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  2025-07-2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5年1月14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AI)影响了众多领域的进展。但是,一个日益严重的被称为“模型崩溃”的问题,可能会使AI的所有成就功亏一篑。
“模型崩溃”是今年7月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的问题。它是指用AI生成的数据集训练未来几代机器学习模型,可能会严重“污染”它们的输出。
“模型崩溃”是怎么回事
大多数AI模型,比如GPT—4,都是通过大量数据进行训练的,其中大部分数据来自互联网。最初,这些数据是由人类生成的,反映了人类语言、行为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AI从这些数据中学习,并用它来生成新内容。
然而,当AI在网络上搜索新数据来训练下一代模型时,AI很可能会吸收一些自己生成的内容,其中一个AI的输出成为另一个AI的输入。当生成式AI用自己的内容进行训练时,其输出也会偏离现实。
AI自我“蚕食”是坏事吗
对于“模型崩溃”,美国《TheWeek》杂志近日刊文评论称,这意味着AI正在自我“蚕食”。
熊德意认为,伴随着这一现象的出现,模型生成数据在后续模型迭代训练中占比越高,后续模型丢失真实数据的信息就会越多,模型训练就更加困难。
美国《大西洋月刊》刊文指出,为了开发更先进的AI产品,科技巨头可能不得不向程序提供合成数据,即AI系统生成的模拟数据。然而,由于一些生成式AI的输出充斥着偏见、虚假信息和荒谬内容,这些会传递到AI模型的下一版本中。还可能会加剧AI中的偏见和不平等问题。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合成数据都是不好的。《纽约时报》表示,在某些情况下,合成数据可以帮助AI学习。
AI正在占领互联网吗
互联网上大量的AI内容,包括机器人发布的推文、荒谬的图片和虚假评论,引发了一种更为消极的观念。《福布斯》杂志称,“死亡互联网理论”认为,互联网上的大部分流量、帖子和用户都已被机器人和AI生成的内容所取代,人类不再能决定互联网的方向。不过,《福布斯》杂志也指出,目前,绝大多数广为流传的帖子,包括一些深刻的观点、犀利的语言、敏锐的观察,以及在新背景下对新生事物的定义等内容,都不是AI生成的。
不过,熊德意仍强调:“随着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大量低质量的AI合成数据占比会越来越高,不仅会使后续采用互联网数据训练的模型出现一定程度的‘模型崩溃’,而且也会对社会形成负面影响。因此,AI生成内容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需要从安全治理与AI技术双重角度进行有效应对。”
(摘自《科技日报》2024年9月26日《AI“模型崩溃”风险需警惕》)
材料二:
近两年,以大模型为主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热浪滚滚,相关投资和研发如火如荼,产业化和应用前景乐观可期。人工智能(AI)的探索和实践启示我们,要将人工智能发展好、利用好,需要注重夯实基础、合理布局;需要预见机器人取代劳动力的趋势和可能,在适应人机协同中探索人的工作新途径新方式。


浏览完整试题夯实基础,合理布局
智能产业发展需要两个基础:一是研发基础。数智经济初期,通用技术形成的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应用形式,促进了产业数字化。当智能产业在数智经济中的分量日益凸显,开始强调人工智能大模型、行业模型、业务模型和智能体、机器人的研发等。目前我国对人工智能各种方式或载体的研发,处于世界前列,然而在核心技术和基础研究方面仍存在差距。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现在人工智能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推动数智经济和智能社会建设的关键角色。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突破共性的智能技术,才能够广泛地支持企业和社会的智能化系统,积极促进智能化转型。
洞察人机关系,调整分配方式
人工智能从研发进入产业,显示了新质生产力的锐气,它已经引发生产力变革。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各种新式工具进入产业,以及智能技术不断增强人的能力,引发生产力的内在变化。
人机协同使劳动者的地位得到提升。以前劳动者支配着整个生产现场,体现人的劳动价值。现在人工智能让机器变成机器人,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机器人,使机器人具有通用能力,它的感知更细腻、决策更智能、执行更精准,这样的智能机器人能够支配生产现场,人就有可能脱离生产现场。机器人作为工具兼有劳动力的性质,会逐渐取代人的劳动岗位,从而推高人在劳动中的地位,使人既可以和机器人合作协同,也可以对生产中的更多机器人通过设施予以总揽总控。
人和机器人都是劳动力,必然引发新的劳动分工,人可更多从事管理、监控、决策等脑力劳动,机器人更多在生产现场参与“体力”劳动和现场管控。一是人工智能取代急难险重脏的工作,尤其是那些具有危险性的工作。二是人工智能取代重复和乏味的工作,在取代的同时也会补充一些适合智能产业的新岗位新职业,这就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人才。三是随着人工智能对劳动岗位的取代越来越多,需要尽早开辟人类参与智能生产发展的崭新工作途径和方式。
(摘自《中国信息安全》2024年9月26日《AI产业如何实现向善发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I“模型崩溃”问题可能使AI的所有成就归于失败,并影响多领域的发展。
B. 用AI自己生成的模拟数据对下一代AI模型进行训练,才可能保证AI模型的输出免受“污染”。
C. 通过大量特别是来自互联网的数据对AI木模型进行训练,是目前大多数AI模型建构的共同特点。
D. 生成式AI用自己的内容进行训练时,其输出会不准确,输出多样性也可能会下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互联网大部分流量被AI生成的内容取代,人类已不再能决定互联网的方向。
B. AI在网络上搜索新数据来训练下一代模型,下代模型输出也有可能反映现实,也有可能偏离现实,所以模型崩溃无法避免。
C. AI的探索和实践启示我们,夯实基础,合理布局,我们就能把人工智能发展好。
D. 由于机器人的出现,机器人会逐步取代人的劳动岗位,人就有可能脱离生产现场。
3. 下列选项不能证明“在某些情况下,合成数据可以帮助AI学习”的一项是( )
A. 用豆包AI助手,对浏览的新闻进行要点概括,方便我们了解新闻主要内容。
B. 用谷歌“深度思维”公司开发的SoG人工智能AI工具探索国际象棋、围棋游戏的最佳策略。
C. 用Google DeepMind团队研究开发的FunSearch这一AI探索某些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案。
D. 用信息AI技术,把互联网上大量AI合成生成的数据内容添加数字水印或标签。
4. 两则材料都用了小标题,请简要概括其效果。
5. 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它引发了多方面的变化,结合材料,阐述它带来“人机关系”的哪些变化。
【答案】1. B 2. D
3. D 4. ①结构上,列小标题组织材料,行文条理清楚。避免文章给人一文到底的冗长感。②内容上,简介文章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便于读者理解,吸引读者兴趣。文章围绕AI中的“模型崩溃”和“发展人工智能的两大需要”进行论述。
5. ①人机协同使劳动者的地位得到提升。智能机器能支配生产现场,逐渐取代人的劳动岗位,人可能脱离生产现场,人在劳动中的地位得到推高。人既可以和机器人合作协同,也可以对生产中的更多机器人通过设施予以总揽总控。②引发新的劳动分工。人可更多从事管理、监控、决策等脑力劳动,机器人更多在生产现场参与“体力”劳动和现场管控,取代人做急难险重脏和重复乏味的工作。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探讨了人工智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及其面临的挑战。材料一主要分析AI“模型崩溃”的问题及其负面影响,尤其是AI自我“蚕食”带来的数据污染,使得AI输出不再可靠。材料二则展望了生成式AI带来的产业变革,强调了夯实基础和布局合理的重要性,以及人机协同对未来工作的影响。两则材料共同讨论了AI技术的双重影响,强调技术发展需要谨慎平衡。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用 AI 自己生成的模拟数据”错, 应是“用人类生成的数据”。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这是“死亡互联网理论”的观点,非作者观点。“人类已不再能决定互联网的方向“也错,原文“不过,《福布斯》杂志也指出……”内容转折,说明该观点并非事实。
B.“模型崩溃无法避免”过于绝对。材料一指出“当 AI 在网络上搜索新数据来训练下一代模型时,AI 很可能会吸收一些自己生成 内容…… 当生成式 AI 用自己的内容进行训练时,其输出也会偏离现实”,但“可能”“很可能”表明这是一种概率性情况,并非“无法避免”。
C.“夯实基础,合理布局,我们就能把人工智能发展好“错,前提条件遗漏。原文“要将人工智能发展好、利用好,需要注重夯实基础、合理布局;需要预见机器人取代劳动力的趋势和可能,在适应人机协同 中探索人的工作新途径新方式”,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把互联网上 AI 生成内容添加水印或标签”不能证明合成数据可以帮助 AI 学习。是为了帮助人们区分甄别 AI 生成的内容,应对“模型崩溃”挑战,降低不准确的 AI 信息对读者认知或下代 AI 输出的冲击和影响。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小标题作用的能力。
①结构上:小标题将文章内容分割成清晰的板块,让行文逻辑更分明。比如材料一用“‘模型崩溃’是怎么回事”“AI 自我‘蚕食’是坏事吗”等,一步步拆解“模型崩溃”相关问题;材料二以“夯实基础,合理布局”“洞察人机关系,调整分配方式”划分,围绕发展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点展开,避免了内容的杂乱堆砌。
②内容上:材料一的小标题精准概括各部分内容。“‘模型崩溃’是怎么回事”直接点出对核心概念的解释;“AI 自我‘蚕食’是坏事吗”则引出对其影响的辩证讨论。小标题如同“路标”,让读者能快速定位关键信息,同时引发阅读兴趣。材料二的小标题高度凝练内容核心。“夯实基础,合理布局”对应“智能产业发展需要两个基础:一是研发基础……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洞察人机关系,调整分配方式”则围绕“人机协同使劳动者的地位得到提升……需要尽早开辟人类参与智能生产发展的崭新工作途径和方式”展开。小标题既点明了各部分的论述重点,又以简洁的语言“画龙点睛”,帮助读者快速理解内容主旨,增强了阅读吸引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①人机协同使劳动者的地位得到提升。根据材料二“人机协同使劳动者的地位得到提升……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机器人,使机器人具有通用能力……这样的智能机器人能够支配生产现场,人就有可能脱离生产现场。机器人作为工具兼有劳动力的性质,会逐渐取代人的劳动岗位,从而推高人在劳动中的地位,使人既可以和机器人合作协同,也可以对生产中的更多机器人通过设施予以总揽总控”可知,智能机器能支配生产现场,逐渐取代人的劳动岗位,人可能脱离生产现场,人在劳动中的地位得到推高。人既可以和机器人合作协同,也可以对生产中的更多机器人通过设施予以总揽总控。
②引发新的劳动分工。根据材料二“人和机器人都是劳动力,必然引发新的劳动分工,人可更多从事管理、监控、决策等脑力劳动,机器人更多在生产现场参与‘体力’劳动和现场管控。一是人工智能取代急难险重脏的工作,尤其是那些具有危险性的工作。二是人工智能取代重复和乏味的工作”可知,人可更多从事管理、监控、决策等脑力劳动,机器人更多在生产现场参与“体力”劳动和现场管控,取代人做急难险重脏和重复乏味的工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春之歌(节选)
杨 沫
冬天,快过阴历年的时候,一个风雪满天的星期日,余永泽从外面抱回了许多好吃的东西——有便宜坊的烤鸭,有天福号的酱肉,还有非常精致的点心和一瓶白兰地酒。道静接过这些东西,奇怪地问:
“你买这些干什么?”
余永泽在道静的脸上吧地亲了一下,高兴地说:“今天请个贵人来吃点喝点。”
道静噘着嘴巴看着余永泽不动,不高兴地说:
“什么贵人?——我不侍候你那贵人!”
过了一会儿,风雪小了一点,“贵人”终于来了。这人像个运动员,穿着灯笼裤、球鞋,粗粗壮壮的。可是一双大眼睛却很有精神。进门后,余永泽赶忙热情地给道静介绍:
“这是罗大方,我们历史系的同学。”他又转过身把道静介绍给他,“这是林道静,我的爱人。”
罗大方伸出大手握住道静的手,亲切地笑笑说:
“好,我们认识认识。你现在没有上学?也没有工作?”
道静不好意思地红了脸。但她觉得罗大方这个人挺直爽,一见面就很关心别人的生活。他对人像个朋友,可不像什么“贵人”。于是她笑着,赶快给客人斟上水,一边张罗着这顿丰盛的晚餐,一边听他们谈什么话。
“老余,你现在弄起考据来啦?”客人说。
“是啊,国文系嘛,就得钻故纸堆。对这些,我现在兴趣很浓。你怎么样?还忙着救国工作?”“不。”罗大方避而不谈这些,仍然接着刚才的话头,“你们弄考据,整理国故很好,这也是需要的。可是,千万别上了胡博士的圈套,钻到‘读书救国’的牛角尖里。那,那可就……”他机灵的大眼睛忽然一转,头一摆,对余永泽和林道静爽朗地大笑起来,“嘿,朋友!我来背一下胡博士的杰作给你们听听好不好?”
“嘿嘿,你先别背,我来问你!”余永泽慌忙打断罗大方的话,脸上浮起极不自然的笑容,“你父亲不是跟胡适很熟,现在,他们的情况怎么样?……我的意思是问胡适近来忙不忙?”
“问我父亲和博士他们吗?一对难兄难弟!他们一同研究杜威先生的实验主义,然后贩卖给中国人,好叫中国人高高兴兴地承认‘有奶便是娘’,以便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来奴役中国。怎么?老余,你问胡适忙不忙是什么意思?”这位罗大方口若悬河,一说就是一套。
“别忙,先吃饭喝酒。”余永泽笑着张罗着让罗大方坐下。
客人和余永泽都坐在铺着洁白桌布的小圆桌旁吃起来了,罗大方惊奇地说:“老余,你好阔呀,干吗弄这些酒菜?”
“老同学嘛,应当招待招待你。你刚才问我为什么要找胡适么,”余永泽微笑着说起来,“我读王国维和罗振玉的著作,里面有些问题弄不大清楚,想找胡适问问——尽管他在某些地方有毛病,好些人都骂他,不过依我看,他毕竟是中国现代的学者。他治理学问的态度和他的渊博知识还是有可资学习之处的。所以我想把这些问题向他请教。可是,他是名学者,咱是个穷学生,不好意思直接找他。因为你父亲和他熟,所以我想托你……”余永泽把一大块烤鸭夹到罗大方的碟子里,脸上露出极其殷勤的笑容。
罗大方又是一阵爽朗的大笑。他把头摇得货郎鼓似的,一边吃着一边说:
“有学问的教授多得很,干什么单找胡适?我看算了吧!我给你介绍别人可以,就是不管介绍胡博士。”
余永泽竭力抑制自己的失望、不满,喊着林道静说:“你也吃饭来吧。”他又转向罗大方仍然笑着问,“喂,老罗,你们一伙子南下示威的救国代表都哪儿去了?怎么听不到你们活动的信啦?李孟瑜呢?——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干将。”
“你钻到故纸堆里当然听不到外面的消息了。”罗大方放下酒杯从坐着的小凳上站起来,在小屋各处观看着。“老余,你们两个都是青年人,可不要失掉青年人的锐气哦!能活动,还是参加些外面的活动。南下那阵子,老余,你在北平不是也很激昂吗?”
“是啊。”余永泽说,“现在,我也并非不激昂。不过那么喊喊口号,挥挥拳头,我认为管不了什么事。我是采取我自己的形式来救国的。来,老罗,再吃一点。”他仍然殷勤地劝罗大方吃。
“你的形式就是从洋装书变成线装书;从学生服变成长袍大褂。”道静忽然笑着插了话。不知怎的,虽然和罗大方初次见面,但她的同情却在他那边。她觉得他不知有哪些地方,有些像她在北戴河碰到过的卢嘉川。
“不要听她瞎说!”余永泽急忙接过道静的话,对罗大方笑着说,“她因为找不到工作,无处泄愤,就常常找我出气。这样的社会真是不免叫人气愤,我为她的工作真不知跑了多少腿,着了多少急,结果还是不得不把她耽误在家里替我洗衣做饭。这社会,‘毕业就是失业’,一点儿不假。现在我就在为毕业后的出路担心。老罗,你的职业一定不成问题,因为你有那样一个有地位的父亲。”
“算啦,我才不稀罕他的栽培呢。我们说不到一块儿,只好各行其是!”罗大方说着就要往外走,“谢谢你们二位,我走啦。”


展开余下试题(有删改)
【注】林道静因养母逼婚,离家出走,在海边被余永泽相救。几经相遇,两人结婚,后因见解不同,林道静离开小资意识的余永泽,走上革命之路。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讲述了余永泽准备了精美的菜肴,说明这位“贵人”,是他真正的朋友,平时处处提携余永泽。
B. “你钻到故纸堆里当然听不到外面的消息了”,点明罗大方对余永泽潜心学问的羡慕之情。
C. 余永泽虽然明显能感受到罗大方对胡博士的种种嘲意,但仍坚持不懈请求罗大方帮忙介绍胡博士,说明他求知心切。
D. 面对林道静貌似无意的嘲笑,余永泽立即接话解释,由他的话可见,他比林道静更加成熟,更熟悉社会的形势。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对比、反衬来刻画人物,余永泽和罗大方对待胡博士的不同态度,表现了他们不同的精神境界,人物性格清晰明了。
B. 小说通过运用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等方法刻画了余永泽的形象:一个只注重个人发展,而忽视社会责任的落后知识分子。
C. 语言风格上,作者以流畅、简练的叙述和热情的笔调行文,特别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刻画。
D. 在选材上采用了以学生运动为背景的革命题材,余永泽走的是治学救国之路,罗大方走的是革命救国之路,都表现了青年学生对时代与国家的思考。
8. 本文对罗大方的描写着墨较多。结合文本内容,概括罗大方的人物形象特征。
9. 本文在叙述故事方面有明显的创作特色,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6. C 7. D
8. 罗大方是一个热情爽朗、真诚直率的革命青年。①热情爽朗。如外貌“像个运动员……粗粗壮壮……一双大眼睛却很有精神”,笑起来很爽朗,一见到林道静就友好地询问她的生活状况,热情亲切地对待余永泽和林道静。②真诚直率。如他听闻余永泽想通过他接近胡适,便果断拒绝;当发现和余永泽说不到一块儿时,他就断然离开。
9. ①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既能以林道静的视角观察另外两人,又能客观叙述描写三人及当时情形,这样可以使读者能全方位了解。②时空集中在余永泽家中,让三人在家中宴集,集中呈现了余永泽和罗大方二人鲜明的性格特征。③采用对话式的叙述方式,三人对话,在各自的话语中体现各人的性格特征,在对话中呈现思想上的矛盾冲突,以突出主旨。
【解析】
【导语】这段节选通过一场家宴对话,生动展现了1930年代知识青年的思想分野。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三个典型形象:热衷考据的余永泽代表保守派知识分子,充满革命热情的罗大方是进步青年象征,而处于思想转变期的林道静则暗示着新一代的觉醒。小说通过饮食细节、服饰描写和极具时代特色的对话,巧妙构建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是他真正的朋友,平时处处提携余永泽”错误,文中提及“因为你父亲和他熟,所以我想托你……”“余永泽把一大块烤鸭夹到罗大方的碟子里,脸上露出极其殷勤的笑容”,可见两人关系一般,余永泽是有求于罗大方才宴请他的。
B.“罗大方对余永泽潜心学问的羡慕之情”错误,这句话是罗大方说余永泽脱离社会现实,带有讽刺意味,而非“羡慕”。
D.“更加成熟,更熟悉社会的形势”错误,余永泽解释时贬低林道静“无处泄愤”,并将她困于家务,体现其庸俗自私,并不能体现其“更成熟”;余永泽说“这样的社会真是不免叫人气愤”“这社会,‘毕业就是失业’”等,只是为了求取工作,不能说明他“更熟悉社会的形势”。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都表现了青年学生对时代与国家的思考”错误,余永泽更关心自己的就业问题,罗大方更关注学生运动,更关注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并不是都表现“青年学生对时代与国家的思考”。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罗大方一进门就伸出大手握住道静的手,亲切地笑笑并询问她的生活情况,如“你现在没有上学?也没有工作”,展现出他对他人的关心,让道静感受到他的热情;在与余永泽和林道静交流过程中,他多次发出爽朗的大笑,如“他机灵的大眼睛忽然一转,头一摆,对余永泽和林道静爽朗地大笑起来”“罗大方又是一阵爽朗的大笑”,这种爽朗的笑声体现出他性格的开朗。可见他待人亲切,热情爽朗。可
②当余永泽想通过他结识胡适并请求帮忙时,他果断拒绝,“有学问的教授多得很,干什么单找胡适?我看算了吧!我给你介绍别人可以,就是不管介绍胡博士”,毫不含糊,体现出他真诚的态度,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当他觉得和余永泽观念不同,说不到一块儿时,没有过多的寒暄和客套,直接表明“算啦,我才不稀罕他的栽培呢。我们说不到一块儿,只好各行其是”,然后就要往外走,果断离开,显示出他直率的性格。见他真诚直率。
综上,罗大方是一个热情爽朗、真诚直率的革命青年。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进行叙述,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全方位的描述,在故事里,作者不仅能够清晰地呈现余永泽、林道静和罗大方三人之间的交流,还能洞悉人物内心,展现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如余永泽从外面抱回许多好吃的东西时,“道静接过这些东西,奇怪地问:‘你买这些干什么?’”这里既展示了道静的行为,又通过“奇怪地问”体现了道静的心理状态;又如罗大方拒绝为余永泽介绍胡适后,“余永泽竭力抑制自己的失望、不满”,直接揭示了余永泽内心的情绪。这种视角使读者能够对故事进行全方面的了解,增强故事的可读性。
②时空集中。故事的时空集中在余永泽家中,这种时空的集中使故事的情节更加紧凑,避免了因时空的分散而导致的情节松散。整个故事围绕着余永泽请罗大方到家中吃饭展开,所有的情节和对话都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发生。如余永泽和林道静在家中准备饭菜,罗大方到来后,三人围坐在铺着洁白桌布的小圆桌旁吃饭、交谈,人物的活动范围相对固定,能够集中呈现了余永泽和罗大方二人鲜明的性格特征。
③对话式的叙述。文章主要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叙述方式能够生动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如罗大方指出胡适“读书救国”的观点是圈套,认为他和自己的父亲是“难兄难弟”,一同研究实验主义来奴役中国人民,体现了他的直率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而余永泽则认为胡适是中国现代的学者,想通过罗大方结识胡适请教问题,表现出他对学术权威的尊崇和较为保守的思想。通过这些对话,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使故事更加生动鲜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小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湖北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