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刘徽的注不但弥补了《九章算术》缺乏中间环节的不足,对原书的方法、所涉公式和定理进行解释和推导,更有许多自己的发明。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在计算圆周率方面提出“割圆术”理论。在刘徽的时代,一般人所采用的圆周率是“周三径一”。刘徽指出,“周三径一”不是圆周率,它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之比。用这个比值计算出的圆面积,并非真正的圆面积。当时人们已经知道圆面积计算公式是“半周半径相乘”,半径是直线,理论上可以准确测得,这样,要求得准确的圆面积,就得知道准确的圆周长,但圆周是曲线,无法直接测量,于是人们用圆内接六边形周长来代替圆周,可是这样又带来了误差。那么,如何才能化曲为直呢?刘徽提出:当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的时候,多边形的周长就会无限逼近圆周长,这时就可以用多边形周长代替圆周长进行圆面积的计算。刘徽提出的这种方法就是“割圆术”。 刘徽把自己的设想付诸实施,用割圆术具体推算了圆周率π值。他从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令其边数逐次加倍,相继算出圆内接正十二边形、二十四边形、四十八边形、九十六边形每边的长,还求出了正一百九十二边形的面积,这相当于求得π=3.141024.他在实际计算中,采用的是π=3.14.非但如此,为了验证这一结果,他还继续求得圆内接正三千零七十二边形的面积,得到了更精确的圆周率值π=3.1416. (摘编自《科学史十五讲》) 1. 根据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下列四种算筹摆法,表示1861这个数字的一项是( ) A. B. C. D.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早在文明产生之前,中国古人就已有数的概念,只是无从考证数字产生的具体时间。 B. 虽然明代出现的珠算取代了筹算,但在后世一些日常词语中仍可以看到筹算的旧痕。 C.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算盘的发明等,都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D.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汉代,三国时期刘徽为其作注,使其在数学史上真正立了起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半坡遗址器物上的刻画符号可能与数字有关,商代殷墟甲骨文已出现数字的具体记录。 B. 从筹算到珠算,是从记数方法到计算方法的飞跃,使计算更为快捷,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C. 《几何原本》属于以演绎为特征的公理化体系,《九章算术》属于以计算见长的算法体系。 D. 《九章算术》按问题集形式编写,虽然忽略了解答过程,但仍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重要著作。 4. 为什么说《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请简要分析。 5. 刘徽在计算圆周率方面提出“割圆术”理论,这一过程蕴含着怎样的科学精神?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月夜清歌① 韦君宜 我第一次看到陈秀秀,听到她唱歌,是在玉泉村一个露天晚会上。①那晚,月光像一潭清水,果树林和场院都像水洗了似的干干净净,地下雪白,树丛黑光油绿。大伙就趁着月光看节目。她唱着,没有伴奏,声音不是很高,但是亮极了,没有一点儿杂质,简直可以看得见是透明的。我凝神听着歌,又看着这个歌者,多美的歌声啊!她是个怎样的人? 原来,她是这村前二年的高小毕业生,爹是个农村医生,她本人在社里干活。人聪明水灵,又有一副好嗓子,跟另外两个姑娘被叫成玉泉村的“三枝花”。我们这批下放干部②一来,开始辅导村里的群众文化生活,没多久就发现了她,她很快就成了我们下放干部②里的常客。村里的人们光知道从外表看事,就见秀秀的头发样式、头巾颜色⋯⋯慢慢都有点变了,这点琐事引起了村里人的议论。对此,老李带着庄重而神秘的表情说:“在这里面,包含着一个新旧变革的重要问题哩。真实意义恐怕很深远……” 老李他们要把陈秀秀保送到北京去上音乐专科学校的专修班。已经通知过她本人了,还没有回话。正赶巧我要去天津,他们就拜托我把秀秀带到北京去。 第二天晚上,我们在大队部等秀秀。等了很久,秀秀才步子很慢地走进来。老李他们也倒不嫌她来得迟,就跟她谈起道理来。他们这个说完一段,那个再说一段。我见她老是低着头,手指摆弄衣襟上的那根线,轻轻地说:“我乐意是乐意的。可是……可是,现在村俱乐部也缺人,⋯⋯再说⋯⋯再说我妈也许不放心⋯⋯”她说得非常迟缓,一句一顿,有些吞吞吐吐。任姐一听这话,一挺身从炕上跳起来,直走到秀秀身边,伸手揽住她的肩膀,把自己的头偎到她头边着急地说:“怎么,你难道就没想到这事关系着你一辈子的前途?”说完这句,仿佛想起什么,又转口道:“你有才能,总得把你的才能贡献给人民啊……”他们又开始教育秀秀。谈了一阵,秀秀的脸色就渐渐缓过来了,现出了比较自然的喜色。手也不再摆弄胸前那根线,而搭在她身旁坐着的任姐肩上。听他们讲起了那远方城市的灿烂景象,学校里丰富得没边没沿的文化海洋,她的眼睛也渐渐亮了。凝神听着,终于轻轻地点着头。 次早我抽了个空到她家去,门口的孩子却说她上村北果园地里去了。我只得跟寻到果园里。一抬头忽然看见前面一个拿长杆姑娘的身影。她脑后梳着双环,可不正是秀秀!②只见她使用这长杆的姿势极其轻巧,那碍手碍脚的长杆拈在她手里就像一根软软的柳枝一样,简直没有什么份量,她仿佛随意地一会儿指到东,一会儿指到西,管子里喷出的药珠,就成为一片闪光的雾网,密密匀匀地都喷在绿叶上,连最高的大树顶上也全无遗漏。她干这活儿真是毫不费力似的轻便夭娇。一看马上就叫人感觉到:只有她那干活的姿态和这片明丽的果园才相配呢。 队长吹哨子,宣布歇歇子③了。果园里马上热闹起来,姑娘们全围成一圈,却把秀秀围在中间,要她唱歌。她这天却唱得很活泼,很轻快,声音简直像在跳着的,像是在这园里的绿树顶上跳,从这片叶子跳到那片叶子。她好像情绪很好,看不出一点儿那晚在大队部表现的那种黏糊糊,也并不见有什么离别情绪。——这是怎么的哩?我已经感到,她走的事情大概有点“悬”了。
展开余下试题③果然,在中午吃饭时见到老李,他就告诉我:秀秀对出去学习的事已经变了卦了——恋人小黄在反对。我问:“那怎么办?” “还是要说服!”老李镇静而坚决地回答。 到了晚上,老李、任姐和我三个人,打叠起精神就远山近水地绕着弯子对小黄开起讲来。到我们几个每人都说完了一段,喘气的功夫,小黄才忽然把那一双小灯似的眼睛向我们很快地扫了一眼,声音重重地说了一句话:“别的我不清楚,要说什么才是咱农村的需要,我倒还知道!”这话的用意当然是很显明的。说完,小黄咚咚咚地脚板打地就走了。 这时,秀秀和她娘也来了。先是秀秀娘向我们哭诉:“你们别逼她了。她心里实在舍不了他,也舍不了这村庄。照这样,到了那大地方也成不了什么人才的。我不指望她有那个光彩,只指望她快活,高高兴兴过光景就行。”而秀秀则直奔任姐,紧靠在任姐身边,依然用手搭着任姐的肩头,轻声说:“任姐,我可真对不起你,你们对我好,真补报不过来……”又抬起头来,微笑着向我们望了一遍,笑容有点忸怩,但是那射来的眼光却是很明彻,很开朗,那明明是在说:“我的主意早已拿定了。” 后来我在机关里又一次遇到老李,他提起陈秀秀没能出来的事,口气里还有些惋惜。当然,他的意见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一年之后,我们早已回到原来的机关里了。这年中秋节,我们几个应公社的邀约回到村里去“探亲”。当天晚上,参加了玉泉村的中秋晚会。在这晚会上,又一次听到陈秀秀唱歌。 依然是一轮皎洁的明月。秀秀唱歌时还是没有伴奏。她的声音贯注到了歌曲中间每一个细微曲折的地方。如果说歌声可以分刚柔的话,那么她如今的歌声似比先前更多了些刚音,更强劲有力,却也更婉转。听着听着,忽然一个感觉浮上脑际——这不是别的歌,是果树的歌、月夜的歌、田野的歌啊!④假如她是在大戏院舞台上唱这支歌,再加上伴奏,还会有这么好听吗? 我一下子思前想后联想起好多好多事情来。想到秀秀当时如果离开小黄和玉泉村走了,如今会怎么样呢?当然,秀秀当时就是走了,也不会没有前途,不过,我总觉得值得高兴的是秀秀终于留下来没有走。这一次又让我们听到了她这充满幸福和骄傲的歌声! (选自《中国新文艺大系》,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十七年文学时期(1949—1966),被誉为“十七年小说中绝少的对个体生命的优美赞歌”。②下放干部:从1957年5月开始,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决定,全国有百万干部下放到农村和工矿企业参加劳动。③歇歇子:田间休息。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多次写到“月光”和“歌声”,其中“月光”喻指秀秀外表的清秀纯洁,“歌声”则显示了秀秀的“幸福和骄傲”。 B. “别的我不清楚,要说什么才是咱这农村的需要,我倒还知道!”小黄的回答,说明下放干部们对秀秀的人生设计可能不适合她。 C. 秀秀在果园里的表现,以及秀秀的歌“不是别的歌,是果树的歌、月夜的歌、田野的歌啊”,表明乡村生活对于秀秀更有意义。 D. 小说充满着矛盾与张力:从表层看,歌颂了秀秀的心灵之美,乡村民众的生活之美;从深层看,反映出乡村的封闭落后,个人选择的合情合理。 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月夜听歌的环境,烘托出美好的氛围。 B. 语句②主要运用细节描写,展现秀秀在果园里干活的姿态,体现其灵活能干。 C. 句子③中小黄反对秀秀去北京这一突发事件,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D. 句子④运用了反问手法,既赞美了秀秀的歌声,也从侧面肯定了秀秀的选择。 8. 关于去北京学习这事,秀秀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9. 小说以“月夜清歌”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 (节选自《史记•优孟传》) 材料二: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有厚禄,三危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 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辞而不受。病疽将死,谓其子曰:“吾则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①之名丑。荆人鬼,越人禨②,人莫之利也。”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唯孙叔敖独存。此所谓损之而益也。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①确石:坚硬的石头。②荆人鬼、越人禨(jī):鬼、禨,指迷信鬼神的活动。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楚相A孙叔敖持廉B至死C方今D妻子穷困E负薪F而食G不足H为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将要,与《愚公移山》“北山愚公,年且九十”中的“且”意思相同。 B. 属,嘱咐,与《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意思相同。 C. 知,智慧、见识,与《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知”意思相同。 D. 利,认为⋯⋯有利,与《劝学》“蚓无爪牙之利”中的“利”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相孙叔敖早就知道为自己的后代留后路,但他优待优孟的初衷不一定为此。 B. 优孟与孙叔敖的儿子见面后,与他交谈相处,并把自己装扮成孙叔敖的样子。 C. 优孟由孙叔敖一事引发感慨,指出为官者不应贪鄙求财,否则将触犯法令而身死家灭。 D. 孙叔敖让儿子拒绝受封肥饶之地的主观原因是寝丘贫瘠,楚、越民众不中意此地。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 (2)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 14. 孙叔敖才智过人,从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不凡的智慧?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展开余下试题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 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15. 下列对这首诗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作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流露出与杜甫分别后 孤寂意味。“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 B. 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令诗人更加思念友人,追忆往事。 C. “鲁酒不可醉”,指鲁酒味道太淡,无法使人醉倒。这与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有异曲同工之妙。 D. 诗歌中间四句虽然不是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对仗。这种散中有对的章法,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 16. 诗人是如何表达对杜甫的思念之情的? 请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沉浸其中、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文课上,语文老师使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引导学生探讨“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3)妈妈出差回来给爸爸带了礼物,爸爸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收到礼物的情感,小刚就借用《诗经•邶风•静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替他表达爱屋及乌的情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小题。 垂花门是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的内部之门,因其特有的构件——垂花柱而得名。作为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中的“门面担当”,垂花门的装饰工艺蔚为大观,体现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雕刻工艺在垂花门的装饰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凝聚着工匠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巧思。如徽州的砖雕和木雕就常常在垂花门上大放异彩,工匠们不仅生动刻画出各类题材,在对于不同物象的质感处理上更是出神入化,圆润的人物面庞、柔软的衣褶,甚至飘逸的流苏都表现得入木三分。 从传统合院式建筑的整体设计布局来看,垂花门能够有效控制、调节合院内的空间节奏。前院与内宅是两个较为开阔的空间,而垂花门是一个较小的通道。宅中人从外至内行进,这一过程伴随空间明暗、宽窄、高低等的起伏变化。如此一层层地渐进转折、交替更迭,为合院式建筑带来一种韵律之感,极大丰富了空间的层次。与前院、内宅自然地融为一体的垂花门成为人们在门下问候寒暄、听风赏雨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的一个特殊的“社交空间”。 18.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 文中加点的“入木三分”,有人说把原本形容书法的成语用在这里不恰当,有人却说用得巧妙。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 ① ,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可见,读书并不在多,而在于选得精、读得彻底。“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 ② 。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读书有两种方法。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但是可以帮助你记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下列句子中的“凡”与文中加点的“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一所学校从创办至今,凡八十五年 B. 在我国,凡年满十八岁者即为成年人。 C. 他的境界,不是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 D. 七仙女下凡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互联网时代,很多人都患有“数字囤积症”,他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过度收集信息,难以割舍地留存资料、图片、视频等各类数字物品。在信息日益碎片化的当下,受“数字囤积症”影响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往往囤积大量信息而无法吸收和使用……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