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摘编自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是“五四”时期散文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的根本区别。 B. “大品”散文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重在表现作者对生命、民族等大命题的理性思辨。 C. 台湾当代散文上承中国传统散文,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 台湾当代散文大多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抒写对现实人生的感悟见解,饱含诗情和哲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散文没有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便不会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重新获得无限生机。 B. 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小说和诗歌的热闹,散文发展则偏于沉稳平静,时代变化和散文家的观念影响着散文的变化。 C. 我们并不能说九十年代之后“大品”散文的艺术成就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 D. 台湾当代散文是中华民族文学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讲,它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3. 根据材料内容,推断下面散文作品属于“大品”散文的是( ) A. 冰心《荷叶•母亲》描述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从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借物喻人,篇幅短小,情感细腻。 B. 周作人《乌篷船》详尽介绍了故乡绍兴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乌篷船,他用平和淡雅的格调,紧扣乌篷船的典型特征加以描画,表达了闲适恬淡的心情。 C. 余秋雨《黄州突围》极力刻画了苏东坡这一中国文化史上最有吸引力的人格典范,借以表现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普遍遭遇,以及苏轼文化人格的形成。 D. 郁达夫《故都的秋》描写故都北平的秋天,抓住富有特点的景物,细腻刻画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文中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留恋和热爱。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 【答案】1 D 2. A 3. C 4. ①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先以文学现象对比开篇,总提观点,然后从两方面阐述散文发展变化的特点,最后总结散文发生变化的原因; ②论证条分缕析,善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5. ①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拓展了散文创作空间。 ②散文逐渐撤离文坛中心地位,由“载道”向“言志”转型,重获生机,更加自由活跃、洒脱自然。 ③“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影响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家的创作,两岸当代散文在“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基础上延伸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根本区别”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最明显的特征”,不是“根本区别”,曲解文意。 B.“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错误,材料二可知,“大品”的散文取代了“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不代表“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 C.“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错误,材料三说的是“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如果……便不会”过于绝对,由材料一的二三四段可知,“散文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重新获得无限生机”与散文“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 材料二第二段提到“大品”的特点,“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小品”的特点,“‘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 A.由“篇幅短小,情感细腻”可知,此文以“以小为美”,属于“小品”。 B.由“他用平和淡雅的格调,紧扣乌篷船的典型特征加以描画,表达了闲适恬淡的心情”可知,此文以抒情见长,表达诗人个人的情感,属于“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