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祆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綮《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载,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也是盛唐诗歌与其他时代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B. 有思想性的作品应是属于人民的,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多歌唱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 C. 盛唐气象鲜明、开朗、深入浅出,思想性和艺术性获得高度的统一,所以盛唐气象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 D. 在儒、释、道三教并行的唐代,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几句虽写愁之多,愁之长,但形象充沛饱满,千愁万绪仍然开朗,给人丰富而健康 美学享受。 B. 盛唐时代和平繁荣,性情更为平易开朗,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与深入浅出的《国风》比较接近。 C. 盛唐气象在于形象飞动、想象丰富、情绪饱满,要有“浑厚”的风格,也就是说,形象夸大且充沛饱满的作品才算得上是盛唐气象。 D. 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成长起来的文化新人敢于冲破旧的藩篱,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 A.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D.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4.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举例论证,列举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论证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面的观点。 B. 运用对比论证,将盛唐时代与战国时代进行对比,论证盛唐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 C. 运用引用论证,引用李白、王昌龄的诗句证明盛唐气象形象的充沛饱满。 D. 运用类比论证,用蒲公英类比说明盛唐气象“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 5. 假如你是青少年盛唐文化研究会的一名成员,需要你为课题“盛唐气象的成因探析”写一份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列出提纲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鹏 这是1947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趁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在后面慢慢地走。上级规定,明天傍晚前,小队定要赶到总集合地,与大队会合。 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他搀扶着文工团里的小余,走在队伍前面。 近黄昏的时候,小队来到了澄河边上。乌云从四面推来,天色越来越昏暗,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下来。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 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并搞些吃的,其余的同志留在河边,用绑腿、用背包带子连接起来,试验拉绳过河。周玉兆带了文工团的小余,就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忽然,周玉兆停住脚步,他听见有一个声音,便小心地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 两个人仔细一看,原来他们脚跟前是一片瓜地,在瓜地的那头,有一个老人正光着头,弯着腰,在瓜地里走着。 “老大爷。”周玉兆走过去轻轻地叫了一声。这老人年纪相当大了,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头发也白了。他满脸泪痕,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了半天,才颤巍巍地说道: “同志,你们来啦?”
展开余下试题“是,老大爷。我们……,前面部队过去多少时候了?”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的情况说了一遍。 老人听后,沉吟了一会儿,便说:“不怕,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留在河边的同志拉绳过河没有试成功。这时老人急忙地把他们叫了来,又不知从哪里挖了一篮地瓜,点起火,要大家烤衣服、煮地瓜吃。安排完这一切,老人便不见了。 忽然,河堤那边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儿,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一步抢过去夺下锄头,气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颤。 老人不言语,只是把锄头又夺过去,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蹬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 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 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老百姓,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 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你们坐下来听我说,这澄河向来就是水猛流急,有一年夏天,雨水多,也像今年这样,我下到水里,被河水冲着,命已去了半条,正在这紧要关头,我忽然想起河堤上横生着一棵老树。我一想到这棵树,心里顿时有了指望,一有了指望,人也不慌了,心也定了,力气也生出来了,就拼命坚持,蹚到那棵大树跟前,抱住了那根树枝。你们看,‘指望’这东西,看不见,抓不着,可是有多大的力量。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现在,你们就是老百姓的指望。这个道理,你们懂了吧!” “懂了,老大爷。”周玉兆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周玉兆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一条沟填得结结实实。 枪炮声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这也许是个不好的征兆。堤下面,澄河不平静地奔流着,满河闪动波光,河滩边露出一排半截的杨柳树,柳丝浸在水里。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过了一会儿,他站起来说道:“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高地上的水,都在汇流入河。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扁担。 “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作“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 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态又变得冷静、严峻。他嘴唇动了一阵,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你们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明年我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 周玉兆站在水里,仰面望了望河堤上的老人,在这一刹那间,他忽然感到自己不是在撤退,而是在向前挺进。 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 1959年5月29日(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敌人趁机前阻后追”“明天傍晚前”,点明解放军小队与大部队会合的形势危急、时间紧迫,为下文渡河的情节做铺垫。 B. 周玉兆阻止老人挖沟时,“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并不是不讲人情,而是心系百姓,同时也契合了他解放军战士的身份特征。 C. “澄河水在猛涨”“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构成了小说的特定环境;澄河水流湍急,加大了小队渡河的难度,使情势更加危急。 D. 与《百合花》中连个名字都没有的小通讯员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形象。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多次写到“枪炮声”,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既强化了小队同志们急于渡河时内心的焦灼,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B. 小说以小队要渡河开头,以顺利渡河结尾,张弛有度,整体色调由阴郁转向明朗;这使小说富于变化,耐人寻味。 C. 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讲述小队在老乡帮助下渡河的故事,视野开阔,自由灵活,给人以统观全局之感。 D. 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大多较简短,朴实无华,塑造的人物形象却生动鲜活,跃然纸上。 8. 本文对老人的“眉”有几处动作描写,细腻地表现了老人的心理,请分别找出并赏析。 9. 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段的妙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武中衔之。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南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甫家寓A鄜B弥年C艰窭D孺弱E至饿死F因许甫G自往H省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右拾遗:唐朝及后来朝代设置的小官,分为左、右拾遗,为谏官的一种,主要负责向皇帝奏论政事,称述得失。 B. “绝言者路”的“绝”,与成语“绝处逢生”中的“绝”含义和用法相同。
展开余下试题C. 关辅:“关”指关中,即陕西渭河流域一带。“辅”指三辅,即西汉治理京畿地区三个长官的合称,也指京城长安附近地区。 D. “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的“会”,与“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中的“会”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积极入世,虽考进士未中,但因向玄宗献上三篇赋,被玄宗赏识,后来授予官职 肃宗即位后,他想方设法历尽艰辛投奔肃宗。 B. 房琯因兵败陈涛斜和窝藏董廷兰被罢免官职,杜甫上疏为房琯辩解,惹怒玄宗,差点获罪,后因饥荒杜甫弃官离去,客居秦州。 C. 杜甫流落剑南,依附世交节度使严武,严武对他非常亲善。但杜甫性格有时褊狭浮躁,经常酒醉登上严武床,严武怀恨在心 D. 杜甫和李白、高适交往颇深,曾经相伴旅行,在汴州酒酣后登台怀古,抒发慷慨之志,人们都很理解杜甫心中的悲愤之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2)游南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14. 请结合本文和杜甫 《登高》一诗,简要概括杜甫去世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枕上[注]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此词是毛泽东写给新婚不久的夫人杨开慧的,写作时间1921年。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江海翻波浪”以比喻、夸张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突出、鲜明地写出“愁”状。 B. 一个“晓”字,点出是彻夜未眠;一个“影”字,写出若即若离的别样之苦。 C. 下阕末两句,作者触景生情,见月怀人,含蓄地写出了别离之苦。 D. 这首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离愁别绪。 16. 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之景,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表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采用以动衬静手法,通过动物来写田园生活场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贤才来投后一起欢聚畅饮、诉说往日情谊的热闹场景。 (4)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18. 下列句子中的“高低”与文中加点的“高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B. 那童子不知高低,贼前贼后的骂个不住。 C. 玉宝见刘叔叔没有衣服换,高低不穿。 D. 这本书找了好几天,高低找到了。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这原来是一条枣红底假洋缎被面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里外全新的被子。”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传统社会,睡眠没有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现代社会, ① 。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睡眠环境在变得越来越好,但是平均睡眠时间在减少。根据睡眠报告显示,我国民众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7.06小时,与2010年的8.25小时相比,缩短了约一个半小时左右;仅7.97%的被调查者每天实际睡眠时长超过8个小时。另外, ② 。 睡眠时间减少和睡眠质量降低的原因很多。一是生理上的原因,如年龄增长对睡眠时长的影响。 ③ ,如手机和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导致睡眠拖延。睡眠报告显示,在询问每天睡觉前看手机的情况时,53.6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总是”;21.62%的被调查者有时因上网而睡不到4个小时,30.02%的被调查者有时因熬夜上网而白天精神不济。三是社会的原因,激烈竞争下的生存焦虑使得人们不断“鸡娃”“内卷”而不敢睡,“996”“007”等工作制度异化了劳动和劳动者,让人们不能睡。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声,还是窗外的风雨声?是新岁的爆竹声,还是梦中的短笛声? 请以“声音”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