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  2025-07-2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北京市第101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北京一零一中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2024年11月05日
本试卷共8页,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考生将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含蓄”之美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是中国古诗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不能不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蓄大;另一方面则与儒、道两家的思想有关。儒家诗教主张的“美”“刺”,都要求委婉曲折,温柔敦厚,乐而不淫,怨而不怒。道家则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并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儒、道两家上述思想有相通之处,即都重视“无”与“有”、“虚”与“实”、“内”与“外”、“言”与“意”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相通之处反映到诗学上面,就都以“含蓄”“蕴藉”“空灵”为美,以直语、铺排语、说尽语为不美。
“含蓄”这一说法,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所谓“文约”“辞微”,指诗里说出来的比较简约;所谓“指大”“义远”,指所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深远。到了唐代,探讨“含蓄”美成为诗学发展的时尚,如皎然《诗式》中“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白居易《文苑诗格》中“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语尽而意远”等。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他把“含蓄”作为其中的一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唐后,像梅圣俞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的以“一点红”表现“无边春”、王士祯的“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尾”等说法,都未超出司空图的概括。对“含蓄”美的重视,成为中国诗学的一大传统。
含蓄的艺术之美,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诗人面对的社会生活和心中涌动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生活和流动多变的感情全部直说出来。诗人所采取的“策略”,必然是以个别概括一般,即“以少总多”“万取一收”,企望在“言外”建立起一个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世界。
含蓄的艺术之美,又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其心理机制就是读者对诗作中空白的填充与投射。相信读者能充分地把握诗歌字面以外的景象和意味,对作品的“思而得之”,会获得再创造的愉悦。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追求含蓄之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郑板桥说过:“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郑板桥集》)所谓“减枝减叶之法”就是含蓄之法。这是以切身体会来说明含蓄美是艺术的高格和极致,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可能要花毕生的精力才能够追求到它。
(取材于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材料二
文学作品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指出与此类似的分别,不过他把“情”叫做“精神”,“辞”叫做“物质”:物质恰足表现精神的是“古典艺术”,例如希腊雕刻,体肤恰足以表现心灵;精神溢于物质的是“浪漫艺术”,例如中世纪“哥特式”雕刻和建筑,热烈的情感与崇高的希望似乎不能受具体形象的限制,磅礴四射;物质溢于精神的是“象征艺术”,例如埃及金字塔,以极笨重庞大的物质堆积在那里,我们只能依稀见出它所要表现的精神。


浏览完整试题黑格尔最推尊古典艺术,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和顺积中,英华外发”,我们的古圣古贤也是如此主张。不过,情溢乎辞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的作用在于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拿绘画来打比,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有趣。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在于能以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秕糠。
在普通情境之下,“辞溢乎情”总不免是一个大毛病。我们看到一大堆漂亮的辞藻,期望在里面玩味出来和它相称的情感思想,略经咀嚼,就知道它索然乏味,心里仿佛觉得受了一回骗,作者原来是一个穷人要摆富贵架子!不过“辞溢乎情”有时也别有胜境。汉魏六朝的骈俪文就大体说,都是“辞溢乎情”。固然也有一派人骂那些作品一文不值,可是真正爱好文艺而不夹成见的虚心读者,必能感觉到它们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我曾平心静气地玩味庾子山的赋、温飞卿的词、李义山的诗和商藾、弥尔顿的长短诗,觉得他们的好处有一大半在辞藻的高华与精妙,而里面所表现的情趣往往很普通。我最初无法在理论上找到一个圆满的解释。我放眼看一看大自然,天上灿烂的繁星,大地在盛夏时所呈现葱茏的花卉,我们就不能借它们娱目赏心么?再看一看艺术,中国古瓷上的花鸟,波斯地毡上的图案,不也都“美丽”得令人欣喜?我们欣赏它们所表现的情趣居多呢,还是欣赏它们的形象居多呢?我因而想起,辞藻也可以供人欣赏。“辞溢乎情”的文章如能做到这地步,我们似也毋庸反对。
(取材于朱光潜《谈文学》)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诗有字句长度的限制,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
B. 儒、道两家思想都重视“无”与“有”、“言”与“意”的辩证关系。
C.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人的感情流动多变,难以全部直说。
D. 含蓄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年龄越大的诗人写出的作品越具含蓄美。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较于希腊雕刻而言,黑格尔更推尊中世纪的“哥特式”雕刻。
B. 情溢乎辞的作品虽意味不深永,却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C. 画家用大笔头画法描画人物,比画匠工笔细描的更显生动有趣。
D. 真正爱好文艺的虚心读者,会认为“辞溢乎情”的作品才最好。
3. 材料中的下列论述,与“含蓄美”无关的一项是( )
A.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 但见情性,不睹文字
C.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D. 和顺积中,英华外发
4. 在追求文学辞藻上,两则材料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 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qú即瘦)而实腴”。请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苏评陶诗的理解。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一)(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佚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犬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 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 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 不能易也 易:交换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 )
①理固当然 铮铮然有京都声(《琵琶行并序》)
②非人之私智独见也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③昔之论封建者甚众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
⑤争必以利 輮以为轮(《劝学》)
⑥利莫大于封建 青,取之于蓝(《劝学》)
⑦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A. ①⑥ B. ②⑦ C. ③⑤ D. ④⑥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 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 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 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展开余下试题9.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 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 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 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10.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11. 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
(二)根据要求完成12题。(共5分)
12.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②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④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
《论语》中蕴含很多“学习之道”,这些内容多为后来者所继承或发展。请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一则,结合《劝学》或《师说》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其中所蕴含的“学习之道”的理解和认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③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②貔(xiū)虎,貔和虎。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3.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 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 “貔虎噪”“鱼龙怒”,比喻、拟人手法,表现周瑜火攻曹军时排山倒海之势。
C. “今如许”三字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 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14. 周瑜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诗歌形象,下列对这一人物的评价与本词一致的一项是
A. 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赤壁怀古》唐王周)
B.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唐杜牧)
C. 周郎二十四年少,盖世功名随一燎。(《赤壁》南宋岳珂)
D. 顾曲周郎今已矣,满江南、谁是知音客。(《贺新郎》元邵亨贞)
15. 同样写赤壁之战,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16.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有相似之处。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指出,北伐抗金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若草率出兵,即使有“______________”的雄心壮志,也可能是“______________”的结局。
(3)《琵琶行》反复出现的“月”是情的重要载体:白居易与客人无奈分别时有“别时茫茫江浸月”,一曲终了众人沉醉时“______________”;琵琶女风头正盛时“秋月春风等闲度”,而当她繁华逝去独处江头时只见“______________”。
(4)“猿”善攀爬,叫声似哭似号,闻之令人伤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重要的意象,诗人常常借此营造孤寂、愁苦、哀伤的氛围。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______________”一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______________”的诗句,《登高》中有“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
(5)“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写诗人因病戒酒;白居易《琵琶行》中,“往往取酒还独倾”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尊还酹江月”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也压不住内心的凄苦。
(6)诗歌中常用借代手法,请在《短歌行》《琵琶行》中任选一首,写出运用借代手法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明总觉得自己不如别的同学聪明,张老师引用《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鼓励他:我们的天性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关键是要靠后天的努力。
(8)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17 微写作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灿烂辉煌。高一语文备课组组织了古诗鉴赏学习系列活动。请从下列微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1)一首诗既要有好的开头,还要有好的结尾。古代诗人很注重诗歌开头和结尾的设计。请从本学期所学的诗歌(《短歌行》《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中选择一首,针对其开头或结尾,写一段点评文字。要求:角度明确,思路清楚,有思考有认识。
(2)古人作诗,常托物言志。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请你从一零一校园中选择一种你熟悉的植物或动物,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自拟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18. 根据要求作文
无论古今中外,“家”都是一个有特别念义的地方。放学的孩子渴望家中的晚餐,晚归的上班族心系家中的灯火,回乡的游子近乡情怯……回家的路上,几多心绪,几多故事。
请以“回家路上”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第1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