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庄子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要知道如何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 (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B. 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C. 材料二认为要想达到庄子追求的无己无功无名的超然,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不能有任何作为,保全生命,最终求得逍遥自在。 D. 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家、释家相互交融,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补充的格局。 B. 道家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这种认识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 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兼顾自身和子孙后代发展,就来源于老子提出的持续性,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D. 核心是“空”的佛家思想,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终极追求是揭示生命奥秘,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的一项是( ) A. 儒家要求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 B. 墨家主张兼爱互利,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 C. 道家的超然让人们在困难和磨练面前无惧无畏、充满力量。 D. 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先秦儒家思想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怎样的启示?请简要概括。 【答案】1. A 2. A 3. D 4. ①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两个方面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②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 5. ①要有善良仁慈之心,善于学习,追求道德完善。②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怀宽广,有忠恕之心。③要意志坚强,追求高远,要以天下为己任。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材料一主要从民族精神和哲学智慧两个方面解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强调了爱国主义、团结统一、和平、自强不息等精神价值,以及儒道释三家的哲理智慧。材料二则通过介绍儒家、道家、墨家等先秦诸子的具体思想,说明其对现代社会及个人行为的影响,尤其强调了仁爱、谦让、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等价值观在当下的重要性。这两则材料结合历史及现实,全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错,原文“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可见,不是“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C.“不能有任何作为”错,由原文“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可知,庄子的超然是指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不是指行动。 D.“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错,由原文“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可知,墨子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是与儒家的思想不谋而合的。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形成了以儒家为主”无中生有。由原文“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及以哪个流派为主。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第一个分论点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D.论证的是材料一的第二个分论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和结构的能力。 论证结构:材料一分论点一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分论点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都是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展开余下试题论证方法:以《易经》《道德经》《庄子》为例,运用例证法论证观点;采用引证法,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兼相爱,交相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论证“蕴含着民族精神”。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材料二写孔孟给我们带来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先贤教导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结合“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善的道德”可知,我们要保持善良仁慈之心,善于学习,追求道德完善。 材料二写孔子“仁”的内涵,有“孝悌之道”“忠、恕”,孔子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知,我们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怀宽广,有忠恕之心。 结合“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可知,我们还要意志坚强,追求高远,以天下为己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聂荣臻回忆录(节选) 聂荣臻 江津是一个丘陵起伏的地方,紧靠着长江,离重庆也近,自然风光很秀丽。在江津,聂姓是个大家族,到我这一辈,按家谱排是“荣”字辈,所以给我取名荣臻。我出生的时候,家族已经破落了。从我记事时候起,打下深深烙印的,不只是家乡的山水风光、孩提时代的欢乐,更多的是岁月的艰辛、农村的动荡和农民生活的苦难。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浪潮,不时向四川卷来。清王朝政府对四川的统治摇摇欲坠,整个四川处在辛亥革命的前夜。由于四川的富饶,清政府不甘心放过这块肥肉,加上四川又是西南政治经济中心,清政府要统治西南,必须控制四川。但是,清政府又深感鞭长莫及,因为四川交通不便,它与外界的主要通道是长江,运兵进川和运物资出川全凭着长江。除长江之外,就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了,同时,四川人民富有反抗精神,对清王朝的统治并不买账,不断掀起各种斗争。因此,清政府对四川人民是又气又恨,统治手段特别残酷。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说,清朝的官员扬言,“你们四川人想中状元,除非是石头开花马生角”,可见他们对四川人厌恨之深。可是,四川人还是争了一口气,有个叫骆成骧的四川人,考中了清朝最后一科状元。这个人辛亥革命前就在成都办高等学堂,热心教育事业。四川人都觉得骆成骧给四川出了气,争了光,把他中状元的事情传为佳话,说什么“骆”字拆开是“马”字和“各”字,“角”和“各”在我们四川是谐音,也就说成是马真的生了角了。 以后我听到的就是“保路运动”,这个运动在四川闹得最为轰轰烈烈。清王朝为了侵吞四川民间为办铁路而筹集的巨款,竟然宣布四川的铁路由民办收归国有。这样一来,四川人民对清王朝的愤恨,就好像火山一样迸发了,各地纷纷成立了“保路同志会”。那阵子,一天几个消息,一会儿听说捉了赵尔丰,一会儿又听说捉了端方,以后又听到把这两个家伙先后处决的消息。当我们听到四川人民的“保路运动”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心里真是痛快极了! 在这伟大变革的日子里,我们大家再也无心读那些“之乎者也”了,整天在一起议论这些激动人心的大事,老师也不怎么管,在当地,我们最关心的是“同志军”围攻合江。合江知县黄炳燮,凭借合江城三面濒江,城墙坚固,只有西门是陆路出入口,而这里又是高岗,在当时条件下,确实易守难攻。他坚守合江,拒不投降,“同志军”汇集各路民军几万人,围攻合江几十天,从九月下旬一直打到十二月初,黄炳燮才觉得大势已去,出城投降。但到后来,合江又落到云南军阀手里。 辛亥革命胜利后,老式的私塾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逐渐被新式学校代替。我也进入新式学校读书,知识面逐渐开阔起来。虽然还学文言文,但白话文越来越多,此外还增加了数学、历史、地理等课程,这使我懂得了许多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小学毕业后,我考入江津县立中学读书。这所中学设在江津县城,是本世纪初创办的。那时的学制为四年,规模比较大,有好几百人,学生都是住宿生。我进校的时候已经是第八班(即第八届)的学生了。 中学时代,我已十八九岁。在这里,我一面读书,吸收文化科学知识,一面从当时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中,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摸索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 辛亥革命带着先天的软弱性。革命胜利不久,袁世凯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复辟称帝,接着就是连年不断的军阀混战。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和反对军阀混战等运动,对我的思想触动最大。 江津中学订有各种各样的报纸刊物,包括《新青年》这样的进步刊物。另外,四川虽然交通闭塞,但电报还是通的,各种消息通过电讯传到四川,这些消息又在报刊上广泛传播。我们这些青年人经常在一起议论时弊,抒发爱国热忱。 签订“二十一条”以后,大量日本货流入中国,也源源不断地流进四川。处在长江边上的江津县城,商业比较发达,百货商店摆的几乎都是日本货。这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反感。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正值寒假前夕,同学们气愤已极,先是三三两两慷慨激昂地议论,后来就自发地在校园里集合游行,高呼口号,强烈抗议。 寒假中,由我们江津学生联合会出面,通知大家利用假期到各地演讲,宣传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号召同胞们起来,打倒汉奸卖国贼,共赴国难。我在寒假中回到家乡,与别的同学一起,组织了一个宣传组,曾到各处做过几次演讲。我演讲时特别激动,不管人家听懂听不懂,把我所知道的事情一口气诉说了一通,还获得了一阵阵掌声。这是我参加政治活动的开始。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聂荣臻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的一个破落大家族里,岁月的艰辛、农村的动荡和农民生活的苦难给年幼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四川是西南政治经济中心,由于四川交通不便和四川人民富有反抗精神,清政府想要控制四川,进而统治西南并不容易。 C. 聂荣臻讲述四川人骆成骧中状元的故事,主要是为了证明四川人很聪明,而且四川人很有骨气,真正为四川出了气、争了光。 D. 民主主义革命浪潮席卷了四川,激发了四川人民反抗清王朝的怒火,由四川人民领导的“保路运动”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作者从出生地江津开始写起,有自然环境描写,也有社会环境描写,但侧重介绍当时的社会环境。 B. “四川人民对清王朝的愤恨,就好像火山一样迸发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四川人民对清政府的愤怒之情。 C. “以后又听到把这两个家伙先后处决 消息”一句中“家伙”一词颇具口语色彩,表现了聂荣臻对赵尔丰、端方二人的亲切感。 D. 辛亥革命胜利后,老式的私塾逐渐被新式学校代替,聂荣臻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运用了记叙方法,凸显聂荣臻对变革的礼赞。 8. 文章结尾写“这是我参加政治活动的开始”,那么有哪些因素促使“我”参加政治活动呢?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 9. 马克思说“环境创造人”,本文在典型环境中成功地塑造了聂荣臻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6. D 7. C 8. ①新式学校让“我”一面读书,吸收文化科学知识,一面从当时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中,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②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和反对军阀混战等运动,对“我”思想的触动;③对“时弊”的讨论激发了“我”的爱国热忱,大量日本货流入四川引起了“我”的强烈反感,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的消息让“我”和同学们气愤已极;④江津学生联合会的通知和号召。 9. ①四川艰辛、动荡的生活及传统的人文文化让聂荣臻拥有了勇于反抗的骨气;②新式学校的教学环境、国内的进步思想、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让聂荣臻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摸索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③国内学生的爱国运动让聂荣臻积极地投身政治活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民主主义革命浪潮席卷了四川,激发了四川人民反抗清王朝的怒火”错误,根据“清王朝为了侵吞四川民间为办铁路而筹集的巨款,竟然宣布四川的铁路由民办收归国有。这样一来,四川人民对清王朝的愤恨,就好像火山一样迸发了”可知,激发了四川人民反抗清王朝的怒火的是“清王朝为了侵吞四川民间为办铁路而筹集的巨款,竟然宣布四川的铁路由民办收归国有”。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C.“表现了聂荣臻对赵尔丰、端方二人的亲切感”错误,依据“清王朝为了侵吞四川民间为办铁路而筹集的巨款,竟然宣布四川的铁路由民办收归国有”“一会儿听说捉了赵尔丰,一会儿又听说捉了端方,以后又听到把这两个家伙先后处决的消息”可知,“家伙”在这里是蔑称,应是表现了聂荣臻对二人的厌恶。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辛亥革命胜利后,老式的私塾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逐渐被新式学校代替。我也进入新式学校读书,知识面逐渐开阔起来”“我一面读书,吸收文化科学知识,一面从当时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中,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摸索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可概括为:新式学校让“我”一面读书,吸收文化科学知识,一面从当时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中,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 根据“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和反对军阀混战等运动,对我的思想触动最大”可概括为: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和反对军阀混战等运动,对“我”思想的触动。 根据“我们这些青年人经常在一起议论时弊,抒发爱国热忱”“签订‘二十一条’以后,大量日本货流入中国,也源源不断地流进四川……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正值寒假前夕,同学们气愤已极”可概括为:对“时弊”的讨论激发了“我”的爱国热忱,大量日本货流入四川引起了“我”的强烈反感,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的消息让“我”和同学们气愤已极。 根据“寒假中,由我们江津学生联合会出面,通知大家利用假期到各地演讲,宣传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号召同胞们起来,打倒汉奸卖国贼,共赴国难”可概括为:江津学生联合会的通知和号召。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我出生的时候,家族已经破落了。从我记事时候起,打下深深烙印的,不只是家乡的山水风光、孩提时代的欢乐,更多的是岁月的艰辛、农村的动荡和农民生活的苦难”“四川人民富有反抗精神,对清王朝的统治并不买账,不断掀起各种斗争”“可是,四川人还是争了一口气,有个叫骆成骧的四川人,考中了清朝最后一科状元。这个人辛亥革命前就在成都办高等学堂,热心教育事业。四川人都觉得骆成骧给四川出了气,争了光”可概括为:四川艰辛、动荡的生活及传统的人文文化让聂荣臻拥有了勇于反抗的骨气。 根据“辛亥革命胜利后,老式的私塾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逐渐被新式学校代替。我也进入新式学校读书,知识面逐渐开阔起来”“在这里,我一面读书,吸收文化科学知识,一面从当时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中,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摸索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可概括为:新式学校的教学环境、国内的进步思想、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让聂荣臻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摸索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 根据“消息传来,正值寒假前夕,同学们气愤已极,先是三三两两慷慨激昂地议论,后来就自发地在校园里集合游行,高呼口号,强烈抗议”“寒假中,由我们江津学生联合会出面,通知大家利用假期到各地演讲,宣传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号召同胞们起来,打倒汉奸卖国贼,共赴国难”可概括为:国内学生的爱国运动让聂荣臻积极地投身政治活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子墨子言曰:“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昔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于此乎,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而从其心意之辟,外之驱骋、田猎、毕弋,内湛于酒乐,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听治不强。’必曰:‘吾命固将失之。’虽昔也三代罢不肖之民,亦犹此也。不能善事亲戚君长,甚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衣食之财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饥寒冻馁之忧。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从事不强’,又曰‘吾命固将穷’。” (节选自《墨子·非命下》) 材料三: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节选自《墨子·兼爱》)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聪明深察A而近B于死者C好议D人者也E博辩广大F危其身者G发H人之恶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异,以……为异,意动用法,与《大学之道》中“先齐其家”的“齐”用法不同。 B. 劝,鼓励、勉励,与《劝学》中的“劝”意思与此相同。 C. 毕弋,毕为捕兽所用之网,弋为射鸟所用的系绳之箭。泛指打猎活动。 D. 国家,国是指大夫封地,也有国都的意思。家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