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②乡村振兴,并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不能把乡村简单按照城市标准去规划建设,我们要看到并突出乡村固有的文化特色、资源优势和条件禀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向城市靠拢的过程,更不能搞成千村一面,抹平差异和特色。找准特色而非一味模仿,才能让城乡之间要素“有的放矢”精准流动。 ③要素流动、凸显特色是乡村振兴的外在之“形”,而制度、产业等一系列领域的现代化则是乡村振兴的内在之“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突破口,土地流转推动耕地规模化经营,整合碎片化农村宅基地,既有利于缓解城市土地紧缺,也是推动产业发展、盘活农村资源要素的关键。数字赋能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从顶层制度设计、统筹规划、人才培育、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等方面着手,逐步破解数字乡村建设中的难题。 ④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人才和优质劳动力,年轻人、知识分子要双向流动。乡村振兴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本乡本土的农民,只有激发农民自觉参与振兴的积极性,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同时,也要鼓励和吸引人才积极参与乡村振兴,这方面要出台更强的激励机制和支持政策。 (摘编自茅冠隽、胡幸阳《城乡融合不是简单“向城市靠拢”》)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乔启明提出乡村振兴要依靠转移农业劳动力、实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率等办法,这在当时是最有效的发展措施。 B. 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大幅降低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更多的资源转向发展工业。 C. 大力创造就业机会,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减少农业从业者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就能普遍解决农民收入偏低的问题。 D. 随着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农产品网上直销、家庭农场等新兴产业将呈涌现趋势,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的巨大成就足以证明,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激活自身热情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最重要动力。 B. 伴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土地流转的相应法规也应运而生,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因素。 C. 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开始呈现减弱态势,但是在国家层面并没有减少扶持乡村发展的政策支持。 D. 我们在乡村规划上要看到并突出自身固有的文化特色、资源优势和条件禀赋,让城乡之间要素“有的放矢”精准流动。 3. 乡村振兴往往需要确凿的数据和鲜活的事例来佐证,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一项是( ) A. 1982年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1984年粮食总产量超过4亿吨,年均增长近9%,全国总体上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B. 吴家湾村吴姓村民前往深圳打工7年,92年回乡后,修建起二层的楼房,成为吴家湾村第一个实现“楼上楼下”梦想的家庭。 C. 芦胜村有近郊交通优势,建立种西瓜的合作社,推出了休闲采摘游,大力发展物联网销售,西瓜亩产由5万元增加到20万元。 D. 南京市民张先生,到高淳区投资乡村旅游,建成民宿,并通过抖音宣传,吸引大量客流前来休闲游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4. 论述类文本要求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请根据材料一,补全下面思维导图中空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