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7 2025-07-22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
红河州第一中学2024级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
材料二:
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散体诗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
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多以19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考系,弄出些音步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
(摘编自《辽宁日报》)
材料三:
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否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
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诗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
浏览完整试题
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
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
然而,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才是明智之举。
多年来,诗歌界有这么一个共识,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诗歌,无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而几乎是共时性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
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精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从20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普吕多姆,到爱尔兰的叶芝,再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姆……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
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不必执念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
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持否定态度,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
(摘编自《人民日报》)
1. 关于以下诗人学者的论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A. 余光中等人为新诗和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道路,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
B. 谢冕认为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而王久辛则认为新诗无需音乐性。
C. 李山认为现代诗歌没有必要讲究格律和语言的和谐,只需要符合现代品味创作即可。
D. 郑敏从源头上否定新诗,而于坚则高度肯定新诗,认为人们对新诗存在误解和忽略。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乡愁》借助叠词增强了音韵之美,也展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
B. 材料一以《乡愁》为例,证明了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
C. 从材料二可知,业界对新诗音乐性的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会持续下去。
D. 材料二中谢冕与西川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要提高自身素养。
3.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仍以其为参照系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
B. 中国古典诗歌审美规范稳定,但新诗已出现脱节或转变,因此两者没有可比性。
C. 中国的新诗与古典诗歌属于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不能用同一评价体系去衡量。
D. 将中国百年新诗与世界诗歌精粹总和进行比较,矮化贬低了自我,也拉大了差距。
4. 应如何评价中国百年新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 参考下面《红烛》节选内容,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新诗音乐美”的角度分析闻一多的《红烛》。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节选)
【答案】1. D 2. C
3. B 4. ①中国新诗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②中国新诗形成了自己的“制式”,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
③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有学习和吸收,但是发展时间短,尚不成熟。
④中国新诗经过探索、实践和创新,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
⑤结合历史特定语境,以现时尺度去审视评价中国新诗,既看到新诗的不足,也看到其成长。
5. ①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红烛》中反复使用重复句式,每节诗均以“红烛啊”开头,八次重复句的使用,使诗歌形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美。
②表现在感叹词的大量使用中。“红烛啊!”“诗人啊!”“烧吧!”等感叹词的不断使用,增强旋律,也强烈表达心中情感。
③表现在诗句形式上。《红烛》中诗句长短错落有致,增强节奏,形成诗歌的音乐美。
④一定程度上使用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注重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如节选里的“体”“灰”和“出”“误”“突”的押韵。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过于绝对。根据原文说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可知他们只是“在这个意义上”,“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B.“王久辛则认为新诗无需音乐性”无中生有。根据原文说的“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可知王久辛并没有认为新诗无需音乐性。
展开余下试题
C.“没有必要讲究……语言的和谐”“只需要符合”以偏概全。根据原文说的“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可知是要讲究语言的和谐的。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叠词增强了音韵之美,也展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张冠李戴。根据原文说的“‘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可见是数词不是叠词增强了音韵之美。
B.“证明了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错误。根据原文“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可知,“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是为了说明余光中等人对中国新诗音乐性的贡献。
D.“谢冕与西川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要提高自身素养”无中生有。西川认为格律是个假命题,他并未提及“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要提高自身素养”这样的观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B.“两者没有可比性”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可知,两者既可比又不可比。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可知,中国新诗找回了汉字与汉语之间的时间性联系,并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②由材料三“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可知,中国新诗形成了自己的“制式”,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
③由材料三“能让人完整记住 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等可知,中国新诗发展时间短,与中国古典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相比尚不成熟。
④由材料三“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可知,中国新诗经过探索、实践和创新,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
⑤由材料三“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中可得出关于评价态度的思路,即要结合历史特定语境,以现时尺度去审视评价中国新诗,既看到新诗的不足,也看到其成长。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材料一中提出“《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的旋律美特色,而《红烛》中,诗人反复使用重复句式,比如节选中连续两句“是谁……”以及两个“不误”,同时全诗中每节诗均以“红烛啊”开头。这都使《红烛》诗歌形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美。
材料一中“四节中同一位置上……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体现了修辞运用对于体现诗歌音乐美的作用。而在闻一多的《红烛》中,作者不断使用“红烛啊!”“诗人啊!”“烧吧!”等感叹词,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旋律美,也强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材料一中“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而在《红烛》中,我们能看到诗人并没有完全刻板地使用完全相同的句式,而是穿插了如“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之类的长句,和诸如“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等的短句,可见《红烛》中诗句长短错落有致,增强节奏,形成诗歌的音乐美。
此外,《红烛》节选里的“体”“灰”作为诗句结尾,都押ui韵,而“出”“误”“突”都押u韵。这里可以看出,《红烛》在诗歌创作中,使用了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注重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我陪他去参观展览,他对于中纺的织纺,对于那些改良的新农具特别感兴趣。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不知道该叫什么蓝,可是它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这种颜色,我就叫它“阜平蓝”或是“山地蓝”吧。
他这身衣服的颜色,在天津是很显得突出,也觉得土气。但是在阜平,这样一身衣服,织染既是不容易,穿上也就觉得鲜亮好看了。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莱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展开余下试题
她说着,担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漫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
“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你们尽笑话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肚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
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的放光。“对,你卫生,我们不卫生。”我说。
“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泡,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创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吗?”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莱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是个生产的好手,现在地里没活了,他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问我能不能帮他的忙。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我笑了。女孩子说:
“沾他什么光,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又说:
“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
大家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的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也该是女孩子最满意的一天。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这像制好了结婚前的陪送。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却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另外,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
“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1949年12月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文本二:
孙犁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孙犁先生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孙犁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与“善”的化身。
作为晚辈,我受到过孙犁先生的恩泽。1982年夏,我发表了短篇小说《哦,香雪》,并未引起太大反响。我将载有这篇小说的《青年文学》杂志寄给孙犁先生,先生回信中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我也写过一些女孩子,哪里有你写得好!”那是1982年冬,及至1983年春,《哦,香雪》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节选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有删改)
【注】踢倒山:旧时山区农村常穿的老式布鞋。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想给农民代表买几匹布,既有对他穿着土气粗陋的不忍,同时也包含了对他们一家当年给予自己慷慨帮助的感激。
B. “我”到河边砸冰洗脸,遭到女孩子的训斥,一番争吵之后,女孩子主动表示做一双袜子送给“我”表达歉意,让“我”感动。
C. 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当早饭,房子被日本鬼子烧过两三回,反映了抗战时期的人民生活的苦难和艰辛,也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D. 小说围绕一双袜子展开故事,通过河边“争吵”、贩枣、买织布机子等生活片段,再现地方风俗之美,表现抗战军民鱼水之情。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倒叙的方式叙述故事,由阜平乡下来的一位农民代表的穿着引发回忆,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的起点接着叙述,结构完整。
B. 小说中的“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叙述者,这种笔法不仅使小说具有真实感,还能让读者更好地体会“我”的情感。
C. 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女孩妞儿是本文的主人公,她和铁凝笔下的香雪都是战争年代“美”与“善”的化身。
D. 小说以小见大,把送袜子、做国旗等生活琐事与国家、民族情怀紧密联系起来,在细微之处中凸显时代特点。
8. 铁凝说“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试结合文本一,请概括分析女孩子身上体现出的“美好的东西”。
9. 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和铁凝的《哦,香雪》,因其独特的风格,被归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文体特征的理解。
【答案】6. B 7. C
8. ①妞儿刚出场时,小说就通过对她语言的描写,如“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等话语表现了她心直口快、泼辣直率的性格。
②女孩子看到“我”没有袜子穿,替“我”做袜子;“我”与大伯一起背枣时女孩子给我们准备了比平时更好的食物,表现了她淳朴善良以及对战士的热情慷慨。
③在寒风里准备早饭的食材以及拿到织布机后学习纺织的手艺等情节都能表现她的心灵手巧,勤劳能干。
9. ①淡化故事情节。多是以“我”与女孩子、我与女孩父亲的对话展开,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
上一篇:
四川省达州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云南省红河”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