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  2025-07-2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
2024北京北师大实验中学高一(上)期中
语 文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考生须知 1. 本试卷共12页,共七道大题,36道小题;答题纸共2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班级、姓名、学号。
3. 试卷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 在答题卡上,选择题须用2B铅笔将选中项涂黑涂满,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命题人:吕佳 审题人:汪文龙
第一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9小题,每小题2分,共38分)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橘子洲(zhōu) 百舸(gě)争流 浪遏(è)飞舟
B. 漫(màn)江碧透 绕树三匝(zā) 慰藉(jiè)
C. 罅(xià)隙 守拙(zhuó) 木讷(nà)
D. 挥斥方遒(qiú) 讪(shàn)讪 訇(hōng)然中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的能力。
C.“守拙”的“拙”应读“zhuō”;“木讷”的“讷”应读“nè”。
故选C。
2.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1)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百合花》)
(2)和谐、炽热的激情/就会流出我的双唇。(《致云雀》)
(3)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百合花》)
(4)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哦,香雪》)
(5)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
A. ní zhì zhā jīng jí
B. niē chì zhā jìng jiè
C. ní chì zā jīng jiè
D. niē zhì zā jìng j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1)“忸怩”的“怩”应读ní;
(2)“炽热”的“炽”应读chì;
(3)“包扎”的“扎”应读 zā;
(4)“草茎”的“茎”应读jīng;
(5)“慰藉”的“藉”应读jiè。
故选C。
3. 下列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怅辽阔,问沧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B.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
C. 好副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D. 火车钻进幽黯的邃道。 (《哦,香雪》)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形的能力。
A.“辽阔”应改为“寥廓”;“沧”应改为“苍”。
C.“副”应改为“幅”;“情”应改为“晴”。
D.“黯”应改为“暗”;“邃”应改为“隧”。
故选B。
4.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沁园春•长沙》) 峥嵘:不寻常
B.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 遏:越过
C. 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局促不安。(《百合花》)张皇:惊慌不安的样子
D. 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百合花》)讷讷:说话迟钝、不连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
B.遏:阻止。句意: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故选B。
5.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浏览完整试题①人有时候很多无奈 的心情都是自作自受,给自己一点空间,给未来一点期待,生活才会更加自由洒脱。
②要写好作文,就必须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去铸炼自己高尚的情操, 自己的文化素养。
③看看博友,或婉转缠绵,或热烈激扬,或平实可亲,或高贵典雅,如行云流水,总是让我驻足 。
A. 彷徨 积淀 留连 B. 徜徉 积淀 留恋
C. 彷徨 沉淀 留恋 D. 徜徉 沉淀 留连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第一空: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由前文的“无奈”一词,可知①应选“彷徨”,排除BD。
第二空:积淀:积累沉淀;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多用于抽象事物。沉淀:凝聚,积累,多用于具体事务。由后文的“文化素养”一词,可知②应选“积淀”,排除C。
第三空:留连:指舍不得离去。留恋:指依恋牵挂某个地方不忍舍弃或离开。,“驻足”常与“流连”相衔接。
故选A。
6.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 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绕树三匝(zā) 青青子衿(jīn)
B. 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 一曲红绡(xiāo)不知数
C. 轻拢慢捻抹(mò)复挑(tiāo) 间(jiān)关莺语花底滑
D. 羽扇纶(guān)巾 一尊还酹(lèi)江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C.“复挑”的“挑”应读tiǎo,“间关”的“间”应读jiàn。
故选C。
7.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理应)
B.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摘取)
C. 四弦一声如裂帛(同时发声)
D. 如听仙乐耳暂明(忽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般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当:面对。句意: 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感叹人生有多少时间?
B.句意:人才光耀如明月,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
C.句意:四根弦同时发出像撕裂丝绸一样的声音。
D.句意:如同听到仙界的音乐,耳朵一下子清亮起来。
故选A。
8.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暧暧远人村(迷蒙隐约)
B. 烟涛微茫信难求(音讯)
C. 暮去朝来颜色故(旧、老)
D. 如今有谁堪摘(能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远处的邻村屋舍迷蒙隐约。
B.错误。信:确实,实在。句意: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于找到。
C.正确。句意:随着时间的流逝,容颜逐渐老去。
D.正确。句意: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
故选B。
9.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劝学(劝说)
B. 假舟楫者(借助,利用)
C.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D. 冰,水为之(凝结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劝,劝勉、鼓励。句意:鼓励人们学习。
B.句意:借助舟船的人。
C.句意: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D.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
故选A。
10.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神明:非凡的智慧
B.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成渊:汇成大海
C.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砺:被磨砺
D.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
B.句意: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
C.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句意: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直了,金属制的刀斧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D.句意: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
故选C。
11.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有,同“又”。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能再挺直。
B.没有通假字。句意: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
C.生,同“性”,资质,禀赋。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D.知,同“智”,智慧。句意: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故选B。
12. 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吾尝终日而思矣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蚓无爪牙之利
D.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句末语气词,可不译/兼词,相当于“于之”。句意: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
B.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句意:我曾经整天地思考。/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
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然而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无处安身。/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D.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递进关系。句意: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
故选B。
13. 下列各组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 金就砺则利 登高而招
C. 其曲中规 用心一也
D. 积善成德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上”“下”,均为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


展开余下试题B.“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句意:金属制的刀斧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登到高处招手。
C.“曲”,形容词作名词,弯度、弧度。/“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句意: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D.“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句意: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
故选A。
14. 对下列句子划横线部分的句式特点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置句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状语后置句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宾语前置句
D.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判断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正常语序 “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
B.正确。正常语序为“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
C.错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D.正确。“……者,……也”表判断。句意: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故选C。
15. 下列对第一单元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长沙》,诗人通过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B.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诗人设想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唤,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
C. 《哦,香雪》以一个北方偏僻的小山村台儿沟作为背景,表现了山村生活的闭塞,以及一群年轻女孩对山外文明的向往之情。
D. 《哦,香雪》赞美了渴求知识、向往文化生活的香雪,同时也批评了以凤娇为代表的山村女孩们对城市物质生活的渴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能力。
D.“批评了以凤娇为代表的山村女孩们对城市物质生活的渴望”错误。《哦,香雪》主要通过描写一群生活在偏僻小山村的年轻女孩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特别是对文明和知识的渴求,表达了对她们纯真、向往美好生活的赞美与同情。这篇文章的主题在于通过香雪和其他女孩们的行为体现她们对文明生活的追求,而非对物质欲望的批评。凤娇等人的行为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真实的、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期盼,而非一种贪图物质生活的欲望。
故选D。
16. 下列对《百合花》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去包扎所的路上看到路边清新的秋景,以及对家乡中秋节团圆夜的回忆,这些细节表现了“我”喜爱宁静生活,不愿奔波辛劳的个性特征。
B. 通讯员带路护送“我”时,总与“我”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说话时会脸红,体现了他的封建落后思想,枪筒上的树枝和野花则显示他热爱生活。
C. 新媳妇为牺牲了的通讯员擦拭身子,缝补衣肩上的破洞,劈手夺过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这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她极度自责、后悔和羞愧的心理。
D. 新媳妇的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了通讯员战士的身上,既写出了战士勇敢与牺牲的精神,又写出了她对革命的理解及对战士纯洁的感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的能力。
A.“这些细节表现了‘我’喜爱宁静生活,不愿奔波辛劳的个性特征”错误,应为塑造了“我”对平静安宁生活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B.“体现了他的封建落后思想”错误,应表现了通讯员的羞涩腼腆的个性;
C.“写出了她的极度自责、后悔和羞愧的心理”错误,应是写出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复杂心理。
故选D。
17. 下列关于第三单元诗歌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自己能找到明君良主。
B. 《归园田居(其一)》中写田园景物,用实笔描绘,使之具体形象,生动美好;而写官场生活,则用比喻,如“尘网”“樊笼”等,使人望而生恶。
C.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浪漫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一个迷离惝恍的梦境。诗作以七言为主,不受诗律限制,笔随兴至,在奇特的梦境中寄寓着深沉的慨叹。
D. 《声声慢》全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 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希望自己能找到明君良主”错误,应是希望天下贤士都归于自己。
故选A。
18. 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使用的典故及用意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周公吐哺:相传周公曾吃饭时屡次吐出口中食物,急于接见贤才。曹操在《短歌行》里运用该典故意在表现自己求贤心切,愿意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招待贤才。
B. 杜鹃啼血:传说古蜀国的望帝禅让后化为杜鹃,昼夜啼叫,直到啼出血来,常形容哀痛到了极点。《琵琶行》运用该典故是为了表现环境的艰苦和内心的痛苦。
C. 封狼居胥:汉代霍去病曾远征匈奴,封狼居胥山而还。《永遇乐》在这里运用该典故,是为了鼓舞南宋朝廷敢于出击,重现宋文帝刘义隆北伐中原的辉煌功勋。
D.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战国时期赵王想重新启用年老的廉颇,派人去查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在使者面前吃下饭一斗,表示自己尚可大用。辛弃疾在《永遇乐》中运用该典故,表达了自己还想为国征战、以身报国的豪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
C.“是为了鼓舞南宋朝廷敢于出击,重现宋文帝刘义隆北伐中原的辉煌功勋”错误。《永遇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霍去病的典故目的是表达对南宋朝廷草率北伐的担忧,并警戒朝廷要慎重对待北伐事宜。
故选C。
19. 下列对《劝学》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𫐓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有状态。这一比喻意在论证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转化。
B.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证了“终日而思不如须臾所学”的观点,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
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明君子不仅天赋远高于常人,而且后天能够逐步积累,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
D. 作者在论述学习要专一时,用“蚓”和“蟹”两个比喻,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强调了用心专一的必要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C.“表明君子不仅天赋远高于常人,而且后天能够逐步积累”错误,表明的是君子天赋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故选C。
二、(本题每空1分,共12分)
20. 默写填空。
(1)指点江山,___________,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2)忽魂悸以魄动,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4)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5)___________,封狼居胥,__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展开余下试题(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声声慢》)
(7)___________,___________。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劝学》)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劝学》)
【答案】 ①. 激扬文字 ②. 恍惊起而长嗟 ③. 艰难苦恨繁霜鬓 ④. 多情应笑我 ⑤. 早生华发 ⑥. 元嘉草草 ⑦. 赢得仓皇北顾 ⑧. 凄凄惨惨戚戚 ⑨. 骐骥一跃 ⑩. 不能十步 ⑪. 上食埃土 ⑫. 下饮黄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嗟、艰、鬓、华、嘉、赢、仓皇、惨、骐骥。
第二部分
三、(本题共4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先看意象和物象的关系。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再看_____________。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A】现在又说意象是主客观的交融契合,那么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区别呢?【B】我认为可以这样区别它们: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C】古人有时以象和境对举,象指个别的事物,境指达到的品地。象是具体的物象,境是综合的效应。【D】象比较实,境比较虚。
例如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诗构成一种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喟。春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如果把这两句诗再加分析,就可以看到它包含四个意象:“小楼”“深巷”“春雨”“杏花”。“小楼”“深巷”,有________之感,衬托出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春雨”“杏花”,带着________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陆游这两句诗的意境,就是借助这些富有情趣的意象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21. 将下列句子填入文章第二段的空白处,顺序合理的一项是( )
①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
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③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
⑤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
⑥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
A. ④③①⑥②⑤ B. ④①③⑥⑤②
C. ⑥②⑤④③① D. ⑥⑤②④①③
22. 请根据文章思路,在第四段空白处填写适当的语句。不超过10字。
23. 下面这句话,最适宜放在第四段的哪一处?
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24. 请在第五段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词语。每处不超过6字。
【答案】21. B 22. 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23. C 24. 示例:幽深宁静/ 静谧幽邃 清新美好/春意盎然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④中的“经过这两方面加工”指前文的“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故④应排在最前面,可排除CD;
①中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照应前文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物象”的变化,又是前文的一个总结,故紧跟④后,可排除A;
然后得出结论,明确意象的本质特点,即第③句表达的内容,故第③句紧承第①句;
第⑤句中的“它”指“梅”,那么前文一定应该提到“梅”,故⑥⑤前后相连;
第⑥举“梅”这一物象,第⑤句写物象“梅”变成意象“梅”的过程,第②句强调最终的结果,即“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此三句环环紧扣,有一定的逻辑顺序,故⑥⑤②相连。
④①③⑥⑤②排列正确。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做这类题要注意把握中心意思,找出关键性词语,根据上下文的有效信息,填写内容,做到语句通顺,语意连贯。
前文先看的是“意象和物象的关系”,由“再看”一词可知,后文也谈两个概念的关系;再由此段“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那么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区别呢?”可知,语境强调“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故填“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意境大、意象小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由原文“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可知,此句也强调了意境大、意象小的特点,故此句应放在C处,与前文内容形成照应。
故选C。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前文“小楼”的高和“深巷”的“深”,以及后文“衬托出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的孤独情感,可知语境给人的是深幽寂静的感觉,故填写“幽深宁静”或“静谧幽邃”。幽深宁静:形容一个地方非常安静且深邃幽静。静谧幽邃:寂静僻远。
前文“春雨”“杏花”这两个景象都是春天的典型景色,春雨带给人的是干净、清爽;“杏花”带给人们的是美好;再由后文“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可知,语境强调两个意象带给人的是或清新或盎然的感觉,故填写“清新美好”或“春意盎然”。清新美好:指的是一种清爽、新鲜、自然且令人愉悦的感觉。春意盎然:意思是春天生机勃勃,韵味正浓。
四、(本题共5小题,共13分)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西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