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6  2025-07-2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逐题解析)
昭通一中教研联盟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质量检测
语文(A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事是对按时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情节也是对事件的叙述,不过重点在因果关系上。“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这是故事。“国王死了,王后死于心碎”就是情节了。时间的顺序仍然保留,只是已经被因果关系覆盖了。我们还可以说:“王后死了,谁都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后来才发现是因国王之死心碎。”这非但是情节,还加了谜团,这种形式就具有了高度发展的潜能。它暂时将时序悬置一旁,在不逾矩的情况下跟故事拉开了最大的距离。据此,你不能给哈欠连天的穴居人或苏丹暴君讲什么情节,对他们当今的子孙——电影观众同样也不成。要想吸引他们不至于睡着,只能依靠“然后如何”,他们有的只是好奇。可情节却要有脑子有记性才欣赏得了!
先说有脑子。有脑子的读者不像一味好奇的读者,只会用眼睛扫过那些事儿,而是用脑子把它们捡起来。他从两个方面来看:孤立地看,再将它与前面读到的其他事实联系起来看。他或许并没有弄懂它,可他并不期望所有的事件都能一目了然。一部结构高度严密的小说,其中描写的事件必然是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理想的观察者绝不会妄想瞬间将它们一览无余,他知道要等到最后,等他登高望远时才能总揽全局,理清所有的脉络。这种意外或者说神秘的因素在情节中意义重大。它的出现会造成时间顺序的暂时悬置或者延宕;一个谜团就是一个时间上的空洞,它有时突然出现,有时则通过犹抱琵琶的姿态和含混其辞的话语展现,其真正的含义只有留待下文方能大白。谜团对情节而言必不可少,而没有脑子则无法欣赏其中的奥妙。对于一味好奇的读者来说,它不过是另一个“后事如何”;若想欣赏其奥妙,读者必须分出一半心思琢磨推敲,不能被小说裹挟着随波逐流。
这就自然带出了第二种素质:有记性。有记性和有脑子本就密切相关,因为除非我们有记性,否则我们根本就不具备理解的能力。情节的编制者期望我们要长记性,我们则期望他有始有终,有伏线就必有照应。论说情节中的每个动作每个字眼都应该起到一定作用;情节应该是简约、紧凑的;就算是一个复杂的情节,它也应该像个活的有机体,不能有一点死相。情节可繁可简可难可易,可以而且应该包含谜团,但不该产生误导。当情节展开之际,情节之上应始终盘旋着读者的记忆,而且这记忆还将不断重新组合、再三思量,发现新的线索,发现新的因果链条,最终的感觉将不会只是线索或因果链的杂陈,而应是一种在美学意义上紧凑简洁的整体,这种结果本来可以由小说家直截了当地交代清楚,只不过如果直截了当地交代出来,就一点都不美了。
(节选自福斯特《小说面面观•情节》,有删改)
材料二:
就情节而言,西方传统的理论从古希腊以来并不缺乏宝贵的遗产,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台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分析出情节就是一个“结”和一个“解”,当中还有一个“突转”和“发现”。“结”就是结果,“解”就是“原因”,而“突转”就是从结果的谜到原因的“发现”。《诗学》第九章说:“如果一桩桩事情是意外发生而彼此间又有因果关系,那就最能产生引起恐惧或怜悯之情的效果。这样的事情比偶然发生的更为惊人。”


浏览完整试题(节选自孙绍振《文学文本解读学•对情节因果律的补充》,有删改)
材料三: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提出过“突变”和“对转”。什么叫突变,就是打破了常规;什么叫对转,就是事情向相反方向变化。对于情节来说,其功能是探索人物内心潜在的情感、深层的奥秘。在平常状态下,人物均有荣格所说的“人格面具”,遇到事变,能够迅速调整其外部姿态,以使人物和自我心理关系恢复常态。而情节的突转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生活常轨,进入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新的境界,使之来不及调整,我给它一个说法,叫第二环境。目的是把他在常规环境中隐藏得很深的心灵奥秘暴露出来,我把这叫做第二心态。
光有情节的情感因果,还不能算是好的情节;好的情节,应该有一种的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常规,进入第二环境,暴露第二心态。所谓第二心态,就是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它跟表层结构形成反差。所有的小说中好的情节都有这样打出常规的功能,情节性的小说,进入第二环境,客观环境的变化导致心理环境的更大变化。情节的功能就是把人潜在的、不像他平常的那个自我暴露出来。
所以我认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是个非常愚蠢的理论。《项链》就没有结局,因为对人的心灵的探索到此结束,对故事的完整性来说也许是重要的,对情节来说不重要,对价值来说不重要。
(节选自孙绍振《审美十五讲•打出常规》,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情节是在因果关系上重点叙述的故事,所有的情节都是故事,但故事不一定被称为情节。
B. 有脑子的读者能够摒弃阅读时“然后如何”的好奇心理,将事件孤立的与联系的看待。
C. 有记性是阅读的前提条件,它决定我们对文意的理解,才能运用脑子来赏析情节内容。
D. 只有将人物打出常规,才能让其隐藏着的心灵奥秘暴露出来,实现情节探索人物的功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二段将有脑子的读者与一味好奇的读者对比,得出有脑子才能赏析情节中的奥秘的结论。
B. 材料一认为情节的构思应当在情节之上盘旋着读者的记忆,产生一种整体上紧凑简洁的美学效果。
C. 福斯特的谜团与亚里士多德的“突转”都是在因果联系上赋予情节新的表现形式,来强化表现力。
D. 材料三认为只要完成对人物心灵的探索,就不必去关心“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最后一课》中小孩佛朗西非常厌恶法语,但当这是最后一课,从此以后不能再学法语了——他就突然觉得法语非常可爱。
B. 《我的叔叔于勒》中带着贫穷现实可能被改变的憧憬,全家在邮轮上偶遇寄托希望的叔叔正在困窘地售卖牡蛎,连忙躲避。
C. 《西游记》中因为调戏嫦娥被罚转世为猪妖的猪八戒,在高老庄强占庄主女儿,又因迷恋美色不断被各路妖怪戏弄与擒拿。
D. 《三国演义》中关羽在华容道上面对曹操时,因为曹操言及其未回报过五关斩六将而曹操没有追击的恩情,于是放走曹操。
4. 如何在阅读中赏析情节的优劣?请依据材料概括。
5. 依据材料的观点,请简要赏析课文《哦,香雪》的情节安排特点。
【答案】1. B 2. D
3. A 4. ①具备有脑子有记性的赏析能力,能把情节孤立与联系地看待,不断地发现新的因果关系,并将其看作是一个美学意义上的紧凑简洁的整体;②关注情节之上的隐藏着的且能产生意外效果的谜题或“发现”;③关注情节将人物打出常规,进入第二环境,暴露第二心态的功能的实现。
5. ①情节有明确的因果性质。没有火车的到来就没有台儿沟人参观火车、交换物品的事件,没有对铅笔盒的渴盼与对外交换物品就没有香雪想交换而错过下车的事件安排。②情节有突转的设计。火车的到来打破了台儿沟的闭塞,打破人物的生活常规;香雪发现铅笔盒,急于交换,却被意外地带到三十里外的下一站,打破生活的常规。③以情节安排来挖掘与丰富人物形象。火车通车后唤醒了台儿沟姑娘们爱美的少女天性及对外面世界的强烈好奇心,乃至有些许的虚荣与浮夸,但又因为香雪被带走的意外,香雪等人质朴纯良的形象在映衬中得到更好体现,凸显主题。
【解析】
【导语】材料一强调情节的因果关系和谜团的重要性,指出有脑子和有记性的读者才能欣赏情节的奥妙。材料二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出发,分析情节的“结”与“解”,突显了情节在悲剧中的情感效果。材料三则进一步提出情节的功能在于将人物打出常规,暴露其深层心理。三则材料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情节在文学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展现了情节在叙事艺术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有脑子的读者能够摒弃阅读时‘然后如何’的好奇心理,将事件孤立的与联系的看待”错误。由原文“有脑子的读者不像一味好奇的读者,只会用眼睛扫过那些事儿,而是用脑子把它们捡起来。他从两个方面来看:孤立地看,再将它与前面读到的其他事实联系起来看”可知,有脑子的读者是在好奇的读者的阅读经验之上懂得利用脑子来将情节故事孤立的与联系的看待,凸显有脑子对读者阅读的重要性。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材料三认为只要完成对人物心灵的探索,就不必去关心‘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错误。由原文“所以我认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是个非常愚蠢的理论。《项链》就没有结局,因为对人的心灵的探索到此结束,对故事的完整性来说也许是重要的,对情节来说不重要,对价值来说不重要”可知,常规的情节结构对故事的完整性而言是重要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的核心观点是“情节的突转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生活常轨,进入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新的境界,把他在常规环境中隐藏得很深的心灵奥秘暴露出来”。


展开余下试题A.小孩佛朗西平时讨厌的法语课因为最后一次的突转安排,心中因为对法国的喜爱于是连法语也变得可爱了,符合材料三观点。
B.全家对叔叔于勒的态度从憧憬他能改变家庭贫穷现实到看到他困窘后连忙躲避,全家人所处的情境发生了变化,但全家人的心理并没有发生改变,不符合材料三观点。
C.猪八戒被罚转世,迷恋美色的心理并没有发生变化,不符合材料三观点。
D.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没有超出关羽平常重义的心理状态,不符合材料三观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由“可情节却要有脑子有记性才欣赏得了”“有脑子的读者不像一味好奇的读者,只会用眼睛扫过那些事儿,而是用脑子把它们捡起来。他从两个方面来看:孤立地看,再将它与前面读到的其他事实联系起来看”“当情节展开之际,情节之上应始终盘旋着读者的记忆,而且这记忆还将不断重新组合、再三思量,发现新的线索,发现新的因果链条,最终的感觉将不会只是线索或因果链的杂陈,而应是一种在美学意义上紧凑简洁的整体,这种结果本来可以由小说家直截了当地交代清楚,只不过如果直截了当地交代出来,就一点都不美了”可知,阅读中赏析情节的优劣要具备有脑子有记性的赏析能力,能把情节孤立与联系地看待,不断地发现新的因果关系,并将其看作是一个美学意义上的紧凑简洁的整体。
②由“一个谜团就是一个时间上的空洞,它有时突然出现,有时则通过犹抱琵琶的姿态和含混其辞的话语展现,其真正的含义只有留待下文方能大白。谜团对情节而言必不可少,而没有脑子则无法欣赏其中的奥妙”可知,阅读中赏析情节的优劣要关注情节之上的隐藏着的且能产生意外效果的谜题或“发现”。
③由“好的情节,应该有一种的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常规,进入第二环境,暴露第二心态”可知,阅读中赏析情节的优劣要关注情节将人物打出常规,进入第二环境,暴露第二心态的功能的实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
①由“情节也是对事件的叙述,不过重点在因果关系上”可知,情节有明确的因果性质。《哦,香雪》中正是因为有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台儿沟停留一分钟,才有了台儿沟人参观火车,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作买卖等事件。香雪上学时,她渴望拥有一个像同桌那样的铅笔盒,当香雪看到火车上女学生的铅笔盒时,香雪于是想要用自己的鸡蛋换铅笔盒,于是才有了香雪错过下火车的事件。
②由“什么叫突变,就是打破了常规”可知,情节有突转的设计。火车这个元素打破了台儿沟的常规生活状态。香雪在火车车厢外发现了她渴望已久的铅笔盒,于是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她本打算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可这时火车开动了,她只能到离台儿沟三十里外的下一站下车,打破生活的常规。
③由“好的情节,应该有一种的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常规,进入第二环境,暴露第二心态。所谓第二心态,就是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它跟表层结构形成反差”可知,以情节安排来挖掘与丰富人物形象。火车通车后,台儿沟的姑娘们梳洗打扮一番后就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后来又用鸡蛋、核桃等物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并且火车的到来让台儿沟的姑娘们认识了很多台儿沟没有的东西,勾起了他们对外面世界的强烈好奇心。又因为香雪为了换回铅笔盒被火车带到了三十里外的地方,台儿沟的姑娘们就徒步去找香雪,从而香雪等人质朴纯良的形象在映衬中得到更好体现,凸显主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鸟朝凤
肖江虹
那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大的雾,天地都给吃掉了。一眼的白,那白还泛着湿。我没有见过有这样气势的大雾,呼吸都不顺畅了。
“你们两个进来。”师傅在里屋喊。师傅说:“今天雾大下不了地了,正好我有事情要交代。”
师傅从床下拉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箱子,他打开箱子,里面都是唢呐。师傅弯下腰不停地翻检着箱子里面的家什,挑啊拣啊,终于,他抽出了一支略短一些的唢呐,把唢呐放进嘴里,唢呐就发出长长的一声鸣。师傅直起腰来,把唢呐递给我身边的蓝玉,说:“先把它吹响,我就教你基本的调儿。”
蓝玉当时的样子我都没法子形容,接过唢呐的那一刻,我看见蓝玉握着唢呐的手在轻轻地抖动,然后他笨拙地把唢呐塞进嘴里,腮帮子一鼓,唢呐就放出来一个闷屁,又一鼓,又出来一个闷屁。
我就定定地盯着师傅的手,希望他能抓住一支长的唢呐不放,再放到嘴里试一试,然后递给我。师傅是拿出了唢呐,拿出来还不止一支,拿一支出来,他先是吹吹,然后卷起袖口拭擦一番,又放回去,又捡起一支吹拭一番,照例又放回去。
“砰”的一声,师傅合上了他的箱子……
我没有吹上唢呐。我走了,我要回家了。我背着行李边走边哭,我悲伤极了,我这辈子怕是当不上唢呐匠了。我觉得我最对不起的人就是水庄的游本盛了,他一心一意的送他的儿子学唢呐,可他的儿子学了差不多半年,连用唢呐放两个闷屁的机会都没有。
拐过弯,我听见路坎下有说话的声音。踮起脚,我看见老庄叔正领着一群人在他的新房上夯草。干活的人里还有水庄的游本盛。我悄悄地从火棘树下钻过去,把身子隐在草丛里。
“以前我还没看出天鸣这娃是吹唢呐的料呢!”老庄叔说。
“天鸣可比我强,我这娃不要平时看他不吭不响的,做起事情来可一点不含糊。”父亲说,“前不久回来还气粗的给我和他老娘表态,要吹《百鸟朝凤》呢!”
老庄叔觉得父亲在吹牛。就说,“《百鸟朝凤》!《百鸟朝凤》!我都好多年没听过了,上一次听还是十多年前,那场面,至今还记得,焦三爷坐在棺材前的太师椅上,气定神闲的吹了一场,那个鸟叫声哟!活灵活现的。”
“等天鸣学回来了,我让他吹给你们听。”父亲许愿。
“我就是担心,天鸣有没有那个福气,这《百鸟朝凤》一代弟子就传一个人呢。”老庄叔说。
“你们可以不相信天鸣,我是相信我的娃的。”父亲说。
我蛇样的从草丛里梭出来,我不想回家了,我想吹唢呐,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想吹唢呐。
回到土庄,师傅正在院子里磨刀。看见我失魂落魄地站在院子边的土墙下,师傅说:“你师娘到地里去了,你也去吧!”
晒花节刚过,土庄又热闹了。人们槐花串似的往焦三爷的院子里跑,扛凳子搬桌子的。遇上闲逛的路人,就有人招呼:“焦三爷传声了!”,路上的人一听,一张脸就怒放了,随即融入队伍。
无双镇的唢呐班每一代都有一个班主,上一代班主把位置腾给下一代是有仪式的,这个仪式叫“传声”,不传别的,就传那首无双镇只有少数人有耳福听到过的《百鸟朝凤》。总之,那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荣耀,它似乎是对一个唢呐艺人人品和艺品最有力的注脚。
这个仪式最吸引人的还不是他的稀有,而是神秘。在仪式开始之前,没有人知道谁是下一代的唢呐王。所以,焦家班所有的弟子都是要参加这个仪式的,连他们的亲人都会四里八乡地赶来参加,因为谁都可能成为新一代的唢呐王。
师傅开腔了:“我这几年收了不少徒弟,大大小小的,没给吹唢呐的丢人。”顿了顿,师傅接着说:“我们吹唢呐的,好算歹算也是一门匠活,既然是匠活,就得有把这个活传下去的责任,所以,我今天找的这个人,不是看他的唢呐吹得多好,而是他有没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师傅拿出一个黑绸布袋子,小心翼翼的从里面抽出来一支唢呐。远远的我就感觉到了这支唢呐该有些年龄了,铜碗虽然亮得耀眼,却薄如蝉翼,杆子是老黄木的,唢呐的杆子一般就是白木,能用这样色泽的老黄木制成的唢呐,足见它的名贵。


展开余下试题“这支唢呐是我的师傅给我的,它已经有五六代人用过了,这支唢呐只能吹奏一个曲子,这个曲子就是《百鸟朝凤》。现在我把它传下去,我也希望我们无双镇的唢呐匠能把它世世代代的传下去。”师傅举着唢呐说。
院子里一点声音都没有,我只听见我的师弟蓝玉的喘息声,所有的眼睛都盯着师傅手里的那支唢呐。我既紧张又期待,侧目看了看我的师弟蓝玉,他紧缩着脖子,脑袋花骨朵似的。慢慢地,他的脖子被拉长了,成了一朵盛开的鲜花,花朵儿正期待着雨露的降临,焦虑、渴望在稚嫩的花瓣间涌动着。蓦然,盛开的鲜花枯萎了。几乎就在一眨眼间,正准备迎风怒放的花儿无声地凋谢了,花瓣起来了一层死灰,花杆儿也挫短了半截。这朵刚才还生机蓬勃的花儿,转眼间铺满了绝望的颜色。
这时候我的父亲,水庄的游本盛在旁边喊我:“你呆了,师傅叫你呢!”
焦家班的传声仪式结束后,蓝玉很是难过。我知道师傅传我《百鸟朝凤》是因为我老实,不传给蓝玉是觉得蓝玉花花肠子多。其实师傅是不对的,蓝玉天分比我好,他确实是比我精灵了一些,可人精灵点有什么不好的呢?
蓝玉走了,背着一个包袱,狠狠的转了一个身,留给我一个瘦削的背影。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傅交给蓝玉一支较短的唢呐后,几经挑选却最终没有给“我”唢呐,“我”因此感到十分沮丧,并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B. 在偷听到父亲的谈话以后,“我”的学习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于是“我”本着为父争光、不负所望的心态重回土庄。
C. 蓝玉天分比“我”好,但是师傅却没有将《百鸟朝凤》传给他,导致蓝玉最终离开,对此“我”是感到惋惜和愧疚的。
D. 《百鸟朝凤》“一代弟子只传一人”,既凸显了它的稀有和珍贵,也暗示了它会因传承人的匮乏而走向衰落。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师傅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外冷内热的唢呐艺人形象,他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B. 老庄叔回忆《百鸟朝凤》,以及众人对《百鸟朝凤》 期待等情节,侧面描写了《百鸟朝凤》独特的艺术魅力。
C. 作者用“花”的比喻来描写传声仪式现场蓝玉等待结果时的状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从渴望到失望的过程。
D. 《百鸟朝凤》是传统文化和传统权力的象征。它既是唢呐艺人得到真传的象征,也是唢呐班主的象征。
8. 师傅在传声仪式上说:“我今天找的这个人,不是看他的唢呐吹得多好,而是他有没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分析。
9.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A
8. 这句话包含着师傅选择传承人的标准。
①首先,《百鸟朝凤》是唢呐匠的最高追求和理想,所选传承人首先要热爱这项传统技艺,能肩负起传承民俗技艺的使命。
②其次,师傅重视人品胜过艺品,更看重的是脚踏实地、勤劳本分的品格,而并非天赋和技艺水平。
9. ①文中的“我”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主人公视角能使观众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其成长过程和性格特点,从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②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便于进行心理描写,读者能更直观地了解“我”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如“我”在负气归家途中的沮丧、悲伤、愧疚,在传声仪式上的紧张、期待等心理活动。
③用第一人称叙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小说更具有真实感和现实感。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传统唢呐技艺的传承与挑战。作者通过第一人称叙述,深入刻画了主人公的情感波动和内心挣扎,突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坚守与失落。小说不仅是对唢呐艺术的致敬,更是对传统技艺传承困境的深刻反思。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C.“对此‘我’是感到惋惜和愧疚的”错误。“我” 对蓝玉离开感到惋惜,但文中并没有体现出 “我” 的愧疚之情。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A.“小说通过师傅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错误。文中对师傅主要是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塑造形象,并没有心理描写。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对这句话的理解要抓住三个关键短语:“找的这个人”,是选择传承人的标准;“唢呐吹得多好”,是艺术标准和理想;“吹到骨头缝里”,是对艺人的人格要求。
从前后文的照应看:①结合原文 “无双镇的唢呐班每一代都有一个班主…… 就传那首无双镇只有少数人有耳福听到过的《百鸟朝凤》。总之,那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荣耀” 以及 “这支唢呐是我的师傅给我的,它已经有五六代人用过了,这支唢呐只能吹奏一个曲子,这个曲子就是《百鸟朝凤》。现在我把它传下去,我也希望我们无双镇的唢呐匠能把它世世代代的传下去”可知,《百鸟朝凤》在唢呐匠心中地位极高,传承它意义重大,所以师傅认为传承人要热爱这门传统技艺,承担起传承的使命。
②从 “我知道师傅传我《百鸟朝凤》是因为我老实,不传给蓝玉是觉得蓝玉花花肠子多” 可知,师傅选择 “我” 而非天分更好的蓝玉,说明师傅更看重人品,认为脚踏实地、勤劳本分的人更适合传承唢呐技艺,而不是只看天赋和技艺水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人称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①文中以“我”的视角展开,如 “我背着行李边走边哭,我悲伤极了,我这辈子怕是当不上唢呐匠了”,这展现了“我”学艺初期的挫折与沮丧;“我蛇样的从草丛里梭出来,我不想回家了,我想吹唢呐” 又体现了“我”的转变。这些情节让读者全面了解 “我” 的成长过程和性格特点,有助于塑造“我”的人物形象。
②原文 “我既紧张又期待,侧目看了看我的师弟蓝玉”“我觉得我最对不起的人就是水庄的游本盛了…… 连用唢呐放两个闷屁的机会都没有”,通过这些“我”的内心独白,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我”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变化,深入了解“我”的内心世界。
③以“我” 口吻讲述故事,如“你们两个进来。师傅在里屋喊”,这种叙述方式让读者感觉像是在听“我”讲述亲身经历,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小说具有更强的真实感和现实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云南省昭通”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