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要实现大运河的高效开凿和疏浚,需要充分掌握地质地理和水利方面的知识。在这方面,我国古人展现出了杰出的智慧。比如在水位高差过大、水流过快的区域,采用了人为利用弯道,减缓河道的纵比降,从而降低河水的流速的方法,人称“三湾抵一闸”,即不建一座闸而实现对水流的调控。 元代定都北京后,面临自然水源难以维持从通州到大都漕运的问题。以郭守敬为代表的水利专家在京西北山区发掘了白浮、西山诸泉作为水源,修建瓮山泊等水柜,并在沿线通过各种水利设施调节高差问题,将水源、京城、通州连为一体,使南方漕船可以直接进入大都。这一工程既创造了一个畅通的通惠河,同时重新塑造了北京城的河湖体系,直接孕育了京西北的“三山五园”。 京杭大运河沿线最艰难的河段之一是会通河。这一段要穿越鲁西地区的丘陵,翻越大运河的“水脊”南旺,水源和高程的双重问题困扰着明清两代漕运。得益于明朝初年民间高手白英的智慧,通过一系列水利设施,将沿途水源汇聚南旺,通过分水枢纽让水流“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漕船要穿越会通河,需要历经三十多座船闸,一点点通过抬升的水位爬升至南旺,再一步步下降,周而复始,翻山越岭。 黄河在明清大部分时期是夺淮河入海,并与淮河、运河交汇在淮安的清口。肆虐奔腾的黄河时常决口,并且淤积大量泥沙,威胁运河的安全。以潘季驯为代表的治河能臣发明了“束清刷黄”的方法,建造了由河道、闸坝、堤防等工程共同组成,集疏浚、维护、水文观测功能于一体的清口枢纽,抵御黄河侵扰,护卫漕运安全。 大运河是古代水利工程最高智慧的结晶,既因为它具有复杂精致的工程设计,更因为实现这些设计的是取自身边的、最简单的材料——土、木、金、石。如筑造堤防,用挖挑出来的黄土配以沙石,用大石或铁盘夯实;错综复杂的清口枢纽,纵然眼花缭乱,也不过是由最基本的土、木、金、石材料拼合而成。 (摘编自刘曙光《大运河:纵贯南北的大动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春秋至隋统一前,全国各地已修凿一系列人工河段,推动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的联通,大运河体系初步形成。 B. 为加强洛阳与南方的联系,隋炀帝下令先后开凿通济渠、江南运河、浙东运河、永济渠等,推动了内陆水运的南北贯通。 C. 元代会通河改变了淮河以北大运河的格局和走向,明代设置南旺分水枢纽,以便漕船通过,体现了运河维系的历史延续。 D. 地质地理和水利方面的知识,对大运河的建设意义重大,这背后有中国古人依托环境特点、利用自然山水的智慧。 2.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左传》,说明大运河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材料二引用“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说明南旺枢纽的分流效果显著。 B. 两文均提到黄河泛滥,材料一的运河变迁与材料二的治河技术都印证了“治黄”对维系运河的重要性。 C. 两篇材料均用总分式结构,系统阐释运河价值,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体现知识性读物“深入浅出”的特点。 D. 以事实为核心是两篇材料的共同特点,材料一偏重历代运河的营建与演变,材料二聚焦水利技术的应用和实践。 3.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运河示意图中相关河段的开凿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 ③②④① B. ③④①② C. ④②③① D. ④③①② 4. 根据材料,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每空不超过4个字。 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认为中国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中的4条标准。 创造价值:中国大运河创造性地将零散分布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区间运河连通为一条统一建设、维护、管理的人工河流,其为解决①_________问题、②____________问题而形成的开创性的技术实例,是伟大的创造。 见证价值:中国大运河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已消逝的一个特殊的制度体系和文化传统——③_________的兴衰过程及深远影响,它是中国大运河修建和维护的动因。 典范价值:中国大运河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状况异常复杂,开凿和建设中产生了众多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践,并联结为一个技术整体。 ④__________:中国大运河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文化传统、观点、信仰、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5. 古人运用了哪些有效的举措来修凿和维系大运河?请根据原文进行概括。 【答案】1. B 2. C 3. B 4. ①. 高差 ②. 水源 ③. 漕运 ④. 关联价值 5. ①政府统一规划,对前代开凿的运河和自然河流进行再开凿和沟通。 ②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粮食仓储、转运等配套设施以及运输管理体系。 ③利用地质地理和水利等方面知识,保证大运河的高效开凿和疏浚。 ④疏浚黄河河道,以降低黄河泛滥、泥沙淤积对运河安全的威胁。 ⑤就地取材,依靠自然材料,实现复杂精致的工程设计。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技术及其文化价值。材料一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叙述了从春秋至清代大运河的修建与演变,突出了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作用。材料二则聚焦于大运河的水利工程技术,展示了古人在复杂地理条件下的智慧与创新。两则材料相辅相成,既呈现了大运河作为交通动脉的历史脉络,又揭示了其作为水利工程的技术成就,体现了大运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隋炀帝下令先后开凿通济渠、江南运河、浙东运河、永济渠等”错。根据“同时,重新疏浚邗沟,疏凿长江以南的江南运河,并对前代开凿的浙东运河航道加以整治”可知浙东运河是对前代开凿的航道加以整治,并非隋炀帝下令开凿。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两篇材料均用总分式结构”错。材料一整体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从春秋到清代大运河的发展历程,并非总分式结构;材料二先指出大运河修凿和维系面临艰难挑战,接着分别介绍了在不同河段所采用的水利技术,是总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