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7-2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甘肃省庆阳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庆阳二中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移动互联网霸占人们视线的今天,读书越来越成为一件奢侈之事。而阅读经典名著,似乎更是奢侈中的奢侈。一般来说,读经典名著要比阅读“快餐文学”更费时、费力。然而在真正爱读书的人眼中,名著是永不过时的珠宝,无论何时,都有其独特价值。
“我还是喜欢读一些年轻作家写的小说。经典名著是在上学的时候老师要求读的,自己很少主动去看。”正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挑选购书的小刘这样告诉笔者。
像小刘一样,现在有很多读者认为,经典名著所写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与我们眼下的生活之间有隔膜、文化上有差异。而且很多名著不仅篇幅巨大,文字还很晦涩,读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似乎与现代人处处追求高效的理念及碎片化阅读习惯背道而驰。
对此,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就读的范颖却有着不同的理解:“阅读是为了让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更为丰富,所以不应该把有限的读书时间浪费在那些并不值得一读的书上。就像我的朋友让我推荐书目时,我都会从名著经典中挑出来给大家选择。”
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也就是在历史长河中经历过淘洗、接受过众多读者检阅的作品。阅读一本经典,即便没能让你收获良多,也至少不会“添堵”。所以,从经典入手开始阅读,对那些真正想要“高效”阅读、收获真知的人来说,反而是最节约时间、性价比最高的。
清华附中语文教师姜健说,阅读经典能够给学生带来的价值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名著培养阅读长文字的能力。“现在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学生需要静下来。只读短、平、快的东西无法让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而经典名著则是很好的学习范本。”
除了教师,很多家长也鼓励孩子多阅读名著经典。北京市民李女士是一位母亲,她也认为让学生多阅读名著经典是很有实际价值的:“语言的教育更多是靠熏陶吧,要有输入才有输出。所以我会给我的女儿买一些名著经典来阅读,比如“四大名著”之类的,我想对她写作能力的提高肯定是有帮助的。”
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写作能力,姜健认为阅读经典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能丰富孩子们的世界观。“学生开始阅读名著的时候,可能是会有困难的,但这是在打底子,至少是可以延展学生的视野。现在孩子们对世界的了解还是很浅,而经典可以让孩子们与历史连接起来,拓宽他们生命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认为,“谁也回不到过去,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们的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好的东西总是有价值的,应该借鉴,不应该放弃”。可以说,经典著作正是不同时代、不同文明下的人文智慧结晶,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将不同时代的经典著作排列起来,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整个人类社会的演变。特别是本民族的经典名著,其中留存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命脉,对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建设和谐社会大有作用。中华民族的经典著作灿若星辰,“仁义礼智信”这些精神至今仍能对国民精神起教化作用,与现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以贯之。


浏览完整试题(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阅读名著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这个暑假,初二学生淼淼要完成的阅读作业是:“啃”下一部《水浒传》。“说实话,文字有些难,也不太符合女孩子的阅读兴趣。”眼见女儿淼淼随意翻了几页就把书扔在一边,妈妈灵机一动,从网上找到了有声说书《水浒传》,用另一种方式为孩子打开了阅读经典名著的路径。一周之后,对水浒提起兴趣的淼淼,开始和父母一起讨论书中的人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阅读方式,00后、10后身为互联网“原住民”,阅读媒介也有新变化:除了传统的纸本阅读,读屏、听书等都成为他们接触并贴近书本、接触经典的方式。不仅如此,如今,更多的孩子喜欢互动式阅读——一边看书,一边在网上看“弹幕”,了解其他同龄人阅读的感受。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完成作为教学任务的“整本书阅读”,究竟行不行?
谈到阅读这件事,很多孩子会脱口而出:他们喜欢听书,经常在网络上听各类经过加工的有声读物,在音效的烘托下,故事情节更加突出,仿佛身临其境。而不少有声读物,不仅给孩子读名著,连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也一并“读”出来了。这似乎也在向老师和家长传递一个新信息——眼下,00后、10后更接受快节奏的短视频、更习惯“快餐式”阅读,连看电视剧都要“快进”,这与传统阅读所倡导的“原汁原味读大部头”的方式差异不小。
借助不同的媒介,以相对轻松的方式做“引子”,从而引导更多青少年爱上阅读,不少语文教师持宽容、肯定的态度。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表示,学生获取阅读内驱力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关注历史事件来阅读书籍,或是对某个作家感兴趣,进而阅读他的作品,当然也能通过观看影视作品达到了解著作的目的。
平日里,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在看文字产生视觉疲倦后,也会偶尔选择听有声书。在他看来,听书的过程中,有时能感受到比读文字更生动的东西。但他强调一点:听书不能代替读书。“读书是一种参与,读书的过程便是参与到作者的创作当中。看文字参与度最高,听书的参与度相对较少。”
谈及指导青少年阅读整本书的情况,不少教育工作者都提及一点:思维品质。在他们看来,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透过最传统的文字阅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锻炼、想象力将得到释放;通过读优秀作品,他们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共情,在精神层面得到丰富的滋养——这些由深度阅读带来的获得感,是读屏、听书等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也正因此,语文界存在着另一种声音:不主张学生用听音频、看视频的方式替代读原著文字。上海市建平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郑朝晖坚定地表达了他的看法:通过阅读文字,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在脑海中点滴形成;而看过影视作品后,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永远挥之不去了,堵塞了人物更加丰满的可能性。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西施”这个人物并没有十分详尽的容貌描画,她指向的是“极美”的人物形象。但在影视作品中经过演员的演绎,学生会将“美丽”的概念定位在此。“文学的力量就是不断丰富内心的力量,而不是用看似华丽的方式,消解阅读文字的困难。”郑朝晖说。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王希明也有同感。他认为,影视作品容易引起对人物的刻板印象,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不利于书籍的多元解读。“对于严肃的名著阅读来说,还是先阅读文本再看影视作品为宜。”
(选自文汇报《习惯了“快餐式阅读”,如何才能慢下来“啃”书》)
1.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很多读者不喜欢读经典名著,这和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有关,也和经典名著自身的特点有关。
B. 经典名著的权威性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阅读经典名著是最高效的阅读选择。
C. 淼淼的妈妈为了引导孩子读《水浒传》,用网上的有声说书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这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D. 现在,青少年阅读整本书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推进整本书阅读也遇到了一些现实的困难,需要教师、家长去解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现实中,面对经典著作,普通读者和专家学者有不同的选择。
B. 对中小学师生而言,阅读经典名著首先是一个教学任务。
C. 对于听书、读屏之类的阅读方式,教师主流态度是不赞成的。
D. 影视作品对人物容貌的表现往往比文学作品更具体,但这未必是好事。
3. 根据材料内容,下面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
A. 空闲时间、知识水平和生活经历都制约着人们的阅读选择。
B. 不论是读短文、时文,还是读经典名著,对学生的成长都有帮助。
C. 推进经典名著阅读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时代特点。
D. 如果读经典名著不能让孩子的写作能力明显提升,家长就不会支持。
4.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归纳当今时代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意义。
5. 请根据材料内容和自己阅读名著的经验,对学校推进经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提出两条可行的建议。
【答案】1. B 2. C 3. D
4. ①提升阅读、写作能力。②拓宽视野,丰富世界观。③继承文化传统,传承人类文明,树立文化自信。
5. 答案示例:建议一:设立专门的读书课,给学生提供阅读时间。
建议二: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建议三:注重深度阅读,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建议四:提倡读书交流会,释放文学想象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阅读经典名著是最高效的阅读选择”错误,从材料一“像小刘一样,现在有很多读者认为,经典名著所写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与我们眼下的生活之间有隔膜、文化上有差异”“从经典入手开始阅读,对那些真正想要‘高效’阅读、收获真知的人来说,反而是最节约时间、性价比最高的”可知,读者有很多种,不能一概而论。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教师主流态度是不赞成的”错误,材料中教师有不同的态度,不能说哪个就是“主流”。
故选C。


展开余下试题【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不能让孩子的写作能力明显提升,家长就不会支持”错误,材料中是举李女士为例,不能说就有这个必然关系。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清华附中语文教师姜健说,阅读经典能够给学生带来的价值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名著培养阅读长文字的能力……”“北京市民李女士是一位母亲,她也认为让学生多阅读名著经典是很有实际价值的:‘语言的教育更多是靠熏陶吧,要有输入才有输出。所以我会给我的女儿买一些名著经典来阅读,比如“四大名著”之类的,我想对她写作能力的提高肯定是有帮助的。’”可知,能提升阅读、写作能力;
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就读的范颖却有着不同的理解:‘阅读是为了让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更为丰富……’”“从经典入手开始阅读,对那些真正想要‘高效’阅读、收获真知的人来说,反而是最节约时间、性价比最高的”“姜健认为阅读经典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能丰富孩子们的世界观”可知,能拓宽视野,丰富世界观;
从“特别是本民族的经典名著,其中留存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命脉,对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建设和谐社会大有作用”可知,能继承文化传统,传承人类文明,树立文化自信。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一般来说,读经典名著要比阅读‘快餐文学’更费时、费力”可知,可以设立专门的读书课,给学生提供阅读时间。
从“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完成作为教学任务的‘整本书阅读’”可知,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经典可以让孩子们与历史连接起来,拓宽他们生命的广度和深度”“不少教育工作者都提及一点:思维品质。在他们看来,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透过最传统的文字阅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锻炼、想象力将得到释放;通过读优秀作品,他们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共情,在精神层面得到丰富的滋养”可知,要注重深度阅读,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从“如今,更多的孩子喜欢互动式阅读——一边看书,一边在网上看‘弹幕’,了解其他同龄人阅读的感受”可知,要提倡读书交流会,释放文学想象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选)
史铁生
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也许还因为他穷吧,或者还因为别的;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扶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声音拉的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悠扬。碰巧了。崖顶上探出两个小脑瓜,竖着耳朵听一阵,跑了,可能是狐狸,也可能是野羊,不过,要想靠打猎为生可不行,野兽很少。我们那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穷,穷山穷水,“好光景”永远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天快黑的时候,进山寻野菜的孩子们也都回村了,大的拉着小的,小的扯着更小的,每人的臂弯里都挎着个小篮儿,装的苦菜、苋菜或者小蒜、蘑菇……孩子们跟在牛群后面,“叽叽嘎嘎”地吵,争抢着把牛粪撮回窑里去。
老乡把喂牛这样的机要工作交给我,我心里很感动,嘴上却说不出什么。农民们不看嘴,看手。我喂十头,破老汉喂十头。在同一个饲养场上。饲养场建在村子的最高处,一片平地,两排牛棚,三眼堆放草料的破石窑。清平河水整日价“哗哗啦啦”的,水很浅,在村前拐了一个弯,形成了一个水潭。河湾的一边是石崖,另一边是一片开阔的河滩。夏天,村里的孩子们光着屁股在河滩上折腾,往水潭里“扑通扑通”地跳,有时候捉到一只鳖,又笑又嚷,闹翻了天,破老汉坐在饲养场前面的窑顶上看着,一袋接一袋地抽烟,“‘心儿’家(小孩子)不晓得愁,”他说,然后就哑着个嗓子唱起来:“提起那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破老汉是绥德人,年轻时打短工来清平湾,就住下了,绥德出打短工的,出石匠,出说书的,那地方更穷。
小时候就知道陕北民歌,到清平湾不久,干活歇下的时候我们就请老乡唱,大伙都说破老汉爱唱,也唱得好。“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确实,陕北的民歌多半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但是,一唱起来,人就快活了。有时候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了噪子唱《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口。走路你走大路,再不要走小路,大路上人马多,来回解忧愁……”
破老汉望着山脚下的那眼窑洞。窑前,亮亮妈正费力地劈着一疙瘩树根;一个男孩子帮着她劈,是亮亮。“我看你就把她娶了吧,她一个人也够难的。再说就有人给你缝衣裳了。”“唉,丢下我孙女留小儿谁管?”太阳下山了,收工的人们扛着锄头在暮霭中走。拦羊的也吆喝着羊群回村了,大羊喊,小羊叫“咩咩”地响成一片。老汉还是呆呆地坐着,闷闷地抽烟。他分明是心动了,可又怕对不起留小儿。留小儿的大(父亲)死得惨,平时谁也不敢向破老汉问起这事,据说,老汉一想起就哭,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听说,都是因为破老汉舍不得给大夫多送些礼,把儿子的病给耽误了;其实,送十来斤米或者面就行。那些年月啊!
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都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洼、沟掌里的荒草却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上坐下,看书。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
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有删改)
文本二:
哦,香雪(节选)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香雪,台儿沟偏僻村庄里,众多年轻善良的女孩子中的一员。
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她还不知道怎么进价钱,只说:“你看着给吧。”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
有时香雪会抓空儿向天南地北的旅客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读”。有时她也会羡慕地看着列车上女学生的吸铁石自动铅笔盒,然后红着脸,用一篮子鸡蛋去换女学生的铅笔盒。


展开余下试题当换得铅笔盒的喜悦还没退却,香雪发现自己早已置身于离家三十里外的西山口了。是的,她坐过了站,她害怕这眼前陌生的一切: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叫人心惊肉跳的寂静,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满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多次提到“破老汉”唱民歌的情节,主要是为了表现其穷苦的生活和忧伤的情感。他借歌抒情,既宣泄了愁苦,又抚慰了心灵。
B. 小说中的“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拉进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我”也是线索人物,使小说的内容紧凑集中。
C. 第6段中采用了描写、记叙、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清平湾秋天的绚烂多彩与勃勃生机,同时也暗示了人物生活环境的“穷”。
D.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作者用“我的”来表明:“清平湾”是给我留下许多美好回忆的地方,我对它有着极其深挚的眷恋之情。
7.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介绍火车进村,代表着现代文明对小山村的冲击。火车给台儿沟带来了新改变。从此,人们有了新追求。
B. 列车上,旅客们最爱买香雪的货,是因为旅客们不忍心跟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姑娘耍滑头,不愿意和她斤斤计较。
C. 文章的末尾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荆棘怪石等景物的描写,是为了渲染出一种静谧幽寂、诡谲阴森的氛围。
D. 铅笔盒对香雪来说,是象征着上学的权利,象征着现代文明;而对铅笔盒的执着追求体现了香雪对于知识的渴望。
8. “破老汉”这一人物形象有那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 朱光潜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这两篇小说都是“有诗的特质”的“诗化小说”。请结合文本一、二的内容,从小说的环境描写、语言风格、主题情感三方面分析小说中“诗化”风格的体现。
【答案】6. C 7. C
8. ①勤劳能干:我喂十头,破老汉喂十头。
②乐观、坚韧:生活孤独、穷苦,可破老汉还总是唱起山歌,驱散心中的苦楚。
③心地善良:不愿丢下留小儿不管去娶亮亮妈,破老汉。
9. 诗化小说的特质:①环境描写注重意境营造。文本一运用小灌木的叶子、杜梨树的叶子、酸枣棵子、丛丛野花、小田鼠等典型意象对清平湾秋日景色的进行生动的描写;文本二借助满月、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秋日的败草等意象,营造了香雪回来的路上夜晚的景象。
②语言方面多运用文学性语言,形象生动。如文本一“竖着耳朵听一阵,跑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等对景物的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文本二“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叫人心惊肉跳的寂静,小树林发出的寒寒草草的声音”等叠词的运用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主题情感方面,小说通过典型的人物赞美人性美。文本一赞美了坚韧乐观的破老汉形象;文本二赞美了好学、渴望知识的女孩子形象。
【解析】
【导语】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通过插队时的生活场景,呈现了陕北农村的贫穷和破老汉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与困难境遇抗争而乐观向上的精神。铁凝的《哦,香雪》则描绘了在现代文明对古老村落的冲击下,香雪这样单纯、善良的年轻一代对外界知识的渴望。两篇作品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有情感的语言表达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乡土的眷恋,展现了浓厚的诗意。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第6段中采用了描写、记叙、议论相结合的手法”错误。“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为抒情;“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上坐下,看书”是记叙,“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等是描写;没有议论。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C.“诡谲阴森的氛围”错误。文本二最后一段对夜景的描写是在香雪想好了换铅笔盒的原因后心情轻松了许多,景色被月光“照亮”,突出的是夜色静谧幽寂。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我喂十头,破老汉喂十头”,破老汉年纪很大了,还打柴、喂牛,和“我”这大小伙子喂一样多的牛,可知他非常勤劳能干。
②破老汉日子过得苦,听说他儿子是因为破老汉没有给医生送礼给耽误了才死的,别人不敢提这事,破老汉想起了就哭,现在他带着一个小孙子过日子。破老汉老年丧子,内心苦楚,守着孙子孤单度日,但还是能时而唱歌,驱散心中的苦楚,“破老汉用镢把扶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人们说“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可知破老汉乐观、坚韧。
③破老汉其实想娶亮亮妈,这样两人都有人帮衬,但“老汉还是呆呆地坐着,闷闷地抽烟。他分明是心动了,可又怕对不起留小儿”,破老汉心地善良,宁愿自己孤单寂寞,也为留小儿着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①从环境描写角度分析,文本一“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等景物描写,借助小灌木的叶子、杜梨树的叶子、酸枣棵子、丛丛野花、小田鼠等典型意营造清平湾秋景;
文本二“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满山遍野那树的队伍”借助满月、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秋日的败草等意向,营造了香雪回来的路上夜晚的景象。可见诗化小说的环境描写注重意境营造。
②从小说的语言分析,文本一描写破老汉唱歌时崖畔上有小动物“竖着耳朵听一阵,跑了”,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小动物的可爱和机灵;写“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运用比喻手法,把小酸枣比作珊瑚珠,写出其颜色和形态,“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运用比喻、拟人、拟声词等文学化的语言,使全文语言生动形象;
文本二“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叫人心惊肉跳的寂静。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等运用叠词、拟声词等,写出大山在黑夜中的沉静幽暗,写出树叶在风中发出的细碎声音。总之,这些文学性语言,使语言生动形象。可见,诗化小说在语言方面多运用文学性语言,形象生动。
③从主题情感方面分析,文本一塑造了生活贫苦却勤劳、坚韧、乐观的破老汉形象;文本二塑造了生活在闭塞的山村中却对外边的世界充满好奇和对现代文明、知识充满渴望的香雪形象。可见两篇小说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赞美了人性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甘肃省庆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