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  2025-07-2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北京市丰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丰台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一、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1. 下列词语的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憧憬chóng 罅隙xià 一年一度秋风劲jìng
B. 摒弃bìng 彳亍chì 花蕾lěi
C. 编纂zuǎn 脂膏zhǐ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yáng
D. 谄媚chǎn 便笺qiān 忖度du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憧憬chóng”中“憧”应读“chōng”;
C.“脂膏zhǐ”中“脂”应读“zhī”;
D.“便笺qiān”中“笺”应读“jiān”。
故选B。
2.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诗在体例上既继承和完善了汉魏以来的五言七言古体诗,如《琵琶行》《登高》等,又创造了律诗和绝句两种新诗体,即近体诗,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B.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因其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的“杜康”是运用借喻的手法。
C.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几句中,用五岳、赤城、天台山反衬天姥山的山势之高。
D. 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充分体现了其浪漫主义、狂飙突进、自由诗体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理解文章内容、表现手法等的能力。
A.“五言七言古体诗,如……《登高》”“近体诗,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错,《登高》是近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B.“借喻”错,“杜康”代酒,是借代手法。
C.“反衬”错,应该是正衬。这几座山都很高,但天姥山更高。
故选D。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______________。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暂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______________。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如此______________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敬佩诗人的艺术才华。诗人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却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a)”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b)”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c)”的感慨?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______________,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拍案而起 戛然而止 栩栩如生 相提并论
B. 拍案而起 半途而废 绘声绘色 同日而语
C. 拍案叫绝 半途而废 栩栩如生 同日而语
D. 拍案叫绝 戛然而止 绘声绘色 相提并论
4.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C.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D.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浏览完整试题5.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诗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a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b弟走从军阿姨死 c杜鹃啼血猿哀鸣
B. a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同是天涯沦落人
C. a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b梦啼妆泪红阑干 c如听仙乐耳暂明
D. 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b老大嫁作商人妇 c同是天涯沦落人
【答案】3. D 4. C
5. D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拍案而起”,形容十分愤怒。文中是对《琵琶行》“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的高度赞赏,应用“拍案叫绝”。
第二空,“戛然而止”,形容突然停止。“半途而废”,做事情没有完成而终止。文中是说音乐突然停止,应用“戛然而止”。
第三空,“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栩栩如生”,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文中形容再现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应用“绘声绘色”。
第四空,“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一般用于否定句式,重在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比较。文中是把“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即相差悬殊的人混在一起来谈论,应用“相提并论”。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音乐比喻成铁骑、刀枪的轰鸣,表现了音乐的高亢、激烈。
A.比喻,把雪比喻成梨花,表现边塞之雪的洁白、繁密、壮美。
B.比喻,把雨比喻成牵丝不断的麻,表现雨的连绵不绝。
C.拟人,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
D.比喻,把西湖比喻成西子,表现西湖的美丽动人。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写琵琶女昔日在京城的情况,她昔日在京城色艺双绝、红极一时,这和被贬前的白居易在京城盛极一时有些类似;“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都符合这个情况,可排除C;
b处是说白居易被贬以后的处境,因为他被贬后的处境和琵琶女是相同的,而这时候的琵琶女应是年老色衰,嫁作商人为妻,所以可填“老大嫁作商人妇”,排除ABC;
c处是对二人相似遭遇和命运的感慨,只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符合语境,可排除AC。
故选D。
6. 下列关于“词”这种文体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原是可以和乐歌唱的歌词,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B. 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一般最多不超过59字,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调字数为59—90字,长调字数为90字以上。
C. 按创作风格词有豪放和婉约之分。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苏轼开豪放词派的先河,苏轼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二人合称“苏辛”。
D. 柳永是北宋时期第一个专力写作慢词的文人。慢词是指北宋中期柳永、周邦彦等人创造的字数在一百数十字以上的长篇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B.“小令一般最多不超过59字”错,小令应该是58字以内;“长调字数为90字以上”错,应该是91字以上。
故选B。
7.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迁谪”是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左迁”是升职。
B. 杜甫的《杜工部集》以官爵命名,范仲淹《范文正公集》以谥号命名,柳宗元的《柳河东集》以籍贯命名。
C. 出:指古代京官外放,担任地方官,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就是外放,外放多含有贬谪之意。
D. 擢:拔也,指升官。由此构成同义复合词“拔擢(提拔)”,此外还有“擢引(提拔)、擢任(提拔任用)、擢拜(提拔授官)”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左迁’是升职”错,“左迁”是贬职。
故选A。
8. 下面是古人诗词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其中有一句与其他三句的感情基调不同,请指出( )
A.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B.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
C. 杨柳岸,晓风残月 D.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感情基调的能力。
A.湖水与月影营造了清幽寂静的意境,“送”带有拟人色彩,仿佛明月一直陪伴在诗人身边,终于可以游历向往已久的天姥山,诗句中蕴含着喜悦之情。
B.“寒塘”“鹤影”“冷月”营造了冷寂的氛围,带有忧伤的情感;
C.“杨柳”与离别有关,“晓风残月”写酒醒后的孤寂氛围,带有冷清孤寂的情感;
D.只有明月和自己的影子陪伴,氛围冷清,情感孤寂。
故选A。
9.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中国的茶俗以大众文化为主流,茶馆茶客盈门,①就完全足以说明这一点;而文人雅士在饮茶上另有讲究。历来的研究者在饮茶著述中,试图教给人们一种优雅的饮茶方式:即茶社要大方雅致,②需上品,入茶之水最好是甘冽的山泉;主宾身份情趣要相宜,或有诗文唱和,书画助兴,或会心赏鉴;③切勿主宾不解茶道和饮茶时佐以荤食;④茶舍布置混乱;茶具粗劣,也是犯忌之事。
下列对文段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中的“完全”不能删去。 B. ②句“需上品”前应该加“茶叶”。
C. ③句中的“切勿”不能写成“切务”。 D. ④句中的分号应换成逗号。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简明,理解词义即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错误。可以删去“完全“,因为“完全”与“足以”的”足“重复。
B.正确。“需上品”主语残缺,应在前面加上“茶叶”。
C.正确。“切勿”意思是“务必不要”。“切务”则是“一定要”。语境“主宾不解茶道和饮茶时佐以荤食”都是错误的,应用“切勿”,不能写成“切务”。
D.正确。“茶舍布置混乱”与“茶具粗劣”中间用逗号即可表示二者的并列关系;而且“也是”句是对前两句的总括,前面是逗号,如果“混乱”后用分号,则层级关系不清,分号应换成逗号。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A。
10.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受。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要经过摩擦或矛盾就能产生熟悉的感觉。
B. “熟悉”的概念是从《论语》中提炼出来的。
C. “学”“习”“不亦说乎”三者顺序不能调换。
D. “熟悉”社会中的“自由”不受法律保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内容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A.“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是说熟悉的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不等于说经过摩擦或矛盾就一定能产生熟悉的感觉;
B.从“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看出,熟悉的过程是从《论语》中提炼出来的,不是“‘熟悉’的概念”,选项偷换概念。
D.“不受法律保护”错,从“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可知熟悉社会中的自由和法律社会中的自由不同,不是不受法律保护。
故选C。
11.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①根据气象台预报,北京13日至16日将迎来强降雪和寒潮天气,本轮降雪较周一的降雪更加明显,②具有持续时间长、累积降雪量大,累积降雪量将达到大雪及以上。③其间气温持续走低,最高气温处于0℃冰点以下。④气象专家提醒,公众需关注低温对人体健康、交通出行等的不利影响,减少室外活动,注意安全。
阅读文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中的“根据”一词不能去掉。
B. ②句中在“降雪量大”后面需加“的特点”。
C. ③句中的“其间”应该改为“期间”。
D. ④句中的“公众”可以换为“市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综合运用的能力。
A.错误。“根据气象台预报”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句子主语是“北京”;如果把“根据”去掉,句子主语就是“气象台”,不会造成语病。因此“根据”可以去掉。
B.正确。原句“具有”缺少宾语中心语,在“降雪量大”后面需加“的特点”。
C.正确。“其间”那段时间;“期间”是从某一时间起至某一时间止的时限。语境指的是“下雪的这段时间”气温持续走低,强调时间的起止,“其间”应该改为“期间”。
D.正确。“公众”本义是大家,大众;“市民”泛指住在城市的公民。此处均指北京群众,“公众”可以换为“市民”。
故选A。
12. 根据语境,将下列5个句子,填在横线上,顺序恰当的一组是( )
作家李健吾在散文《雨中登泰山》中写到:“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______________,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表达了雨中登山时的感受。
①是乐趣也是苦趣 ②一级又一级 ③迈前脚
④拖后腿 ⑤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
A. ③④②⑤① B. ⑤②④③① C. ②①⑤③④ D. ①③④②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分析五个句子可知,③④内容相关,联系紧密,且应先③后④,排除B。
③④与横线后面的句子“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能够衔接,因此③④应放到最后,排除ABD。
此外从横线前句“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来看,②与之衔接紧密,应排在第一位,排除ABD。
故整个排序为②①⑤③④。
故选C。
1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眼界学识、思维方式、分析问题的能力都会有大幅度提升。
B. 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C. 网络词语“刷朋友圈”表达的其实是“看朋友圈”的意思,“刷”这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看”的动作,加大了表达的趣味性。
D. 近日,社会各界人士聚集在革命军事博物馆,观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以历史追溯者的目光重温历史。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人的眼界学识、思维方式、分析问题的能力都会有大幅度提升”搭配不当,“眼界学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提升”,但是“思维方式”和“提升”搭配不当。
B.“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搭配不当,一面(影响)对两面(能否),可删去“能否”。
C.“加大了表达的趣味性”搭配不当,“加大”和“趣味性”搭配不当,应将“加大”改为“增强”。
故选D。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立体化作战的望远镜集群,不但能提升我国在天文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还能广泛应用于导航、定位、航天、深空探测。
B. 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地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C. 工作之余,大家的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D. 要深化对南极地区海冰融化现象和南极上空大气运动过程的认识,就必须扩大科学考察区域,加强科研观测精度,改进实验设计方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应用于导航、定位、航天、深空探测”成分残缺。“应用于”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深空探测”后加上“等领域”。
B.“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地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结构混乱,最后一句“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的主语应该是“重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而不是前面的“目的”,可在“被称为”前加上“这部法律”。
D.“加强科研观测精度”搭配不当,“加强”和“精度”搭配不当,应是“提高科研观测精度”。
故选C。
1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湘、鄂、皖、赣四省地域相邻,山水相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既可整合旅游资源,也有助于形成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生态圈。
B. 针对教育资源非均衡分布的情况,教育部提出“就近入学”,本意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学区房竟然疯狂上涨,“就近入学”大有“价高者得”的趋势。
C. 政府主导,媒体监督与宣传,社会各界积极行动,是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约5800万缺失父母庇护的留守儿童身心成长、学习生活所面临的失管、失教和失衡问题。
D. 城镇化攸关到亿万人民的生活质量,它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而是在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学区房竟然疯狂上涨”搭配不当,“学区房”可以说“价格上涨”,不能说“学区房上涨”,应改为“学区房价格竟然疯狂上涨”。
C.“是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约5800万缺失父母庇护的留守儿童身心成长、学习生活所面临的失管、失教和失衡问题”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有效措施”。


展开余下试题D.“攸关到”语义重复,“攸关”意思是“关系到”,应删去“到”。
故选A。
16. 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的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B.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C. 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D. 士,在春秋时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也泛指读书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错误。“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故选B。
1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可谓好学也已 B.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C. 仁以为己任 D.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好学”,古今意思一致,都指喜爱学习。
B.“终身”,古今意思一致,一辈子。
C.“以为”,古义是“以……为”,把……当作;今义,认为。
D.“草木”,古今意思一致,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故选C。
1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知者不惑 温故而知新
B. 任重而道远 得道者多助
C. 迩之事父 不足以事父母
D. 敏于事而慎于言 回虽不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同“智”,智慧、聪明;/懂得、知道。
B.路程、路途;/道义、正道。
C.二者均为动词,侍奉。
D.勤勉;/聪慧。
故选C。
1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质胜文则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见贤思齐焉 盘盘焉,囷囷焉
C.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D.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若火之始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本题要求找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项,第一个则是连词,表顺承,译为“就”;第二个则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第一句话的意思“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第二句话的意思是“(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B项,第一个焉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是,于此,就;第二个焉是助词,放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第一句话的意思“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第二句话的意思是“盘结交错,曲折回旋的样子”;
C项,两个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第一句话的意思“古时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赋从个人推广到天下人的人”,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有这四种萌芽却认为自己无法发展它们的人”;
D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相当于“的”;第二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一句话的意思“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
故选C。
20.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B. 微斯人,吾谁与归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千里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句意: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A.判断句。句意: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
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微斯人,吾与谁归。句意: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将和谁一同归去呢?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知道句子停顿,不能解开疑惑。
D.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句意: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
故选D。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一)
21. 阅读下面三则《论语》,完成下列各题
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②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1)将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孔子的“为政”思想。
【答案】(1)用政令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
(2)
①治理国家要奉行德治。
②诚实守信,节约爱民,不违农时。
【解析】
【导语】孔子的“为政”思想强调以德治国,主张领导者应以德行感召民众,如北辰般稳重而受众星拱卫。他提倡通过礼仪和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而非单靠刑罚,以培养民众的羞耻心和道德感。同时,孔子强调节俭用度、诚信待人和合理安排民众的劳作时间,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道”,治理;“齐”,整顿;“道之以政”与“齐之以刑”都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政道之”“以刑齐之”。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整体把握名著内容、主旨或观点的能力。
①从文中“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可知,孔子认为用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虽能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因此,“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百姓实行道德教化,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所以“为政以德”,可总结出治理国家应奉行德治。
②从文中“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可以总结出:诚实守信,节约爱民,不违农时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①治理国家奉行德治,就会像北极星,在其位置上有众多星辰环绕着它。《论语•为政》
②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百姓,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论语•学而》
③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虽能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导百姓,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百姓们就既懂得羞耻又能使人心归服。《论语•为政》
(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丰台”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