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鄞州中学高一上语文期中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①仕,决以蓍②,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③,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④,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⑤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⑥,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注】①筮(shì):占卜。②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③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④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⑤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雌性的犀牛。⑥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我识君A真相B乃C青兕D也E力能杀人F幸G勿杀我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 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以……为师,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中的“师”含义相同。 B. 下,居人之下,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中的“下”用法相同,均为动词。 C. 绍兴,宋高宗年号。年号纪年、干支纪年都是我国古代纪年的方法,“壬戌之秋”采用的就是干支纪年。 D. 出,离京为官,外放,外迁。与“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中的“出”含义不同。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义端不甘位居耿京之下,在一个晚上窃取耿京的大印叛逃金国,辛弃疾奉命追逃,不顾义端的求饶,杀了义端,得到了耿京的赞许。 B. 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召见嘉奖了他,任命耿京为节度使,他为掌书记,不知道这时耿京已被张安国、邵进杀害。 C. 干道六年,虞允文执掌国政,宋孝宗也锐意恢复中原,辛弃疾趁机谈论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观点劲直,不迎合皇帝的心意。
展开余下试题中国封建社会从汉帝国发展到唐帝国,生活内容五百年来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只是更成熟地走向封建社会所能达到的高峰而已。在这样长年累月的生活中,累积了生活经验,也累积了生活感受,仿佛一个住了几十年而没有剧烈变化的家乡,其中一木一石,都能唤起生活中的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个“月”、这个“关”、这个“山”,从秦汉一直到唐代,其中累积了多少人的生活史,它们所能唤起的生活感受的深度与广度,有多么普遍的意义!正是这样,这首诗才能如此形象地典型地被歌唱出来。且不说一首完整的诗,就仅仅“关”“山”“月”三个字连在一起,也会产生相当形象的联想。这难道不是唐人普遍的感受吗? 至如“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个“柳”又是何等地为生活所熟悉。然而诗化的过程也不单纯是生活的熟悉,正如上层建筑与基础的关系一样,一个民族心理和特征的形成,虽决定于它的生活,也渊源于它的文化传统。从《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古诗十九首》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柳”的形象开始是偶然地而非很普遍地在诗中出现。然而“柳”已经与“春天”、与“游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逐步深入人的情感世界。《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陶渊明则自称为五柳先生,王恭则被人称道为“濯濯如春月柳”。而“柳”在诗中大量的出现,则仍要到北朝《折杨柳》歌辞出现之后。接着隋、唐进入了统一,随着春风得意的时代,随着游子以至边塞的生活,“柳”就成了生活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联想,它是生活也是诗的语言。直到今天我们还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生活谚语。如果说这也可以算是广义的民族形式,我们所能学习的就更多了。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寒雨连江夜入吴”“鸬鹚山头微雨晴”,一直到“清明时节雨纷纷”“江雨霏霏江草齐”,这个“雨”也不过就是普通的雨,然而到了诗歌语言中它又逐渐成为多么富于联想的一个词,而它的丰富性、普遍性,也是直到唐代才更为突出的。所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关”“山”“月”,这里的“雨”“柳”“酒”“关”这些词语的出现,也就无怪乎它之成为最富于感染力的赠别诗了。而“客舍”的旅人之情,“青青”的欣欣生意,与那最后二句的巧妙构思,交织成阳关三叠的歌唱。而从此“渭城”也就被赋予了鲜明的诗意,所谓:“僧寻野渡归吴岳,雁带斜阳入渭城。” 这样诗与生活的反复交织充实着、丰富着诗的词汇,唐代诗人们以豪迈的生活信念、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吸取着、创造着这些词语,这就使诗歌的语言步入更为鲜活广阔的天地。 (摘编自林庚《唐诗的语言》) 9.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是唐诗在读者心中获得普遍荣誉的重要原因。 B.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反映了当时丰富健康的生活,这种生活本身就是诗。 C. 随着唐代语法的发展,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的省略等都体现并促进了诗歌语言的诗化。 D.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虽不是严格的诗句格式,但说明“柳”仍然贴近我们的生活经验。 1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朝时期,社会从分裂中获得统一,走上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精神气质如少年般健康、昂扬。 B. 作者赞同《诗品》的分析,认为有诗意的词汇往往既要借鉴经史典故,又取材于现实生活。 C. 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累积经验和感受,唐人读到“关”“山”“月”便能唤起丰富形象的联想。 D. 唐诗与生活的不断交织丰富着诗的词汇,诗人们不断吸取和创造这些词汇,使唐诗语言广阔鲜活。 11.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C.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D.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12. 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烛》用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为题记,沿用了“蜡炬”这一古典意象的内涵,并且每节以“红烛啊”开头,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气氛。 B. 《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化用典故,诗人将自己与周公进行对比,抒发了功业未就的失落之情,并表达要振奋精神、一统天下的决心。 C.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梦境中仙府日月高照、楼台辉煌、老虎弹瑟、鸾鸟驾车……想象奇特,变幻莫测,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D. 《登高》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尾联写出了因自己生活多艰、志业无成而生出的无尽怨恨,读来慷慨悲凉。 13. 杜甫的《登高》体现了唐诗语言高度诗化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9. B 10. B 11. A 12. C 13. 唐诗语言高度诗化体现在语法成熟和词汇丰富两个方面。语法:《登高》是对仗工整的七言律诗;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词汇:“风、天、猿、渚、沙、鸟”等词汇贴近生活,为人熟知;运用这些典型意象,融入诗人情感,营造了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唐诗语言的诗化特征,强调其来源于生活的日常语言与历史积淀。作者分析了唐诗语言的独特魅力,指出唐代社会统一、精神昂扬为诗歌提供了背景滋养,使诗中词汇如“柳”“雨”等充满诗意联想。文中提及《诗品》的观点,肯定了实际生活与诗歌表达的紧密关联,并通过具体诗句阐释语言与生活的交织,强调唐诗词汇丰富且诗化的过程,揭示出唐代诗歌语言的鲜活与广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这种生活本身就是诗”错,原文“所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种丰富而健康的生活气息,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是说“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认为有诗意的词汇往往既要借鉴经史典故”错误。由原文第四段“并非在生活的词汇外另外有什么词汇。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可是一般生活语言中的词汇怎样能成为富于诗意的词汇呢?这仍然是与实际生活分不开的”可知,作者认为诗意的词汇是从事物本身得来的,与现实生活分不开。以及《诗品》中的“羌无故实”(不借鉴典故)“讵出经史”(难道出自经史典籍吗?)“多非补假”(不借鉴典故)“皆由直寻”(都是耳闻目见直接由感观得到的)等句,说明词汇不是借鉴经史典故,而是直接得来的。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四段主要观点是:诗的词汇,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 A.描写的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所闻之声,符合第四段观点。 B.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这些都不是生活当中的事物,不适合作论据。 C.天鸡:出自神话故事,是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