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节选自孙绍振《文学文本解读学•对情节因果律的补充》,有删改) 材料三: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提出过“突变”和“对转”。什么叫突变,就是打破了常规;什么叫对转,就是事情向相反方向变化。对于情节来说,其功能是探索人物内心潜在的情感、深层的奥秘。在平常状态下,人物均有荣格所说的“人格面具”,遇到事变,能够迅速调整其外部姿态,以使人物和自我心理关系恢复常态。而情节的突转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生活常轨,进入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新的境界,使之来不及调整,我给它一个说法,叫第二环境。目的是把他在常规环境中隐藏得很深的心灵奥秘暴露出来,我把这叫做第二心态。 光有情节的情感因果,还不能算是好的情节;好的情节,应该有一种的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常规,进入第二环境,暴露第二心态。所谓第二心态,就是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它跟表层结构形成反差。所有的小说中好的情节都有这样打出常规的功能,情节性的小说,进入第二环境,客观环境的变化导致心理环境的更大变化。情节的功能就是把人潜在的、不像他平常的那个自我暴露出来。 所以我认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是个非常愚蠢的理论。《项链》就没有结局,因为对人的心灵的探索到此结束,对故事的完整性来说也许是重要的,对情节来说不重要,对价值来说不重要。 (节选自孙绍振《审美十五讲•打出常规》,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情节是在因果关系上重点叙述的故事,所有的情节都是故事,但故事不一定被称为情节。 B. 有脑子的读者能够摒弃阅读时“然后如何”的好奇心理,将事件孤立的与联系的看待。 C. 有记性是阅读的前提条件,它决定我们对文意的理解,才能运用脑子来赏析情节内容。 D. 只有将人物打出常规,才能让其隐藏着的心灵奥秘暴露出来,实现情节探索人物的功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二段将有脑子的读者与一味好奇的读者对比,得出有脑子才能赏析情节中的奥秘的结论。 B. 材料一认为情节的构思应当在情节之上盘旋着读者的记忆,产生一种整体上紧凑简洁的美学效果。 C. 福斯特的谜团与亚里士多德的“突转”都是在因果联系上赋予情节新的表现形式,来强化表现力。 D. 材料三认为只要完成对人物心灵的探索,就不必去关心“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最后一课》中小孩佛朗西非常厌恶法语,但当这是最后一课,从此以后不能再学法语了——他就突然觉得法语非常可爱。 B. 《我的叔叔于勒》中带着贫穷现实可能被改变的憧憬,全家在邮轮上偶遇寄托希望的叔叔正在困窘地售卖牡蛎,连忙躲避。 C. 《西游记》中因为调戏嫦娥被罚转世为猪妖的猪八戒,在高老庄强占庄主女儿,又因迷恋美色不断被各路妖怪戏弄与擒拿。 D. 《三国演义》中关羽在华容道上面对曹操时,因为曹操言及其未回报过五关斩六将而曹操没有追击的恩情,于是放走曹操。 4. 如何在阅读中赏析情节的优劣?请依据材料概括。 5. 依据材料的观点,请简要赏析课文《哦,香雪》的情节安排特点。 【答案】1. B 2. D 3. A 4. ①具备有脑子有记性的赏析能力,能把情节孤立与联系地看待,不断地发现新的因果关系,并将其看作是一个美学意义上的紧凑简洁的整体;②关注情节之上的隐藏着的且能产生意外效果的谜题或“发现”;③关注情节将人物打出常规,进入第二环境,暴露第二心态的功能的实现。 5. ①情节有明确的因果性质。没有火车的到来就没有台儿沟人参观火车、交换物品的事件,没有对铅笔盒的渴盼与对外交换物品就没有香雪想交换而错过下车的事件安排。②情节有突转的设计。火车的到来打破了台儿沟的闭塞,打破人物的生活常规;香雪发现铅笔盒,急于交换,却被意外地带到三十里外的下一站,打破生活的常规。③以情节安排来挖掘与丰富人物形象。火车通车后唤醒了台儿沟姑娘们爱美的少女天性及对外面世界的强烈好奇心,乃至有些许的虚荣与浮夸,但又因为香雪被带走的意外,香雪等人质朴纯良的形象在映衬中得到更好体现,凸显主题。 【解析】 【导语】材料一强调情节的因果关系和谜团的重要性,指出有脑子和有记性的读者才能欣赏情节的奥妙。材料二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出发,分析情节的“结”与“解”,突显了情节在悲剧中的情感效果。材料三则进一步提出情节的功能在于将人物打出常规,暴露其深层心理。三则材料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情节在文学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展现了情节在叙事艺术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有脑子的读者能够摒弃阅读时‘然后如何’的好奇心理,将事件孤立的与联系的看待”错误。由原文“有脑子的读者不像一味好奇的读者,只会用眼睛扫过那些事儿,而是用脑子把它们捡起来。他从两个方面来看:孤立地看,再将它与前面读到的其他事实联系起来看”可知,有脑子的读者是在好奇的读者的阅读经验之上懂得利用脑子来将情节故事孤立的与联系的看待,凸显有脑子对读者阅读的重要性。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材料三认为只要完成对人物心灵的探索,就不必去关心‘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错误。由原文“所以我认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是个非常愚蠢的理论。《项链》就没有结局,因为对人的心灵的探索到此结束,对故事的完整性来说也许是重要的,对情节来说不重要,对价值来说不重要”可知,常规的情节结构对故事的完整性而言是重要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的核心观点是“情节的突转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生活常轨,进入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新的境界,把他在常规环境中隐藏得很深的心灵奥秘暴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