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中国社会科学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伴随乡村的衰落,有人认为,中国的乡土文学也逐渐式微。甚至有人悲观地认为,乡土文学将走向消亡。您如何看待现代文明处境对中国乡土文学的重塑?
丁帆:城市化进程把乡土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语境中,如何表现这样的乡土社会,作家面临着种种创作危机,特别是价值观的游移和眩惑,让作家不能自已。然而,越是处于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就越能产生好作品。能否创作出乡土文学的鸿篇巨制,关键在于作家有没有观察时代的恢弘视野,有没有对它进行深邃的哲思,当然还要具备与内容相匹配的审美意识。
(摘编自张清俐、张杰《书写新时代的乡土文学——访南京大学教授丁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的生活具有地方性的特点,人们的活动范围受到了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内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者孤立的社会圈子。
B. “现代性”和“乡土性”并非对应概念,但“现代性”会烛照出“乡土性”的幽暗,对“现代性”的反思还常引发对“乡土性”的重新认识。
C.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两大题材之首的“乡土题材”之所以成为了百年不衰的主旋律,是因为出现了“乡土性”这一新的特征。
D. 由于多样 审美技术融入乡土小说的实验中,中国乡土文学的文化语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书写中国乡土小说就成了一个“哈姆莱特之问”。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找到答案。
B. 进入现代后,维持乡村秩序的“礼”失去了作为社会规范原有的有效性和坚固性,这导致传统的伦常关系发生了变化。
C. 鲁迅小说具有“典型环境”、哲学思考和“典型性格”等要素,鲁迅及其作品对中国百年乡土小说第一个黄金时代有引领作用。
D. 20世纪90年代后,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伴随乡村的衰落,中国的乡土文学也逐渐式微,将随乡土空间的变小逐渐走向消亡。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中费孝通对乡土社会的阐释的一项是( )
A.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土堆下。(贾平凹《秦腔》)
B. 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在大山那深深的裙皱里,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铁凝《哦,香雪》)
C. 被厄运击倒的人宁可拉枣棍子出门讨饭也不卖地,实在有拉不开栓的人咬牙卖掉水地,也不过是三分八厘。(陈忠实《白鹿原》)
D.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