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黑格尔最推尊古典艺术,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和顺积中,英华外发”,我们的古圣古贤也是如此主张。不过,情溢乎辞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的作用在于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拿绘画来打比,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有趣。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在于能以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秕糠。
在普通情境之下,“辞溢乎情”总不免是一个大毛病。我们看到一大堆漂亮的辞藻,期望在里面玩味出来和它相称的情感思想,略经咀嚼,就知道它索然乏味,心里仿佛觉得受了一回骗,作者原来是一个穷人要摆富贵架子!不过“辞溢乎情”有时也别有胜境。汉魏六朝的骈俪文就大体说,都是“辞溢乎情”。固然也有一派人骂那些作品一文不值,可是真正爱好文艺而不夹成见的虚心读者,必能感觉到它们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我曾平心静气地玩味庾子山的赋、温飞卿的词、李义山的诗和商藾、弥尔顿的长短诗,觉得他们的好处有一大半在辞藻的高华与精妙,而里面所表现的情趣往往很普通。我最初无法在理论上找到一个圆满的解释。我放眼看一看大自然,天上灿烂的繁星,大地在盛夏时所呈现葱茏的花卉,我们就不能借它们娱目赏心么?再看一看艺术,中国古瓷上的花鸟,波斯地毡上的图案,不也都“美丽”得令人欣喜?我们欣赏它们所表现的情趣居多呢,还是欣赏它们的形象居多呢?我因而想起,辞藻也可以供人欣赏。“辞溢乎情”的文章如能做到这地步,我们似也毋庸反对。
(取材于朱光潜《谈文学》)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诗有字句长度的限制,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
B. 儒、道两家思想都重视“无”与“有”、“言”与“意” 辩证关系。
C.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人的感情流动多变,难以全部直说。
D. 含蓄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年龄越大的诗人写出的作品越具含蓄美。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较于希腊雕刻而言,黑格尔更推尊中世纪的“哥特式”雕刻。
B. 情溢乎辞的作品虽意味不深永,却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C. 画家用大笔头画法描画人物,比画匠工笔细描的更显生动有趣。
D. 真正爱好文艺的虚心读者,会认为“辞溢乎情”的作品才最好。
3. 材料中的下列论述,与“含蓄美”无关的一项是( )
A.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 但见情性,不睹文字
C.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D. 和顺积中,英华外发
4. 在追求文学辞藻上,两则材料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 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qú即瘦)而实腴”。请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