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  2025-07-2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学年第一学期段考二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革命诗词是指记录中国革命领导者的伟大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
B. 毛泽东诗词是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 《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虽然歌颂的景物不同,但两首词存在内在联系。
D. 毛泽东诗词是高度凝练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 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 毛泽东对历史人物的评点,虽言辞简洁,但非常精辟,深刻地反映了毛泽东独特的历史观和鲜明的是非评判标准。
D. 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认同“焚书坑儒”的做法。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
A.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然不动。
B.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4. 材料二对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有何启发?请简要概括。
5. 下面这首词是毛泽东写于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反“围剿”胜利时期,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首词体现了革命诗词的哪些特点。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毛泽东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答案】1. A 2. D
3. D 4. ①要深入研究历史人物,需要通过大量阅读史书等资料来积累知识。
②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历史人物的特点,对其进行创新性的解读。
③评价历史人物要综合考虑其功绩与不足、前期和后期等多个方面,避免片面性。
5. ①本词体现毛泽东诗词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描写壮丽的秋景,写出战士的满怀豪情。“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展开想象,红军终将推翻蒋家王朝。
②本词体现毛泽东诗词的革命现实主义风格。“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描写了龙冈之战的胜利,记录了中国革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重兵来犯,战争残酷。
③本词体现毛泽东诗词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战争的胜利再现了战士高昂的气势。“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满怀信心,胜利的曙光已出现。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对毛泽东诗词的解析,展现了其蕴含的革命浪漫主义激情与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材料一详细介绍了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英雄主义对中国革命与建设进行了生动描绘,强调诗词在记录伟大实践中的历史价值。材料二则通过对毛泽东历史人物评价的分析,展示其独特的历史观与见解,突显出他的思想深邃与评判独到,从而为读者提供了多维度解读毛泽东诗词的视角。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中国革命领导者”错误。由原文“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可知,革命诗词的创作者不仅包括革命领导者,也包括其他优秀的革命者和建设者,选项缩小了范围。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表明他认同‘焚书坑儒’的做法”错误。由原文“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可知,毛泽东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但“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并不是认同“焚书坑儒”这种做法。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然不动”体现的是一种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战略定力,更倾向于革命英雄主义风格。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是对红军行军场景的一种写实描绘,通过霜晨、马蹄声、喇叭声等营造出一种紧张凝重的氛围,属于现实主义风格的描写。


展开余下试题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是对过去革命经历的回忆,以写实的方式展现曾经的岁月,没有突出浪漫主义所特有的想象、夸张等手法。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情感的强烈程度比作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极富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中夸张、想象的特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由原文“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可知,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这启示我们要深入研究历史人物,需要通过大量阅读史书等资料来积累知识。只有在充分了解历史人物事迹的基础上,才能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
②由原文“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可知,毛泽东评价历史人物时,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这告诉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历史人物的特点,对其进行创新性的解读。
③由原文“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可知,毛泽东对秦始皇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体现了全面性。他既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也对一些有争议的事件(如焚书坑儒)抱着商量探讨的态度;对汉武帝既肯定其雄才大略开拓业绩,也指出其晚年的弊端;对唐太宗、成吉思汗推崇其战争指挥艺术等。这表明评价历史人物要综合考虑其功绩与不足、前期和后期等多个方面,避免片面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章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可知,毛泽东诗词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写到“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万千枫林被霜打过焕发鲜亮的红色,红军战士一腔怒火直冲云天,描写了壮丽的秋景,写出了革命战士的满怀豪情,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词作以“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结尾,活用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展开想象,红军将士最终将推翻蒋家王朝,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②由原文“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可知,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大雾笼罩龙冈深暗的连绵群峰,我军齐声高呼,前线杀敌并活捉了张辉瓒。这里描写了龙冈之战的胜利,具有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写到二十万敌兵又来侵犯,狼烟四起遮掩了半边天,写到敌兵重兵来犯,写出了战争的残酷。
③由原文“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可知,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红军战士能够突破一切艰难险阻,取得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写到“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这里写到战争的胜利,艺术地集中再现了当时的处境和士气高昂之情。“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诗人满怀信心,必将唤醒千百万的工农大众,同心协力,仿佛已看到遥远的胜利的曙光。这些都体现出毛泽东诗词中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旅途风尘
彭荆风
天还没亮,地处云贵高原的某汽车小站就已经人声喧哗,很热闹了。
我们乘坐的那辆长途客车,昨晚已约定在今天七点钟开车,现在还只有六点,车厢里就坐满了人。
七点还差一刻,天就亮了。驾驶员试了试刹车,问道:“人都到齐了?”
“齐了,开车吧!”好几个声音像合唱队似的,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
“这里还有一个同志没有来呢!”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老大妈说道。
驾驶员不满意地扫了那几个说“齐了”的人一眼,大声说道:“旅客们,请再查对一下人数,不要丢下了人!”
一会儿,一个拖着两根长辫子的年轻姑娘,提着一个小包匆忙地赶来了。她刚上车,刚才说“齐了”的那几个人又像合唱队似的同声喊了起来:“同志,你快点好不好?大伙都在等你一个人呢!”
“是吗?”她腼腆地抬起手腕,看了看表。“我没耽误嘛!现在七点还差五分呢!”
那几个合唱队员的嘴被堵住了,只有一个穿着件青灰色夹克的人,还在好强地咕哝着:“你早来一点,还不是可以早一点开车。”
姑娘那略带病容的美丽脸庞上露出了一片红晕,她却宽容地没有理会。
当她低声说了句:“对不起。”要我从座位上站起来给她让路时,我这才注意地看了她一眼:她上身穿着一件褪了色的黄军衣,下身却穿的是一条蓝布裤子,看来不久前,她是在部队中工作的呢!
在旅途上,部队同志相见时,会立即引起一种战友相见的亲切感情,我立即给她让了路。她看了看我胸前的那几个纪念章,明白了我也是部队上的。
车开了,这条路上山高路险,车子颠簸得比较厉害。我回头看了看那位姑娘,她那略带病容的脸庞显得更加苍白了,两道眉毛也几乎皱在了一起。看来,她是个身体很弱的人,她正在晕车呢!
这天,我们车子到达那个中途歇宿的山城时,已经是黄昏了。车门一开,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首先和他那一伙人像一阵旋风似的拥出了,受了他们的影响,我也手忙脚乱地跟着挤出了车门,去寻找旅馆。
旅社的确很难找,等我费尽力气找到一个过夜的床铺时,天已经完全黑了……我遇见那位姑娘提着那沉重的小提包,缓慢地拖着疲倦的步子走过来。我问道:“找到旅馆了么?”
“没有。我最后下车,到处都被先来的人住满了。幸好那边很远的地方有家老乡愿意留我过夜。不然,真是又要在街头上露营呢!”
我感到有些不安,一到地方,我们只顾自己忙着抢旅馆去了,却忘记了在车上还有一个身体弱、正在晕车的女同志。作为对同志的关怀,我们做得很不好啊!
第二天早上,到七点钟时人们都已经自动在车厢里坐得整整齐齐的了,只有那个姑娘还没有来。
这可引起了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话题,他嘲弄地说道:“女同志嘛,总有些啰唆事情,起了床,还要梳辫子呀!还要擦粉呀!她在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在等候她一个人……”
七点十分又过了,才看到那位姑娘头发蓬松地匆忙跑了过来。一看到全车人那不耐烦的脸色,她就知道是自己迟到了,像犯了罪似的低下头,走进车厢里来。
她迅速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下来,喘着气解释道:“就是那讨厌的背心难穿,二三十个扣子,一个扣子要扣好几分钟。”
穿青灰色夹克的人,仍然不肯放松:“那是什么漂亮背心?不穿也可以嘛!”
中午,我们的车子在山脚下的一条小河边停了下来,旅客们也都下了车休息。
那位姑娘一个人坐在一棵柳树下。在汽车上颠簸了这一上午,她的脸色更苍白了。我走过去问道:“你原来是××部队的么?”


展开余下试题她这一路上都是沉默寡言的,这时也许是由于兴奋了,话也就像打开闸门的流水滔滔不绝地涌了出来。她告诉我:在抗美援朝刚开始的时候,她就参加志愿军到了朝鲜,最后一次战斗是在上甘岭打的。有天晚上,前沿打得很激烈,她背着一颗四十多斤的炮弹,在陡峭湿滑的山坡上爬行着,快要接近阵地时,一颗子弹打进了肩膀,她一阵昏迷,当时就连人和炮弹一同摔下了山沟里……
坐在我们周围的人越来越多了,也许是旅途寂寞谁都想听故事,但我却看到他们的脸上都显出了一种惊讶的神色,谁能想到:这个外貌文静的姑娘,却是个曾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出生入死的人呢!
“伤口都治好了么?”我问道。
她低垂下眼睛,忧郁地说道:“肩膀上的伤口是好了,背脊骨却还要穿着矫形背心长期疗养。我的一个哥哥在云南边疆工作,那边气候好,他来信要我到他那里去。这次就是去我哥哥那里。”
哦!我明白了,我完全明白了。可是我们却不了解她的痛苦,有些人还冷酷地讽刺嘲弄她。这些人真不像个新社会的公民。我抬起头向周围看了看,那些“合唱队员”们也坐在离我们不远的一棵柳树下听着我们谈话呢!奇怪,这时候他们都失去了平常那种高谈阔论、嘲笑一切的“气概”,脸上都是白一块、红一块的似乎有什么事使他们不安,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嘴唇一动一动地想说什么,却又没有说出来。
傍晚,汽车又到了一个中途歇宿的小站。当我们正茫然地在街头上徘徊时,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已快步从一家旅馆里奔了出来,对着她说道:“同志,你是不是还没有找到旅馆?我们已为你订好了一个房间。”
“为我?”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感到很突然。怎么也想不到这些人会关心起她来。
那些“合唱队员”们一窝蜂地拥上来,接过她的手提包,拥着她就往旅馆里走去。
第二天早上,要开车的时候我才想起来应该设法为她换一个座位,出乎我的意外,她已安然在第一排的窗户边坐好了,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正坐在她原来的座位上呢!看见我,他向我笑了笑,我也亲切地向他笑了笑。
汽车又在那平坦的公路上飞驰着,朝霞刚洒满天边,公路旁的草丛和树梢上还挂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秧田里那嫩绿的秧苗已长得很高了,绿茵茵的就像一块块新织的绒毯铺在那广阔的田野里。这时,有人伏在车窗上轻声哼起了一支歌,歌词是叙说人们在幸福的生活里,怀念起那些为他们战斗过的英雄们……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驾驶员开车前先试了试刹车,并要求车上的旅客查对一下人数,可见这是一位工作很负责任的司机。
B. 年轻姑娘因为上车比别人迟而被同车人指责,她没有解释,可见她心地善良、心胸开阔。
C. 当发现姑娘找不到旅馆只能寄宿在很远的老乡家里时,我们同车人都为此感到十分愧疚而自责。
D. 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尽管表面上是一个自私爱发牢骚的人,但其实也是一个明白事理、知错能改的人。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用“合唱队员”来称呼车上的部分旅客,生动地刻画了这些人吵闹不休的样子,意在讽刺他们自私的行为。
B. 小说善于运用悬念,前部分写姑娘每次上车总比别人迟,先引出读者的好奇与疑惑,后文再揭晓原因。
C. 穿青灰色夹克的人一开始的“嘲讽”与后来的主动找旅舍和换座,形成强烈的反差,说明“我”对姑娘的关心感动了他。
D. 小说以一支歌的歌词内容作结尾,意味深长,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讴歌了为人民而战斗的英雄们。
8. 小说以“我”作为叙事视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9. 同为战争题材,这篇小说与茹志鹃的《百合花》风格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C
8. ①“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使故事更具真实性。②“我”的感受和思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我”对姑娘的关心,引发了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转变。③“我”的视角便于展现人物形象,通过“我”的观察,刻画了姑娘的坚强勇敢、宽容大度以及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转变。
9. ①两篇小说都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描写,而是通过小人物的经历展现战争。②都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如《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本文中的姑娘和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形象鲜明。③都以小见大,通过平凡人物的故事反映深刻的主题,《百合花》表现了军民鱼水情,本文则歌颂了战斗英雄和人们的转变。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旅途中一段小插曲,刻画出人性 变化与温暖。文章的叙述视角采用第一人称“我”,使得读者更容易融入情境,感受到对女英雄的敬意与对人性真善美的讴歌。通过姑娘的军旅背景揭示出她内心的坚韧,表面平凡的乘客在得知姑娘的故事后态度转变,体现出勇士精神对周围世界的感染力。同时,文章讽刺了先前旅客的冷漠与无知,最终升华为对英雄的敬仰与反思。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我们同车人都为此感到十分愧疚而自责” 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 “我感到有些不安”,不能代表同车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说明‘我’对姑娘的关心感动了他” 说法不准确,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转变主要是因为听到姑娘的经历后,被姑娘的事迹所感动,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叙事视角的能力。
小说以“我”作为叙事视角,首先,“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如“当她低声说了句:‘对不起。’要我从座位上站起来给她让路时,我这才注意地看了她一眼”,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我”的感受和思考推动情节发展,“我感到有些不安,一到地方,我们只顾自己忙着抢旅馆去了,却忘记了在车上还有一个身体弱、正在晕车的女同志”,这种不安促使读者思考同车人的行为,也为后文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转变埋下伏笔。
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人物形象,“她上身穿着一件褪了色的黄军衣,下身却穿的是一条蓝布裤子”刻画了姑娘朴素的形象;“我”看到姑娘被嘲讽却宽容地没有理会,展现了姑娘的宽容大度;看到穿青灰色夹克的人态度转变,也使读者更清晰地感受到他的变化。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比较不同小说艺术魅力的能力。
在这篇小说与茹志鹃的《百合花》中,都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描写。本文中,通过姑娘的回忆展现战争,“有天晚上,前沿打得很激烈,她背着一颗四十多斤的炮弹,在陡峭湿滑的山坡上爬行着……”。《百合花》也是从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日常互动中侧面反映战争。
两篇小说都注重人物形象刻画,本文里姑娘虽外表文静却坚强勇敢,面对他人的嘲讽宽容大度,如被指责迟到时,“一看到全车人那不耐烦的脸色,她就知道是自己迟到了,像犯了罪似的低下头”;穿青灰色夹克的人从自私爱发牢骚转变为关心他人。《百合花》中,小通讯员的羞涩憨厚、新媳妇的善良淳朴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两篇都以小见大,本文通过姑娘和同车人的故事歌颂战斗英雄和人们的转变;《百合花》则通过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表现军民鱼水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广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