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1 2025-07-24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学年第一学期段考二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革命诗词是指记录中国革命领导者的伟大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
B. 毛泽东诗词是革命诗词最杰出 代表,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 《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虽然歌颂的景物不同,但两首词存在内在联系。
D. 毛泽东诗词是高度凝练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 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 毛泽东对历史人物的评点,虽言辞简洁,但非常精辟,深刻地反映了毛泽东独特的历史观和鲜明的是非评判标准。
D. 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认同“焚书坑儒”的做法。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
A.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然不动。
B.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4. 材料二对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有何启发?请简要概括。
5. 下面这首词是毛泽东写于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反“围剿”胜利时期,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首词体现了革命诗词 哪些特点。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毛泽东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旅途风尘
彭荆风
天还没亮,地处云贵高原的某汽车小站就已经人声喧哗,很热闹了。
我们乘坐的那辆长途客车,昨晚已约定在今天七点钟开车,现在还只有六点,车厢里就坐满了人。
七点还差一刻,天就亮了。驾驶员试了试刹车,问道:“人都到齐了?”
“齐了,开车吧!”好几个声音像合唱队似的,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
“这里还有一个同志没有来呢!”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老大妈说道。
驾驶员不满意地扫了那几个说“齐了”的人一眼,大声说道:“旅客们,请再查对一下人数,不要丢下了人!”
一会儿,一个拖着两根长辫子的年轻姑娘,提着一个小包匆忙地赶来了。她刚上车,刚才说“齐了”的那几个人又像合唱队似的同声喊了起来:“同志,你快点好不好?大伙都在等你一个人呢!”
“是吗?”她腼腆地抬起手腕,看了看表。“我没耽误嘛!现在七点还差五分呢!”
那几个合唱队员的嘴被堵住了,只有一个穿着件青灰色夹克的人,还在好强地咕哝着:“你早来一点,还不是可以早一点开车。”
姑娘那略带病容的美丽脸庞上露出了一片红晕,她却宽容地没有理会。
当她低声说了句:“对不起。”要我从座位上站起来给她让路时,我这才注意地看了她一眼:她上身穿着一件褪了色的黄军衣,下身却穿的是一条蓝布裤子,看来不久前,她是在部队中工作的呢!
在旅途上,部队同志相见时,会立即引起一种战友相见的亲切感情,我立即给她让了路。她看了看我胸前的那几个纪念章,明白了我也是部队上的。
车开了,这条路上山高路险,车子颠簸得比较厉害。我回头看了看那位姑娘,她那略带病容的脸庞显得更加苍白了,两道眉毛也几乎皱在了一起。看来,她是个身体很弱的人,她正在晕车呢!
这天,我们车子到达那个中途歇宿的山城时,已经是黄昏了。车门一开,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首先和他那一伙人像一阵旋风似的拥出了,受了他们的影响,我也手忙脚乱地跟着挤出了车门,去寻找旅馆。
旅社的确很难找,等我费尽力气找到一个过夜的床铺时,天已经完全黑了……我遇见那位姑娘提着那沉重的小提包,缓慢地拖着疲倦的步子走过来。我问道:“找到旅馆了么?”
“没有。我最后下车,到处都被先来的人住满了。幸好那边很远的地方有家老乡愿意留我过夜。不然,真是又要在街头上露营呢!”
我感到有些不安,一到地方,我们只顾自己忙着抢旅馆去了,却忘记了在车上还有一个身体弱、正在晕车的女同志。作为对同志的关怀,我们做得很不好啊!
第二天早上,到七点钟时人们都已经自动在车厢里坐得整整齐齐的了,只有那个姑娘还没有来。
展开余下试题
这可引起了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话题,他嘲弄地说道:“女同志嘛,总有些啰唆事情,起了床,还要梳辫子呀!还要擦粉呀!她在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在等候她一个人……”
七点十分又过了,才看到那位姑娘头发蓬松地匆忙跑了过来。一看到全车人那不耐烦的脸色,她就知道是自己迟到了,像犯了罪似的低下头,走进车厢里来。
她迅速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下来,喘着气解释道:“就是那讨厌的背心难穿,二三十个扣子,一个扣子要扣好几分钟。”
穿青灰色夹克的人,仍然不肯放松:“那是什么漂亮背心?不穿也可以嘛!”
中午,我们的车子在山脚下的一条小河边停了下来,旅客们也都下了车休息。
那位姑娘一个人坐在一棵柳树下。在汽车上颠簸了这一上午,她的脸色更苍白了。我走过去问道:“你原来是××部队的么?”
她这一路上都是沉默寡言的,这时也许是由于兴奋了,话也就像打开闸门的流水滔滔不绝地涌了出来。她告诉我:在抗美援朝刚开始的时候,她就参加志愿军到了朝鲜,最后一次战斗是在上甘岭打的。有天晚上,前沿打得很激烈,她背着一颗四十多斤的炮弹,在陡峭湿滑的山坡上爬行着,快要接近阵地时,一颗子弹打进了肩膀,她一阵昏迷,当时就连人和炮弹一同摔下了山沟里……
坐在我们周围的人越来越多了,也许是旅途寂寞谁都想听故事,但我却看到他们的脸上都显出了一种惊讶的神色,谁能想到:这个外貌文静的姑娘,却是个曾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出生入死的人呢!
“伤口都治好了么?”我问道。
她低垂下眼睛,忧郁地说道:“肩膀上的伤口是好了,背脊骨却还要穿着矫形背心长期疗养。我的一个哥哥在云南边疆工作,那边气候好,他来信要我到他那里去。这次就是去我哥哥那里。”
哦!我明白了,我完全明白了。可是我们却不了解她的痛苦,有些人还冷酷地讽刺嘲弄她。这些人真不像个新社会的公民。我抬起头向周围看了看,那些“合唱队员”们也坐在离我们不远的一棵柳树下听着我们谈话呢!奇怪,这时候他们都失去了平常那种高谈阔论、嘲笑一切的“气概”,脸上都是白一块、红一块的似乎有什么事使他们不安,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嘴唇一动一动地想说什么,却又没有说出来。
傍晚,汽车又到了一个中途歇宿的小站。当我们正茫然地在街头上徘徊时,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已快步从一家旅馆里奔了出来,对着她说道:“同志,你是不是还没有找到旅馆?我们已为你订好了一个房间。”
“为我?”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感到很突然。怎么也想不到这些人会关心起她来。
那些“合唱队员”们一窝蜂地拥上来,接过她的手提包,拥着她就往旅馆里走去。
第二天早上,要开车的时候我才想起来应该设法为她换一个座位,出乎我的意外,她已安然在第一排的窗户边坐好了,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正坐在她原来的座位上呢!看见我,他向我笑了笑,我也亲切地向他笑了笑。
汽车又在那平坦的公路上飞驰着,朝霞刚洒满天边,公路旁的草丛和树梢上还挂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秧田里那嫩绿的秧苗已长得很高了,绿茵茵的就像一块块新织的绒毯铺在那广阔的田野里。这时,有人伏在车窗上轻声哼起了一支歌,歌词是叙说人们在幸福的生活里,怀念起那些为他们战斗过的英雄们……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驾驶员开车前先试了试刹车,并要求车上的旅客查对一下人数,可见这是一位工作很负责任的司机。
B. 年轻姑娘因为上车比别人迟而被同车人指责,她没有解释,可见她心地善良、心胸开阔。
C. 当发现姑娘找不到旅馆只能寄宿在很远的老乡家里时,我们同车人都为此感到十分愧疚而自责。
D. 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尽管表面上是一个自私爱发牢骚的人,但其实也是一个明白事理、知错能改的人。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用“合唱队员”来称呼车上的部分旅客,生动地刻画了这些人吵闹不休的样子,意在讽刺他们自私的行为。
B. 小说善于运用悬念,前部分写姑娘每次上车总比别人迟,先引出读者的好奇与疑惑,后文再揭晓原因。
C. 穿青灰色夹克的人一开始的“嘲讽”与后来的主动找旅舍和换座,形成强烈的反差,说明“我”对姑娘的关心感动了他。
D. 小说以一支歌的歌词内容作结尾,意味深长,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讴歌了为人民而战斗的英雄们。
8. 小说以“我”作为叙事视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9. 同为战争题材,这篇小说与茹志鹃的《百合花》风格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昔唐韩愈氏以为荀子书大醇小疵,逮宋,攻者益众。推其由,以言性恶故。余谓性恶之说,非荀子本意也。其言曰:直木不待檃栝①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待檃栝烝矫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性恶,必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夫使荀子而不知人性有善恶则不知木性有枸直矣然而其言如此岂真不知性邪?余因以荀子遭世大乱,民胥泯棼②,感激而出此也。荀子论学论治,皆以礼为宗,反复推详,务明其指趣,探圣门一贯之精,洞古今成败之故。而刻覈③之徒,诋其横生,摈之不得与于斯道。余又悲荀子术不用于当时,而名灭裂于后世。顾其书仅有杨惊注,未为尽善,辄为《荀子集解》一书,管窥所及,间亦附载。
(节选自王先谦《<荀子集解>序》)
【注】①檃栝: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②泯棼:纷乱的样子。③刻覈:苛刻。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线上。
夫使荀子A而不知人性B有善恶C则不知木性D有枸直矣E然而其F言如此G岂真不知H性邪?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博学而参醒乎”的“而”,连词,表示递进,与“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用法不同。
B. 绝,横渡,与《与朱元思书》中“猿则百叫无绝”的“绝”意思不相同。
C. 感激,在材料二中是“感怀激愤”之意,与现在常用的“感激涕零”的“感激”意思相同。
D. “务明其指趣”的“明”,指点明、使明白,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明”词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要靠礼义矫正,而学习可以改变人的素质,就像木材受绳而变得通直,性恶之人通过学习可成为智明而行无过的君子。
展开余下试题
B. 荀子特别重视后天的学习,强调向外界借助力量,即使资质平常之人,如能博取众长,也能聚万善于一身,成为高尚君子乃至后天圣人。
C. 王先谦认为荀子提出“性恶论”并非不知人性有善恶之别,而 有感于时代动乱,百姓一直处于纷乱不定之中难有礼义,因而有此言论。
D. 王先谦认为后世之人多对荀子有微词,甚至恶意攻讦,是因为他们秉性恶劣,没有圣王治理,缺乏礼义教化,不能深入理解荀子的学说。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昔唐韩愈氏以为荀子书大醇小疵,逮宋,攻者益众。
14. 请概括王先谦写作《荀子集解》一书 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日日”生长的江草“冷冷”的流水,衬托了诗人内心的“愁”。
B. “独树花发自分明”中“自”字传达了诗人对“花发”的特殊感受。
C. 诗的前四句写景,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始终围绕着“愁”着笔。
D. “渭水秦山得见否?”表面上不置可否,实际传达出诗人坚定的信心。
16. 简要分析诗人“愁”从何而来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歌曲《我们的新时代》中,歌词“天下归心相拥第一百个春天”,“天下归心”用的是曹操《短歌行》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典故。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乐曲演奏结束后听者依旧沉浸在音乐中,从侧面表现出乐曲的美妙。
(4)古典诗词中,诗人常用“猿”这一意象来营造意境,抒发情感。对此,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沁园春•长沙》中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作者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8. 下列选项中的省略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省略号用法相同的是( )
A. 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百合花》茹志鹃)
B. 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百合花》茹志鹃)
C. 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作了详尽记录。
D. 老刘,就看你身上吧:洋鼻烟,洋表,洋缎大衫,洋布裤褂……
19. 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瞟”无声胜有声,写出了新媳妇对“我”打扰她且不理解她的不快。
B. “夺”写抢被子的动作异常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可以看出新媳妇的坚决。
C. “瞪”是对新媳妇眼神的刻画,写她对卫生员揭掉小战士身上被子的不满。
D. “嚷”既写了新媳妇埋怨卫生员不支持自己,也表现了她悲痛的语气
20. 文中画横线处“细细地、密密地”能否换成“细密地”?请简要说明理由。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过了九十余年的安定,唐朝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开元年间,唐朝迈入全盛时期。由于近百年的繁荣发展,唐朝文化在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处于十分先进的地位。通过先进文化的长期哺育,以及艺术经验的不断积累,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营造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于是诗坛群星涌现,诗歌艺术日臻成熟,富有盛世精神的唐诗成为了我国诗歌史上的高峰。
李白的诗是盛唐诗歌的精华,它奇妙地凝聚着盛唐诗歌的艺术风貌,兼有豪壮和明秀的美。他的诗充满自信,充满理想主义,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有一种巨大的、逼人的气势。他奔放的热情,坦荡的胸襟,率直的性格,豪侠式的行为,也是典型的盛唐式的。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他个人的性格气质,全都反映在他的诗里。他的诗如长江大河,奔泻直下;如天风海涛,不知自何而来,向何而去。追求理想,抨击黑暗,感慨人生,蔑视权贵,幻想神仙,纵情山水等等,凡是他要表达的,都脱口而出,没有任何拘束,没有任何隐瞒。出口之后,便滚滚滔滔,不可遏止。他的诗情是爆发式地倾泻出来的,而不是流淌出来的。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分析画浪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小说《哦,香雪》一文中,火车开进了台儿沟,给“香雪们”带来了很多新鲜事儿,让她们感受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生命的美好。但火车同时也带来了喧嚣,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像“火车”这样的现代文明还有很多,它们对人们的影响也很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
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广东省广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