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节选自孙绍振《文学文本解读学•对情节因果律的补充》,有删改) 材料三: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提出过“突变”和“对转”。什么叫突变,就是打破了常规;什么叫对转,就是事情向相反方向变化。对于情节来说,其功能是探索人物内心潜在的情感、深层的奥秘。在平常状态下,人物均有荣格所说的“人格面具”,遇到事变,能够迅速调整其外部姿态,以使人物和自我心理关系恢复常态。而情节的突转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生活常轨,进入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新的境界,使之来不及调整,我给它一个说法,叫第二环境。目的是把他在常规环境中隐藏得很深的心灵奥秘暴露出来,我把这叫做第二心态。 光有情节的情感因果,还不能算是好的情节;好的情节,应该有一种的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常规,进入第二环境,暴露第二心态。所谓第二心态,就是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它跟表层结构形成反差。所有的小说中好的情节都有这样打出常规的功能,情节性的小说,进入第二环境,客观环境的变化导致心理环境的更大变化。情节的功能就是把人潜在的、不像他平常的那个自我暴露出来。 所以我认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是个非常愚蠢的理论。《项链》就没有结局,因为对人的心灵的探索到此结束,对故事的完整性来说也许是重要的,对情节来说不重要,对价值来说不重要。 (节选自孙绍振《审美十五讲•打出常规》,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情节是在因果关系上重点叙述的故事,所有的情节都是故事,但故事不一定被称为情节。 B. 有脑子的读者能够摒弃阅读时“然后如何”的好奇心理,将事件孤立的与联系的看待。 C. 有记性是阅读的前提条件,它决定我们对文意的理解,才能运用脑子来赏析情节内容。 D. 只有将人物打出常规,才能让其隐藏着的心灵奥秘暴露出来,实现情节探索人物的功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二段将有脑子的读者与一味好奇的读者对比,得出有脑子才能赏析情节中的奥秘的结论。 B. 材料一认为情节的构思应当在情节之上盘旋着读者的记忆,产生一种整体上紧凑简洁的美学效果。 C. 福斯特的谜团与亚里士多德的“突转”都是在因果联系上赋予情节新的表现形式,来强化表现力。 D. 材料三认为只要完成对人物心灵的探索,就不必去关心“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最后一课》中小孩佛朗西非常厌恶法语,但当这是最后一课,从此以后不能再学法语了——他就突然觉得法语非常可爱。 B. 《我的叔叔于勒》中带着贫穷现实可能被改变的憧憬,全家在邮轮上偶遇寄托希望的叔叔正在困窘地售卖牡蛎,连忙躲避。 C. 《西游记》中因为调戏嫦娥被罚转世为猪妖的猪八戒,在高老庄强占庄主女儿,又因迷恋美色不断被各路妖怪戏弄与擒拿。 D. 《三国演义》中关羽在华容道上面对曹操时,因为曹操言及其未回报过五关斩六将而曹操没有追击的恩情,于是放走曹操。 4. 如何在阅读中赏析情节的优劣?请依据材料概括。 5. 依据材料的观点,请简要赏析课文《哦,香雪》的情节安排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鸟朝凤 肖江虹 那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大的雾,天地都给吃掉了。一眼的白,那白还泛着湿。我没有见过有这样气势的大雾,呼吸都不顺畅了。 “你们两个进来。”师傅在里屋喊。师傅说:“今天雾大下不了地了,正好我有事情要交代。” 师傅从床下拉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箱子,他打开箱子,里面都是唢呐。师傅弯下腰不停地翻检着箱子里面的家什,挑啊拣啊,终于,他抽出了一支略短一些的唢呐,把唢呐放进嘴里,唢呐就发出长长的一声鸣。师傅直起腰来,把唢呐递给我身边的蓝玉,说:“先把它吹响,我就教你基本的调儿。” 蓝玉当时的样子我都没法子形容,接过唢呐的那一刻,我看见蓝玉握着唢呐的手在轻轻地抖动,然后他笨拙地把唢呐塞进嘴里,腮帮子一鼓,唢呐就放出来一个闷屁,又一鼓,又出来一个闷屁。 我就定定地盯着师傅的手,希望他能抓住一支长的唢呐不放,再放到嘴里试一试,然后递给我。师傅是拿出了唢呐,拿出来还不止一支,拿一支出来,他先是吹吹,然后卷起袖口拭擦一番,又放回去,又捡起一支吹拭一番,照例又放回去。 “砰”的一声,师傅合上了他的箱子…… 我没有吹上唢呐。我走了,我要回家了。我背着行李边走边哭,我悲伤极了,我这辈子怕是当不上唢呐匠了。我觉得我最对不起的人就是水庄的游本盛了,他一心一意的送他的儿子学唢呐,可他的儿子学了差不多半年,连用唢呐放两个闷屁的机会都没有。 拐过弯,我听见路坎下有说话的声音。踮起脚,我看见老庄叔正领着一群人在他的新房上夯草。干活的人里还有水庄的游本盛。我悄悄地从火棘树下钻过去,把身子隐在草丛里。 “以前我还没看出天鸣这娃是吹唢呐的料呢!”老庄叔说。 “天鸣可比我强,我这娃不要平时看他不吭不响的,做起事情来可一点不含糊。”父亲说,“前不久回来还气粗的给我和他老娘表态,要吹《百鸟朝凤》呢!” 老庄叔觉得父亲在吹牛。就说,“《百鸟朝凤》!《百鸟朝凤》!我都好多年没听过了,上一次听还是十多年前,那场面,至今还记得,焦三爷坐在棺材前的太师椅上,气定神闲的吹了一场,那个鸟叫声哟!活灵活现的。” “等天鸣学回来了,我让他吹给你们听。”父亲许愿。 “我就是担心,天鸣有没有那个福气,这《百鸟朝凤》一代弟子就传一个人呢。”老庄叔说。 “你们可以不相信天鸣,我是相信我的娃的。”父亲说。 我蛇样的从草丛里梭出来,我不想回家了,我想吹唢呐,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想吹唢呐。 回到土庄,师傅正在院子里磨刀。看见我失魂落魄地站在院子边的土墙下,师傅说:“你师娘到地里去了,你也去吧!”
展开余下试题晒花节刚过,土庄又热闹了。人们槐花串似的往焦三爷的院子里跑,扛凳子搬桌子的。遇上闲逛的路人,就有人招呼:“焦三爷传声了!”,路上的人一听,一张脸就怒放了,随即融入队伍。 无双镇的唢呐班每一代都有一个班主,上一代班主把位置腾给下一代是有仪式的,这个仪式叫“传声”,不传别的,就传那首无双镇只有少数人有耳福听到过的《百鸟朝凤》。总之,那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荣耀,它似乎是对一个唢呐艺人人品和艺品最有力的注脚。 这个仪式最吸引人的还不是他的稀有,而是神秘。在仪式开始之前,没有人知道谁是下一代的唢呐王。所以,焦家班所有的弟子都是要参加这个仪式的,连他们的亲人都会四里八乡地赶来参加,因为谁都可能成为新一代的唢呐王。 师傅开腔了:“我这几年收了不少徒弟,大大小小的,没给吹唢呐的丢人。”顿了顿,师傅接着说:“我们吹唢呐的,好算歹算也是一门匠活,既然是匠活,就得有把这个活传下去的责任,所以,我今天找的这个人,不是看他的唢呐吹得多好,而是他有没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师傅拿出一个黑绸布袋子,小心翼翼的从里面抽出来一支唢呐。远远的我就感觉到了这支唢呐该有些年龄了,铜碗虽然亮得耀眼,却薄如蝉翼,杆子是老黄木的,唢呐的杆子一般就是白木,能用这样色泽的老黄木制成的唢呐,足见它的名贵。 “这支唢呐是我的师傅给我的,它已经有五六代人用过了,这支唢呐只能吹奏一个曲子,这个曲子就是《百鸟朝凤》。现在我把它传下去,我也希望我们无双镇的唢呐匠能把它世世代代的传下去。”师傅举着唢呐说。 院子里一点声音都没有,我只听见我的师弟蓝玉的喘息声,所有的眼睛都盯着师傅手里的那支唢呐。我既紧张又期待,侧目看了看我的师弟蓝玉,他紧缩着脖子,脑袋花骨朵似的。慢慢地,他的脖子被拉长了,成了一朵盛开的鲜花,花朵儿正期待着雨露的降临,焦虑、渴望在稚嫩的花瓣间涌动着。蓦然,盛开的鲜花枯萎了。几乎就在一眨眼间,正准备迎风怒放的花儿无声地凋谢了,花瓣起来了一层死灰,花杆儿也挫短了半截。这朵刚才还生机蓬勃的花儿,转眼间铺满了绝望的颜色。 这时候我的父亲,水庄的游本盛在旁边喊我:“你呆了,师傅叫你呢!” 焦家班的传声仪式结束后,蓝玉很是难过。我知道师傅传我《百鸟朝凤》是因为我老实,不传给蓝玉是觉得蓝玉花花肠子多。其实师傅是不对的,蓝玉天分比我好,他确实是比我精灵了一些,可人精灵点有什么不好的呢? 蓝玉走了,背着一个包袱,狠狠的转了一个身,留给我一个瘦削的背影。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傅交给蓝玉一支较短的唢呐后,几经挑选却最终没有给“我”唢呐,“我”因此感到十分沮丧,并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B. 在偷听到父亲 谈话以后,“我”的学习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于是“我”本着为父争光、不负所望的心态重回土庄。 C. 蓝玉天分比“我”好,但是师傅却没有将《百鸟朝凤》传给他,导致蓝玉最终离开,对此“我”是感到惋惜和愧疚的。 D. 《百鸟朝凤》“一代弟子只传一人”,既凸显了它的稀有和珍贵,也暗示了它会因传承人的匮乏而走向衰落。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师傅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外冷内热的唢呐艺人形象,他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B. 老庄叔回忆《百鸟朝凤》,以及众人对《百鸟朝凤》的期待等情节,侧面描写了《百鸟朝凤》独特的艺术魅力。 C. 作者用“花”的比喻来描写传声仪式现场蓝玉等待结果时的状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从渴望到失望的过程。 D. 《百鸟朝凤》是传统文化和传统权力的象征。它既是唢呐艺人得到真传的象征,也是唢呐班主的象征。 8. 师傅在传声仪式上说:“我今天找的这个人,不是看他的唢呐吹得多好,而是他有没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分析。 9.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①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三》) 材料三: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节选自《左传》) 【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又击之B秦C莫不愠D晋E莫不怠F斗士G是故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乞籴于秦”中的“于”与“而青于蓝”(《劝学》)中的“于”字的含义不同。 B. “晋其可以逆天乎”与“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两句中“其”用法不同。 C. “孰利”与“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孰”含义相同。 D. “耻大国之士于中原”与“而耻学于师”(《师说》)两句中“耻”的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国发生饥荒求助于秦国,邳豹建议派军队攻打晋国。秦缪公没有听取他 建议,将粮食卖给了晋国,帮助晋国渡过了危机。 B. 秦国发生饥荒,晋惠公却趁机攻打秦国。晋惠公派韩简探视秦军情况,在明知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坚持派兵出击,最终失败被擒。 C. 公子絷主张杀死晋惠公,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秦缪公没有采纳,而是放惠公回国,让他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 D. 当晋国再次发生饥荒时,秦缪公不计前嫌送给晋国粮食。并开始在黄河以东征收赋税,设置管理,为秦国争取到了较长的发展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
展开余下试题(2)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 14. 在三则材料中,秦国三次施恩于晋国,你认为秦缪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请进行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下第归省 殷遥〔唐〕 君此卜行日,高堂应梦归。 莫将和氏泪①,滴著老莱衣②。 岳雨连河细,田禽出麦飞。 到家调膳后,吟好送斜晖。 【注】①和氏泪:楚人卞和献玉于厉王和武王,玉工皆曰石也。以诳欺罪,被刖去两足。②老莱衣:老莱子至孝,以彩衣娱亲。 15. 下列对这首诗 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点明了诗歌写作的背景,诗人为科举考试失败后即将回家探望父母的友人送行。 B. 首联第一句借一个“卜”字写出了友人落第归家时忐忑不安的心理状态,呼应标题。 C. 颈联着意写送别时眼前山雨连绵、禽鸟纷飞 自然景色,环境凄凉喧扰,情感悲戚。 D. 全诗围绕送友人归家及畅想友人归家后生活来书写,蕴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拳拳之心。 16. 请围绕全诗,简要赏析诗人劝慰友人的情感脉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通过洒酒酬月来寄托自己的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小华想找一句古代名句来激励自己广泛学习,时刻自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同桌认为《劝学》中的“______,______”两句就很合适。 (3)《声声慢》(寻寻觅觅)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李清照独坐窗前的场景,展现出其百无聊赖的心情、无所依傍的境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触目皆石,且风情万种。这里的石头皆是这世上 ① 的个体,它们或纤,或丰,或行,或卧,或奔,或舞……这些若有生命的石头,它们不工不琢,在没有光影的万古长夜里何其寂寥又何其自在。置身于这 ② 的石与水的世界,用目光摩挲着这些亿万年的水滴与石头,一时分不清是幻象、梦境,还是现实。流水在几步开外静默无声。明黄灯光中,石头们具有透明的质感,反射出柔和的光。伸手轻抚石壁,圆润、细腻、冰凉。这些质地密实的石头内部似乎是轻盈空灵的,密布着无数细微的脉络,如海绵般缓缓将水吸纳,水也如血液在石头的体内循环涌动。鼻尖凑近,湿润的水腥气,如石头的呼吸。 仅仅是石头,就足以让人震撼到难移脚步了。陪同的朋友催促我前行,他说,双河洞里瀑布、溶洞、峡谷, ③ ;山奇、水灵、谷美,处处成景。双河洞那么长,我们才刚迈进门而已。谁能想到呢?山谷之下,大地深处,竟藏着如此瑰丽壮观的山河。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 成语。 19.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新一期“科学”流言榜揭晓,让我们来看看又有哪些流行的健康谣言被击中粉碎。 “饭后活动容易导致胃下垂”可以说是一个常见的流言,其“理论依据”是刚吃饱时的胃就像灌了水的气球,如果此时跑跳运动,___①___,引发胃下垂。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我们的内脏依附着肌肉,连接了很多韧带、筋膜等等,被“兜”在它应该待的地方。虽然它能活动一二,但很难发生剧烈的移动。而胃下垂则是因为这套“悬挂系统”出了问题造成的,比如膈肌悬吊力不足,支持的韧带功能减退、松弛,腹内压下降,胃张力低下,腹肌松弛。长期劳累用脑过度、胃肠蠕动亢进、膈肌位置下降等均可以导致胃下垂。长期进食少或者暴饮暴食也会增加胃下垂的风险。但这些因素往往都是日积月累导致,___②___。 冬季呼吸道传染病高发,伴随着阵阵咳嗽而来的是各种健康误区。有人认为甲流和乙流都是流感,所以得过甲型流感后,___③___。其实不然,甲流和乙流是流感的两种不同亚型,不具备交叉免疫机制。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无法提供对乙型流感感染的有效防护,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在感染过甲型流感后,如果患者体质相对弱,仍然可能感染乙型流感。所以没有感染过流感病毒的可以抓紧时机接种流感疫苗。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下列选项中双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理论依据”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尤其是在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上。 B. 曹雪芹之大痛深悲,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 C. 周人对前代之舞“分乐而序之”,根据祭祀对象适配不同乐舞来巩固阶级。 D. 蟋蟀的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也就是他们的“发音镜”。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2023年,高校毕业生研究生人数首超本科生,出现本研倒挂现象……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就业难”一直被认为是“考研热、读研热”的主要原因。 ——叶玉婷《逃避式考研渐热:留恋校园?恐惧社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