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中2024-2025-1高一年级 语文学科期末质量调查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共33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14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 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凝聚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孕育出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潜移默化中也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随着“工匠精神”的 ,“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 “ 。”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 “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内容,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高山仰止 蔚为大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 见贤思齐 蔚为大观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C. 高山仰止 蔚然成风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D. 见贤思齐 蔚然成风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孕育出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潜移默化中也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 B. 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潜移默化中也孕育出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C. 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潜移默化中也孕育出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D. 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孕育出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潜移默化中也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 3.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以前的诗被称为古体诗,唐及以后的诗被称为近体诗,古体诗有“歌”“行”“吟”等体裁;近体诗可以分为律诗、绝句等。 B. 新月派是现代白话诗的重要流派,其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等,其代表性理论是闻一多提出的“三美”主张——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其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 D. 社鼓,社日祭祀战神的鼓声,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一片神鸦社鼓”描绘的即为此场景。 4. 下面关于《乡土中国》的思维导图,空缺部分填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乡土社会 B. ②人口流动率小 C. ③相对孤立隔膜 D. ④人与土地的关系 5. 下列各项中,读音、书写、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名媛淑女(yuán) 点缀 如今有谁堪摘(能够) B. 夹袄(jiá) 礼上往来 采采芣苢(采集) C. 孱弱(chán) 含情脉脉 秧根未牢莳未匝(种植)
浏览完整试题D. 蹩(biè)脚 班驳 莫辞更坐弹一曲(再) 6.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石罅(缝隙) 凌万顷之茫然 (越过)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 B.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金就砺则利 (接近) 戊申晦(农历每月初一) C 半山居雾若带然(居住) 而闻者彰(清楚) 山川相缪(围绕) D. 固一世之雄也(固然) 倚歌而和之(循、依) 师不必贤于弟子(才德优秀) 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 崖限当道者 僻不当道者 B. 蚓无爪牙之利 句读之不知 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而耻学于师 D. 吾尝终日而思矣 扣舷而歌之 二、(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虎丘记 明•袁宏道 ①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②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①,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③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④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②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⑤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余因谓进之曰:“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③!”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注】①蔀屋:草席盖顶的屋子,指穷苦人家昏暗的屋子,这里代指贫民。②千顷云:地名,位于虎丘最高处。③如月:有月为证。 8.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 可:大约 B. 无得而状 无得:没有办法 C. 属而和者 属:劝请 D. 比至夜深 比:及,等到 9.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寂然停声 何 其然也 B. 一人缓板而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余因谓进之 我欲因之梦吴越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 B.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 C.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 D.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虎丘既以其高耸的山峰与幽深的峡谷吸引了作者多次前往,又因为离城比较近而受到众多游人的喜爱。 B. 第三段通过“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从侧面表现了歌者歌声的动听感人,这与《赤壁赋》中的“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有异曲同工之妙。 C. 虎丘风景秀丽处众多,千顷云、文昌阁等处都能够随时给游览者带来最佳的游览感受。 D. 结尾作者解职后又回到吴县,再次和方子公等友人一起登虎丘,回忆过去 岁月,表达了作者解职后的轻松心情。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 (2)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 13. 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展现了虎丘之美? 第Ⅱ卷(共67分) 四、(共20分)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行香子•过七里濑①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②。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①苏轼被贬到杭州任通判,期间他巡查富阳,至桐庐,经过七里濑时作此词。②严陵:东汉的严子陵,名光,少时曾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隐居垂钓于富春江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过”字领起“沙溪急”等三句,节奏轻快,使画面流动起来,概括了沿途景色和主观感受。 B. 下片前两句运用叠词和比喻手法,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山 形态,又表达了作者对山景的喜爱。 C. 本词下片借严子陵与己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则以周瑜自比。两首词都借典故抒发功名未就之情。 D. 本词上片重在写水,下片重在写山,全词融合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将人生感慨寓于水光山色之中,意味隽永。 (2)词的最后三句有何含意?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空缺部分。 文学是心灵的高歌。“________,与山间之明月”,挫折之时,苏轼用美景疗愈受伤的心灵。“________,________”直抒胸臆的背后是李白蔑视权责的傲岸灵魂。“________,________”,曹操借周公的典故,吐露了广纳贤才、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五、(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富春江畔 辛茜 ①寒露过后,富春江畔依旧如夏日般葱郁,只是清凉了许多。今年的桂花开得迟,深秋的鹳山上,还能闻到浓荫深处飘来的阵阵甜香,久负盛名的春江第一楼也同往日一样,正气定神闲地与对面的山峦相望,任由身下宽阔的江水泠泠作响,流向远方。 ②这里是郁达夫出生的地方,也是他多次登临背景赋诗,唤起万千思绪的地方。1913年,郁达夫随长兄郁华离别故乡,赴日留学,好友王祖培干人在春江第一楼为他设宴饯行。年少的他在席上即兴留下了这首《东渡留别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