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  2025-07-2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兰州一中2024-2025-1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语文
命题教师:李占祥 审题教师:蒋雨珊
说明:
本试卷分第Ι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以及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浏览完整试题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摘编自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是“五四”时期散文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的根本区别。
B. “大品”散文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重在表现作者对生命、民族等大命题的理性思辨。
C. 台湾当代散文上承中国传统散文,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 台湾当代散文大多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抒写对现实人生的感悟见解,饱含诗情和哲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散文没有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便不会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重新获得无限生机。
B. 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小说和诗歌的热闹,散文发展则偏于沉稳平静,时代变化和散文家的观念影响着散文的变化。
C. 我们并不能说九十年代之后“大品”散文的艺术成就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
D. 台湾当代散文是中华民族文学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讲,它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3. 根据材料内容,推断下面散文作品属于“大品”散文的是( )
A. 冰心《荷叶•母亲》描述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从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借物喻人,篇幅短小,情感细腻。
B. 周作人《乌篷船》详尽介绍了故乡绍兴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乌篷船,他用平和淡雅的格调,紧扣乌篷船的典型特征加以描画,表达了闲适恬淡的心情。
C. 余秋雨《黄州突围》极力刻画了苏东坡这一中国文化史上最有吸引力的人格典范,借以表现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普遍遭遇,以及苏轼文化人格的形成。
D. 郁达夫《故都的秋》描写故都北平的秋天,抓住富有特点的景物,细腻刻画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文中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留恋和热爱。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
【答案】1 D 2. A 3. C
4. ①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先以文学现象对比开篇,总提观点,然后从两方面阐述散文发展变化的特点,最后总结散文发生变化的原因;
②论证条分缕析,善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5. ①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拓展了散文创作空间。
②散文逐渐撤离文坛中心地位,由“载道”向“言志”转型,重获生机,更加自由活跃、洒脱自然。
③“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影响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家的创作,两岸当代散文在“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基础上延伸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根本区别”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最明显的特征”,不是“根本区别”,曲解文意。
B.“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错误,材料二可知,“大品”的散文取代了“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不代表“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
C.“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错误,材料三说的是“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如果……便不会”过于绝对,由材料一的二三四段可知,“散文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重新获得无限生机”与散文“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
材料二第二段提到“大品”的特点,“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小品”的特点,“‘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
A.由“篇幅短小,情感细腻”可知,此文以“以小为美”,属于“小品”。
B.由“他用平和淡雅的格调,紧扣乌篷船的典型特征加以描画,表达了闲适恬淡的心情”可知,此文以抒情见长,表达诗人个人的情感,属于“小品”。


展开余下试题C.由“苏东坡这一中国文化史上最有吸引力的人格典范,……苏轼文化人格的形成”可知,此文则从“文化”这一大命题展开理性思考,属于“大品”。
D.由“细腻刻画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文中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留恋和热爱”可知,此文“以抒情、文采取胜”,属于“小品”。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从开篇方式来看,第一段先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这是将文学现象中的散文创作和小说诗歌创作进行对比,进而提出观点“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材料二共四段文字,由第一段“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可知,第一段提出论点,指出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散文创作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的发展状况,这是第一部分;由第二段“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和第三段“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可知,第二段和第三段从散文发展的两个特点来加以分析;由第四段“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可知,最后一段进行总结,指出改革开放后散文变化的原因。综上可知,第一段先提出问题,第二、三两段分析问题,最后一段加以总结,是总分总的结构。
从论证方法角度来看,如第二段和第三段列举众多作家的作品,这是举例论证;如第一段将诗歌、小说和散文创作进行对比,如第二段将“大品”和“小品”进行对比,这是对比论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知,“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大大拓展了散文的创作空间。
由原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可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张的推动下,散文逐渐撤离出文坛的中心地位,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现代散文由“载道”转为“言志”,变得更加自由活跃、洒脱自然。
由原文“‘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文’。20世纪60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代”可知,“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对新中国成立后大批散文家产生了重要影响。由原文“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可知,“五四”新文化散文传统,在台湾当代散文中得以承续和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生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 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杆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 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像使然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 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地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从东关头转湾,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 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 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删减)
【材料二】
我们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当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
在茶店里吃了一盘豆腐干丝,两个烧饼之后,以歪歪的脚步踅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就懒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好郁蒸的江南,傍晚仍是热的。“快开船罢!”桨声响了。
小的灯舫初次在河中荡漾,于我,情景是颇朦胧,滋味是怪羞涩的。我要错认它作七里的山塘;可是,河房里明窗洞启,映着玲珑入画的曲栏杆,顿然省得身在何处了。佩弦呢,他已是重来,很应当消释一些迷惘的。但看他太频繁地摇着我的黑纸扇。胖子是这个样怯热的吗?


展开余下试题在利涉桥边买了一匣烟,荡过东关头,渐荡出大中桥了。船儿悄悄地穿出连环着的三个壮阔的涵洞,青溪夏夜的韶华已如巨幅的画豁然而抖落。哦,凄厉而繁的弦索,颤岔而涩的歌喉,杂着吓哈的笑语声,劈拍的竹牌响,更能把诸楼船上的华灯彩绘,显出火样的鲜明,火样的温煦了。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
既踏进所谓“六朝金粉气”的销金窝,谁不笑笑呢!今天的一晚,且默了滔滔的言说,且舒了恻恻的情怀,暂且学着,姑且学着我们平时认为在醉里梦里的他们的憨痴笑语。看!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纸薄的心旌,我的,尽无休息地跟着它们飘荡,以致于怦怦而内热。这还好说什么的!如此说,诱惑是诚然有的,且于我已留下不易磨灭的印记。至于对榻的那一位先生,自认曾经一度摆脱了纠缠的他,其辨解又在何处?这实在非我所知。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删减)
6.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文中“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句中“因袭的言辞”指的是用别人的言辞,没有自己的情感。
B. 这两篇文章记叙的是朱自清和俞平伯于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皆以灯火为线索,移步换景,语言雅而不俗。
C. 俞平伯在文中写小船艰难前行,突出了秦淮河的热闹喧哗,很有生活实感,且有哲理意味,达到了情与思的有机交融。
D. “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可见泛舟秦淮河其实也是有历史和文化意蕴的。
7.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浓墨重彩描摹十里秦淮的夜景,倾心神往明末秦淮的艳迹,为的是追求梦境的慰藉,浓浓地抹上了作者本人的个性色彩。
B. 朱自清用细腻而隽永的笔触描写秦淮河夜景, 朦胧而真切,文字缠绵,蕴含眷恋悱恻的气息与《荷塘月色》中的意境颇为相似。
C. 两篇游记散文意蕴丰富,引人深思,两位作者畅游古老而又美丽的“秦淮河”,意在劝告世人要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及时行乐。
D. 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是有意排遣郁闷,藉此抚慰自己枯涩的灵魂,隐约地表现“五四”高潮之后,知识分子的郁闷惆怅。
8. 林非评价朱自清的散文,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9. 俞平伯在《秦淮恋》一书序言中写道:“我与佩弦兄的同题散文能流传至今,实在是借了秦淮河的魅力,并非我们确实有什么神奇的功力。”朱自清和俞平伯笔下的“秦淮河的魅力”有何相同与不同?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8. 句子中的景物描写,蕴藏着作者细腻的内心感受。
(1)通感:用“厚而不腻”来形容“秦淮河的水”,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碧阴阴”的视觉转化成味觉,突破了单一器官的局限性,表现出独特的内心审美感受。
(2)比喻:用“梦”和“梦的眼睛”比喻水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对水光朦胧迷离的情态的内心感受。
(3)展开联想:由眼前所见之景联想到“六朝金粉”,丰富散文意境,表现出作者内心由眼前风景感受到的厚重的历史感。
(4)融情入景:“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一句用“恬静”、“委婉”形容“柔波”,用“梦”做比喻,都使秦淮河别具一种人情美。
9. 相同之处:
(1)都着意描写了桨声灯影里朦胧优美的夜景:朱自清笔下秦淮河的船精致而独具情韵,夜幕下朦胧的烟霭,悠然的桨声,梦一般的水光,俞平伯笔下栏杆玲珑入画,楼船华灯彩绘,波心柔腻,河水微明,都极具朦胧美。
(2)都表现了历史文化与现实的交融:朱自清文中由桨声联想到《桃花扇》,《板桥杂记》明末秦淮河艳迹,由碧阴阴的水联想到六朝金粉,由桥砖和房子想象极盛时的繁华,俞平伯文中由眼前的热闹,暂时抛开平日的自己,学着“六朝金粉气”憨痴笑语,都写出了秦淮河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不同之处:
朱自清笔下的秦淮河桥砖坚美,但房屋破旧,烟熏遮蔽了当年的美丽,一片黑沉沉,这些描写把往昔的繁华和今朝的暗淡冷清对比,朦胧中充满感伤。俞平伯笔下的秦淮河乐声与笑语交织,灯火温煦,心旌飘荡,让人喜悦和陶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皆以灯火为线索”错。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作者与友人一起雇“七板子”游秦淮河写起,巧妙地以“桨声灯影”为行文线索,由利涉桥到大中桥外,自夕阳西下到素月依人,描写了完整的游踪,形成明显的时空顺序。同时,其中又贯串着作者的情感线索。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及时行乐”错。两篇文章的作者想借秦淮之游来滋润心灵的干枯,慰藉寂寞的灵魂。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要围绕“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即句子中的景物描写,蕴藏着作者细腻的内心感受来进行分析。
通感:“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运用了通感的手法,用“厚而不腻”来形容“秦淮河的水”,“碧阴阴”应是视觉到的,“不腻”应是味觉到的,作者把“碧阴阴”的视觉转化成“厚而不腻”的味觉,突破了单一器官的局限性,丰富了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了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让读者更好地体味到秦淮河水的特点,表现出独特的内心审美感受。
比喻:“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梦”和“梦的眼睛”来分别比喻“黯淡的水光”和“黯淡的水光”,给人丰富的想象,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对水光朦胧迷离的情态的内心感受。
展开联想:以“腻”形容“水”的用法,其实也是化用了唐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渭流涨腻,弃脂水也”一句,意为“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作者点化入咏,浑然无迹。由眼前所见之景联想到“六朝金粉”,丰富散文意境,表现出作者内心由眼前风景感受到的厚重的历史感。
融情入景:“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作者把此时自己的情感融入眼前的景色中,用“恬静”、“委婉”形容“柔波”,赋予“柔波”以人的情感,形象生动;“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用“梦”做比喻,唯美感人,使秦淮河别具一种人情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品味语言艺术的能力。
相同之处:
原文中朱自清说“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朱自清笔下秦淮河的船是精致的,别具一番情韵,夜幕下朦胧的烟霭,悠然的间歇的桨声,像梦一般的水光,一切都是那样的朦胧美好;俞平伯说“河房里明窗洞启,映着玲珑入画的曲栏杆,顿然省得身在何处了”“更能把诸楼船上的华灯彩绘,显出火样的鲜明,火样的温煦了”“看!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甘肃省兰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