得地晒太阳,或者和邻里谈笑风生,至于铺子里的商品,随它去好了,等有缘人看中把它带走吧。
向东复行数步,便是西街与蕺山街会面之处,在这个路口的一家小店门前,我偶遇了一位当地的阿婆。立于原地,暖风吹过脸颊,听阿婆讲着关于她的故事,好不惬意。阿婆还热情地给我讲着这里的美景,说带我去看一看。她引我进了店内,我紧跟在她身后,穿过堆放杂物的后间,只容一人通行的狭窄通道是灰暗的,需得万分小心才是。小店的后门是半开放的,一束光穿过上方的空隙,直直打进来,照亮脚下的一小片地方。
望去,只见咸宁桥静静架在低空,碧水缓缓流淌,墙上波光粼粼,是水面反射的光亮。不时泛起涟漪阵阵,是最下一级石阶上浣衣的人,在慢慢地揉搓、漂洗,出水的衣物带起一串串晶莹,落入水面再漾起一圈圈波纹。
推开这半人高的竹木门出去,吱呀声回荡,与流水的哗啦声应和着。逐级而下,行过长廊,踏上桥去,环视一周,方发觉自己竟已被绿意紧紧包围。脚下是绿水,眼前是草木,流动的明镜在古街里穿梭,倒映出另一片同样的天地。我们并肩徐行,相谈甚欢,在青石板路上,时间仿佛被无限拉长。
与阿婆道别,沿着蕺山街继续南下,驻足在题扇桥边。桥下不时有乌篷船悠悠驶过,船夫不紧不慢地摇船,用脚踩着船桨,桨转动得很慢,船便也行得很慢。扁扁的、矮矮的乌篷船,似片片墨色的叶,一摇一晃的,轻轻飘荡在水面。桥下还有些未载客的船夫,他们似乎不急于揽客,没有人吆喝乘船。他们只是坐在船上,背靠着桥,你一句、我一句地聊着。继续向南行,一路上见到很多小摊,大多在贩售着黄酒棒冰、木莲豆腐、酒酿圆子等特色小吃,他们也是不急叫卖,只待过往行人上前询问。他们坐在摊子边,和邻里笑着聊着天,说着我听不懂的方言,虽是听不懂,但却觉得悦耳极了,一不小心就站在一旁听了好久。


展开余下试题最后拐入萧山街,在一家其貌不扬的小店买了些糕点。还未走近,便已闻到了那诱人的香气,不似城市里面包房浓烈的焦香,而是一种淡淡的稻香,毫不急躁,毫不张扬。那一筐筐的糕点码放整齐,各式各色的,诱人极了。店中的阿姐不急不忙,一边打着秤,一边柔声地介绍着不同的糕点。这糕点是糯叽叽的,需得慢慢嚼,才能品出清甜的米香和独特的滋味。
回去的路上,我取出一块糕来吃,慢慢地,仔细品尝着,又忽地回想起,来时所遇的一切。大概,“吴侬软语”的他们是把生活如软糯的糕点一般慢慢咀嚼,日子才过得这么活色生香。
我本无意入江南,奈何江南入我心,这里慢一点、再慢一点的生活节奏,和那认真感受生活的态度,深深吸引着我。多想撑一把油纸伞,在这青石板巷里慢慢地走一走,走着、走着……就入了那片宁静里,那一帧一帧都仔细去过的生活里。
临行前,立于墨池边的石桥上,再吹一吹这儿的不寒的春风,数天边流云几朵,看着来时的路,不由心生感慨。如今世界匆忙,尘世喧嚣,这藏身于江南水乡的一隅慢生活,便弥足珍贵。
(有删减)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平日里习惯了步履急促地赶路,故很快便到了西街。转入西街后,节奏一下子慢下来,“我”也不自觉地放慢了自己的脚步。
B. 古街的两侧有着各式各样的店铺,都较为朴素,没有精美的装潢,没有店家吆喝叫卖,因为店家只想将商品卖给有缘人。
C. 绍兴有许多传统民居,青瓦白墙,瓦片层叠,它古朴而沉静,和所有江南的城市一样,没有很浓的商业气氛而颇有江南风韵。
D. 绍兴糕点的香气与城市里面包房的不同,清淡而不张扬。受绍兴慢节奏的影响,糕点也需慢慢品尝才能体会其独特的滋味。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层层叠叠”“徐徐而行”“缓缓驶过”“一串串”“一圈圈”等叠词的运用,使描绘的绍兴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
B. 文章抓住青瓦白墙、乌漆黑墙、缓缓流淌的碧水、火红的竹篓灯笼、墨色的乌篷船等当地的典型物象进行勾勒,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C. 文中多用修辞,如将书圣故里比作一位通透的老者,既凸显了书圣故里远离世俗的特点,也增添了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D. 文章未着墨于具体的个人,而是通过对店家、船夫等群体进行刻画来展现绍兴人民悠然闲适的生活状态,更具代表性。
8. 作者在浙江绍兴的书圣故里看到或感受到了哪些“流淌在光阴里的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9. 本文涉及“游踪”“景观”“情感”等要素,是一篇典型而优美的游记散文。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D
8. ①车、船、行人皆不慌不忙;②商店小贩不急于吆喝卖货;③碧水缓流而浣衣慢揉;④“吴侬软语”的人们将生活如软糯的糕点一样慢慢咀嚼。
9. ①游踪:本文按空间转换顺序进行叙述,从大路游览至古街,再到阿婆小店,又到题扇桥边,最后拐入萧山街。
②景观:本文移步换景,既有对书圣故里自然美景的描写,又有对人文景观的描绘,呈现了书圣故里的各种“慢”景。
③情感:作者借对书圣故里慢节奏的景象的记叙,既表达了对书圣故里的喜爱,又表明了想要远离尘世喧嚣,向往慢生活的态度。
【解析】
【导语】本文以细腻笔触描绘书圣故里的慢生活。作者从初入此地的浮躁,到被古街沉静氛围感染,节奏渐缓。通过写老街风光、居民生活、特色店铺等,展现独特江南韵味。结尾直抒对慢生活的喜爱,表达在喧嚣尘世中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文风清新自然。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B.“只想将商品卖给有缘人”错误。原文为“他们仿佛并不急于卖货,或坐在椅子上悠然自得地晒太阳,或者和邻里谈笑风生,至于铺子里的商品,随它去好了,等有缘人看中把它带走吧”,“仿佛”说明这只是作者的猜测,并非是店家不叫卖的原因。
C.“和所有江南的城市一样,没有很浓的商业气氛而颇有江南风韵”错误。由“书圣故里由多条老街组成,坐落其中的尽是绍兴传统民居,青瓦白墙错落有致,其间偶然可见乌漆黑墙…… 街上生活着居民,商业气氛不浓,倒是有着十足的江南风韵”可知,原文只说绍兴商业气氛不浓,有十足的江南风韵,不代表所有江南的城市都是这样。
D.“受绍兴慢节奏的影响”错误。由“这糕点是糯叽叽的,需得慢慢嚼,才能品出清甜的米香和独特的滋味”可知,是糕点本身的特点决定需慢慢品尝,而非受绍兴慢节奏影响。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D.“未着墨于具体的个人”错误。从“在这个路口的一家小店门前,我偶遇了一位当地的阿婆。立于原地,暖风吹过脸颊,听阿婆讲着关于她的故事”“店中的阿姐不急不忙,一边打着秤,一边柔声地介绍着不同的糕点”可知,文章也有对阿婆、糕点店中的阿姐的个人刻画。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转入西街后,豁然开朗,节奏也一下子慢下来,其中之人或是徐徐而行,或是骑车缓缓驶过,都是不慌不忙的”“桥下不时有乌篷船悠悠驶过,船夫不紧不慢地摇船,用脚踩着船桨,桨转动得很慢,船便也行得很慢”可知,书圣故里生活着的居民展现出十足的江南风韵,他们的生活节奏缓慢。如西街里的人或是徐徐而行,或是骑车缓缓驶过,都是不慌不忙的状态。
②从“路过店门口时,没有店家吆喝叫卖,安静得让我一时有些不习惯。他们仿佛并不急于卖货,或坐在椅子上悠然自得地晒太阳,或者和邻里谈笑风生”“一路上见到很多小摊,大多在贩售着黄酒棒冰、木莲豆腐、酒酿圆子等特色小吃,他们也是不急叫卖,只待过往行人上前询问”可知,书圣故里商业气氛不浓,两侧的各式店铺好像被岁月遗忘,没有精美的装潢,商店小贩不急于吆喝卖货,只待过往行人上前询问,他们坐在摊子边和邻里笑着聊天,氛围轻松缓慢。
③根据“只见咸宁桥静静架在低空,碧水缓缓流淌,墙上波光粼粼,是水面反射 光亮。不时泛起涟漪阵阵,是最下一级石阶上浣衣的人,在慢慢地揉搓、漂洗”可知,咸宁桥下,最下一级石阶上浣衣的人在慢慢地揉搓、漂洗,出水的衣物带起串串晶莹,落入水面再漾起一圈圈波纹,动作舒缓,体现出慢的生活节奏。
④从“大概,‘吴侬软语’的他们是把生活如软糯的糕点一般慢慢咀嚼,日子才过得这么活色生香”可知,萧山街小店的糕点香气淡雅,不似城市里浓烈的焦香。店中的阿姐不急不忙地打着秤,柔声介绍不同的糕点,糕点需慢慢嚼才能品出滋味,“吴侬软语”的人们将生活如软糯的糕点一样慢慢咀嚼,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体现出 “慢”。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游踪:作者的游览从大路开始,然后“从大路拐入一条窄巷,向着交错纵横的老街和藏身其中的景点走去”,来到西街后,又“沿着西街向东走去”,“向东复行数步,便是西街与蕺山街会面之处,在这个路口的一家小店门前,我偶遇了一位当地的阿婆”,之后到了题扇桥边,最后拐入了萧山街。整个游览过程按空间转换顺序进行叙述。
②景观:“和煦的春光打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