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9  2025-07-13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
2026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精练:精准概述文言文文意选择题解题技巧语文试题
【2026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练】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精准概述文意选择题
——准确提取,切片比对
复习任务  
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
2.整理归纳选项设误的常见类型,运用好比对法。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设误角度 提问方式 命题特点
2025 新高考Ⅰ卷 曲解文意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四个选项基本按照行文顺序设置,选项内容大多是对原文的概括、转述或分析。按照行文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②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错误选项也非全错,而是某一点错。
③选项常见的设误手段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有误、混淆关系等。
新高考Ⅱ卷 张冠李戴
2024 新高考Ⅰ卷 曲解文意
新高考Ⅱ卷 张冠李戴
2023 新高考Ⅰ卷 曲解文意、张冠李戴
新高考Ⅱ卷 以偏概全
2022 新高考
Ⅰ、Ⅱ卷 曲解文意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一 掌握答题步骤及其要点
1.通读全文,弄清相关内容
整体快速阅读,扫清文中障碍,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总观总览。对于纪事本末和史传类文章,须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含官职、地点、时间、过程等),在阅读时圈点勾画出时间、地点、官职等词语,了解文章思路、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力求对人物各个时期的生活和事件的大体脉络做到心中有数,概括出传主的品质,做到知人明事。
2.审清题干,明确锁定区域
审清题干对作答试题至关重要,弄清题干须注意以下几点:①看清题干要求是选“不正确”还是“正确”项;②各选项中涉及的对象是谁,数量是一个还是几个;③事件信息叙述的指向是思想性格还是行为特点;④范围为整篇选文还是某一片段。文意理解题的四个选项,多是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而设置的,通常每个选项对应文章的一个层次,因此,我们可以将其按文章叙述的先后顺序来锁定区域。
3.结合语境,切片比对
在理解与分析选文内容的过程中,先读选项,然后将选项中的每句话在锁定的原文区域中一一比对。要特别注意难懂字词的理解,还要注意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看是否存在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错误。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分析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4.回文检验,整体考虑作答
做出初步判断后,考生应回看题目和内容,检查判断是否有误;再从文章内容的整体上排除错误选项,特别是隐性干扰;最后正确作答。
二 切片比对,识破陷阱
在答选择题三步骤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第三步。选项内容多是命题人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反复推敲,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排除干扰项,得出正确答案。比对法主要是从关键词语、人物、时间、地点、添加内容、句间关系等方面进行比对。
(一)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
命题方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设误方式
比对方法 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对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注意是否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动与被动方式等


浏览完整试题1.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 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2023年全国乙卷第12题D项)
原文 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闾,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比对结果
答案 有误。“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曲解文意。原文“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的意思是“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并陈尸示众”。可从“我且杀”的表述作出判断。
2.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 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2023年全国甲卷第12题B项)
原文 (周)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比对结果
答案 有误。B项的相关信息,对应的文中语句是:“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意思是:周尧卿为人庄严持重,不喜计较,遇到侮慢自己的人,一定会更加以礼相待,以使对方愧疚;担任官职,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朋友亲戚等,毫不吝啬,不惜竭尽所有。B项的概述与此明显不同,主要在于对“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一句的理解。“慢己者”不是“不如自己的人”,而是指怠慢、侮慢自己的人。
(二)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命题方式 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
比对方法 看选项哪点内容是原文中没有的,两相比对,看这点内容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3.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 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12题A项)
原文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祭酒,逖(指祖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比对
结果
答案 有误。选项中“尽力支持”的“尽力”错。原文是说司马睿只给了一千人的粮食、三千匹布,连军队都没给,让祖逖自己招募,算不上“尽力支持”。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4.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 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2019年全国Ⅲ卷第12题C项)
原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比对结果
答案 有误。选项中“他深表不满”于文无据。原文是说田文死后,公叔任相国,娶了魏国公主,却妒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到了楚国。因原文有“吴起惧得罪”,极易让人误认为“深表不满”是对的。
(三)比对人物行为,看是否张冠李戴,误解形象
命题
方式 张冠李戴 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
误解形象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比对
方法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5.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 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12题D项)
原文 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
比对结果
答案 有误。原文是说吴汉把田宅分给了“昆弟外家”,选项中变成了“故旧部属”。
6.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 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2020年全国Ⅰ卷第12题C项)
原文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 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比对结果
答案 有误。根据原文可知,苏轼只是向朝廷请求免供米,真正“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的是朝廷,对象有误。另外,“同时”有误,“减免……”“集贮……”这些举措原文都曾提及,而原文所写的是“明年春”,可知苏轼这些举措不是同时进行的。
(四)比对事件发生时间、地点,看是否时间、地点颠倒
命题
方式 时序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空间错位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方法 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并与原文进行比对,厘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防止地点错误


展开余下试题7.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 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2019年全国Ⅰ卷第12题C项)
原文 (贾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比对结果
答案 有误。“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虽然本身是正确的,但却是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之前的事,将此事说成任命为太傅之后的事,显然时间是错误的。
8.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 黎士弘治民有术,注重民生。他在玉山县建立学校,并招集流亡百姓,开垦田地以恢复旧业,也注重让民众休养生息。
原文 (黎士弘)署玉山县事,立学建治,招集流亡,垦田定赋,民复旧业。裁缺,改授永新知县。政清狱简,与民休息。(节选自《清史稿•黎士弘传》)
比对结果
答案 有误。根据原文可知,“与民休息”是黎士弘“改授永新知县”后做的事,并非在玉山县任上。
(五)比对事件因果关系,看是否因果失当
命题方式 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说成有因果关系,或者颠倒“因”和“果”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者多种原因,故意漏说其中一个
比对方法 注意选项中“于是”“因此”“所以”“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比对原文相关句子,看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9.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 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2021年全国乙卷第12题D项)
原文 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比对
结果
答案 有误。原文说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有“炀帝无道”与“臣亦不尽忠”两个原因,而选项只说其中一个,属于一果多因,只说一因。
10.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 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2020年新高考Ⅰ卷第12题D项)
原文 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比对结果
答案 有误。根据原文“母以哭子死”可知,左光斗的母亲是因为痛哭儿子而死,而不是“被迫害致死”。选项因果失当。
三 即学即练 巩固提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比对原文与选项,并作出分析判断。
[原文](2025•新课标Ⅰ卷)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邻人女奔,随人亡,其家倩吾见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终身无兄。
[选项]漆室之女倚柱而啸,邻妇问她为何啸声如此悲惨,漆室女告知原因:晋客的马践踏菜园,我一年吃不上葵菜;兄长溺水而亡,我终身没有了兄长。
答案 错误
解析 曲解文义。 “晋客的马践踏菜园,我一年吃不上葵菜;兄长溺水而亡,我终身没有了兄长。”表述错误,依原文“兄长溺水而亡”的前提是帮邻居追人,表述时把两件事混淆在一起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比对原文与选项,并作出分析判断。
[原文](2025•新课标Ⅱ卷)而愔暗于事机,遣笺诣温,欲共奖王室,修复园陵。超取视,寸寸毁裂,乃更作笺,自陈老病,甚不堪人间,乞闲地自养。温得笺大喜,即转愔为会稽太守。
[选项]郗愔曾给桓温写信,郗超取信阅毕,不认可父亲书信中的主张,便撕毁了原信,以自己的口吻重写了一封信,说父亲年老多病,应予闲官休养。
答案:错误
解析:张冠李戴。“以自己的口吻重写了一封信”错误。结合文中“超取视,寸寸毁裂,乃更作笺,自陈老病,甚不堪人间,乞闲地自养”,是郗超伪托父亲口吻“自陈老病”,代替父亲重新写信,不是以自己口吻。 故选C。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比对原文与选项,并作出分析判断。
[原文]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人之三月无君,则吊。’”“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选项]孟子认为,如果祭祀的祭品、器皿等不完备,就不敢祭祀、宴饮宾客,这种人是不值得同情的。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错误
“这种人是不值得同情的”评价错误。原文“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意思是,祭祀用的牲畜、器皿、祭服不齐全,不敢用来祭祀,也就不敢举行宴会,这样还不该去慰问他吗?可见孟子认为这种人是值得同情的。
【参考译文】
  周霄问道:“古代的君子做官吗?”孟子说:“做官。有记载说‘孔子三个月没有被君主任用,就着急起来,离开一个国家,必定带着谒见另一个国家君主的见面礼’,公明仪说:‘古代的人三个月没有被君主任用,别人就要去慰问他。’”周霄便说:“三个月没有被君主任用就去安慰他,不是太性急了吗?”孟子说:“士人失去官位,就像诸侯失去国家。《礼》书上说:‘诸侯亲自耕种,用来供给祭品;夫人养蚕缫丝,用来供给祭服。’祭祀用的牲畜不完美,祭品不洁净,祭服不齐备,就不敢用来祭祀。士人没有田地俸禄,也就不能祭祀;祭祀用的牲畜、器皿、祭服不齐全,不敢用来祭祀,也就不敢举行宴会,这样还不该去慰问他吗?”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比对原文与选项,并作出分析判断。
[原文]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选项]李广与程不识都是西汉时期名将,两人有不同的治军风格,各有长短,为此两人关系不睦。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错误
根据语境,比对信息,可看出“两人关系不睦”于文无据。
【参考译文】


展开余下试题  汉景帝死了,武帝登基。大臣们都认为李广是名将,(武帝)就把李广(从)上郡太守任上(调回京城)担任未央宫卫尉,同时程不识也担任长乐宫卫尉。程不识以前和李广都是凭借边郡太守的身份统率军队屯守(边疆)。等到出关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行军没有部队的编制和行阵的部署,靠近水草充足的地方扎营,休息时人人(都可以)自由行动,(夜间)不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幕府公文簿册很简单,不过也派哨兵远出侦察,部队从未遇到危险。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和行伍营阵的部署,(夜间)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士吏办理公文表格必须清楚明细,部队得不到休息,但是也(从来)不曾碰到什么危险。程不识说:“李广治军十分简便易行,可是(如果遇到)匈奴突然袭击他,(他)就没有用来制止的办法了。然而他的士兵很放松快乐,都愿意为他去死。我治军虽然烦琐,可是匈奴也不能侵犯我。”这一时期,汉朝边境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但是匈奴害怕李广的韬略,士兵们也大多乐于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比对原文与选项,并作出分析判断。
[原文](2024•济南联考) 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欲以齐、荆偃兵。二人争之。群臣左右皆为张子言,而以攻齐、荆为利,而莫为惠子言。王果听张子,而以惠子言为不可。攻齐、荆之事已定,惠子入见。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齐、荆之事果利矣,一国尽以为然。”惠子因说:“不可不察也。夫齐、荆之事也诚利,一国尽以为利,是何智者之众也?攻齐、荆之事诚不可利,一国尽以为利,何愚者之众也?凡谋者,疑也。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也。”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有删改)
[选项]惠子劝说君王要明察臣子的进言,如果攻打齐、楚确实有利,国人也都认为有利的话,这肯定有问题,因为普通人不会都这么聪明。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错误
曲解文意。“因为普通人不会都这么聪明”错,原文“是何智者之众也?”,意思是聪明的人怎么会这么多啊!表达的是事出反常必有妖的意思。
【参考译文】
  张仪想凭秦、韩和魏交好的势力去征伐齐、楚,惠施想与齐、楚罢兵言和。两人争执不下。群臣近侍都帮张仪说话,认为攻打齐、楚有利,而没有人帮惠施讲话。魏王结果听从了张仪的主张,而认为惠施的主张不行。攻打齐、楚的事已经确定之后,惠子觐见魏王。魏王说:“您不要说了。攻打齐、楚的事情确实有利,全国都这样认为。”惠施趁机进言:“这种情况不能不明察。如果攻打齐、楚这件事确实有利,全国都认为有利,聪明的人怎么会这么多啊!如果攻打齐、楚这件事确实不利,全国都认为有利,愚蠢的人又该多么多啊!凡要谋划,是因为有疑;有疑的事,如果确实是疑惑不定的,那么就会有一半人认为可行,一半人认为不可行。现在全国都认为可行,这是大王失去了一半人的意见。被挟持的君主也正是失去了半数意见的君主啊。”
6.判断选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是否正确,并分析原因。
[原文](2024•河北期末)文王处岐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顺民》)
[选项]文王侍奉纣王,按时朝拜,贡物合宜,祭祀诚敬,其表现令纣王很满意,于是纣王赐给他千里之地,但文王不愿受纣王控制,所以就放弃了。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但文王不愿受纣王控制,所以就放弃了”说法错误。从原文“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可知,文王放弃“千里之地”是想替百姓请求废除炮烙之刑,以此来获得民心。不符合文意。
【参考译文】
  文王住在岐山侍奉纣王,虽遭到纣王的冤枉侮慢,依然端庄恭顺,早晚一定准时朝拜,进献贡物一定恰到好处,祭祀一定毕恭毕敬。纣王很喜欢,封文王为西伯,赏赐他千里封地。文王再拜稽首,辞谢说:“我只愿替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并不是讨厌千里的土地,用千里的土地替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必定是想要换取民心。得到民心,胜过得到千里的土地。所以说,文王是非常聪明的。
7.判断选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是否正确,并分析原因。
[原文]鲁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邸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禘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干侯。
(节选自《吕氏春秋•览•察微》)
[选项]季平子在与郈氏斗鸡失败后,一怒之下回到了郈氏的房屋,并且扩大了自己的住宅,引得郈氏大怒,在鲁昭公面前打伤了他。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归”为使动用法,此处为收归之意;“伤”为中伤之意。选项理解不合文意。
【参考译文】
  鲁国的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的鸡没有获胜,季平子很生气,于是侵占郈氏的房屋,扩大自己的住宅。郈昭伯非常恼怒,就在鲁昭公面前诋毁季氏说:“在襄公之庙举行帝祭的时候,舞蹈的人仅有两个而已,其余的舞者都到季氏家去跳舞了。季氏家舞蹈人数超过规格,他眼中没有君主已经很长时间了。不杀掉他一定会危害国家。”昭公大怒,不加详察,就派郈昭伯率领军队去攻打季氏,攻入了他的庭院。仲孙氏、叔孙氏彼此商量说:“如果没有了季氏,那我们家族离灭亡就没有几天了。”于是发兵前往救助,攻破院墙的西北角进入庭院,三家合兵一处,郈昭伯不能取胜而被杀死。昭公害怕了,于是逃到齐国,后来死在干侯。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6高考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