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7  2025-07-13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2026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精练:扣境循法、五法判断文言断句的技巧与方法语
【2026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练】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扣“境”循“法”、“五法”判断
——文言断句的技巧与方法
复习任务  
1.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正确断句。
2.掌握两种断句题的答题方法。
考情微观
年份卷别 提问方式 命题特点
2025年新高考Ⅰ、Ⅱ卷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断句命题自2023年由选择题改为主观题带来的变化:
①选句字数由原先的50字左右减少至27字以内。
②大多数情况下为八断三,即给出八处断句,要求选出三处最需要断开的位置。
③难度虽较选择题略有上升,但因字数减少一半,所以对冲了难度。
④改后避免了“蒙”的成分,实实在在地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得分有区分度。
⑤命题越来越注意前后勾连,突出整体性,“反套路化”“反关键词”命题突出。
2024年新高考Ⅰ、Ⅱ卷及全国甲卷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2023年新高考Ⅰ、Ⅱ卷及全国甲、乙卷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2016—2022年所有全国卷及2020—2022年所有新高考卷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知识图要

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
一 断句五法
名代断句 虚词断句 句式断句 排偶断句 对话断句
二 方法领悟
(一)名代前后多联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曹伤G君H不如杀之。
答案 BFG
解析 试题设置八个断句点,要求考生选取三个正确的断句点。句子大意是:“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有机会回国立为国君而发兵,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句子分为理由和建议两部分。理由部分承前文而来,与后文“其遇之无礼”相对应,故A处不当断。“反”同“返”,是返回的意思,为文言文常见义,“反国”在句中是回国的意思,故D处不可断。“反国而起兵”是相接续的行为,用“而”连接,故E处不可断。“反国而起兵”的主语是“彼”,“有时”作状语,故C处不可断。句中“曹”指曹国,“君”指曹君,建议部分的主语为“君”,故H处不可断。综合考察,画波浪线的部分共四个小分句,主语是“君”“彼”等人称代词,第三个小分句“即恐为曹伤”接续第二个小分句而来,且有“即”相承接,故正确断句点为B、F、G三处。
参考译文
从前晋公子重耳出国流亡,经过曹国的时候,曹君趁重耳脱去上衣裸露身体时观看他连在一起的肋骨,当时曹国的大夫釐负羁和叔瞻侍候在曹君跟前。叔瞻对曹君说:“我看晋公子,不是普通之人。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有机会回国立为国君而发兵,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曹君没听从叔瞻的劝谏。釐负羁回到家中闷闷不乐,他的妻子问他说:“夫君从外面回来有不高兴的神色,为什么呢?”釐负羁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有福的时候我赶不上,灾祸来了一定会连累我。今天我们的国君召见晋公子,他对待晋公子没有礼貌。我当时也参与接见,因此才闷闷不乐。”


浏览完整试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安中)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开封逻卒A夜迹盗B盗C脱去D民有惊E出与F卒遇G缚H以为盗
答案 BDG
解析 抓住句中三个名词对象“逻卒”“盗”“民”的行为即可。两个“盗”都是名词不能连在一起,分别作上一句的宾语和下一句的主语,所以中间必须断开。“盗脱去”主谓结构完整,故“去”的后面要断开。“民”“与卒遇”构成主谓关系,谓语后面要断开。
参考译文
(王安中)从秘书少监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提升为御史中丞。开封巡逻的士兵晚上捉拿盗贼,盗贼逃脱了,有个百姓受惊出门正好与士兵相遇,(士兵把他)当作盗贼绑起来;百姓到开封府诉讼,受不住残酷的拷打,于是无辜服罪。王安中调查到这个案件,审查后定为冤案,立即放出这个百姓,治官吏之罪。

名词、代词经常作主语或宾语,可以首先标出文段中的名词、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吾、予、尔、汝、公、卿、彼、此、之、其”等代词。因为名词、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前后往往要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基本上就可以断出句读了。
当名词作主语时,一定要关注前后主语的一致性与变化性。另外,要注意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0题中出现的“上皇”是指唐高祖,而不是唐太宗,而“故皇”则不是故去的皇帝,而是两个词,翻译为“所以”“皇帝”。
另外,如果两个名词连用,则中间可以断开。
常见的代词有三类:
(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予、我、余、朕、孤、寡人、臣、仆、妾、在下等。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卿等。第三人称:之、其、彼。
(2)疑问代词:谁、孰、何、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此、是、斯、兹、夫、之、其、彼等。
(二)借助虚词定首尾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节选自宋•苏轼《魏武帝论》)
知之而不能A权之B以人C则亦纷纷焉D或胜E或负F争为雄强G而未见H其能一也。
答案 CFG
解析 “以人”是“权之”的后置状语,之间不可断开;“则”是表结果的句首连词,前面应断开;“或胜或负”意为有时取胜有时失败,中间不可断开,“负”后应断开;“其能一”是“见”的宾语,之间不能断开,前面有表转折的连词“而”,“而”前可断开。
参考译文
唉!事情的利与害,计谋的得与失,天下有才能的人都知道。知道这些却不能根据人的特点来权衡,所以十分忙乱,有时取胜有时失败,争当强雄,却没有看到他能统一天下。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指传主王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将谓郊祀A必赦B至C此时D凶愚之辈E复生F心于侥幸矣G遂从之。
答案 BDG
解析 “至此时”为表时间的短语,“至”是一个介词,其前应断开,“时”后应断开;“矣”“遂”是两个虚词,且不可连用,故中间应断开。
参考译文
这时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当时担任抚军,执掌朝政,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天下。王彪之回答说:“自中兴以来,郊祀时常常会大赦天下,我私下里认为不合宜。为什么呢?老百姓不明白郊祀时大赦天下的意义,将会认为每逢郊祀必有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心理了。”简文帝就听从了王彪之的意见。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虚词可以使前后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初通文意、化整为零的过程,就是借助虚词初次判断的过程。尤其是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以借助具体情境去猜测,因而显得难度较大,运用虚词就可以使断句变得更为容易。常见的情况有:
类别 常见例词 断句技巧
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唯、斯、今、凡、且、窃、请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时间词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句末语气词 陈述句末尾 也、矣、焉、耳 其后一般断开
疑问句末尾 耶、与(欤)、邪、乎
感叹句末尾 哉、夫
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复句关联词语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 其前一般断开
复音虚词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 复音虚词须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三)特殊句式要明确
1.(2024•全国甲)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刘备为吕布A所袭B奔C于操D程昱E以备F有雄才G劝操H图之。
答案 BDG
解析 “为……所”为被动句式,是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奔”是下一句的谓语动词,承前共用主语“刘备”,应在B处断开;“于操”是介词结构,引出“奔”的对象,中间不能断开,第一个“操”是介词“于”的宾语,“程昱”为下一句的主语,应在D处断开;“备有雄才”是“以”的宾语,“劝操图之”为独立的句子,承前省略主语“程昱”,应在G处断开。


展开余下试题 参考译文
刘备被吕布袭击,投奔曹操,程昱认为刘备有雄才大略,劝曹操对付他。曹操说:“现在正是收揽英雄的时候,杀掉一个人就会失去天下人的心,不可以(这样做)。”然而这还不是与曹操有怨的人。
2.(2024•九省联考)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辈何足惜哉!”督兵疾进行至阴山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随军。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官兵至也。(节选自《百战奇略》)
督兵A疾B进C行D至阴山E遇其斥候F千余G皆俘H以随军。
答案 CEG
解析 “督兵疾进”是兼语句,“兵”是“督”的宾语,也是后面“疾进”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可在C处断开;“行至”是“到达”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阴山”是“行至”的宾语,可在E处断开;“遇其斥候千余”是定语后置句,“千余”是“斥候”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可在G处断开;“皆俘以随军”中的“以”相当于连词“而”,表顺承,中间不能断开。
参考译文
张公谨说:“主上已经与突厥约定接受他们的来降,而我们的使者又在他们那里,(一旦采取行动,敌人加害他们)怎么办?”李靖说:“战机不可错失,这正是韩信能够打败齐国的原因。像唐俭这些人牺牲了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于是),李靖率军疾速前进,抵达阴山时,遇到突厥一支千余人的侦察部队,便把他们全部俘虏而随同唐军一起前进。颉利可汗见到唐朝使者唐俭等人后,十分高兴,没有料到唐军会来进攻。

特殊句式 断句要求
为……所……,受……于……,见……于……(被动句) 前后可断,中间不断
奈……何,如……何,无乃……乎,不亦……乎,何……之有,何以……为,唯……为……,孰与……乎(固定句式)
……者,……也 前后可断,中间须断
与其……,孰若……
……,抑(还是)……
其……,其……也
非惟……,抑亦……(不只是……,而且是……)
(四)排偶句式要明辨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其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也是文言文句式的一大特点。如果能分辨出这些特点,断句则相对容易多了。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不穀不烦A一兵B不伤C一人D而得商E於之地F六百里G寡人H自以为智矣。
答案 BDG
解析 “不烦一兵”“不伤一人”句式整齐,二者之后均应断开。“寡人自以为智矣”结构完整,故在主语“寡人”前面停顿。
参考译文
听到这个消息的臣子们都(向楚怀王)道贺,陈轸最后进见楚怀王,唯独他一人不道贺。楚怀王说:“我没有动用一兵一卒,没有使一个人受伤,就得到商於六百里的土地,我自认为很聪明了。各位士大夫都来向我道贺,唯独你不道贺,这是为什么呢?”
(五)对话标志灵活用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节选自《说苑•贵德》)
武王曰A广大乎B平C天下矣D凡所以贵E士F君子者G以其仁H而有德也。
答案 ADG
解析 “曰”是对话标志,结合前面“周公曰”,后面是武王的回答,所以“曰”后面要断开。“矣”是典型的句末语气词,后面要断开。从句式结构来看,“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的判断句,“者”后面要断开。
参考译文
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以明辨句读。
不过,也有例外。“曰”有两种情况,一是表“叫作”的意思,例如明代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二是在句首、句中作助词,无实义,例如《诗经•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云”有两种情况,一是表“有”的意思,例如《荀子•法行》:“其云益乎?”二是表“为、是”的意思,例如《后汉书》:“虽云匹夫,霸王可也。”
“言”有七种情况,或表七种意思时,后面不可断开:①谈论;②记载;③告诉;④问;⑤陈述;⑥说明;⑦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者“意思是”。
三 实战巩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答题线上。每填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太祖始自总戎,为士卒畏服,及践阼,善训戎旅,隶兵籍者多以配雄武军。自此或习试武艺,或角力斗殴,以较胜负,渐增俸缗,迁隶上军。十月后,骑兵皆侵晨出城习马,至暮归饲马,不令饱,虽苦寒,马常汗洽,耐辛苦,不甚肥盛。初议取蜀,有天武军主武超曰:“西川除在天上不可到,若舟车足迹可至,必取之耳。”士皆贾勇思奋,平蜀止六十日,用精兵才七千人。居常卫士直庐中,咸给以棋枰,令对弈为乐,曰此徒端居终日无他思虑以此使之适情耳。”
(节选自《杨文公谈苑》,有删改)
曰A此徒B端居C终日D无他E思F虑G以此H使之I适情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曰”是动词,后面是某人的话语,可以断开;“此徒端居终日”主谓宾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无他思虑”加上之前省略的主语,结构也完整,其后应该断开。
答案:A D G
【参考译文】
  太祖最初担任军队总帅,被士兵敬服,等到登基做了皇帝,善于训练军队,招募成为士兵的大多安排在雄武军。从此有的练习武艺,有的徒手相搏,来比赛胜负,并据此逐渐增加俸钱,升迁隶属为上军。十月后,骑兵都清晨出城驯马,到晚上回来喂马,不让马吃饱,虽然天气酷寒,但马却经常满身大汗,耐得住辛苦,不太肥硕。初议攻取蜀地,有天武军主武超说:“西川除非在天上不可以到,如果车船足迹可以到达,一定能攻下。”士兵都鼓足勇气想奋战,平定蜀国只用了六十天,用精锐部队才七千人。平常卫士值宿时,太祖都给他们提供棋盘,让他们下棋取乐,说:“这样只是端坐终日,没有其他考虑,用下棋来使他们顺适性情罢了。”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答题线上。每填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义不可袭者也,君子验之于心,小人验之于天。心所弗信,君子弗为。天所弗顺,小人无成。徒曰义而遂执言以加人则义在外也故辟外义之邪说而乱以不生。刘昶以宋室懿亲,拥拓跋氏之众三十万以向寿阳,流涕纵横,遍拜将士,求泄其大雠,于义无不克者也,而困于垣崇祖之孤军,狼狈而退。盖昶者,非可以义服人者也。
(选自《读通鉴论•卷十六》,有删改)


展开余下试题徒曰A义而遂执B言C以加D人E则义在外也F故辟外G义H之邪I说J而乱K以不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则”“故”“而”复句关联词,前面应断开。
答案:E F J
【参考译文】
  义是不可以因袭的,君子在自己的内心中验证义,而小人则依靠上天来验证义。自己内心所不坚信的事情,君子是不会去做的。如果上天不帮助庇佑,小人就无法成功。如果只是口头上去要求别人坚守忠节义气,那么义也就只会停留于内心之外。因此,要驳斥使义停留在内心之外的邪说,祸乱才能不发生。刘昶是宋室的皇亲国戚,他统率着拓跋氏的三十万军队向寿阳进攻,他泪流满面地巡视各军营,拜见各位将士,请求他们攻下寿阳,从道义上讲没有攻不下的道理。然而他却受困于垣崇祖的少数孤军,狼狈而退。其实刘昶这个人不是能够通过道义来使他人信服的。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上病笃,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光顿首让曰:“臣不如金日磾。”日磾在上左右目不忤视者数十年赐出宫女不敢近。上欲内其女后宫,不肯。其笃慎如此,上尤奇异之。(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日磾在上A左右B目不忤视者C数十年D赐E出F宫女G不敢近。
答案 BDG
解析 “日磾在上左右”,主谓宾结构完整,“在”的宾语是“上左右”,句意完整,应在B处断开;“目不忤视者数十年”“赐出宫女”“不敢近”三句的主语分别为“金日磾”“皇上”“金日磾”,各自单独成句,故在D、G两处断开。
参考译文
汉武帝病重,霍光哭着问道:“如果陛下不幸离逝,应当由谁继承皇位呢?”汉武帝说:“你难道没有理解先前赐给你的那幅画的含意吗?立我最小的儿子,由你担任周公的角色。”霍光叩头谦让说:“我不如金日磾!”金日磾在汉武帝身边,几十年从不看他不该看的东西;赐给他宫女,他也不敢亲近;汉武帝想将他女儿纳为后宫嫔妃,他也不肯。他如此诚笃谨慎,汉武帝感到特别奇怪。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答题线上。每填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霸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候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候之盟主者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吾观史鳅,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有改动)
故仲宜因A桓公B之问C举天下D之贤者E以自代F则仲虽死G而齐国未为
H无仲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 F G
【参考译文】
  唉!管仲以为齐桓公真的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很多年了,也该了解他的为人吧?齐桓公是个耳朵离不了音乐,眼睛离不开美色的人,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管仲应该趁着齐桓公询问之时,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让人担心的呢?不说也罢!春秋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而晋文公之子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待人宽容仁厚。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了晋文公的余威,在后世还称霸了一百年之久。为什么呢?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持重的大臣存在。
  我看史鳅(卫国人),因为不能使卫灵公任用贤臣蘧伯玉和斥退宠臣弥子瑕,为此死后进行了尸谏。汉代萧何临死前,推荐了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因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撒手人寰了呢?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答题线上。每填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注】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
  【注】山东:战国时除秦外,六国皆在崤山函谷关之东,故曰山东。
乱弱者A亡B人之C性也D治E强者F王G古之H道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整体上结构对称,可在第一个“也”后断开;“乱弱者亡”“治强者王”主谓完整,后面可断开。
答案:B D G
【参考译文】
  古代的先王尽力于亲近民众,从事于彰明法度。彰明法度,忠臣就能受到勉励;刑罚一定执行,奸臣就停止作恶。忠臣受到勉励、奸臣停止作恶,国土因此得到拓展,君主因此尊贵,秦国就是这样;群臣拉帮结伙,紧密勾结来埋没正确的治国法术,谋私营利因而使国土削弱、君主卑下,崤山以东的六国就是这样的。混乱弱小的国家就衰亡,这是人类社会的常规;社会安定而强盛的国家就称霸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6高考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