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5  2025-07-2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度鄞州中学高一上语文期中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①仕,决以蓍②,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③,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④,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⑤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⑥,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注】①筮(shì):占卜。②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③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④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⑤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雌性的犀牛。⑥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我识君A真相B乃C青兕D也E力能杀人F幸G勿杀我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 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以……为师,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中的“师”含义相同。
B. 下,居人之下,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中的“下”用法相同,均为动词。
C. 绍兴,宋高宗年号。年号纪年、干支纪年都是我国古代纪年的方法,“壬戌之秋”采用的就是干支纪年。
D. 出,离京为官,外放,外迁。与“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中的“出”含义不同。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义端不甘位居耿京之下,在一个晚上窃取耿京的大印叛逃金国,辛弃疾奉命追逃,不顾义端的求饶,杀了义端,得到了耿京的赞许。
B. 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召见嘉奖了他,任命耿京为节度使,他为掌书记,不知道这时耿京已被张安国、邵进杀害。
C. 干道六年,虞允文执掌国政,宋孝宗也锐意恢复中原,辛弃疾趁机谈论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观点劲直,不迎合皇帝的心意。


浏览完整试题D. 辛弃疾担任滁州知府期间,因滁州遭遇战火,村落破败,辛弃疾采取了宽减赋税、招回流民、教练民兵、屯垦军队等一系列措施。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
5.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廉颇自况,感叹自己壮志难酬。其“壮志难酬”在材料中有何体现?请简要分析。
【答案】1. BEF 2. D 3. A
4. (1)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
(2)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
5. (1)辛弃疾在朝廷谈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力图恢复中原,不被宋孝宗采纳。
(2)辛弃疾写详细的政论文献给朝廷,建议北伐收复失地,而朝廷却与金讲和,建议不能实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然而)幸运的是你不会杀我。
“我识君真相”是主谓宾结构,“我”是主语,“识”是谓语,“君真相”是宾语,中间不宜断开,应在“相”后断开,所以选B;
“乃青兕也”是判断句,承前省略主语“相”,“乃”是谓语,“青兕”是宾语,中间不宜断开,应在“也”后断开,所以选E;
“力能杀人”是主谓宾结构,“力”是主语,“杀”是谓语,“人”是宾语,中间不宜断开,应在“人”后断开,所以选F。
故选BEF。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 正确。师,都是意动用法,“以……为师”。句意: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B. 正确。下,名词作动词,居人之下。/名词作动词,攻下。句意: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
C. 正确。
D.“含义不同”错。出,意思都是“离京为官,外放,外迁”。句意:出任滁州知府。/我从京城外调出来江州作官已经两年了,悠闲安逸。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辛弃疾奉命追逃”错。原文“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可看出是辛弃疾主动请求追逃义端。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缘”,因;“期”,想;“何以”,宾语前置,“以何”,拿什么。
(2)“于”,给;“言”,论述;“要害”,利害;“备”,详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喻,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悲愤之情。
辛弃疾的“壮志难酬”体现在:
结合“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可看出,辛弃疾在朝廷谈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力图恢复中原,不被宋孝宗采纳。
结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可看出,辛弃疾写详细的政论文献给朝廷,建议北伐收复失地,而朝廷却与金讲和,建议不能实行。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将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为期,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马上行动抓住了他。义端(用计)道:“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然而)幸运的是你不会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斩其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是壮士。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检判。当时他二十三岁。
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辛弃疾。(孝宗)召见,改任仓部郎官,做江西提点刑狱。(因为)铲平大盗赖文政有功,加官秘阁修撰。(后)调任京西转运判官,做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展开余下试题添字采桑子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注】①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于南方。②霖霪:指雨点绵绵不断,滴滴嗒嗒不停。③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④北人:北宋灭亡,词人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6.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
A. 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迭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悄长的效果,而且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
B. 词人借写芭蕉来抒发愁情,整首词写芭蕉,由听觉形象进而转化到视觉形象,一步步将愁引向深处。
C. 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幽情。芭蕉有余情,自然是词人有余情,词人将自己的情注入芭蕉的形象之中,创造出情景相生的艺术境界。
D. 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静寂的雨夜,词人转转难眠,听窗外苦雨,绵长的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更重更深。
7. 词人为什么会“不惯听”“点滴霖霪”声?从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试做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山河沦丧,词人从北方被迫流落江南,“不惯听”“点滴霖霪”声,既是因为水土气候上难以适应而不惯,更是因为飘零异乡凄苦孤独而不惯;从中抒发了作者的飘零沦丧之感和深沉浓重的思国怀乡之情。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B.“由听觉形象进而转化到视觉形象”错。由芭蕉叶展心写到雨打芭蕉的声音,应是“由视觉形象进而转化到听觉形象”。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这首词作于词人南渡以后。上阕咏物,从视觉入手,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永结、郁郁寡欢的心情和意绪。下阕从听觉入手,写夜雨打在芭蕉上,声声入耳,使本来就辗转不眠的词人更加愁伤。
结合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及注释内容分析“不惯听”“点滴霖霪”声的原因:“雨”本身会引起词人的伤感情绪,“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因为水土气候上难以适应而不惯,更是因为飘零异乡凄苦孤独而不惯,抒发山河沦丧,国破家亡后,难言的伤痛以及思念故国、故乡的深情。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蒸馒头争口气。”面对美国强势的芯片制裁,华为化压力为动力,披荆斩棘,突破封锁,研制出“中国芯”,突破了“卡脖子”困境,华为Mate60系列成为媒体及网友纷纷点赞的“争气机”。
“退一步海阔天空。”杨绛先生曾翻译兰德的诗曰:“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用华为突破美国强势制裁,研制出“中国芯”的事例,借媒体和网友之口点出关键词“争气”;材料第二段用杨绛先生翻译兰德的诗点出关键词“不争”。由此可知,本次写作的关键词是“争”与“不争”。综合来看,两段的“争”的内涵不同,前者强调面对压力,要有一种不畏强势的竞争意识;后者强调的是面对个人得失要淡定得失,理性处理好名利得失的关系。
考生可以从“争”的角度做如下思考:
如争的意义。现实生活中,争不可避免,无所不在,若我们消极懈怠,不思进取,必将被时代抛弃。争对个人的意义:争源于压力,产生动力,争对个人的成长起到激励鞭策作用,让人不再懈怠;争能让我们更加努力拼搏进步;争使人更勇敢;争能增强人的自信心;争激发个人潜力。争对社会家国的意义:争使大家各呈奇技,各出精品,给各行各业带来活力,让国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只有敢于争,直面争,在争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也可以从“不争”的角度思考:
不争是一种态度。不争的背后是一种自在,一种坦然,是懂得生活真谛之后毅然决然的放下与洒脱。“不争”是万千阅历后的看破,饱经沧桑后的睿智,无数沉浮后的淡泊。不争是一种转向,由外在转向内在,由关注金钱名利转向精神心灵。不争还是一种清醒,一种达观,一种自信,是内心的不执不迷、不贪不念。
材料中的“争”与“不争”是两个不同思想维度下的论题,二者均有坚实的理论根基,各有其理性,当然其合理性也有前提条件。就主流价值观来说,对功业和道德的“争”是必要的,是实现自我价值和“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不争”也是处理与内心关系时的高明智慧,是提升精神境界、安放灵魂的一种选择。但从现实世风来看,在“内卷”日甚,倦怠和焦虑令人疲惫不堪,“躺平”成为一些人的选择的社会背景下,依然应该坚持积极的“争”,这是当前个人和社会走出发展困境的不二法门。
当然也可以辩证看待“争与不争”。如争什么,不争什么;如该争则争,该不争则不争;如要把握争与不争的度;争与不争是一种智慧。当然考生可以选取其中任何一种角度来写作,但如将二者结合起来,则更能体现思辨色彩。
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概述材料引出“争”与“不争”的话题,并进一步明确观点,如“唯有以不争之心去行争之事,方可了悟生命的真谛”;接着要廓清概念,分析“争”与“不争”的关系;然后围绕“有所争,有所不争,怀瑾握瑜,濯缨沧浪”“有所争,有所不争,明辨心灵,洞悉坐标”两个方面具体阐释如何去做,可以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进行说理;最后总结全文,“临大义而争,于小利而不争,做有意义的事,方可于海海人生之中寻一线曙光,于山山而川之中,登顶最高的山峰”。
立意:
1.争是智勇,不争是淡泊。
2.力争于大义,不争于小利。
3.不争为帆争为桨,稳渡琼田三万顷。
4.争与不争,进退有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在读者心目中之所以获有那么普遍的荣誉,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语言方面的成就,则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种语言更深的基础,则是唐人的现实生活。唐代从分裂中获得统一,又摆脱了六朝门阀势力的残余,使得唐帝国走上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一种生活的信念、高瞻远瞩的气概、青春的旋律、少年人的精神,朝气蓬勃地展现在眼前。所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种丰富而健康的生活气息,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
语言的诗化,正如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语法,一是它的词汇。以前者为基础的如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的可以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使得语句更精炼、更自然、更解放;而后者则是它的丰富的词汇。这些词汇是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一个诗人写一首诗,很少同时都由他自己来创造诗的形式、诗的语法、诗的词汇等,而是基于前人以及他自己在这方面所累积的无数成果而创作的。
所谓诗的词汇,并非在生活的词汇之外另外有什么词汇。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诗品》说“‘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些话至少说明了最平常的真理。而诗坛的普遍繁荣,正是要建立在这最平常的真理之上的,可是一般生活语言中的词汇怎样能成为富于诗意的词汇呢?这仍然是与实际生活分不开的。


展开余下试题中国封建社会从汉帝国发展到唐帝国,生活内容五百年来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只是更成熟地走向封建社会所能达到的高峰而已。在这样长年累月的生活中,累积了生活经验,也累积了生活感受,仿佛一个住了几十年而没有剧烈变化的家乡,其中一木一石,都能唤起生活中的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个“月”、这个“关”、这个“山”,从秦汉一直到唐代,其中累积了多少人的生活史,它们所能唤起的生活感受的深度与广度,有多么普遍的意义!正是这样,这首诗才能如此形象地典型地被歌唱出来。且不说一首完整的诗,就仅仅“关”“山”“月”三个字连在一起,也会产生相当形象的联想。这难道不是唐人普遍的感受吗?
至如“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个“柳”又是何等地为生活所熟悉。然而诗化的过程也不单纯是生活的熟悉,正如上层建筑与基础的关系一样,一个民族心理和特征的形成,虽决定于它的生活,也渊源于它的文化传统。从《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古诗十九首》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柳”的形象开始是偶然地而非很普遍地在诗中出现。然而“柳”已经与“春天”、与“游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逐步深入人的情感世界。《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陶渊明则自称为五柳先生,王恭则被人称道为“濯濯如春月柳”。而“柳”在诗中大量的出现,则仍要到北朝《折杨柳》歌辞出现之后。接着隋、唐进入了统一,随着春风得意的时代,随着游子以至边塞的生活,“柳”就成了生活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联想,它是生活也是诗的语言。直到今天我们还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生活谚语。如果说这也可以算是广义的民族形式,我们所能学习的就更多了。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寒雨连江夜入吴”“鸬鹚山头微雨晴”,一直到“清明时节雨纷纷”“江雨霏霏江草齐”,这个“雨”也不过就是普通的雨,然而到了诗歌语言中它又逐渐成为多么富于联想的一个词,而它的丰富性、普遍性,也是直到唐代才更为突出的。所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关”“山”“月”,这里的“雨”“柳”“酒”“关”这些词语的出现,也就无怪乎它之成为最富于感染力的赠别诗了。而“客舍”的旅人之情,“青青”的欣欣生意,与那最后二句的巧妙构思,交织成阳关三叠的歌唱。而从此“渭城”也就被赋予了鲜明的诗意,所谓:“僧寻野渡归吴岳,雁带斜阳入渭城。”
这样诗与生活的反复交织充实着、丰富着诗的词汇,唐代诗人们以豪迈的生活信念、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吸取着、创造着这些词语,这就使诗歌的语言步入更为鲜活广阔的天地。
(摘编自林庚《唐诗的语言》)
9.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是唐诗在读者心中获得普遍荣誉的重要原因。
B.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反映了当时丰富健康的生活,这种生活本身就是诗。
C. 随着唐代语法的发展,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的省略等都体现并促进了诗歌语言的诗化。
D.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虽不是严格的诗句格式,但说明“柳”仍然贴近我们的生活经验。
1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朝时期,社会从分裂中获得统一,走上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精神气质如少年般健康、昂扬。
B. 作者赞同《诗品》的分析,认为有诗意的词汇往往既要借鉴经史典故,又取材于现实生活。
C. 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累积经验和感受,唐人读到“关”“山”“月”便能唤起丰富形象的联想。
D. 唐诗与生活的不断交织丰富着诗的词汇,诗人们不断吸取和创造这些词汇,使唐诗语言广阔鲜活。
11.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C.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D.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12. 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烛》用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为题记,沿用了“蜡炬”这一古典意象的内涵,并且每节以“红烛啊”开头,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气氛。
B. 《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化用典故,诗人将自己与周公进行对比,抒发了功业未就的失落之情,并表达要振奋精神、一统天下的决心。
C.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梦境中仙府日月高照、楼台辉煌、老虎弹瑟、鸾鸟驾车……想象奇特,变幻莫测,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D. 《登高》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尾联写出了因自己生活多艰、志业无成而生出的无尽怨恨,读来慷慨悲凉。
13. 杜甫的《登高》体现了唐诗语言高度诗化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9. B 10. B
11. A 12. C
13. 唐诗语言高度诗化体现在语法成熟和词汇丰富两个方面。语法:《登高》是对仗工整的七言律诗;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词汇:“风、天、猿、渚、沙、鸟”等词汇贴近生活,为人熟知;运用这些典型意象,融入诗人情感,营造了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唐诗语言的诗化特征,强调其来源于生活的日常语言与历史积淀。作者分析了唐诗语言的独特魅力,指出唐代社会统一、精神昂扬为诗歌提供了背景滋养,使诗中词汇如“柳”“雨”等充满诗意联想。文中提及《诗品》的观点,肯定了实际生活与诗歌表达的紧密关联,并通过具体诗句阐释语言与生活的交织,强调唐诗词汇丰富且诗化的过程,揭示出唐代诗歌语言的鲜活与广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这种生活本身就是诗”错,原文“所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种丰富而健康的生活气息,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是说“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认为有诗意的词汇往往既要借鉴经史典故”错误。由原文第四段“并非在生活的词汇外另外有什么词汇。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可是一般生活语言中的词汇怎样能成为富于诗意的词汇呢?这仍然是与实际生活分不开的”可知,作者认为诗意的词汇是从事物本身得来的,与现实生活分不开。以及《诗品》中的“羌无故实”(不借鉴典故)“讵出经史”(难道出自经史典籍吗?)“多非补假”(不借鉴典故)“皆由直寻”(都是耳闻目见直接由感观得到的)等句,说明词汇不是借鉴经史典故,而是直接得来的。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四段主要观点是:诗的词汇,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
A.描写的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所闻之声,符合第四段观点。
B.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这些都不是生活当中的事物,不适合作论据。
C.天鸡:出自神话故事,是运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宁波”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