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回归历史、礼敬传统是传统节日的重要表现。“岁时祭祀”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特点,形成了慎终追远的节日传统。祭祀祖先、追念先贤成为重要的节日人文内涵。春节、清明、七月半、中秋、重阳、冬至等春夏秋冬四季的节日都秉承了古代岁时祭祀传统,以不忘先祖恩德,凝聚族人。 对家庭伦理的强调,也是传统节日的主要内涵。春节时家人从四面八方回家,就是为了那顿“合家欢”的年夜饭;除夕夜的压岁钱,充满长辈对幼辈的关爱;岁末的辞年礼,晚辈探望长辈,亲人之间的往来问候,不仅有物质的馈赠,更重要的是体现人间的温情。新春拜年从家内拜到家外,都是一个家庭伦理强化过程。传统节日通常是出嫁女儿回家的日子,端午节、重阳节被称为女儿节,女儿回娘家,不仅润泽了家庭亲情,也强化了家庭伦理关系。冬至的守冬、大年的守岁都是卫护家人健康的家庭伦理的具体体现。 此外,维护社区秩序、活跃社区生活、加强社区团结的社会伦理,也是传统节日的主要内涵之一。初一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邻里互拜、单位团拜、观演戏剧、庙会贸易、社火与龙狮舞蹈巡游等,让人们感受到年节对于社区团结的重要意义。人们在社区集体仪式活动中获得情感愉悦与社会关系的强化,邻里守望、相互关爱的和谐社区氛围在节日中得以增强。 传统节日也是欢愉的节日,节日的严肃性与娱乐性并存。中国的传统节日几乎每一个都有相应的美食,如春节的年糕、饺子、花馍,元宵节的汤圆,清明节的青团、乌米饭,立夏的七家茶,端午节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重阳的菊花酒与重阳糕,冬至的馄饨、冬至团等,人们从节日美食中体味到节日的快乐。同时,节日又是人们身心放松的机会,如春节的燃放烟花爆竹,元宵看花灯、猜灯谜、耍龙灯、扭秧歌,清明是踏青、赏春、插柳、戴柳、蹴鞠、放风筝、荡秋千、拔河等,端午节龙舟竞渡,七夕乞巧活动,中秋拜兔儿爷、赏月夜游,重阳辞青登高郊游,等等。 传统节日既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珍重传统节日,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继承与更新节日传统,在时代新变中持守节日传统,为中华民族固根护魂。 (摘编自萧放《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间文化具有自然调节和改进的能力,这说明民间文化都是进步的,值得今天发扬光大。 B. 我国民间的节日大多包含多种文化活动,具有丰富的社会功能,是综合应用民族文化。 C. 春节、中秋等七大传统节日具有时序错落、形态稳定、内涵丰富、人文特性鲜明的特点。 D. 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传统节日活动中有的带有幻想和迷信的色彩,这可能是因为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还有限。 B. 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或过时的部分,会自觉地改进,使之更合理、更有社会意义。 C. 中国传统节日根植于农业文明,起源于上古社会,经汉魏唐宋发展,成熟于元明清三代。 D. 传统节日严肃性与娱乐性并存,如清明节,既要祭祀祖先、追念先贤,也可以踏青游玩。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我们要珍重传统节日,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继承与更新节日传统” 一项是( ) A. 如果周围的人对圣诞节不感兴趣,或者认为这不是中国人应该过的节日,那么可以选择不过或低调庆祝。 B. 有些地方规定,节日期间严禁人们燃放鞭炮,禁止打牌、玩麻将,反对走庙、烧香等一切封建迷信活动。 C. 某校高一年级举办有关中秋节的中华诗词朗诵大会,既丰富校园生活,又传承中华文化,受到家长好评。 D. 太湖村推出了三款以家常菜为主的农村家宴“新风菜单”,既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又避免了铺张浪费。 4. 材料一中为什么要举放纸鸢、送瘟船的例子?又为什么要引《岁时广记》《武林新年杂咏》?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请根据材料二的介绍,简要谈谈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鹿羔的眼泪 蔡永平 索南和老伴拉毛吉在深山中放牧,他们养着一百多只绵羊。儿子贡保杰在城里做生意,刚买了房和车,老两口放羊赚钱,贴补贡保杰。 春天,索南老两口到阿沿沟放羊。①山坡上嫩草萋萋,雪白的绵羊像撒在绿毯子上的珍珠一般。老两口坐在毡衣上,索南吧嗒吧嗒地抽旱烟锅,拉毛吉拨转线砣捻毛线。突然,松林里传来呦呦的鸣叫,索南站起身张望,没看到什么。索南刚蹲下,呦呦的声音又传来,老两口站起身,循着声音找过去。 老两口钻进密林中,看到大树下有一只土黄色的小鹿羔。鹿羔惊慌地挣扎了几下,一头栽倒在地——它的一条后腿夹在猎夹里。索南黑着脸骂道:“这些人真是造孽呀!”山外的人爱吃野味,野生动物的价格飙升,于是有人不顾政府的禁令,偷猎野生动物。索南让拉毛吉摁住鹿羔,他费力地掰开猎夹,小心地取出鹿羔后腿。鹿羔的腿鲜血淋淋,小腿大概骨折了。 拉毛吉惊呼:“哎呀,鹿羔流眼泪了。”索南一看,A鹿羔黑亮亮的大眼睛里真的流出了泪水。拉毛吉说:“鹿羔是不是吓哭了?”索南摩挲鹿羔的头:“鹿羔不怕,不哭。我救你,给你治腿。” 老两口轮换将鹿羔抱回帐篷,索南生火打水,拉毛吉拿出了奶粉和炒面。②这些奶粉是过年时亲戚看望老两口时带来的礼物,老两口舍不得喝。冲调好奶粉,索南把瑟瑟发抖的鹿羔揽在怀里,拉毛吉用小碗把奶喂给鹿羔,鹿羔吧唧吧唧吃得香甜。 给鹿羔喂过奶,索南拎起斧头去了山坡上砍来鞭麻,削去枝叶,将一根根细直的鞭麻秆密密排贴在鹿羔腿伤处,用布条一层层缠紧包扎。以前羊的骨头折了,索南就用这法子。 鹿羔安静地躺在索南怀中,B黑亮亮的大眼睛水汪汪,一串泪水流了下来。拉毛吉捅索南:“鹿羔又流泪了,鹿羔是不是在感激我们呢?”③索南满是皱褶的脸笑成了一朵花:“嗯,这小东西有灵性呢。” 索南把鹿羔放到火炕中间,盖上被子,老两口睡在两侧。半夜,鹿羔呦呦叫,老两口翻起身,生火烧水,冲调奶粉,喂给鹿羔。
展开余下试题二十多天后,索南取了布条和鞭麻秆,鹿羔的腿长好了。鹿羔整天缠着老两口,饿了,呦呦叫唤,用脑袋蹭拉毛吉的腿,拉毛吉就赶紧给鹿羔冲奶粉。索南笑说:“这小东西,把你当成阿妈了。” 鹿羔长得很快,老两口放羊也带着它。鹿羔蹦蹦跳跳抢最嫩的草吃,吃饱了,就追逐羊儿,追逐蜂蝶。老两口笑眯眯地看。索南打声呼哨,鹿羔就嗒嗒蹿上山梁,把走散的羊儿赶回来,拉毛吉笑说:“这小东西,把你当成阿爸了。” 有鹿羔陪着,老两口的日子充满了欢乐。 这天,贡保杰和一个满身肥肉的中年汉子走进了帐篷。汉子睁大眼睛,笑嘻嘻地盯着鹿羔看。贡保杰对索南说:“阿爸,这是熊老板,他媳妇怀不了孩子,听说鹿肉大热大补,吃了能治不孕,他愿出三千元买鹿羔。” 汉子伸开双手卡住鹿羔的脖子,连声说:“我要了,我要了!”鹿羔四蹄乱蹬,奋力扭动身子。索南冲上前,一把推开汉子,抱住鹿羔:“我的鹿羔,不卖,出多少钱也不卖!” 贡保杰涨红了脸:“阿爸,这么高的价你哪里去找呀!我急着用钱呢。”索南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一沓钱,递给贡保杰:“这是给你阿妈买药的钱,你拿去吧,不要打鹿羔的主意。” 鹿羔蜷缩在索南怀中,C黑亮亮的眼睛看着索南,一串泪水流了下来。索南轻抚鹿羔:“羔儿不怕,有阿爸阿妈,谁也伤害不了你!” 秋天,阿沿沟换上了彩衣,姹紫嫣红。茂密的松林里,传来鹿群呦呦的叫声。④索南拍打鹿羔:“羔儿去吧,找你的亲阿爸、亲阿妈。”鹿羔偎在老两口怀中,D黑亮亮的大眼睛看着老两口,一串泪水流了下来。 拉毛吉拉住索南:“羔儿流泪了,羔儿舍不得我们,我们养着它吧。”索南黑了脸,呵斥拉毛吉,“不行,这会害了它!”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索南和拉毛吉在山中养了一百多只绵羊,他们放羊赚钱,为了给在城里做生意的儿子贡保杰买房买车。 B. 山外的人爱吃野味,于是就铤而走险,不顾政府的禁令,上山偷猎野生动物,以致小鹿羔被夹断了腿。 C. 贡保杰急用钱,要父母把收养 小鹿羔卖给一个中年汉子,父母坚决不同意,最终贡保杰只能空手而归。 D. “呦呦鹿鸣”在曹操《短歌行》中用以表达对人才的渴望,在本文中则是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描写阿沿沟春天祥和景象,烘托索南老两口放羊的愉悦心情,这与下文鹿羔被夹的情节有点不和谐。 B. ②句属于补叙,交代奶粉来由,说明拉毛吉的节俭,以及对小鹿羔的怜爱与呵护,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C. ③句是对索南的神态描写,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人家对“有灵性”的鹿羔的喜爱之情。 D. ④句是动作描写,暗示了人物复杂心理:既为鹿羔能够健康地回归鹿群而欣慰,又为鹿羔的离去而感伤。 8. 索南说“这小东西有灵性呢”。文本中画波浪线处四次写到鹿羔流泪,反映它心情的变化。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鹿羔的心理。 9. 文本中频频出现“春天”“二十多天后”“秋天”之类标示时间的词语,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太子即位,年八岁。尊皇后曰皇太后,加曹爽、司马懿侍中,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爽、懿各领兵三千人更宿殿内,爽以懿年位素高,常父事之,每事咨访,不敢专行。初,邓飏、李胜、何晏、丁谧皆有才名而急于富贵,趋时附势,明帝恶其浮华,皆抑而不用。曹爽素与亲善及辅政骤加引擢以为腹心。晏等共推戴爽,以为重权不可委之于人。爽从之。二月丁丑,以司马懿为太傅,以爽弟羲为中领军,其余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禁闼,贵宠莫盛焉。爽事太傅,礼貌虽存,而诸所兴造,希复由之。正始八年,大将军爽专擅朝政,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太傅懿不能禁,与爽有隙。五月,懿始称疾,不与政事。爽兄弟数俱出游,司农沛国桓范谓曰:“总万机,典禁兵,不宜并出。若有闭城门,谁复内入者?”爽曰:“谁敢尔邪!”冬,河南尹李胜出为荆州刺史,过辞太傅懿。懿令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懿不持杯而饮,粥皆流出沾胸。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故爽等不复设备。太傅懿阴与其子中护军师、散骑常侍昭谋诛曹爽。春,正月甲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爽与弟中领军曹羲等皆从。太傅司马懿以皇太后名义下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授兵出屯洛水浮桥,据爽营、羲营。因奏爽罪恶于帝。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发屯田兵数千人以为卫。(桓)范至,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爽疑未决,范谓羲曰:“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也!”俱不言。范哭曰:“曹子丹①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爽乃通懿奏事,白帝下诏免己官,奉帝还宫。戊戌,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并桓范皆下狱,劾以大逆不道,俱夷三族。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 材料二: 魏之亡,自曹丕遗诏命司马懿辅政始。懿之初起为文学掾,岂夙有夺魏之心哉?魏无人,延懿而授之耳。懿之视操,弗能若也。操之威力,割二袁、俘吕布、下刘表、北埽乌桓,而懿无其功;操迎天子于危乱之中,复立汉之社稷,而懿无其名;魏有人,懿不能夺也。魏之无人,曹丕自失之也。而非但丕之失也,丕之诏曹真、陈群与懿同辅政者,甚无谓也。子叡已长,群下想望其风采,大臣各守其职司,而何用辅政者为?其命群与懿也,以防曹真而相禁制也。然则虽非曹爽之狂愚,真亦不能为魏藩卫久矣。以群、懿防真,合真与懿、群而防者,曹植兄弟也。故魏之亡,亡于孟德偏爱植而植思夺嫡之日。兄弟相猜,拱手以授之他人,非一旦一夕之故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 【注】①曹子丹:曹真,字子丹,曹操族子,三国著名将领,曹爽、曹羲的父亲。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曹爽A素B与亲C善D及E辅政F骤加引G擢H以为腹心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委,托付,交给,与《琵琶行并序》中“委身为贾人妇” “委”意思相同。 B. 与,参与,参加,与成语“咸与维新”“与人为善”的“与”意思都不相同。 C. 尸,名词作状语,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的“烟”用法相同。 D. “大臣各守其职司”中的“其”与《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的“其”用法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明帝曹叙临终将八岁的儿子托付给曹爽和司马懿,起初二人轮番值宿,朝廷平安无事。 B. 司马懿受曹爽冷落后,便一病不起,李胜探望他时,发现他拿不起衣服,喝粥泼在身上。 C. 曹爽目中无人,又不加防范,结果护送皇上出城时,一行人被关城外,中了司马氏之计。 D. 王夫之认为,司马懿起初只是一个文学掾吏,才能与威名都不及曹操,是不可能篡权的。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爽以懿年位素高,常父事之,每事咨访,不敢专行。 (2)故魏之亡,亡于孟德偏爱植而植思夺嫡之日。 14. 魏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简要回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展开余下试题离亭燕 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②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天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③。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④,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张昪(biàn)(992年—1077年),字杲卿,陕西韩城人。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博学多才,刚正不阿,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兼枢密使,八十岁以太子太师致仕,不要皇帝赏赐,回家乡过自耕自食的生活。谥号“康节”。②蓼(liǎo)屿:长有蓼草的小岛。③低亚:低垂。④层楼:一作“危楼”。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上片第一句与苏轼《念奴娇》中的“江山如画”一句所描绘的意境基本相同。 B. 秋风萧瑟,草木摇落,词人却说“风物向秋潇洒”,感觉景物萧疏明丽,别有风致。 C. 万里晴空澄澈,江波冷光翻动,这里静景与动景互为映照,构成一幅绮丽的画面。 D. 客帆高挂、酒旗低垂、渔樵闲话,这些景象表明金陵虽繁华依旧,但已有衰败迹象。 16. 词人“怅望倚层楼”,这个“怅”字道尽心中的忧患和愿望。请结合诗词内容及注释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胡老师发现班上有的人读书不够专心,便在班会课上引用荀子《劝学》中的话告诫学生,他说螃蟹虽然长了有力的脚和螯,却“_______,_______”。 (2)姚鼐在隆冬时节勇登泰山,虽然“_______,_______”,一路艰险,但登上山顶却发现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皑皑的白雪,那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放眼看去还有山河如画、居雾若带,心中顿时升起一种豪迈雄壮之情。 (3)古人写诗词爱用设问手法,以加强表达效果,如“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四季的划分有很多依据,从物候角度来划分,不失为一种 A 的方法。到了秋天,橙黄橘绿,果实累累;而“金风玉露一相逢”,许多树木叶子便由绿变红,诗人或称之为“树树皆秋色”,或称之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些物候景象,使得秋天相较于其他季节,特征更为明显。 ( 甲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夸张的文学解释,当然 B 。依照科学的解释,植物叶片中主要含有叶绿素和花青素等。树叶难以继续绿下去的原因是叶绿素的合成因秋季天气渐凉而受到抑制以致叶绿素含量持续降低。树木为了抵御寒冷而储存的可溶性糖分则在不断增加,糖属于酸性物质,而花青素在酸性条件下呈现为红色,因此树叶就褪去绿色,逐渐变红了。①可见秋叶变红,②源于与植物各色素含量和比例的变化有关,③花青素则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文学家咏秋诗词,( 乙 )。他们对秋叶的赞美,不仅是出于对它颜值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出于对它历经秋霜后成熟之美的欣赏。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 有人给选文设题为“秋叶 颜值”,请简要分析这样设题的理由。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班级文化评比中,有一块黑板报格外引人注目,学生用白色粉笔工工整整地写下雷锋同志的人生格言:“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发言稿,拟在班会课上交流。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