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  2025-07-2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杭州市滨江区杭二统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杭州二中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
语文试卷
命题:盛旭峰 斯剑鸣 张心意 林谢圆 校对:斯剑鸣 审核:盛旭峰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直接靠土地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当然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老根是不常动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住在一起的集团为单位的。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内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区分了“乡土基层”以及和“乡土基层”不同的“社会”,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又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这些特点基本决定了乡土中国和乡土文学的面貌。进入现代以来,家、国、天下及三者的伦常关系都在变化,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现代性”因而烛照出了“乡土性”的幽暗。
尽管“乡土性”和“现代性”不是对应的概念,但“乡土性”是在“现代性”的参照下被阐释的,知识界、文学界对“现代性”的反思通常会带来对“乡土性”的重新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初步形成了讨论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框架,而乡村现代化一直是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的焦点,这是乡土文学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王尧《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
材料三:
《中国社会科学报》: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刻画了传统中国的乡土性特征。在您看来,中国百年现代文学的“乡土性”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丁帆:以鲁迅先生的小说为开端的中国乡土小说创作,是中国小说走向现代性的一个标志,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观念更新的发端,正是出现了“乡土性”这一新的特征,才使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两大题材之首的“乡土题材”成为百年不衰的主旋律。因此,从文体的角度来说,所谓乡土文学主要成就在乡土小说领域之中。
鲁迅小说的“乡土性”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将乡土中国的整体背景搁置在故事叙述中去抒写,也就是“典型环境”;其次,把批判性的哲学思考融化在人物和故事的叙事中,像巴尔扎克那样深刻地呈现恢弘的时代;再次,就是在审美的创造中,突出人物描写“这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化特征,也就是“典型性格”,所以,鲁迅的乡土小说至今无人超越。
《中国社会科学报》:那些扎根乡村,以乡村的人和事为创作对象的乡土文学,在中国百年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大量经典作品。作为《中国乡土文学史》的作者,从文学理论研究的视角来看,您认为中国百年乡土文学的突出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丁帆:中国百年乡土小说的黄金时代有两个较为突出的时期,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和80年代,前者在鲁迅的旗帜下形成的“乡土小说流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写尽了一个行将走向灭亡时代的悲剧,大量的小说在启蒙意识中实现着审美的变化;后者却是在继承传统创作方法和诸多引进的新方法基础上,呼唤着一个新生时代的到来,林林总总的审美技术融入了乡土小说的实验之中。到了世纪之交,由于中国乡土文学的文化语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书写中国乡土小说就成了一个“哈姆莱特之问”。


浏览完整试题《中国社会科学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伴随乡村的衰落,有人认为,中国的乡土文学也逐渐式微。甚至有人悲观地认为,乡土文学将走向消亡。您如何看待现代文明处境对中国乡土文学的重塑?
丁帆:城市化进程把乡土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语境中,如何表现这样的乡土社会,作家面临着种种创作危机,特别是价值观的游移和眩惑,让作家不能自已。然而,越是处于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就越能产生好作品。能否创作出乡土文学的鸿篇巨制,关键在于作家有没有观察时代的恢弘视野,有没有对它进行深邃的哲思,当然还要具备与内容相匹配的审美意识。
(摘编自张清俐、张杰《书写新时代的乡土文学——访南京大学教授丁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的生活具有地方性的特点,人们的活动范围受到了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内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者孤立的社会圈子。
B. “现代性”和“乡土性”并非对应概念,但“现代性”会烛照出“乡土性”的幽暗,对“现代性”的反思还常引发对“乡土性”的重新认识。
C.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两大题材之首的“乡土题材”之所以成为了百年不衰的主旋律,是因为出现了“乡土性”这一新的特征。
D. 由于多样 审美技术融入乡土小说的实验中,中国乡土文学的文化语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书写中国乡土小说就成了一个“哈姆莱特之问”。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找到答案。
B. 进入现代后,维持乡村秩序的“礼”失去了作为社会规范原有的有效性和坚固性,这导致传统的伦常关系发生了变化。
C. 鲁迅小说具有“典型环境”、哲学思考和“典型性格”等要素,鲁迅及其作品对中国百年乡土小说第一个黄金时代有引领作用。
D. 20世纪90年代后,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伴随乡村的衰落,中国的乡土文学也逐渐式微,将随乡土空间的变小逐渐走向消亡。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中费孝通对乡土社会的阐释的一项是( )
A.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土堆下。(贾平凹《秦腔》)
B. 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在大山那深深的裙皱里,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铁凝《哦,香雪》)
C. 被厄运击倒的人宁可拉枣棍子出门讨饭也不卖地,实在有拉不开栓的人咬牙卖掉水地,也不过是三分八厘。(陈忠实《白鹿原》)
D.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杭州市滨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