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  2025-07-2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满分150分。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应该起步于对数的认识和记数方法的形成。在古代中国,数字的产生究竟始于何时,现在无从考证。可以肯定的是,在传说中的“结绳记事”年代,古人已经有了数的概念,其对应的时期应该在文明产生之前。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无法找到明确的考古依据,以此确定其具体年代。在目前已知的古代遗存当中,半坡遗址一些器物上的刻画符号,很可能与数字有关,但那也只是今天人们的一种猜测。现在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数字的具体记录,包括从一到十以及百、千、万,最大的数字是三万。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古人的记数法——十进位值制。十进位值制这种记数法的发明,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大贡献。
与发明十进位值制记数方法相应的是,古代中国人还发明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筹算完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以算筹作工具的一种数学计算方法。根据《汉书•律历志》的记载,算筹是一种长六寸、直径一分的小圆竹棍。古人在用算筹表示1~9九个数字时,有纵横两种摆法,为减少算筹使用,其中6~9这四个数字则以上方摆一个纵横相反的算筹代替五个算筹。0这个数字则以空位表示。再用它们依据纵横相间的方式组合表示一个数:在个位、百位、万位、百万位等摆纵式,在十位、千位、十万位、千万位等摆横式。在明确了算筹的摆放方法之后,就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则,利用算筹进行加减乘除、开平方以及其他的代数计算了。
后来在筹算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珠算。珠算明代时在中国得到了普及,取代了筹算。筹算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的痕迹直到现在仍然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的“筹划”“统筹”等词语身上,仍然可以看到历史上筹算的影子。珠算较筹算更为快捷方便,因而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快捷的计算工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太重要了,正因为如此,国外曾有人把算盘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珠算的影响及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十进位值制的记数方法、以算筹作工具的数字计算方法,这些是先秦时期中国人在数学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而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则要等到汉朝,是以《九章算术》的出现为标志的。《九章算术》的确切作者已难考证,它大概完成于汉代,是在《算数书》《周髀算经》这些数学成就的基础上,经过长时期、多人整理,最终得以成书的。它集秦汉数学之大成,内容多、题材广,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朝之后,进入三国时期,这个历史时期古代数学发展的一件重要事情是刘徽为《九章算术》作注。《九章算术》虽然重要,但《九章算术》是以问题集的形式编写成书的。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内容涵盖算术、代数、几何等各方面,并一一给出了答案。它的基本形式是提出问题,给出答案,中间的解答过程却被忽略了。刘徽的注正是针对《九章算术》的这一不足,对寓于全书的各种算法中的数学理论作详尽阐释。他的阐释精辟严谨,影响深远。经过刘徽的注释,《九章算术》才在数学史上真正立了起来,成为可与《几何原本》相媲美的数学经典著作。在世界数学史上,《几何原本》是以演绎为特征的公理化体系的典范,《九章算术》则是以计算见长的算法体系的代表,如同《几何原本》对西方数学的影响一样,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九章算术》一直是东方数学的标准教科书,对中国、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浏览完整试题刘徽的注不但弥补了《九章算术》缺乏中间环节的不足,对原书的方法、所涉公式和定理进行解释和推导,更有许多自己的发明。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在计算圆周率方面提出“割圆术”理论。在刘徽的时代,一般人所采用的圆周率是“周三径一”。刘徽指出,“周三径一”不是圆周率,它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之比。用这个比值计算出的圆面积,并非真正的圆面积。当时人们已经知道圆面积计算公式是“半周半径相乘”,半径是直线,理论上可以准确测得,这样,要求得准确的圆面积,就得知道准确的圆周长,但圆周是曲线,无法直接测量,于是人们用圆内接六边形周长来代替圆周,可是这样又带来了误差。那么,如何才能化曲为直呢?刘徽提出:当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的时候,多边形的周长就会无限逼近圆周长,这时就可以用多边形周长代替圆周长进行圆面积的计算。刘徽提出的这种方法就是“割圆术”。
刘徽把自己的设想付诸实施,用割圆术具体推算了圆周率π值。他从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令其边数逐次加倍,相继算出圆内接正十二边形、二十四边形、四十八边形、九十六边形每边的长,还求出了正一百九十二边形的面积,这相当于求得π=3.141024.他在实际计算中,采用的是π=3.14.非但如此,为了验证这一结果,他还继续求得圆内接正三千零七十二边形的面积,得到了更精确的圆周率值π=3.1416.
(摘编自《科学史十五讲》)
1. 根据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下列四种算筹摆法,表示1861这个数字的一项是( )
A. B. C. D.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早在文明产生之前,中国古人就已有数的概念,只是无从考证数字产生的具体时间。
B. 虽然明代出现的珠算取代了筹算,但在后世一些日常词语中仍可以看到筹算的旧痕。
C.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算盘的发明等,都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D.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汉代,三国时期刘徽为其作注,使其在数学史上真正立了起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半坡遗址器物上的刻画符号可能与数字有关,商代殷墟甲骨文已出现数字的具体记录。
B. 从筹算到珠算,是从记数方法到计算方法的飞跃,使计算更为快捷,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C. 《几何原本》属于以演绎为特征的公理化体系,《九章算术》属于以计算见长的算法体系。
D. 《九章算术》按问题集形式编写,虽然忽略了解答过程,但仍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重要著作。
4. 为什么说《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请简要分析。
5. 刘徽在计算圆周率方面提出“割圆术”理论,这一过程蕴含着怎样 科学精神?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B
3. B 4. ①集秦汉数学之大成:在《算数书》《周髀算经》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多人整理,最终成书。
②内容多: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
③题材广:涵盖算术、代数、几何等各方面。
④对后世影响深远:一直是东方数学的标准教科书,对中国、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5. ①大胆质疑:用“周三径一”的圆周率,发现这只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之比,以此计算出的“并非真正的圆面积”。
②小心求证:根据“化曲为真”无限接近的原理,提出“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的设想,加以艰苦计算验证,使圆周率数值更精确。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脉络,从数字的起源、记数法的形成到计算工具的演进,重点介绍了十进位值制、筹算、珠算等数学成就。文章以《九章算术》为核心,强调了其在数学体系形成中的标志性地位,并突出刘徽的注释与“割圆术”对数学理论的深化。全文结构清晰,史料翔实,展现了古代中国数学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据原文:个位、百位摆纵式,十位、干位摆横式,且纵横相反的算筹在上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 “虽然明代出现的珠算”错误,第三段说的是“珠算明代时在中国得到了普及,取代了筹算”,“珠算”是在明代得到“普及”,并非在明代出现。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 “是从记数方法到计算方法的飞跃”错误。筹算、珠算都是计算方法,从筹算到珠算,只是计算方法的发展。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①集秦汉数学之大成:由“它大概完成于汉代,是在《算数书》《周髀算经》这些数学成就的基础上,经过长时期、多人整理,最终得以成书的”可知,在《算数书》《周髀算经》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多人整理,最终成书。
②内容多:由“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可知,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
③题材广:由“内容涵盖算术、代数、几何等各方面,并一一给出了答案”可知,其涵盖算术、代数、几何等各方面。
④对后世影响深远:由“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九章算术》一直是东方数学的标准教科书,对中国、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知,一直是东方数学的标准教科书,对中国、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大胆质疑:结合“在刘徽的时代,一般人所采用的圆周率是‘周三径一’。刘徽指出,‘周三径一’不是圆周率,它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之比。用这个比值计算出的圆面积,并非真正的圆面积”可知,刘徽不盲从一般人采用“周三径一”的圆周率,发现这只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之比,以此计算出的“并非真正的圆面积”。


展开余下试题②小心求证:结合“刘徽提出:当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的时候•••••. ”“为了验证这一结果,他还继续求得圆内接正三千零七十二边形的面积,得到了更精确的圆周率值”可知,刘徽根据“化曲为直”无限接近的原理,提出“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的设想,加以艰苦计算验证,使圆周率数值更精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月夜清歌①
韦君宜
我第一次看到陈秀秀,听到她唱歌,是在玉泉村一个露天晚会上。①那晚,月光像一潭清水,果树林和场院都像水洗了似的干干净净,地下雪白,树丛黑光油绿。大伙就趁着月光看节目。她唱着,没有伴奏,声音不是很高,但是亮极了,没有一点儿杂质,简直可以看得见是透明的。我凝神听着歌,又看着这个歌者,多美的歌声啊!她是个怎样的人?
原来,她是这村前二年的高小毕业生,爹是个农村医生,她本人在社里干活。人聪明水灵,又有一副好嗓子,跟另外两个姑娘被叫成玉泉村的“三枝花”。我们这批下放干部②一来,开始辅导村里的群众文化生活,没多久就发现了她,她很快就成了我们下放干部②里的常客。村里的人们光知道从外表看事,就见秀秀的头发样式、头巾颜色⋯⋯慢慢都有点变了,这点琐事引起了村里人的议论。对此,老李带着庄重而神秘的表情说:“在这里面,包含着一个新旧变革的重要问题哩。真实意义恐怕很深远……”
老李他们要把陈秀秀保送到北京去上音乐专科学校的专修班。已经通知过她本人了,还没有回话。正赶巧我要去天津,他们就拜托我把秀秀带到北京去。
第二天晚上,我们在大队部等秀秀。等了很久,秀秀才步子很慢地走进来。老李他们也倒不嫌她来得迟,就跟她谈起道理来。他们这个说完一段,那个再说一段。我见她老是低着头,手指摆弄衣襟上的那根线,轻轻地说:“我乐意是乐意的。可是……可是,现在村俱乐部也缺人,⋯⋯再说⋯⋯再说我妈也许不放心⋯⋯”她说得非常迟缓,一句一顿,有些吞吞吐吐。任姐一听这话,一挺身从炕上跳起来,直走到秀秀身边,伸手揽住她的肩膀,把自己的头偎到她头边着急地说:“怎么,你难道就没想到这事关系着你一辈子的前途?”说完这句,仿佛想起什么,又转口道:“你有才能,总得把你的才能贡献给人民啊……”他们又开始教育秀秀。谈了一阵,秀秀的脸色就渐渐缓过来了,现出了比较自然的喜色。手也不再摆弄胸前那根线,而搭在她身旁坐着的任姐肩上。听他们讲起了那远方城市的灿烂景象,学校里丰富得没边没沿的文化海洋,她的眼睛也渐渐亮了。凝神听着,终于轻轻地点着头。
次早我抽了个空到她家去,门口的孩子却说她上村北果园地里去了。我只得跟寻到果园里。一抬头忽然看见前面一个拿长杆姑娘的身影。她脑后梳着双环,可不正是秀秀!②只见她使用这长杆的姿势极其轻巧,那碍手碍脚的长杆拈在她手里就像一根软软的柳枝一样,简直没有什么份量,她仿佛随意地一会儿指到东,一会儿指到西,管子里喷出的药珠,就成为一片闪光的雾网,密密匀匀地都喷在绿叶上,连最高的大树顶上也全无遗漏。她干这活儿真是毫不费力似的轻便夭娇。一看马上就叫人感觉到:只有她那干活的姿态和这片明丽的果园才相配呢。
队长吹哨子,宣布歇歇子③了。果园里马上热闹起来,姑娘们全围成一圈,却把秀秀围在中间,要她唱歌。她这天却唱得很活泼,很轻快,声音简直像在跳着的,像是在这园里的绿树顶上跳,从这片叶子跳到那片叶子。她好像情绪很好,看不出一点儿那晚在大队部表现的那种黏糊糊,也并不见有什么离别情绪。——这是怎么的哩?我已经感到,她走的事情大概有点“悬”了。
③果然,在中午吃饭时见到老李,他就告诉我:秀秀对出去学习的事已经变了卦了——恋人小黄在反对。我问:“那怎么办?”
“还是要说服!”老李镇静而坚决地回答。
到了晚上,老李、任姐和我三个人,打叠起精神就远山近水地绕着弯子对小黄开起讲来。到我们几个每人都说完了一段,喘气的功夫,小黄才忽然把那一双小灯似的眼睛向我们很快地扫了一眼,声音重重地说了一句话:“别的我不清楚,要说什么才是咱农村的需要,我倒还知道!”这话的用意当然是很显明的。说完,小黄咚咚咚地脚板打地就走了。
这时,秀秀和她娘也来了。先是秀秀娘向我们哭诉:“你们别逼她了。她心里实在舍不了他,也舍不了这村庄。照这样,到了那大地方也成不了什么人才的。我不指望她有那个光彩,只指望她快活,高高兴兴过光景就行。”而秀秀则直奔任姐,紧靠在任姐身边,依然用手搭着任姐的肩头,轻声说:“任姐,我可真对不起你,你们对我好,真补报不过来……”又抬起头来,微笑着向我们望了一遍,笑容有点忸怩,但是那射来的眼光却是很明彻,很开朗,那明明是在说:“我的主意早已拿定了。”
后来我在机关里又一次遇到老李,他提起陈秀秀没能出来的事,口气里还有些惋惜。当然,他的意见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一年之后,我们早已回到原来的机关里了。这年中秋节,我们几个应公社的邀约回到村里去“探亲”。当天晚上,参加了玉泉村的中秋晚会。在这晚会上,又一次听到陈秀秀唱歌。
依然是一轮皎洁的明月。秀秀唱歌时还是没有伴奏。她的声音贯注到了歌曲中间每一个细微曲折的地方。如果说歌声可以分刚柔的话,那么她如今的歌声似比先前更多了些刚音,更强劲有力,却也更婉转。听着听着,忽然一个感觉浮上脑际——这不是别的歌,是果树的歌、月夜的歌、田野的歌啊!④假如她是在大戏院舞台上唱这支歌,再加上伴奏,还会有这么好听吗?
我一下子思前想后联想起好多好多事情来。想到秀秀当时如果离开小黄和玉泉村走了,如今会怎么样呢?当然,秀秀当时就是走了,也不会没有前途,不过,我总觉得值得高兴的是秀秀终于留下来没有走。这一次又让我们听到了她这充满幸福和骄傲的歌声!
(选自《中国新文艺大系》,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十七年文学时期(1949—1966),被誉为“十七年小说中绝少的对个体生命的优美赞歌”。②下放干部:从1957年5月开始,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决定,全国有百万干部下放到农村和工矿企业参加劳动。③歇歇子:田间休息。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多次写到“月光”和“歌声”,其中“月光”喻指秀秀外表的清秀纯洁,“歌声”则显示了秀秀的“幸福和骄傲”。
B. “别的我不清楚,要说什么才是咱这农村的需要,我倒还知道!”小黄的回答,说明下放干部们对秀秀的人生设计可能不适合她。
C. 秀秀在果园里的表现,以及秀秀的歌“不是别的歌,是果树的歌、月夜的歌、田野的歌啊”,表明乡村生活对于秀秀更有意义。
D. 小说充满着矛盾与张力:从表层看,歌颂了秀秀的心灵之美,乡村民众的生活之美;从深层看,反映出乡村的封闭落后,个人选择的合情合理。
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月夜听歌的环境,烘托出美好的氛围。
B. 语句②主要运用细节描写,展现秀秀在果园里干活 姿态,体现其灵活能干。
C. 句子③中小黄反对秀秀去北京这一突发事件,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D. 句子④运用了反问手法,既赞美了秀秀的歌声,也从侧面肯定了秀秀的选择。
8. 关于去北京学习这事,秀秀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9. 小说以“月夜清歌”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6. A 7. B
8. ①开始,秀秀对于是否去北京,内心不是很积极(犹豫不决)。从文中“她说得非常迟缓,一句一顿,有些吞吞吐吐”可以看出。
②经过我们的劝说之后,秀秀开始动心了,答应去北京。从文中“她的眼睛也渐渐亮了。凝神听着,终于轻轻地点着头”可以看出。
③最后,秀秀内心坚定,坚决不去北京了。从文中“但是那射来的眼光却很明朗,很开朗。她的眼光是会说话的,那明明是在说:‘我的主意早已拿定了’”可以看出。
9. ①在人物形象上,既展现了主人公秀秀在音乐上的天赋,又突出了秀秀安于农村生活,心灵像月光一样清纯美好。
②在情节上,“月夜”和“歌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比如首段,“我”被月下歌声所吸引,引出下文对秀秀的好奇和介绍。
③在结构上,“歌声”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月夜”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④在主旨上,歌颂了秀秀的心灵之美,乡村民众的生活之美。
⑤在环境上,夜晚如水的月光,写出了乡村的宁静优美;美妙的歌声,则渲染烘托了农村生活的美好。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陈秀秀在乡村生活中的成长与选择,展现了个人理想与乡村情感之间的冲突。月夜与歌声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象,既烘托了秀秀的纯真与才华,也象征了她与乡村的深厚联系。小说在赞美个体生命的同时,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乡村与城市的复杂关系。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喻指秀秀外表的清秀纯洁”错误。文中“月光”主要是起到营造氛围的作用。如开篇“那晚,月光像一潭清水,果树林和场院都像水洗了似的干干净净,地下雪白,树丛黑光油绿”,描绘出乡村月夜宁静、优美、纯净的环境,烘托出美好氛围,也为秀秀的歌声提供了美妙的背景。同时,结尾“依然是一轮皎洁的明月”,再次营造出这种静谧美好的氛围,升华情感,而不是喻指秀秀外表的清秀纯洁。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B.“细节描写”错误。语句②主要通过“拈”“指到东”“指到西”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展现秀秀在果园干活时的姿态,体现出她的灵活能干。细节描写通常是对细微之处的描绘,此句重点在于动作呈现。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到在“去北京学习”这件事上秀秀的表现,根据这些表现概括其心理变化。
①犹豫不决:当老李他们告知秀秀要送她去北京学习时,秀秀“步子很慢地走进来”“老是低着头,手指摆弄衣襟上的那根线”“说得非常迟缓,一句一顿,有些吞吞吐吐”,还提到“村俱乐部也缺人”“我妈也许不放心”等理由,这些表现都说明她内心对于去北京学习这件事是犹豫的,不确定自己是否要去。
②有所动心:在老李等人不断地劝说,给她讲远方城市的灿烂景象和学校丰富的文化时,秀秀“脸色就渐渐缓过来了,现出了比较自然的喜色”“手也不再摆弄胸前那根线,而搭在她身旁坐着的任姐肩上”“眼睛也渐渐亮了。凝神听着,终于轻轻地点着头”,这些神态、动作的变化表明她开始被说服,对去北京学习有了兴趣,内心有所动心。
③坚定留下:后来秀秀变卦,面对众人,她“微笑着向我们望了一遍,笑容有点忸怩,但是那射来的眼光却是很明彻,很开朗,那明明是在说:‘我的主意早已拿定了’”,从她坚定的眼神可以看出,此时她已经坚决选择留在村里,不再考虑去北京学习。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在人物形象上:秀秀的歌声“没有一点儿杂质,简直可以看得见是透明的”“如今的歌声似比先前更多了些刚音,更强劲有力,却也更婉转”,展现了她在音乐上的天赋。而她在月夜下唱歌,以及她的歌被形容为“果树的歌、月夜的歌、田野的歌”,表明她与乡村生活紧密相连,她安于乡村生活,心灵如同月夜般清纯美好,通过“月夜清歌”塑造了秀秀的人物形象。
②在情节上:文章开篇写“我”在玉泉村露天晚会上,于月夜中听到秀秀的歌声,从而引出对秀秀的关注和后续一系列情节,如送她去北京学习的讨论、她的心理变化等。“月夜清歌”贯穿全文,是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③在结构上:开头“大伙就趁着月光看节目。她唱着,没有伴奏,声音不是很高,但是亮极了,没有一点儿杂质”写在月夜的露天晚会上听到秀秀唱歌,结尾“依然是一轮皎洁的明月。秀秀唱歌时还是没有伴奏”写一年后在中秋晚会的月夜下又听到秀秀唱歌,“月夜清歌”这一元素前后照应,使小说的结构更加严谨,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框架。
④在主旨上:“月夜”营造出宁静、美好的乡村氛围,“清歌”展现出乡村生活的美好和活力。小说通过描写秀秀在月夜下的歌声以及她与乡村生活的紧密联系,歌颂了秀秀美好的心灵,也赞美了乡村民众的生活之美,表达了对乡村生活以及个体生命选择的赞美之情,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⑤在环境上:“月夜”的描写如“月光像一潭清水,果树林和场院都像水洗了似的干干净净,地下雪白,树丛黑光油绿”“依然是一轮皎洁的明月”等,描绘出乡村宁静、优美的环境。而“清歌”则为这种环境增添了美妙的氛围,两者相互配合,烘托出乡村生活的美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
(节选自《史记•优孟传》)
材料二: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有厚禄,三危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
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辞而不受。病疽将死,谓其子曰:“吾则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①之名丑。荆人鬼,越人禨②,人莫之利也。”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唯孙叔敖独存。此所谓损之而益也。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①确石:坚硬的石头。②荆人鬼、越人禨(jī):鬼、禨,指迷信鬼神的活动。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楚相A孙叔敖持廉B至死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贵州省毕节”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