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4  2025-04-21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
河南省豫西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河南省豫西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一)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乡村。”这表明“三农”问题至今还没有根本解决,城乡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推动乡村振兴仍然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艰巨任务。
②我国学界很早就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最大难题是乡村发展。近现代以来,许多有识之士便将目光转向如何改变乡村落后面貌。原金陵大学农村社会学家乔启明提出转移农业劳动力、实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等解决办法,是当时学术界较为普遍的见解。这种观点是基于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从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率的视角来考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此不同,也有学者更加关注从乡村组织的视角来思考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梁漱溟认为,要根本改造乡村,其途径就是建立新的乡村组织。费孝通也很早就认识到,苏南乡村要走出人多地少的困境,就要走乡村工业化的路子,就有一个与乡村社会组织相互适应的问题。当然也有少数学者对培育乡村内生动力持不同看法,认为中国乡村发展必须有外力的推动,吴景超认为,由于农村人口太多,发展的内生动力太弱,所以必须转移农业劳动力,发展工业救济农业,发展都市救济农村。
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发展和振兴已经探索了多种路径。由农村“大包干”改革形成的制度化成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初期推动农村发展的最重要动力,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从事非农产业,推动了乡村工业的发展。这一阶段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主要体现为乡村工业化带来的巨大收益以及由此给农村和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从1984年开始,国家放宽了对农民进城的限制,从此拉开了农民大规模进城务工经商的序幕。在这个阶段,农民工进城所形成的大规模劳动力转移不仅大大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也成为推动农村自身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近2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极大提高,2022年我国颁布《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流转和实行规模化经营后,农业产出大大提高了。当前,随着乡村交通的便利化以及互联网对乡村的覆盖,城乡、产业融合与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我国乡村发展和振兴的主流趋势,这也是未来农村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回望这个过程,是一个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呈现减弱态势。与此同时,从新农村建设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和外力对乡村发展的推动在不断增强。
④以上对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的路径和过程的分析告诉我们,其实我们不必在理论上固执于乡村发展动力的“内生”和“外生”、“造血”和“输血”之争,关键是能够在实践中把来自不同血缘的血液融合成乡村持续发展的活力,形成一种能够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的机制。
(摘编自李培林《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和路径选择》)
材料二:
①如何进一步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更高质高效实施?关键要回答好“如何看待乡村”“怎样振兴乡村”“谁来振兴乡村”三个问题,不断畅通城乡之间的各类资源要素流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浏览完整试题②乡村振兴,并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不能把乡村简单按照城市标准去规划建设,我们要看到并突出乡村固有的文化特色、资源优势和条件禀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向城市靠拢的过程,更不能搞成千村一面,抹平差异和特色。找准特色而非一味模仿,才能让城乡之间要素“有的放矢”精准流动。
③要素流动、凸显特色是乡村振兴的外在之“形”,而制度、产业等一系列领域的现代化则是乡村振兴的内在之“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突破口,土地流转推动耕地规模化经营,整合碎片化农村宅基地,既有利于缓解城市土地紧缺,也是推动产业发展、盘活农村资源要素的关键。数字赋能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从顶层制度设计、统筹规划、人才培育、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等方面着手,逐步破解数字乡村建设中的难题。
④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人才和优质劳动力,年轻人、知识分子要双向流动。乡村振兴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本乡本土的农民,只有激发农民自觉参与振兴的积极性,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同时,也要鼓励和吸引人才积极参与乡村振兴,这方面要出台更强的激励机制和支持政策。
(摘编自茅冠隽、胡幸阳《城乡融合不是简单“向城市靠拢”》)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乔启明提出乡村振兴要依靠转移农业劳动力、实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率等办法,这在当时是最有效的发展措施。
B. 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大幅降低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更多的资源转向发展工业。
C. 大力创造就业机会,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减少农业从业者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就能普遍解决农民收入偏低的问题。
D. 随着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农产品网上直销、家庭农场等新兴产业将呈涌现趋势,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的巨大成就足以证明,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激活自身热情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最重要动力。
B. 伴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土地流转的相应法规也应运而生,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因素。
C. 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开始呈现减弱态势,但是在国家层面并没有减少扶持乡村发展的政策支持。
D. 我们在乡村规划上要看到并突出自身固有的文化特色、资源优势和条件禀赋,让城乡之间要素“有的放矢”精准流动。
3. 乡村振兴往往需要确凿的数据和鲜活的事例来佐证,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一项是( )
A. 1982年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1984年粮食总产量超过4亿吨,年均增长近9%,全国总体上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B. 吴家湾村吴姓村民前往深圳打工7年,92年回乡后,修建起二层的楼房,成为吴家湾村第一个实现“楼上楼下”梦想的家庭。
C. 芦胜村有近郊交通优势,建立种西瓜的合作社,推出了休闲采摘游,大力发展物联网销售,西瓜亩产由5万元增加到20万元。
D. 南京市民张先生,到高淳区投资乡村旅游,建成民宿,并通过抖音宣传,吸引大量客流前来休闲游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4. 论述类文本要求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请根据材料一,补全下面思维导图中空缺的内容。

5. 结合材料二,当前可以有哪些新路径来推动乡村振兴?请简要概括。
【答案】1. D 2. A
3. D 4. ①推动乡村振兴仍然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艰巨任务;
②建立新的乡村组织;
③路径选择;
④在实践中激发乡村持续发展的活力,形成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的机制。
5. ①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
②推动农村土地制度进一步改革;
③推动智慧农业建设;
④加强人才培养。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深入探讨了中国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与路径选择。材料一回顾了从改革开放至今乡村发展的历程,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村工业化和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同时指出内生动力逐渐减弱,政策和外力的作用日益增强。材料二则从城乡融合、制度创新、数字赋能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文章逻辑清晰,既有历史回顾,又有前瞻性思考,突出了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在当时是最有效的发展措施”错误。根据材料一第②段“原金陵大学农村社会学家乔启明提出转移农业劳动力、实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率等解决办法,是当时学术界较为普遍的见解”可知,原文并没有说这在当时是最有效的发展措施。
B.“必须大幅降低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更多的资源转向发展工业”错误。根据材料一第②段“这种观点是基于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从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率的视角来考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可知,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要求提高农业生产率,但并未提及要大幅降低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C.“就能普遍解决农民收入偏低的问题”错误。根据材料一第③段“农村改革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了乡村工业的发展”“农民工进城所形成的大规模劳动力转移不仅大大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也成为推动农村自身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可知,创造就业机会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确实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但这并不意味着仅凭这些措施就能普遍解决农民收入偏低的问题。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激活自身热情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最重要动力”错误。材料一第③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初期推动农村发展的最重要动力”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初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助推农村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不是“激活自身热情”。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是农民自身努力的结果,属于内生动力。


展开余下试题B.吴姓村民通过外出打工积累财富,回乡改善居住条件,这是农民自身努力的结果,属于内生动力。
C.芦胜村利用自身优势,建立合作社,发展休闲采摘游和物联网销售,提高了西瓜产量和收入,这是乡村自身努力的结果,属于内生动力。
D.南京市民张先生到乡村投资,属于外来力量的推动,不属于乡村自身发展产生的动力。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第①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乡村”“城乡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推动乡村振兴仍然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可得出,“推动乡村振兴仍然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艰巨任务”。
②根据材料一第②段“梁漱溟认为,要根本改造乡村,其途径就是建立新的乡村组织”可得出“建立新的乡村组织”。
③根据材料一第③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发展和振兴已经探索了多种路径”可得出“路径选择”。
④根据材料一第④段“关键是能够在实践中把来自不同血源的血液融合成乡村持续发展的活力,形成一种能够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的机制”可得出“在实践中激发乡村持续发展的活力,形成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的机制”。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乡村振兴,并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不能把乡村简单按照城市标准去规划建设,我们要看到并突出乡村固有的文化特色、资源优势和条件禀赋……才能让城乡之间要素‘有的放矢’精准流动”可知,可以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推动乡村振兴。
②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突破口,……既有利于缓解城市土地紧缺,也是推动产业发展、盘活农村资源要素的关键”可知,可以推动农村土地制度进一步改革,推进乡村振兴。
③根据材料二第三段“数字赋能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从顶层制度设计、统筹规划、人才培育……逐步破解数字乡村建设中的难题”可知,可以推动智慧农业建设,推进乡村振兴。
④根据材料二第四段“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人才和优质劳动力……鼓励和吸引人才积极参与乡村振兴,这方面要出台更强的激励机制和支持政策”可知,可以加强人才培养,推进乡村振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岭看山
王鼎钧
书上说,渭河以南的山,凡是大山,都叫秦岭,所以秦岭不是一座山,是一大片山地。这片山地有多大?它的北面是渭河,南面是汉水,渭河在陕西境内造成一片沃野,古称八百里秦川,秦岭山地从东到西,大约就是这么宽。南北纵贯秦岭的道路叫子午线,书上说,这条路有六百六十华里,秦岭山地从南到北,大约就是这么长。
穿过秦岭山地,除了栈道以外,有三条山路可走,我们走的这一条是:安康、镇安、柞水、西安。
从安康旧城出北门,渡汉水,向漫天嵯岈的秦岭山地进发,蓦然忆起“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高高低低的山,一层一层的山。行人沿着斜斜的石径往上爬,转一个弯又一个弯,路似羊肠,人好像一直往山里钻,又怎么也钻不出它的包围。因为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后来对杨万里的一首诗过目成诵:“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在镇安住宿的那一夜,中秋刚刚过去,月亮反而更团圆皎洁。坐在山村的小院里,暮色中四围皆黑,我们先看见光,后看见山,最后看见月,想起《创世记》,先有光,后有日月。月光下看重重叠叠山,世界如同废墟,人和月的关系反而亲切,忘了月球也是废墟。同行的人说这天气是饮酒的天气,我陪他们喝了几杯,恍惚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文明毁灭,唯我幸存。又以为自己是李太白,笑傲江湖,五岳看山不辞远。
过镇安县城,入山渐深。秋山云气疏薄,山景明净,山不知名,各有面目神态:有的如老伴互相搀扶,有的如守门犬作势拒人,有的如谗臣暗暗窥伺古今,找机会中伤无辜。山溪湍急,过了一条又一条,好像大自然在慌张逃走,而文明在后面紧紧追赶。记得经过柞水,山势更高,山成群成簇,也有主有从,好像一个大领袖统率许多小领袖,好像许多小天才追随一位大天才。一座山走到尽头,就像一个艺术流派已经确立,下一座山再给你新的惊奇。
我起初对山很厌烦,后来生了欢喜心,自然风景是没有成规也没有成见的,看得多了,喜欢那千般颜色,万种姿态。“山形步步移”,走短短一段路,大片山景全新全换。山有生命,山是活的灵,拔地而起。“泉使山静”没看到,“石使山雄,云使山活,树使山葱”看到了。“泰山如坐,嵩山如卧,华山如立”,泰山嵩山没到过,如坐如立的山全在秦岭过眼。
雨后乍晴,云特别漂亮,“云拥山动”,“青山断处借云连”,都看到了。登上高处,太阳显现,走到低处,太阳隐没,山色日色变幻不定,日光常挤进两峰之间的空隙处,胳臂伸得很长很长,指指点点,无非“石破苍藤绾,崖倾老树撑”。夕阳西下时,山路昏黑,峰顶金光辉煌,令人想低头膜拜。这般感受,也不知前代诗人可曾有过。
山峰罗列,看山如看画,一条又一条皴纹清清楚楚,加上阳光扫描,细小处又有许多勾勒烘托,种种线条可爱到极点。山不过是一些美好的皱折,这是国画老师刘孟卿教给我的观念,他是山东莱阳人,穿长衫,留长须。我未能学会描画任何东西,但是得到一双看山的眼睛。他无条件肯定每个学生作画的能力,他说没有不会画“画儿”的人,伏羲氏一画开天也是“画儿”。
秦岭绵延几百里,没留空白。那些形容不尽的面目,天造地设,极尽变化。所谓美,大概是需要载体的罢,所以开天辟地,留下山川,预设了多少承托,层层叠叠,半藏半露,留下美以待画家诗人。
我开始明白,画家为什么画一个人,一动不动地坐在船上,看那一动不动的山,不改变也不分离。读旧诗沾惹上身的士子习气弥漫开来,假如可能,我幻想把祖国的名山像摆在画廊里那样一一观看,我愿意化身千千百百,一动不动留在山前。
这条路上最高的那座山叫太白,它附近有首阳山,伯夷叔齐宁愿饿死的地方;有终南山,名士等待朝廷起用的地方。我们这批左奔右突的初生之犊,在两者之间经过,若有山神来问今生愿意住在哪座山里,真不知怎样回答才好。
登上峰顶,有一片平地,没长树也没长草,居然有座庙。高山比较接近太阳,反而比平地冷,高寒最处,四顾无路,不知道自己怎么能来到这里。天空大了几圈,下望群山罗列在云中,一望无尽,云无尽山也无尽,看山尖把云海戳破,冒出头来,想像海上仙山。我并不指望遇见神仙,只盼出来个和尚,可是没有。
下了这座山,地势平坦多了。有一段路简直是深谷,抬头不见天日,脚下铺满一代一代枯叶,艰难如在沙漠上行走。从一个很大的岩石拱门下穿过,相信是谷口。出谷后路渐平坦,渐渐看见古道瘦马,心中一喜。看见瓦房黄犬,看见举世闻名的窑洞,没多远,就是西安城南的王曲了。
我常常为秦岭抱不平。徐霞客华山归来,下汉口,秦岭擦身而过,他没正眼瞧一下,傲慢势利。韩文公看秦岭,居然说脖子看酸了,什么话。寒山越秦岭,走襄阳,秦岭不提一字,糊涂。
(选自《白纸的传奇》,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先后提到两个古称,用“八百里秦川”交待了秦岭 东西宽度,用“子午线”说明了秦岭的南北跨度之大。
B. 作者走进漫天嵯峨的秦岭山地,有了过秦岭山地的经验,所以对杨万里的一首描写下岭艰难的诗过目成诵。


展开余下试题C. 作者登秦岭的时候,自然地联想到了“泰山如坐,嵩山如卧”,虽然泰山嵩山他还没到过,但他经过秦岭山地,如坐如立的山全过眼了。
D. 秦岭道中多是高山深谷,人烟稀少,出谷后作者看到瘦马、黄犬、窑洞,才感受到人生活的气息,内心之苦得以抚慰。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行踪为顺序,有机穿插了秦岭的人文历史和途中的体验感受,行文灵活自如。
B. 第五段运用了“老伴”“守门犬”“谗臣”等一组比喻,生动描写出秦岭群山姿态各异。
C. 峰顶的描写,简淡平实,略带几分童趣,流露出作者登上峰顶后的新鲜感和成就感。
D. 文末批评徐霞客、寒山等人与秦岭擦肩而过,未欣赏到秦岭的美,说明美需要发现。
8. 文中的秦岭具有哪几重特征?请简要概括。
9. 这篇散文弥漫着作者的“士子习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D
8. ①姿态万千。
②雄伟阔大。
③文化底蕴深厚。 9. ①谙熟诗书,旁征博引,如引用杨万里的诗,引用《创世记》。
②沉醉自然,耽于幻想,如想象海上仙山,山神问话。
③指点江山,臧否人物,如对徐霞客等人的评论。
【解析】
【导语】这篇散文以秦岭行旅为线索,展现了作者从厌烦到欢喜的审美嬗变。文章以空间移动为经(安康-镇安-柞水-西安),以山水感悟为纬,通过拟人化比喻(老伴、守门犬、谗臣)和国画皴法般的细腻描写,将秦岭塑造为兼具地理实体与精神象征的双重存在。文中大量征引古诗文(杨万里、《创世记》等),既体现传统文人的知识谱系,又暗含对山水审美的现代思考。结尾处对徐霞客等人的抱不平,实则凸显了作者以文证道的士人情怀,使自然景观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D.“内心之苦得以抚慰”错误,从作者对山“生了欢喜心……喜欢那千般颜色,万种姿态”以及作者对秦岭姿态各异的山的描写中,看不到作者内心有“苦”,看到的是作者对秦岭群山的欣赏和赞美。以及看见古道瘦马、瓦房黄犬的喜悦。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说明美需要发现”错误,似是而非,偏离文章主旨,结尾看似批评徐霞客等人,实则用调侃的口吻充分肯定秦岭的价值,难掩喜爱之情。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
①第五段用了“老伴”“守门犬”“谗臣”“领袖”“天才”等一组比喻,描写“山不知名,各有面目神态”,“山势更高,山成群成簇,也有主有从,好像一个大领袖统率许多小领袖,好像许多小天才追随一位大天才。一座山走到尽头,就像一个艺术流派已经确立,下一座山再给你新的惊奇”,以及后面说“秦岭绵延几百里,没留空白”,这都写出了秦岭具有姿态万千的特点。
②第一段说“渭河以南的山……大约就是这么长”,通过“八百里秦川”写秦岭的宽,通过子午线“六百六十华里”写秦岭的长,这么大的面积都叫秦岭,可见秦岭面积阔大。
③第三段写秦岭“高高低低的山,一层一层的山。行人沿着斜斜的石径往上爬,转一个弯又一个弯,路似羊肠,人好像一直往山里钻,又怎么也钻不出它的包图”,第四段写“月光下看重重叠叠山,世界如同废墟”,这两段通过人的感觉写出了秦岭占地面积辽阔,而且还具有雄伟的特点。文中说“这条路上最高的那座山叫太白,它附近有首阳山,伯夷叔齐宁恩饿死的地方;有终南山,名士等待朝廷起用的地方”,可见,秦岭具有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作者向秦岭山地进发时,引用辛弃疾的诗句;作者登山时,引用杨万里的诗;作者暮色中看见光后见山、月时,引用《创世记》,可见作者具有谙熟诗书,旁征博引的“士子习气”。
②作者看到云海飘浮在山腰,大山之露出山尖,就想象到海上仙山;作者提及秦岭的太白山、首阳山、终南山,就想到山神的问话。作者沉醉自然雄奇之景,沉溺于幻想之中,提及文化名人,表明他具有“士子习气”。
③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常常为秦岭抱不平。徐霞客华山归来,下汉口,秦岭擦身而过,他没正眼瞧一下,傲慢势利。韩文公看秦岭,居然说脖子看酸了,什么话。寒山越秦岭,走襄阳,秦岭不提一字,糊涂”,作者对徐霞客、韩文公、寒山等人的评论,臧否人物,指点江山。为秦岭抱不平,表明他具有“士子习气”。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审时度势之妙在择时捉机。权衡时机,尤当精察,毫厘必较,成败由此。择时之妙,如逐如竞,如捕如捉。待时而动,动不妄举。动静,迟速,轻重,繁简,必以时定。此一时非彼一时也。待时蓄势,备而待发,则静如泰山,得进则发如疾电,时不我待,稍纵即失。疏于此而欲其功,无异缘木求鱼也。
(节选自《计然篇》,有删改)
材料二 计然者,蔡丘濮上人,姓辛氏,名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博学无所不通。为人有内无外,形状似不及人,少而明,学阴阳,见微而知著。其行浩浩,其志泛泛,不肯自显诸侯,阴所利者七国,天下莫知,故称曰计然。时遨游海泽,号曰“渔父”。尝南游越,范蠡师事之。范蠡请见越王,计然曰:“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同利也。”范蠡知其贤,卑身事之,请受道。
昔者,越王勾践既得反国,欲阴图吴,乃召计然而问焉,曰:“吾欲伐吴,恐弗能取!吾闻先生明于时交,察于道理,恐动而无功,故问其道。”计然对曰:“兴师者必先蓄积食、钱、布帛,不先蓄积,士卒数饥,饥则易伤。重迟不可战,战则耳目不聪明,耳不能听,视不能见,兵不能使;退之不能解,进之不能行。饥馑不可以动,神气去而万里。王兴师以年数一旦而亡失邦无明筋骨为野。”
越王曰:“善。今岁比熟,尚有贫乞者,何也?”计然对曰:“是故不等,犹同母之人,异父之子,动作不同术,贫富故不等。如此者,积负于人,不能救其前后,志意侵下,作务日给,非有道术,又无上赐,贫乞故长久。”越王曰:“善。”计然乃传其教而图之,曰:“审金木水火,别阴阳之明,用此不患无功。”越王曰:“善。从今以来,传之后世,以为教。”乃着其法,治牧江南,七年而禽吴也。
(节选自《范子计然》,有删改)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兴师A以年B数C一旦D而亡E失邦F无明G筋骨H为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介词,根据,与《卖油翁》中“以我酌油知之”的“以”用法相同。
B. “南”字的用法和《庖丁解牛》中“良庖岁更刀”的“岁”用法相同。
C. “解”,消除,排除,与《师说》中“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解”意思不同。
D. “审”,辨别,判断,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审时度势的妙处在于选择关键时机。选择时机的妙处,好像追逐猎物和竞跑,又像捕兽和捉鸟。
B. 计然的先祖是晋国流亡的贵族,传说他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外表貌似平庸,自小聪慧,学自然之理。
C. 越王勾践从吴国做奴仆返回越国以后,想要暗中图谋洗雪耻辱,吞并吴国,于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豫西”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