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8  2025-04-21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8]
浙江省宁波市2024-2025学高三下学期高考与鸭模拟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宁波市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考与选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左传》记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公元前486年,吴国在今扬州附近开挖邗沟,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这是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第一条有确切开凿年代的运河。战国中期,魏国在公元前361年前后开始挖掘改造鸿沟,北接黄河,南边沟通淮河北岸的几条主要支流,构成了黄、淮之间的水路交通网络。西汉时期运河向西延伸至关中地区,东汉时期开凿阳渠以沟通洛水与黄河。东汉末期,曹操利用黄河故道,开挖白沟等运河,使运河向黄河以北延伸,抵达今河北东部地区。东晋、南北朝时期,开凿修治浙东运河,沟通了姚江、甬江、钱塘江、曹娥江等自然河流。到隋统一中国之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贯通东西南北的中国大运河体系已初步形成,为隋唐时期对运河大规模开挖、整治及航运大繁荣奠定了基础。
公元605年,为加强都城洛阳与南方的联系,隋炀帝下令在前代汴渠的基础上开凿通济渠,沟通黄河与淮河。同时,重新疏浚邗沟,疏凿长江以南的江南运河,并对前代开凿的浙东运河航道加以整治,使大运河越过钱塘江沟通宁绍平原。此后,又在黄河以北,在曹操时期开凿的原有运道的基础上,开凿永济渠,直抵涿郡(今北京南郊),从而修建出一条以洛阳为中心、东北方向到达涿郡、东南方向延伸至江南的“Y”字形运河,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成了从南方重要农业产区直达中原地区政治中心和华北地区军事重镇的内陆水运交通动脉。唐宋时期,大运河主要河段、格局和走向基本没有变化,朝廷对运河的主要职责在于维护航道、大规模疏浚与改建部分航段,同时建立粮食仓储、转运等运河配套设施,并逐步完善统一运河维护和运输管理的漕运行政体系。
北宋晚期,战乱不断,运河航道维护逐渐松弛,航道不断淤积,航运逐渐中断。期间黄河数次泛滥,淮河以北的大运河河道大多被黄河泥沙堵塞,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体系逐渐宣告结束。元统一中国后,组织开凿了会通河,北通卫河,南接泗水、黄河,从根本上改变了淮河以北大运河的格局与走向。由此开始,大运河不再流经洛阳,河南和安徽北部的河段被废弃,形成了南北直行的走向,缩短航程千余里。公元1293年,沟通元大都(今北京)城内与城东通州的通惠河建成,来自南方的漕粮可直接抵达城内的积水潭,实现了中国大运河的第二次大沟通,奠定了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现代大运河的线路格局。
1686年至1688年清廷在宿迁与淮安间的黄河故道东侧开凿了中运河。中运河的贯通标志着大运河彻底摆脱了借黄河自然河道行运的状况,实现了完全的人工控制。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大运河成为联系全国经济的交通大动脉,在运河沿岸形成了一批转口贸易城市,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商业的繁荣。也使原来相对独立、特色鲜明的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得以深度连接,加快了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世代劳作、生息在运河上的百姓人家,融汇了南北各地的民俗礼仪、饮食文化和休闲娱乐,形成了独特的运河风情民俗。
(摘编自《大运河:流动的文化、宝贵的遗产》)
材料二:
大运河拥有纵贯南北、横跨东西的恢宏尺度,是由许多点段组成的河道体系,其中有自然河流,也有人工开凿的河段。由于中国东部平原的地理条件非常复杂,加上运河并不自带水源,而是要依靠沿途泉水或河道水源,所以会不时面临洪涝灾害或水源匮乏等极端问题。此外,不同河段的高程差异巨大,还有黄河、淮河、长江等水系横贯其间,所以,大运河的修凿和维系,是一个面临艰难挑战的巨大工程。


浏览完整试题要实现大运河的高效开凿和疏浚,需要充分掌握地质地理和水利方面的知识。在这方面,我国古人展现出了杰出的智慧。比如在水位高差过大、水流过快的区域,采用了人为利用弯道,减缓河道的纵比降,从而降低河水的流速的方法,人称“三湾抵一闸”,即不建一座闸而实现对水流的调控。
元代定都北京后,面临自然水源难以维持从通州到大都漕运的问题。以郭守敬为代表的水利专家在京西北山区发掘了白浮、西山诸泉作为水源,修建瓮山泊等水柜,并在沿线通过各种水利设施调节高差问题,将水源、京城、通州连为一体,使南方漕船可以直接进入大都。这一工程既创造了一个畅通的通惠河,同时重新塑造了北京城的河湖体系,直接孕育了京西北的“三山五园”。
京杭大运河沿线最艰难的河段之一是会通河。这一段要穿越鲁西地区的丘陵,翻越大运河的“水脊”南旺,水源和高程的双重问题困扰着明清两代漕运。得益于明朝初年民间高手白英的智慧,通过一系列水利设施,将沿途水源汇聚南旺,通过分水枢纽让水流“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漕船要穿越会通河,需要历经三十多座船闸,一点点通过抬升的水位爬升至南旺,再一步步下降,周而复始,翻山越岭。
黄河在明清大部分时期是夺淮河入海,并与淮河、运河交汇在淮安的清口。肆虐奔腾的黄河时常决口,并且淤积大量泥沙,威胁运河的安全。以潘季驯为代表的治河能臣发明了“束清刷黄”的方法,建造了由河道、闸坝、堤防等工程共同组成,集疏浚、维护、水文观测功能于一体的清口枢纽,抵御黄河侵扰,护卫漕运安全。
大运河是古代水利工程最高智慧的结晶,既因为它具有复杂精致的工程设计,更因为实现这些设计的是取自身边的、最简单的材料——土、木、金、石。如筑造堤防,用挖挑出来的黄土配以沙石,用大石或铁盘夯实;错综复杂的清口枢纽,纵然眼花缭乱,也不过是由最基本的土、木、金、石材料拼合而成。
(摘编自刘曙光《大运河:纵贯南北的大动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春秋至隋统一前,全国各地已修凿一系列人工河段,推动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的联通,大运河体系初步形成。
B. 为加强洛阳与南方的联系,隋炀帝下令先后开凿通济渠、江南运河、浙东运河、永济渠等,推动了内陆水运的南北贯通。
C. 元代会通河改变了淮河以北大运河的格局和走向,明代设置南旺分水枢纽,以便漕船通过,体现了运河维系的历史延续。
D. 地质地理和水利方面的知识,对大运河的建设意义重大,这背后有中国古人依托环境特点、利用自然山水的智慧。
2.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左传》,说明大运河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材料二引用“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说明南旺枢纽的分流效果显著。
B. 两文均提到黄河泛滥,材料一的运河变迁与材料二的治河技术都印证了“治黄”对维系运河的重要性。
C. 两篇材料均用总分式结构,系统阐释运河价值,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体现知识性读物“深入浅出”的特点。
D. 以事实为核心是两篇材料的共同特点,材料一偏重历代运河的营建与演变,材料二聚焦水利技术的应用和实践。
3.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运河示意图中相关河段的开凿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 ③②④① B. ③④①② C. ④②③① D. ④③①②
4. 根据材料,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每空不超过4个字。
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认为中国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中的4条标准。
创造价值:中国大运河创造性地将零散分布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区间运河连通为一条统一建设、维护、管理的人工河流,其为解决①_________问题、②____________问题而形成的开创性的技术实例,是伟大的创造。
见证价值:中国大运河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已消逝的一个特殊的制度体系和文化传统——③_________的兴衰过程及深远影响,它是中国大运河修建和维护的动因。
典范价值:中国大运河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状况异常复杂,开凿和建设中产生了众多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践,并联结为一个技术整体。
④__________:中国大运河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文化传统、观点、信仰、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5. 古人运用了哪些有效的举措来修凿和维系大运河?请根据原文进行概括。
【答案】1. B 2. C
3. B 4. ①. 高差 ②. 水源 ③. 漕运 ④. 关联价值
5. ①政府统一规划,对前代开凿的运河和自然河流进行再开凿和沟通。
②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粮食仓储、转运等配套设施以及运输管理体系。
③利用地质地理和水利等方面知识,保证大运河的高效开凿和疏浚。
④疏浚黄河河道,以降低黄河泛滥、泥沙淤积对运河安全的威胁。
⑤就地取材,依靠自然材料,实现复杂精致的工程设计。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技术及其文化价值。材料一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叙述了从春秋至清代大运河的修建与演变,突出了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作用。材料二则聚焦于大运河的水利工程技术,展示了古人在复杂地理条件下的智慧与创新。两则材料相辅相成,既呈现了大运河作为交通动脉的历史脉络,又揭示了其作为水利工程的技术成就,体现了大运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隋炀帝下令先后开凿通济渠、江南运河、浙东运河、永济渠等”错。根据“同时,重新疏浚邗沟,疏凿长江以南的江南运河,并对前代开凿的浙东运河航道加以整治”可知浙东运河是对前代开凿的航道加以整治,并非隋炀帝下令开凿。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两篇材料均用总分式结构”错。材料一整体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从春秋到清代大运河的发展历程,并非总分式结构;材料二先指出大运河修凿和维系面临艰难挑战,接着分别介绍了在不同河段所采用的水利技术,是总分结构。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图表信息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①通惠河:“公元1293年,沟通元大都(今北京)城内与城东通州的通惠河建成”,通惠河建成于公元1293年。
②中运河:“1686——1688年清廷在宿迁与淮安间的黄河故道东侧开凿了中运河”,中运河开凿于1686-——1688年。
③淮扬运河:“公元前486年,吴国在今扬州附近开挖邗沟,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邗沟是淮扬运河的前身,开凿于公元前486年,且文中提到“这是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第一条有确切开凿年代的运河”。
④浙东运河:材料一提到“东晋、南北朝时期,开凿修治浙东运河,沟通了姚江、甬江、钱塘江、曹娥江等自然河流”,其开凿时间为东晋、南北朝时期。
按时间顺序应该是③④①②。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由“不同河段的高程差异巨大”以及“元代定都北京后,面临自然水源难以维持从通州到大都漕运的问题。以郭守敬为代表的水利专家……调节高差问题”“京杭大运河沿线最艰难的河段之一是会通河……通过一系列水利设施……”等内容可知,大运河不同河段存在高差,古人在解决高差问题上采取了诸多措施,形成了开创性技术,应填“高差”。
②根据“由于中国东部平原的地理条件非常复杂,加上运河并不自带水源,而是要依靠沿途泉水或河道水源,所以会不时面临洪涝灾害或水源匮乏等极端问题”可知,中国大运河在修建过程中面临着水源方面的困境。而古人通过如“三湾抵一闸”来调控水流、以郭守敬为代表的水利专家发掘白浮、西山诸泉作为水源等方式,为解决水源问题形成了开创性技术实例,应填“水源”。
③从“唐宋时期,大运河主要河段、格局和走向基本没有变化,朝廷对运河的主要职责在于维护航道……并逐步完善统一运河维护和运输管理的漕运行政体系”“北宋晚期,战乱不断,运河航道维护逐渐松弛……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体系逐渐宣告结束”等可知,大运河的兴衰与漕运体系密切相关,见证了漕运体系的兴衰,应填“漕运”。
④根据“中国大运河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文化传统、观点、信仰、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结合前几种价值的表述形式,可确定为“关联价值”。。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根据“公元前486年,吴国在今扬州附近开挖邗沟……到隋统一中国之前,中国大运河体系已初步形成”以及“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在前代汴渠的基础上开凿通济渠……并对前代开凿的浙东运河航道加以整治”可知,历代政府通过规划,不断对运河进行再开凿与沟通,逐步构建起大运河体系。
②由“唐宋时期,朝廷对运河的主要职责在于维护航道、大规模疏浚与改建部分航段,同时建立粮食仓储、转运等运河配套设施,并逐步完善统一运河维护和运输管理的漕运行政体系”可知,立粮食仓储、转运等运河配套设施和运输管理体系保障了大运河的有序运营和长期稳定。
③从“要实现大运河的高效开凿和疏浚,需要充分掌握地质地理和水利方面的知识。在这方面,我国古人展现出了杰出的智慧。比如采用‘三湾抵一闸’的方法调控水流”可知,古人利用地质地理和水利知识,有效解决了运河开凿和疏浚过程中的难题,保证大运河的高效开凿和疏浚。
④依据“黄河在明清大部分时期是夺淮河入海……以潘季驯为代表的治河能臣发明了‘束清刷黄’的方法,建造清口枢纽抵御黄河侵扰”可知,针对黄河对运河安全造成的威胁,古人采取有效措施治理黄河河道,有效降低了黄河泛滥、泥沙淤积对大运河安全的威胁。
⑤根据“大运河工程设计复杂精致,却用土、木、金、石等身边材料,如筑造堤防用黄土沙石夯实”可知,古人就地取材,利用简单自然材料,实现了大运河复杂工程的建造与维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古老的开犁礼
阿来
走二十多公里的回头路,沿梭磨河峡谷上行,到我老家的梭磨乡。这二十多公里,正是梭磨河峡谷最漂亮的地段之一。深切的河道,陡峭多姿的山壁。即便是悬崖上,也密生着松、杉、楸、桦和杜鹃。那些树从悬崖上斜欹向河上的虚空里,有种种奇异的姿态。如果山坡稍缓一点,就站满了红桦、白桦、栎树和高山杨。林下,是摇荡不停的箭竹海。这个季节,松杉一味深绿着,栎树林也深绿着。高山杨和白桦蔓生开一片片色调不同的新绿,而红桦林还挺拔着树身沉默着。
美,自然之美,是今天我们生活中越来越稀缺而珍贵的资源。
早上九点钟,我赶到举行开犁仪式的木尔溪村。桥头上几株老山荆子树,等到庄稼出苗的时节,会开出满树洁白繁花。树后是几家寨子。寨子前是要举行开犁仪式的庄稼地。
走到地头,村子里的人已经聚集起来,摄像机的镜头对着两个老人。两个老人弯腰都很吃力了,一个用柳枝在地上画出线条,一个人沿着线条撒下麦面。第一个图案出现了,是一个圆圈。第二个图案又是一个圆圈,这个圆中的辐线是波状的。所有人都在问,这是什么?老者之一直起身来,对我说:格央。我把这个词翻译成汉语:太阳。他们又画一个圆,里面却没有那么多的辐条。只是缝中一条弯曲的横线。老者又直起腰来,对我说:泽那。我又把这个嘉绒语词翻成汉语:月亮。
两个老者,又在并列的日月图案间画了一个供瓶,那自然是献给日月的供养。
然后,一个老者把一枝枝针叶青翠的杉树枝堆在那个图案之上。另一个老者拉着我的手说话。他说,今天是个高兴的日子啊!我说,是啊,春天来了!他说,啊呀,春天说来就来了。电视记者来采访他,老者紧抓着我,说你就当我的翻译吧。老者用古老颂词里那些雅致的修辞比喻春天,用虔敬的语言感谢日月和大地,记者嫌这样的话太迂回曲折,启发他要说更直白的话。老者对我说,我腰疼,背着手走开了。
然后,象征性地往地里抛撒青稞种子。
然后,两架犁到了地里。每一架犁由两头并驾的牛牵引,两头牛前,还有一个牵牛的人。牵牛人是两个健壮的姑娘。掌犁的是村里的壮年男人,嘴里的耕地歌唱起来,牛前行,牵动了犁,犁上锋利的铁铧进土地,黑黑的泥土从犁头两边翻卷开来,苏醒的泥土的气息也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两架犁依然在深翻土地,往东犁过来,对着地头的村寨,掉头往西,对着山峦。来来去去,不久就翻耕出好大一块黑土地了。我从后面那一架接过犁,想试试还能不能像三十多年前一样稳扶犁把。地有些坚硬,但铁铧的尖还是破开了泥土,往下深入了。只是我忘了那又像吆喝又像歌唱的耕地歌了。让了位置给我的犁手就在我身后唱起来,前面的两头牛和牵牛的姑娘就往前走了。黑土就在我脚前翻卷起来。新鲜的黑土的味道、那些黑土中被铧头斩断的植物根茎的味道,立时就充满了我的鼻腔。两三趟下来,那些味道就已经充满我的身体了。那是三十多年前,一个十三岁少年最熟悉的春天气息。
可我已经不是那个少年了,两三趟下来,背上就浸出了汗水,手心也被犁把磨得生疼。我把犁头还给了犁手。本来,我还想温习一下已经生疏的耕地歌的。
这么想着的时候,象征性的开犁也结束了。此时,我离开,我知道接下来是欢歌,是舞蹈。
我开车向下游而去,梭磨河不断纳入一条又一条溪流,越发壮大。那些河边的台地宽阔肥沃,加上气候温暖,很久远的时代,就有人类居住。这一带的河谷里,发现过一万多年前的人类化石,也发掘出过五千年前的整座村庄。那时,距吐蕃帝国向东扩张,征服这些农耕河谷,最终把这些广阔幽深之地纳入藏文化圈还有整整四千年!


展开余下试题一座巨大的水电站,已经在梭磨河汇入大渡河的河口处的花岗岩峡谷中开始筹建。要不了多少年,深峡上将有钢筋水泥大坝截断河流,巍然耸立。那时,水位提高,河水倒灌,河流经过好多万年的深切,在山间造出的那些肥沃台地将被淹没。那些存在了上千年的古老村庄也将沉入水下,村民将要迁徙。
傍晚时分了,我坐在一段高高的河岸上,看峡谷中即将消失的村庄与田地与果园。一朵云飘过来,一团阴凉便笼罩了一片地面。地面上是一片树林,一个村寨,一片新出苗的庄稼,或者一个果园。核桃树的果园,苹果树的果园……然后,云飘走了,阴凉中的一切又被阳光照亮。这是一种古老的文明,不断闪现出她某一个美丽的局部,让我去想象她的整体,让我试图把握她的来路与去路。我是这个农耕文明哺育的一个生命。我为她那自然纯正的美而深感自豪。同时,在这个任何美都变得脆弱的时代,我已经看到时代的潮水上涨上涨,但这些美丽的存在,都是一副听天由命的模样,没有惊叫,没有愤怒,甚至没有哀叹。
我想起,在上午的开犁仪式上,那个老者对我说,我知道,这样的方式要消失了。
峡谷里起风了。下午的太阳降低了热力,河面上的凉气就升起来。我的四周,一丛丛野蔷薇和沙生槐沙沙作响,更远的地方,是那些树干虬曲的杨树和柳树叶片翻飞,旋动着如水的绿光。再背后是沉静的大山,斜阳的光幕下,森林更显得幽深遥远。
我得说,这是多么美丽的春到人间的动人景象。
但是,这个时代在以我们并不清楚的方式加快它的步伐,总有一个声音在催促,快!快!却又不告诉我们哪里是终点。这个时代,水泥在生长,在高歌猛进,自然在退缩,自然之美在退缩。退缩时不但不敢抗议,不敢诘问,而且是带着深深的愧疚之感。
这一辈子我都将以且喜且忧的、将信将疑的、越来越复杂的心情来探望故乡的春天。
(有删改)
文本二:
很多作家是书斋里的作家,阿来老师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与他钟爱的这片大地时刻在产生紧密的联系。他的文字充满了对生命、历史和文化的思考,既有对过去的追溯,也有对未来的叩问。正如他在《西高地行记》中所写:“我是这片土地的儿子,我的文字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这种对自然、历史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也使得他的文字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诗意与哲思。阿来曾说:“我写作的灵感来自于脚下的土地,来自于那些被时间遗忘的村庄和山谷。”他不停地在西部的崇山峻岭之间奔走,是一位“旅行家”,更是一位“行者”。
《阿来〈西高地行记〉新书发布:走向宽广的大地、群山与草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景物描写细腻而富有层次感,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呈现了峡谷的多姿生态,又赋予自然以灵性。
B. 对梭磨河谷的历史溯源,强调其深厚的历史积淀,而水电站的筹建揭示了自然无力抵挡现代化进程的冲击。
C. 反复的“上涨上涨”强调时代不断逼近的压迫感,对比“听天由命”的自然之美,让这句描写更有力度。
D. 作者将植物学、地理学知识融入文章,其中多次出现不同种类的树木名称和地形特征等,增加了作品的写实性。
7. 关于文中开犁礼的片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犁仪式起始,作者运用动作描写与藏汉翻译对话,表现图画仪式的古老神秘,第一人称叙事还增强了现场感。
B. 老者的“颂词”,犁手的“耕地歌”,是农耕文化口头传承的体现,也使得文章增加了独特的美学风味。
C. 作者扶犁时手心磨疼、背汗浸出的细节,与回忆中少年时代的熟练形成反差,也饱含了浓浓的情感色彩。
D. 本文的开犁礼与鲁迅《祝福》中的祭祀场景都具备了仪式感,前者批判传统文明的脆弱,后者揭露封建礼教的虚伪。
8. 请结合全文谈谈“自然之美在退缩”的含义。
9. 阿来的散文拥有充沛的诗意,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分析这种“诗意”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6. C 7. D
8. ①水电站的建设将破坏峡谷中的自然地貌。
②传统仪式的传承在功利化社会中式微,如老者感叹“这样的方式要消失了”。
③现代个体与自然或传统在情感上疏离,如我对耕地的生疏,记者要求老者用“直白的话”替代古老的雅致颂词。
④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耕文明在历史演进中退场。
9. ①对自然景物的诗化描写: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动态的意象,如“松杉一味深绿着,栎树林也深绿着”“高山杨和白桦蔓生开一片片色调不同的新绿”,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与深厚情感。
②对开犁仪式的诗意描绘:通过动态的节奏、感官的沉浸与深刻的象征,将农耕劳动升华为一种诗意的文明仪式。
③穿插作者的个人经历与情感:如扶犁时的回忆与感慨,使文本在叙事中融入了浓浓的情感色彩,这种抒情意味也赋予了文章一种特有的诗意。
④语言的韵律与美感:阿来通过短句与长句的交错使用,如“黑黑的泥土从犁头两边翻卷开来,苏醒的泥土的气息也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营造出文字的流动感与节奏感,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与诗意。
【解析】
【导语】这篇散文以“开犁礼”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仪式叙述,展现了梭磨河谷的自然之美与农耕文明。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将个人记忆与集体仪式交织,在时空维度上展开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文中反复出现的自然意象与即将消失的村庄形成强烈对比,流露出对文明消逝的深切忧思。文本二则揭示了阿来创作的特质——扎根土地的诗意表达,使散文既有纪实性又充满哲思,体现了作者对故土文明的深情回望与复杂情感。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对比‘听天由命’的自然之美,让这句描写更有力度”错误。时代不断逼近与自然之美“听天由命”的对比,让这句议论更有力度。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语段内容、作用的能力。
D.“前者批判传统文明的脆弱”错误。作者对传统文明的态度是珍视的,对传统文明的脆弱是惋惜、心痛而非批判。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
①自然地貌受破坏:文中明确指出“一座巨大的水电站,已经在梭磨河汇入大渡河的河口处的花岗岩峡谷中开始筹建……那些存在了上千年的古老村庄也将沉入水下”,水电站建设将破坏峡谷自然地貌,使自然之美因人类工程建设而受损,这是“自然之美在退缩”直观体现 。
②传统仪式式微:开犁仪式上,老者说“我知道,这样的方式要消失了” ,传统农耕仪式作为与自然紧密相连的文化体现,在功利化社会中逐渐失去传承土壤,象征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文明形式在衰落,自然之美所依托的文化载体在减少。
③情感联系疏离:作者扶犁时“忘了那又像吆喝又像歌唱的耕地歌”,且记者“嫌这样的话太迂回曲折,启发他要说更直白的话”,现代个体对传统农耕活动生疏,对传统仪式缺乏理解与尊重,体现现代人与自然、传统情感联系的疏离,使得自然之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逐渐降低。
④农耕文明退场:从“那时,距吐蕃帝国向东扩张,征服这些农耕河谷,最终把这些广阔幽深之地纳入藏文化圈还有整整四千年”到现代社会对自然的开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耕文明在历史演进中逐渐被取代,意味着自然之美所依存的文明模式走向衰落。
【9题详解】
本题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宁波”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