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7  2025-04-21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
山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5届高三年级4月份模拟考
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突破和进入各种领域,2017年微软旗下的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发表了自己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在诗集推荐序中,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博士激动地写下了“人工智能创造的时代从今天开始”,人工智能在写作领域迎来了又一次变革。无论是人工智能制造,还是人工智能创造,其共同点在于都得到了算法运作的支持,因此,即使进入写作领域,人工智能创造仍旧延续着算法写作本身的优势。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日渐加快,人们更加注重时间成本的投入,相较于人类写作巨大的时间耗费,AI写作以极快的速度、准确的输出以及随时随地的写作来满足人们对日常文案编辑的需求。AI可以在短短几秒之内按照事先录入的要求完成文案的编辑,并准确传达人类要获取的信息内容,较有代表性的AI写作机器人,如ChatGPT、文心一言、微软小冰等都可以圆满地完成这一任务。例如,在与文心一言的对话框中输入“新闻稿”的指令,在短短十秒的时间内就可获得一篇中心明确、格式规范、数据引用准确且颇具文采的新闻稿,AI写作所具有的即时性优势人类难以望其项背。
现在,AI写作将其即时性的优势带入感性创作领域,带给人类更为新奇的认知与创作体验。例如,尝试测试小冰作诗的速度,在对话框中输入指令“创作一首以‘雨’为主题的诗歌”,同时,用秒表计时,可以发现在接到指令的4.97秒后,小冰即完成了它的诗作,“雨丝轻拂花枝间,滴滴落在湖面上。清凉的雨滴带来宁静,洗去尘世的喧嚣”。用同样的方法,反复实验三次,剩余两次的用时分别为4.02秒和4.42秒。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小冰每首诗的创作速度保持在4秒左右,也就是说,几乎在接收到创作指令的同时,小冰就可以完成诗歌的写作。AI写作在此时表现出其即时性的巨大优势,它可以当机立断地完成诗歌写作的任务,相较于人类写作,其省略了大量的思考时间与书写时间,极大地节约了时间成本。
对于以诗歌为例的感性创作来讲,AI写作突破了人类写作能力随时枯竭的窘境,AI写作永远是精力旺盛的“少年”。正如沈向洋博士讲,“与人类相比,微软小冰创造力不会枯竭,她的创作热情源源不断”。人类的创作是体力与脑力的双重付出,纵使人类的体力充沛,可以保证持续性创作,但其脑力和创作热情也难以做到像AI一样源源不断地输出。人类的感性创作往往需要一定的写作契机,并且从产生灵感到呈现作品这期间还会受内在与外在的多重因素制约,这多重的不确定因素导致了人类写作完成度的不确定性。AI在写作过程中则规避了这些不确定性的因素,可以一篇又一篇地接续写作,并且做到花样翻新。例如,在小冰完成一次“创作一首以‘雨’为主题的诗歌”的指令后,继续输入该指令,小冰仍然可以在接收到指令的同时创作一首新的诗歌:“雨点纷纷洒在窗前,思绪随着雨丝飘远。湿润大地滋养万物,淅淅沥沥落在心田。”连续重复该指令,小冰依旧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创作一首又一首新的诗歌。从小冰的创作来看,在平均4秒左右的创作时间、平均1秒的创作间隙中,小冰迅速完成多首中心明确、内容丰富多彩的诗歌作品,正体现出AI写作的高效性特点。


浏览完整试题AI写作有着如此大的优势主要基于其算法写作的运行模式。以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为例,人类用自2020年以来,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千余首诗作对小冰进行“喂养”学习,每轮的学习时间为36秒,如此循环往复进行1万次共计100个小时的学习,小冰便获得了写作现代诗的能力。小冰学习的诗作也成为它日后创作的语料库,每当接收到诗歌创作的指令后,小冰便基于自己近万次学习所形成的算法路径对语料库中的诗句进行重新编排处理,最终写出一首新的现代诗。
AI介入写作领域,一方面,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的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从而释放更多的社会资源空间以完成更多的写作任务,进一步优化写作领域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AI完成的诗歌作品可以为创作瓶颈期的人类提供创作的参考与思路的启发。就目前来看,AI写作的发展势头迅猛,并且,还在以日新月异的进步不断带给世界惊喜。
(摘编自李晓贤《人工智能写作与诗歌鉴赏的“相遇”》)
材料二:
冯娜:我认为DeepSeek一个很大的贡献是向大众普及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全面到来。就写诗而言,DeepSeek挑战了很多没有原创力、知识性、拼凑型的写作,人工智能的迅猛迭代也意味着对人类主体性的意志彰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生命力和创造性的诗歌在任何时代都无法成为“人类存在的实证”;麻木、庸常、缺乏感受力、人云亦云的心灵也从未吟唱出动人的诗行,人工智能只不过让这一切迅速显影。
黄礼孩:AI狂飙年代,写诗意若如何?这确实需要诗人去思考。人类创造新科技,但更需要伟大的心灵引领新技术。当下的人工智能写诗,它不是启蒙,也不是现代思想的诞生,在心智上还不能超越人类,还没办法再现人类灵魂的新图景。倘若未来AI孕育伟大的诗篇,那它就会替代诗人,AI在警示人类文明必须有更高的创造。今天,探讨人工智能写诗的影响,等同于探讨未来人文写作的危机与可能性。不过,DeepSeek表现出的语言狂欢、献媚,以及对诸多话题的回避,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陷阱,这样的陷阱也会吞噬人的信念。由此,我们必须懂得,所有被操控的人工智能工具的后面,都需要怀疑精神的存在。
王单单:从创作结果来看,如果“指令”足够精准,DeepSeek的高仿能力确实令人惊叹。但对于诗人而言,或许创作过程才是至关重要的,它涵盖了创作主体的思考、回忆,情感抒发,自我心灵与世间万物的沟通,以及诗人在此间获得的安慰、趣味和生命价值体现等等,这是DeepSeek无法取代的。
(摘编自诗刊社《诗人、评论家谈人工智能写作》)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软小冰”发表了自己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开启了人工智能创造的时代。
B. “文心一言”创作的新闻稿中心明确、格式规范、数据准确且有文采,这是人类难以相比的。
C. “微软小冰”4秒左右可以创作一首诗,这意味着其在接受指令的同时就完成了创作。
D. AI借助其算法写作的运行模式拥有很大优势,它的这种优势是通过不断接受“喂养”学习获得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I写作突破人类写作能力随时枯竭的窘境,而人类这种困境是由于体力和脑力会逐渐消退。
B. DeepSeek给人类诗歌写作带来了挑战,使那些庸常、缺乏感受力的诗歌的弊端快速显现。
C. 就目前形势而言,AI尚不能完全超越人类,但却警示人类在写作诗歌时要有更高的创造。
D. AI创作诗歌直奔结果,而诗人或许更应注重涵盖创作主体思考、回忆和情感的创作过程。
3. 下列论述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十月》杂志要求投稿者必须明确说明AI的参与程度和步骤,所进行的人工编辑与修改,作品要注明“AI参与度”。
B. 《青春诗刊》在推文中公布了一批AI诗歌作品,如果不是功底深厚的专业读者或学者,还真不一定能分辨出。
C. 在某高校举办的诗词创作大赛中,AI创作的诗词在格律、意境等方面都毫不逊色于人类选手,甚至在一些指标上还超越了人类。
D. 诗人可借助AI生成初稿,再进行个性化修改,形成独特风格,“人机协作”模式越来越受到诗人们的追捧。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谈论关于人工智能诗歌创作的问题,却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5. 《诗刊》“后浪新声”栏目,将组织以“AI时代,我们如何进行诗歌创作”为主题的征文,请结合材料内容,写出要点并简要说明。
【答案】1. D 2. A
3. A 4. ①材料一侧重论述人工智能诗歌创作的优势,如即时性、高效性,能解放人力和时间成本,为人类创作提供参考等,主要从AI写作本身的特点和作用展开。
②材料二则侧重探讨人工智能写诗对人类诗歌创作 挑战,以及人类在AI时代应如何保持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人类写作的独特价值和面临的危机。
5. ①借助AI获取创作灵感,利用AI写作快速生成诗歌初稿,再结合自身的思考、情感和创造力进行个性化修改,形成独特风格。
②挥人类创作的优势,注重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回忆、情感抒发等,避免创作陷入模式化,保持诗歌的生命力和创造性。
③警惕AI写作的陷阱,对AI生成的内容保持怀疑精神,不盲目依赖,坚守诗歌创作的人文内涵和审美价值。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双重视角探讨了AI诗歌创作的现状与影响。材料一以技术视角展开,系统论述了AI写作的算法优势(即时性、高效性、可持续性),通过“微软小冰”的创作案例,展现了AI在形式规范、量产能力方面的突破。材料二则从人文立场出发,三位诗人分别指出AI创作缺乏生命体验(冯娜)、心灵深度(黄礼孩)和创作过程价值(王单单),强调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两则材料形成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的辩证对话,共同指向AI时代文学创作的本质思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开启了人工智能创造的时代”错,根据材料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突破和进入各种领域,2017年微软旗下的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发表了自己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在诗集推荐序中,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博士激动地写下了‘人工智能创造的时代从今天开始’,人工智能在写作领域迎来了又一次变革”可知,原文说的是“人工智能创造的时代从今开始”,并非“微软小冰”发表诗集就开启了该时代。


展开余下试题B.“这是人类难以相比的”错,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一“在与文心一言的对话框中输入‘新闻稿’的指令,在短短十秒的时间内就可获得一篇中心明确、格式规范、数据引用准确且颇具文采的新闻稿,AI写作所具有的即时性优势人类难以望其项背”可知,文中说的是AI写作在即时性方面人类难以望其项背,而不是“创作的新闻稿中心明确、格式规范、数据准确且有文采”。
C.“这意味着其在接受指令的同时就完成了创作”错,根据材料一“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小冰每首诗的创作速度保持在4秒左右,也就是说,几乎在接收到创作指令的同时,小冰就可以完成诗歌的写作”可知,原文说的是“几乎”在接受指令的同时完成创作。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而人类这种困境是由于体力和脑力会逐渐消退”错,根据材料一“人类的创作是体力与脑力的双重付出,纵使人类的体力充沛,可以保证持续性创作,但其脑力和创作热情也难以做到像AI一样源源不断地输出。人类的感性创作往往需要一定的写作契机,并且从产生灵感到呈现作品这期间还会受内在与外在的多重因素制约,这多重的不确定因素导致了人类写作完成度的不确定性”可知,人类写作能力随时枯竭的窘境并非因为体力和脑力逐渐消退,而是受内在与外在多重因素制约,如创作契机、灵感产生等。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论述了AI写作的优势,如具有即时性、高效性,能为人类提供创作参考与思路启发等。
A.《十月》杂志要求投稿者注明“AI 参与度”,这主要体现的是杂志对稿件中AI参与创作的监管和标注要求,属于对AI写作的限制性措施,与材料一论述的AI写作的优势无关,不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B.《青春诗刊》公布的AI诗歌作品难以被分辨,说明AI写作在诗歌创作上达到了较高水平,能够体现AI写作的能力,从侧面支撑了材料一中AI写作具有优势的观点。
C.AI 创作的诗词在高校诗词创作大赛中表现出色,甚至超越人类,直接说明了AI 写作在诗词创作方面的优势,有力地支撑了材料一的观点。
D.“人机协作”模式受到诗人追捧,表明 AI 写作能为诗人提供帮助,体现了AI 写作对人类创作的积极作用,与材料一中AI写作能为人类提供创作参考与思路启发的观点相符,能够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材料一:文中提到“AI写作以极快的速度、准确的输出以及随时随地的写作来满足人们对日常文案编辑的需求”,并以文心一言生成新闻稿和小冰作诗为例,如小冰接到“创作一首以‘雨’为主题的诗歌”指令后,仅需4秒左右即可完成创作,体现了AI写作的即时性,这是其优势之一。指出AI写作突破了人类写作能力随时枯竭的窘境,能像精力旺盛的“少年”一样源源不断地输出作品。以小冰为例,在平均4秒左右的创作时间、平均1秒的创作间隙中,能迅速完成多首中心明确、内容丰富多彩的诗歌作品,体现了AI写作的高效性。文中表明AI介入写作领域,“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的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从而释放更多的社会资源空间以完成更多的写作任务,进一步优化写作领域的资源配置”,“AI完成的诗歌作品可以为创作瓶颈期的人类提供创作的参考与思路的启发”,从AI写作的作用角度阐述其优势。可以看出,材料一主要围绕AI写作本身的特点和作用,论述了人工智能诗歌创作在时间成本、创作效率等方面的优势。
②材料二:冯娜认为“DeepSeek挑战了很多没有原创力、知识性、拼凑型的写作,人工智能的迅猛迭代也意味着对人类主体性的意志彰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人工智能写诗对人类诗歌创作中缺乏原创力等方面的写作提出了挑战,同时对人类主体性意志彰显有更高要求。王单单提到“对于诗人而言,或许创作过程才是至关重要的,它涵盖了创作主体的思考、回忆,情感抒发,自我心灵与世间万物的沟通,以及诗人在此间获得的安慰、趣味和生命价值体现等等,这是DeepSeek无法取代的”,强调了人类诗歌创作过程中所蕴含的独特价值,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黄礼孩指出“探讨人工智能写诗的影响,等同于探讨未来人文写作的危机与可能性”,“DeepSeek表现出的语言狂欢、献媚,以及对诸多话题的回避,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陷阱,这样的陷阱也会吞噬人的信念”,说明人工智能写诗给人类带来了人文写作方面的危机思考,以及人类需对人工智能工具保持怀疑精神。材料二主要从人工智能写诗对人类诗歌创作的影响角度出发,探讨了人类在AI时代面临的挑战、人类写作的独特价值以及应如何保持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了人类在AI时代面临的危机与需要思考的问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材料一提到“AI完成的诗歌作品可以为创作瓶颈期的人类提供创作的参考与思路的启发”,这表明我们可借助AI获取灵感,如小冰创作的大量诗歌能为我们打开思路。同时,AI写作的即时性优势明显,像“在与文心一言的对话框中输入‘新闻稿’指令,短短十秒内就可获得一篇高质量新闻稿”,用于诗歌创作也能快速生成初稿。但正如材料二王单单所说,创作主体的思考、情感抒发等是AI无法取代的,我们需在此基础上融入自身独特体验,对初稿进行个性化修改,从而形成独特风格,让诗歌独具魅力。
②王单单指出“创作过程涵盖创作主体的思考、回忆,情感抒发,自我心灵与世间万物的沟通等,这是DeepSeek无法取代的”,这是人类创作的优势所在。人类创作诗歌时,能将生活中的真实经历与情感融入其中,而不是像AI写作那样基于固定算法易陷入模式化。冯娜也强调“没有生命力和创造性的诗歌在任何时代都无法成为‘人类存在的实证’”,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生活、感悟生活,从独特视角进行创作,让诗歌充满生命力与创造性,展现人类独有的精神内涵。
③黄礼孩明确表示“DeepSeek表现出的语言狂欢、献媚,以及对诸多话题的回避,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陷阱”,这警示我们要警惕AI写作存在的问题。同时他还提到“所有被操控的人工智能工具的后面,都需要怀疑精神的存在”,我们不能盲目相信AI生成的内容。诗歌创作承载着人类的人文内涵和审美价值,正如冯娜所说,缺乏生命力和创造性的诗歌难以体现人类存在,所以我们必须坚守这一本质,合理利用AI,不让其削弱诗歌应有的人文魅力与审美高度。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成都,遇见杜甫
阿来
公元759年冬天,为寻找一个存身之地,杜甫从秦岭深处的同谷县出发,携家带口,来到成都。到765年离开,他在成都与蜀中生活了6个年头。
在此期间,他写了200多首作品,显现他的情趣与胸怀,显现他集大成的诗歌向更多样、更深沉、更成熟转变。更可贵的是,他为那个时代的成都,从自然到人文,留下了一份鲜活生动的档案。
从2022年2月开始,每两周一次,每个周六下午,我都会在成都的“阿来书房”进行“杜甫诗中的成都”系列讲座,既讲杜甫的诗,也讲他诗中唐代成都的面貌。后者讲的可以说是杜甫眼里、笔下的成都。


展开余下试题我不是治杜诗专家,误读之处,应该不少。之所以按捺不住,要来做这个讲座,并且前前后后讲了一年多时间,是要向诗圣致敬——一个晚生的写作者对伟大前辈的敬意。同时,也是作为一名成都居民,表达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有人会问:你一个用白话文写作的作家为什么要读文言世界里的杜甫?要知道,白话文写作至今才100多年时间,很多观念特别是小说的观念和写作方式其实来自西方。我自己写小说,知道小说要有故事,要有思想,但不只是故事,不只是思想,文学家的根本责任是用语言建构世界。杜甫讲“别裁伪体亲风雅”,文学要追寻雅正之意,杜甫还说“清词丽句必为邻”,好的修辞是诗人的天职。从语言来看,我们使用全世界独一份的汉字进行写作,从诗经时代开始积累的巨大审美经验主要还不在小说里,而是在诗歌和散文传统中。要保持这种语感,保持中国风的、雅正的、含蓄的、蕴藉的这样一种语言,必须向古典学习。
今天,我们可以随口说出“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样的诗句,也会背诵写蜀地山水的《春夜喜雨》,说明大家对杜甫诗有高度的认同,对杜甫笔下的成都有高度的认同。明人李长祥读了杜甫在四川写的诗后,是这样表达的:“少陵诗,得蜀山水吐气。”诗歌界普遍认为,杜甫从入川以后,才真正进入他诗歌上的成熟期。得蜀山水,杜甫扬眉吐气了,不是浮于表面的扬眉吐气,而是他找到了审美的精髓——诗歌如何与自然结合,如何与生命结合,如何与自己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结合。李长祥接下来这一句话更为重要:“蜀山水,得少陵诗吐气。”有了杜甫的诗,蜀山水也得到了生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讲成都的文化、成都的诗意,没了杜甫诗,会有很大的缺失。杜甫给蜀地独特的自然山水、人文历史定下了调子。
讲杜诗可以讲字、词、句,讲写作、修辞的技巧,讲思想意义,但是我不太想这样讲,我想讲一个人。这个人一方面像我们普通人一样生活,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又不普通,因为写作而不普通。
佛家有这样一句话:“物转心则凡,心转物则圣。”我们都生活在物质世界里,如果任由物质世界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全部战胜、淹没了,这就是“物转心”,物质转化了心灵,人就成了凡人;反过来,“心转物”,虽然身处物质世界,但肉身生存不是我们的唯一目的,我们还有情感,有审美,有理想,有梦,有远方,当我们用意志、情感、理想去映照物质世界,使它发生新意义的时候,这就是在往圣人的方向前进。
很多杰出的诗人都是这样,官场失意、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他们在写作中焕发光彩,这光彩直到今天还在映照着我们。在一个物质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显示出强大力量的时代,我们来重温杜甫这样的诗人,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当下利益、超越当下处境的温暖与感动。
中国人向来有让孩子背唐诗宋词的传统,但是当我们变成青年、中年的时候,除了少部分人以外,大部分人已经跟这个传统越来越疏远了。过去孔子编《诗经》,是为了诗教,用诗歌教育人。今天的教育把学问分门别类,文学变成了一个专业,甚至可能还被学物理、学生物的人瞧不起。其实文学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专业,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底色。《诗经》虽然是一本诗集,但在古代是五经中的一经,是必须读的一部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不就是说晚上因想念而睡不着吗?“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这有什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这里面包含了情感与美,描述了劳动,描述了情感,描述了时代。诗歌所蕴含的知识、经验与审美,是对物欲的一种克服、一种超越,使我们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
诗人里尔克曾说:“从此以后,你就爱上了这个人。这意味着你要努力地用你温柔的双手将他的人格的轮廓按照你当时看到的样子描绘出来。”这也是我读杜甫诗,想那个时代的那个人,所生发出来的感受。
我们当然不可能再看到杜甫,也不可能回到唐朝的成都,但杜甫那些充满当时现实感受、时代气息的诗歌,却生生不息,流传至今,声音响亮,音调铿锵。阅读、欣赏、体味杜甫成都诗,却能把他、把一座城市、把一个时代在想象中重新复活,看到一个远去了千年的生命,依然那么地生动鲜活。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目“在成都,遇见杜甫”,今人与古人“相遇”,表达上充满新鲜感;同时,能引发读者对跨越时空与杜甫“相遇”的联想。
B. 杜甫在成都和蜀中生活的6年里创作了200多首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他诗歌内容的转变,也为唐代成都留下了生动的档案。
C. 白话文写作的观念和方式都来自西方,而我们作家要向古典学习,保持中国风的、雅正的、含蓄的、蕴藉的语言。
D. 本文写的是杜甫,却又写到《诗经》,原因是《诗经》和杜诗一样都包含了情感、审美等超越物质的东西,让人心灵得到浸润。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开篇介绍杜甫入川的经历,为后文作者讲述杜甫与成都的关系以及对杜诗的解读做铺垫。
B. 文中引用李长祥的话,从杜诗与蜀地山水相互成就的角度,阐述了杜诗对成都文化的重要意义。
C. 文本将“物转心”和“心转物”进行对比,揭示了凡人与圣人的本质区别,使说理更加深刻。
D. 作者引用里尔克的话,强调了读者应努力描绘出杜甫人格的轮廓,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8. 作者说自己之所以要做“杜甫诗中的成都”的系列讲座,一是向诗圣致敬,二是表达对成都的热爱。请联系全文,具体阐述你对这两点的理解。
9. 文中说“其实文学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专业,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底色”,请联系全文,简要说明杜诗中的“精神底色”指什么,并结合杜甫的诗歌简要说明。
【答案】6. C 7. D
8. ①向诗圣致敬: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成就非凡,其诗歌向多样、深沉、成熟转变,且文学观念如“别裁伪体亲风雅”“清词丽句必为邻”等,对后世文学创作有重要启示,值得晚生写作者敬重。
②表达对成都的热爱:杜甫为唐代成都留下了鲜活生动的自然与人文档案,其诗与蜀地山水相互成就,给成都文化定下了调子,作者作为成都居民,通过讲座表达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9. ①杜诗中的“精神底色”指超越物质、蕴含情感与美、关注家国情怀等内容。
②如《春夜喜雨》,诗人细致描绘春雨滋润万物的景象,饱含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体现了温柔敦厚的情感。《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在穷困潦倒之际,抒发了自身的艰难处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出超越个人困境的精神境界。
【解析】
【导语】这篇散文以“在成都,遇见杜甫”为题,巧妙构建了古今对话的文学空间。作者阿来通过讲述杜甫在成都的创作经历,既展现了诗圣的艺术成就,又揭示了文学传承的深层意义。文章融合了历史考据、文学评论和人文思考,以“物转心”与“心转物”的佛家智慧为理论框架,阐释了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通过对比古今文学教育,作者强调了古典文学作为民族精神底色的重要性,最终在杜甫诗歌的永恒魅力中,完成了对文学本质的深刻叩问。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C.“白话文写作的观念和方式都来自西方”错误。原文为“白话文写作至今才100多年时间,很多观念特别是小说的观念和写作方式其实来自西方”,强调的是“很多观念特别是小说的观念和写作方式”,并非所有白话文写作的观念和方式都来自西方,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C。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