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1 2025-07-24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5年1月14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AI)影响了众多领域的进展。但是,一个日益严重的被称为“模型崩溃”的问题,可能会使AI的所有成就功亏一篑。
“模型崩溃”是今年7月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的问题。它是指用AI生成的数据集训练未来几代机器学习模型,可能会严重“污染”它们的输出。
“模型崩溃”是怎么回事
大多数AI模型,比如GPT—4,都是通过大量数据进行训练的,其中大部分数据来自互联网。最初,这些数据是由人类生成的,反映了人类语言、行为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AI从这些数据中学习,并用它来生成新内容。
然而,当AI在网络上搜索新数据来训练下一代模型时,AI很可能会吸收一些自己生成的内容,其中一个AI的输出成为另一个AI的输入。当生成式AI用自己的内容进行训练时,其输出也会偏离现实。
AI自我“蚕食”是坏事吗
对于“模型崩溃”,美国《TheWeek》杂志近日刊文评论称,这意味着AI正在自我“蚕食”。
熊德意认为,伴随着这一现象的出现,模型生成数据在后续模型迭代训练中占比越高,后续模型丢失真实数据的信息就会越多,模型训练就更加困难。
美国《大西洋月刊》刊文指出,为了开发更先进的AI产品,科技巨头可能不得不向程序提供合成数据,即AI系统生成的模拟数据。然而,由于一些生成式AI的输出充斥着偏见、虚假信息和荒谬内容,这些会传递到AI模型的下一版本中。还可能会加剧AI中的偏见和不平等问题。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合成数据都是不好的。《纽约时报》表示,在某些情况下,合成数据可以帮助AI学习。
AI正在占领互联网吗
互联网上大量的AI内容,包括机器人发布的推文、荒谬的图片和虚假评论,引发了一种更为消极的观念。《福布斯》杂志称,“死亡互联网理论”认为,互联网上的大部分流量、帖子和用户都已被机器人和AI生成的内容所取代,人类不再能决定互联网的方向。不过,《福布斯》杂志也指出,目前,绝大多数广为流传的帖子,包括一些深刻的观点、犀利的语言、敏锐的观察,以及在新背景下对新生事物的定义等内容,都不是AI生成的。
不过,熊德意仍强调:“随着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大量低质量的AI合成数据占比会越来越高,不仅会使后续采用互联网数据训练的模型出现一定程度的‘模型崩溃’,而且也会对社会形成负面影响。因此,AI生成内容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需要从安全治理与AI技术双重角度进行有效应对。”
(摘自《科技日报》2024年9月26日《AI“模型崩溃”风险需警惕》)
材料二:
近两年,以大模型为主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热浪滚滚,相关投资和研发如火如荼,产业化和应用前景乐观可期。人工智能(AI)的探索和实践启示我们,要将人工智能发展好、利用好,需要注重夯实基础、合理布局;需要预见机器人取代劳动力的趋势和可能,在适应人机协同中探索人的工作新途径新方式。
浏览完整试题
夯实基础,合理布局
智能产业发展需要两个基础:一是研发基础。数智经济初期,通用技术形成的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应用形式,促进了产业数字化。当智能产业在数智经济中的分量日益凸显,开始强调人工智能大模型、行业模型、业务模型和智能体、机器人的研发等。目前我国对人工智能各种方式或载体的研发,处于世界前列,然而在核心技术和基础研究方面仍存在差距。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现在人工智能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推动数智经济和智能社会建设的关键角色。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突破共性的智能技术,才能够广泛地支持企业和社会的智能化系统,积极促进智能化转型。
洞察人机关系,调整分配方式
人工智能从研发进入产业,显示了新质生产力的锐气,它已经引发生产力变革。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各种新式工具进入产业,以及智能技术不断增强人的能力,引发生产力的内在变化。
人机协同使劳动者的地位得到提升。以前劳动者支配着整个生产现场,体现人的劳动价值。现在人工智能让机器变成机器人,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机器人,使机器人具有通用能力,它的感知更细腻、决策更智能、执行更精准,这样的智能机器人能够支配生产现场,人就有可能脱离生产现场。机器人作为工具兼有劳动力的性质,会逐渐取代人的劳动岗位,从而推高人在劳动中的地位,使人既可以和机器人合作协同,也可以对生产中的更多机器人通过设施予以总揽总控。
人和机器人都是劳动力,必然引发新的劳动分工,人可更多从事管理、监控、决策等脑力劳动,机器人更多在生产现场参与“体力”劳动和现场管控。一是人工智能取代急难险重脏的工作,尤其是那些具有危险性的工作。二是人工智能取代重复和乏味的工作,在取代的同时也会补充一些适合智能产业的新岗位新职业,这就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人才。三是随着人工智能对劳动岗位的取代越来越多,需要尽早开辟人类参与智能生产发展的崭新工作途径和方式。
(摘自《中国信息安全》2024年9月26日《AI产业如何实现向善发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I“模型崩溃”问题可能使AI的所有成就归于失败,并影响多领域的发展。
B. 用AI自己生成的模拟数据对下一代AI模型进行训练,才可能保证AI模型的输出免受“污染”。
C. 通过大量特别是来自互联网的数据对AI木模型进行训练,是目前大多数AI模型建构的共同特点。
D. 生成式AI用自己的内容进行训练时,其输出会不准确,输出多样性也可能会下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互联网大部分流量被AI生成的内容取代,人类已不再能决定互联网的方向。
B. AI在网络上搜索新数据来训练下一代模型,下代模型输出也有可能反映现实,也有可能偏离现实,所以模型崩溃无法避免。
C. AI的探索和实践启示我们,夯实基础,合理布局,我们就能把人工智能发展好。
D. 由于机器人的出现,机器人会逐步取代人的劳动岗位,人就有可能脱离生产现场。
3. 下列选项不能证明“在某些情况下,合成数据可以帮助AI学习”的一项是( )
A. 用豆包AI助手,对浏览的新闻进行要点概括,方便我们了解新闻主要内容。
B. 用谷歌“深度思维”公司开发的SoG人工智能AI工具探索国际象棋、围棋游戏的最佳策略。
C. 用Google DeepMind团队研究开发的FunSearch这一AI探索某些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案。
D. 用信息AI技术,把互联网上大量AI合成生成的数据内容添加数字水印或标签。
4. 两则材料都用了小标题,请简要概括其效果。
5. 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它引发了多方面的变化,结合材料,阐述它带来“人机关系”的哪些变化。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春之歌(节选)
杨 沫
冬天,快过阴历年的时候,一个风雪满天的星期日,余永泽从外面抱回了许多好吃的东西——有便宜坊的烤鸭,有天福号的酱肉,还有非常精致的点心和一瓶白兰地酒。道静接过这些东西,奇怪地问:
“你买这些干什么?”
余永泽在道静的脸上吧地亲了一下,高兴地说:“今天请个贵人来吃点喝点。”
道静噘着嘴巴看着余永泽不动,不高兴地说:
“什么贵人?——我不侍候你那贵人!”
过了一会儿,风雪小了一点,“贵人”终于来了。这人像个运动员,穿着灯笼裤、球鞋,粗粗壮壮的。可是一双大眼睛却很有精神。进门后,余永泽赶忙热情地给道静介绍:
“这是罗大方,我们历史系的同学。”他又转过身把道静介绍给他,“这是林道静,我的爱人。”
罗大方伸出大手握住道静的手,亲切地笑笑说:
“好,我们认识认识。你现在没有上学?也没有工作?”
道静不好意思地红了脸。但她觉得罗大方这个人挺直爽,一见面就很关心别人的生活。他对人像个朋友,可不像什么“贵人”。于是她笑着,赶快给客人斟上水,一边张罗着这顿丰盛的晚餐,一边听他们谈什么话。
“老余,你现在弄起考据来啦?”客人说。
“是啊,国文系嘛,就得钻故纸堆。对这些,我现在兴趣很浓。你怎么样?还忙着救国工作?”“不。”罗大方避而不谈这些,仍然接着刚才的话头,“你们弄考据,整理国故很好,这也是需要的。可是,千万别上了胡博士的圈套,钻到‘读书救国’的牛角尖里。那,那可就……”他机灵的大眼睛忽然一转,头一摆,对余永泽和林道静爽朗地大笑起来,“嘿,朋友!我来背一下胡博士的杰作给你们听听好不好?”
“嘿嘿,你先别背,我来问你!”余永泽慌忙打断罗大方的话,脸上浮起极不自然的笑容,“你父亲不是跟胡适很熟,现在,他们的情况怎么样?……我的意思是问胡适近来忙不忙?”
“问我父亲和博士他们吗?一对难兄难弟!他们一同研究杜威先生的实验主义,然后贩卖给中国人,好叫中国人高高兴兴地承认‘有奶便是娘’,以便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来奴役中国。怎么?老余,你问胡适忙不忙是什么意思?”这位罗大方口若悬河,一说就是一套。
“别忙,先吃饭喝酒。”余永泽笑着张罗着让罗大方坐下。
展开余下试题
客人和余永泽都坐在铺着洁白桌布的小圆桌旁吃起来了,罗大方惊奇地说:“老余,你好阔呀,干吗弄这些酒菜?”
“老同学嘛,应当招待招待你。你刚才问我为什么要找胡适么,”余永泽微笑着说起来,“我读王国维和罗振玉的著作,里面有些问题弄不大清楚,想找胡适问问——尽管他在某些地方有毛病,好些人都骂他,不过依我看,他毕竟是中国现代的学者。他治理学问的态度和他的渊博知识还是有可资学习之处的。所以我想把这些问题向他请教。可是,他是名学者,咱是个穷学生,不好意思直接找他。因为你父亲和他熟,所以我想托你……”余永泽把一大块烤鸭夹到罗大方的碟子里,脸上露出极其殷勤的笑容。
罗大方又是一阵爽朗的大笑。他把头摇得货郎鼓似的,一边吃着一边说:
“有学问的教授多得很,干什么单找胡适?我看算了吧!我给你介绍别人可以,就是不管介绍胡博士。”
余永泽竭力抑制自己的失望、不满,喊着林道静说:“你也吃饭来吧。”他又转向罗大方仍然笑着问,“喂,老罗,你们一伙子南下示威的救国代表都哪儿去了?怎么听不到你们活动的信啦?李孟瑜呢?——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干将。”
“你钻到故纸堆里当然听不到外面的消息了。”罗大方放下酒杯从坐着的小凳上站起来,在小屋各处观看着。“老余,你们两个都是青年人,可不要失掉青年人的锐气哦!能活动,还是参加些外面的活动。南下那阵子,老余,你在北平不是也很激昂吗?”
“是啊。”余永泽说,“现在,我也并非不激昂。不过那么喊喊口号,挥挥拳头,我认为管不了什么事。我是采取我自己的形式来救国的。来,老罗,再吃一点。”他仍然殷勤地劝罗大方吃。
“你的形式就是从洋装书变成线装书;从学生服变成长袍大褂。”道静忽然笑着插了话。不知怎的,虽然和罗大方初次见面,但她的同情却在他那边。她觉得他不知有哪些地方,有些像她在北戴河碰到过的卢嘉川。
“不要听她瞎说!”余永泽急忙接过道静的话,对罗大方笑着说,“她因为找不到工作,无处泄愤,就常常找我出气。这样的社会真是不免叫人气愤,我为她的工作真不知跑了多少腿,着了多少急,结果还是不得不把她耽误在家里替我洗衣做饭。这社会,‘毕业就是失业’,一点儿不假。现在我就在为毕业后的出路担心。老罗,你的职业一定不成问题,因为你有那样一个有地位的父亲。”
“算啦,我才不稀罕他的栽培呢。我们说不到一块儿,只好各行其是!”罗大方说着就要往外走,“谢谢你们二位,我走啦。”
(有删改)
【注】林道静因养母逼婚,离家出走,在海边被余永泽相救。几经相遇,两人结婚,后因见解不同,林道静离开小资意识的余永泽,走上革命之路。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讲述了余永泽准备了精美的菜肴,说明这位“贵人”,是他真正的朋友,平时处处提携余永泽。
B. “你钻到故纸堆里当然听不到外面 消息了”,点明罗大方对余永泽潜心学问的羡慕之情。
C. 余永泽虽然明显能感受到罗大方对胡博士的种种嘲意,但仍坚持不懈请求罗大方帮忙介绍胡博士,说明他求知心切。
D. 面对林道静貌似无意的嘲笑,余永泽立即接话解释,由他的话可见,他比林道静更加成熟,更熟悉社会的形势。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对比、反衬来刻画人物,余永泽和罗大方对待胡博士的不同态度,表现了他们不同的精神境界,人物性格清晰明了。
B. 小说通过运用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等方法刻画了余永泽的形象:一个只注重个人发展,而忽视社会责任的落后知识分子。
C. 语言风格上,作者以流畅、简练的叙述和热情的笔调行文,特别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刻画。
D. 在选材上采用了以学生运动为背景的革命题材,余永泽走的是治学救国之路,罗大方走的是革命救国之路,都表现了青年学生对时代与国家的思考。
8. 本文对罗大方的描写着墨较多。结合文本内容,概括罗大方的人物形象特征。
9. 本文在叙述故事方面有明显的创作特色,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小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宋•苏轼《石钟山记》)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由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舟回A至B两山C间D将入E港口F有大石G当中流H可坐百人
11. 下列对文章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适,指到……去,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中“适” 意义不同。
B. 乘,指乘坐,与“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登泰山记》)中“乘”意义不同。
C. 绝,指断绝,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中“绝”的意思用法相同。
D. 乃,指竟然,与“今其志乃反不能及”(《师说》)中“乃”字的意思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文章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一开篇就提出自己对郦道元以及李渤的说法的怀疑,作者对古代两位名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并不轻信。
B. 第二段中的两个“笑”字表达的意义不一样。前者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后来表现释疑以后轻松愉快的“笑”。
C. 本文因事说理,从月夜乘舟游江悟出一个道理:“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臆断其有无”。
D. 在详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命名来由的过程后,作者表达了对李渤这种不经充分地实地验证而臆断的思维方式的批评。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14. 在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过程中体现了苏轼哪些科学探究精神?试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各题。
静女
诗经•国风•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展开余下试题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却故意迟到来考验男子,男子非常着急。
B. “贻我彤管”“自牧归黄”之事是倒叙,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
C. 黄草非常普通,男子却大赞“洵美且异”,是因为黄草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纯属爱屋及乌。
D. 全诗是以男子的第一人称方式叙述的,充分刻画了一位痴情男子的形象。
16. 清代陈震《读诗识小录》评价此诗“有写形写神之妙”,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是如何描写男子之形神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描写曹操顺江东下之际吟其《短歌行》一诗的情形是:“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诗句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丁木沟是大渡河峡谷中的一段。我在云南东北部的乌蒙山生活了许多年,磅礴乌蒙,大山大水 甲 ,我很少会为某个峡谷的险峻或壮美而激动。说到峡谷,乌蒙山里的鸡公山大峡谷 乙 ,慕名去那儿的人,从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之巅往下俯瞰,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正往深渊里掉落。
可是有一天,当我置身于丁木沟,望着眼前仿佛正在合拢的铜墙铁壁,内心一凛。①无论是怒江大峡谷还是金沙江大峡谷,②都是敞开的峡谷顶部,③就像是将大地从两侧掀开,④让人看到如肌肤下的血管那样的江河。不得不说,在丁木沟看大渡河峡谷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A ),只留下一线天。
面对峡谷,仅从高空俯瞰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底部进入,从而让自己成为峡谷的一部分。( B ),抬头看两岸插入云霄的山体,我感到巨大的石壁合围过来的那种压迫感。与地面几乎呈90度角直立着的崖壁上,只长了少量杂草,除鹰和猿猴外,其他动物恐怕很难在那峭壁上生活。更无法想象在公路修通之前,生活在丁木沟的人们,如何才能越过两岸高耸的石壁,( C )。
大渡河丁木沟段,两岸灰褐色的山体上,有呈白色的长条形凹痕,那是雨季的水流冲刷留下的痕迹。我去的时候是四月下旬,雨水还在酝酿中。到了雨量充沛的夏季,水从云端来,丁木沟两岸垂直的山体,将成为两排立在天地间的竖琴,水是弹奏它们的指头,这条峡谷会传来 丙 的金石之声。而江河,也借助巨大的落差,对山体进行永不停歇的切割,由此形成堪称奇观的峡谷。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 成语。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 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 下列句子中的“如何”与文中加点的“如何”,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 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C. 他总是抱怨别人如何不了解自己。 D. 人们应该清楚危急时刻如何自救。
21.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试分析其构成及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劝学》《师说》《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等篇目,都是围绕“学习”这个话题展开论述。作为青少年的你,对学习的目的、态度、方法、意义等是怎样思考的?
请你围绕“学习”这个话题,选择一个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一篇: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湖北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