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⑥但是人毕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个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就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是,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⑦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是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用原来的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的分离。这种例子在移民社会中很多。在美国旅行的人,如果只看地名,会发生这是个“揉乱了的欧洲”的幻觉。新英伦、纽约(新约克)是著名的;伦敦、莫斯科等地名在美国地图上都找得到,而且不止一个。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⑧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这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血缘社会的根基是年长的对年幼的有强制的权力,其内涵是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由生育关系决定。 B. 生育是任何社会持续所必需的,血缘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 C. 血缘社会以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的事实来作为标准,作者对此持赞同态度。 D. 因为社群人口繁殖,所以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会不断扩大,这就必定导致这个社群在区位上分裂。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血缘社会具有稳定的社会结构,这种稳定是一种结构的静止状态,并不是结构内的人的静止状态。 B. 如果我们可以选择谁是我们的父母,那么有可能会导致既存秩序的不安稳,也可能引起更多纠纷。 C. 当我们描述“老人的上座”礼仪时,我们不仅在描述老人的空间坐标,也在描述老人的血缘坐标。 D. “外婆家”代表着血缘和地缘合一的社区的原始状态,因此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⑦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在河南省淅川县,因南水北调工程而搬迁外地定居的移民们,仍会在一些重要节日回到家乡祭祖。 B. 我国古代文人常用籍贯为自己的文集命名,如苏辙生于四川眉山,祖籍河北栾城,其文集名为《栾城集》。 C. 乌鲁木齐的一些路是以内地城市名命名的,比如北京路、天津路、南京路、上海路、重庆路、江苏路…… D. 华人移民在美国形成了唐人街,在这个社群中,人们使用汉语交流,保持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习俗。 4. 作者使用了比喻论证来论证血缘与地缘的关系,请任选两处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请结合文本,概括作者为什么认为“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答案】1. B 2. D 3. C 4. ①“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形象表达了血缘与地缘的紧密关系。 ②以“细胞分裂”比喻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后产生区位的分裂的情况,形象揭示了血缘和地缘的关系。 ③以“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比喻“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人的状态,形象揭示了地缘对血缘的依赖。 5. ①“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血缘决定了其地缘。 ②世代人口繁殖时在地缘上 靠近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或“稳定的社会中地域上的靠近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 ③空间方向上的尊卑以及社会地位的高低都是血缘的坐标的投影。(或“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④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⑤血缘繁殖成为另外的村落后,它和原来的乡村还是保持着血缘的联系,否定了空间的分离。 【解析】 【导语】费孝通的文章以乡土社会为立足点,深入剖析了血缘与地缘在社会结构中的关系及其对社会稳定和变迁的影响。作者理性而辩证地探讨了血缘决定社会地位的合理性及局限性,并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比喻,展现血缘性在地缘中的投影作用以及二者的交织状态。文章语言平实、逻辑严密,兼具人文关怀与学术深度,为理解传统乡土社会及其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和文化思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其内涵是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由生育关系决定”错,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一段“血缘的意思是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可知,原文说的是“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而不是“由生育关系决定”。 C.“作者对此持赞同态度”错,由材料第三段“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可知,作者对此持辩证态度。 D.“这就必定导致这个社群在区位上分裂”错,表述绝对化。由材料第六段“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就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可知,原文说的是“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而不是“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