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经下》总结说:“贞(负)而不挠,说在胜。”物体负重能够不倾斜,是因为可以胜任重量。 《墨子·经说下》说:“衡木如(加)重焉而不挠,极胜重也。右校交绳,无加焉而挠,极不胜重也。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 横木增加重量能够不倾斜,是因为可以胜任重量。在横木上左右移动支点,没有加重却倾斜了,那是因为失去了重心不能胜任重量了。在横木的一边加上重量,这一边必定下垂,因为权和称物的重量是成正比的。横木平衡,那么本方(AO)短而标方(BO)长,即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这时如在两边同时加上相等的重量,则标方必定下垂,因为标方得到了秤锤加重的力。 墨子关于秤杆平衡原理的认识,与阿基米德所阐述的杠杆原理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选自杨武金《墨子的科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有删节)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翟一身兼具经验家、技术家、工匠和科学理论家的素质和品格,注重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这是他成为墨家创始人的主要原因。 B. 以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为目标,《墨经》总结了辘轳、滑车、车梯等器械的工作原理,这也是墨家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的表现。 C. 胡适从《墨经》关于光学和力学的诸条中,推断出墨家学者能做许多实地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墨家科学思想注重实验和实践。 D. 《墨子·经下》中的“权”即秤砣,汉语“权重”“权衡”中“权”的意义由此引申而来。根据杠杆原理,秤砣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材料一第三段可以看出,缺少在科学实验 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和归纳的思维,是中国古代很多科技发明与墨家科技思想的不同。 B. 墨家科技思想的核心是“为天下兴利除害”,是因为当时诸子百家中其他学派思想的核心都是“王天下”,都是为君王称王称霸服务。 C. “巧传则求其故”说明墨家具有高度自觉的科技理论意识和科技思想,它也说明墨家对科技知识采取与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相似的态度。 D.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虽是设譬说理,也暗含探究所以然的精神。 3. 下列选项,不符合墨子“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科技思想的一项是( ) A. 秦朝蜀郡太守李冰,在成都附近岷江上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 北宋毕昇,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 C.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长途跋涉,南至西沙群岛,北至北极圈附近,测量子午线,完成历法《授时历》的修订。 D. 道家《抱朴子》的丹方,包含硝石、硫磺和炭类等物品,道士试图借助它们“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 4. 材料二的内容证明了材料一的哪些观点?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5. 材料一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墨子及其弟子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分不开,体现了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一观点?请根据文本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女军医的梦 杨晓敏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采访手记。 当部队医院宣布驻扎在这个地方的时候,她刚20岁。 她是当年扛着背包一路翻山越岭来到西藏的。现在的人们把这些人称为十八军老战士[注]。那年我去采访的时候,仍在西藏部队服役的十八军老战士已屈指可数。然而就在那所高海拔的野战医院,我竟意外地遇见这位即将离藏的十八军老战士。 女军医两鬓染白。她告诉我,她已经办好了离休手续,明天就“下山”了。我暗自庆幸。 或许是一种很微妙复杂的原因吧,女军医对我要采访的那些问题,总是有意岔开话头,只是轻描淡写地解释说,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几十年待在这里是因为工作需要;医生本来就是为病人治病的,算不上什么奉献,所干的都是分内的事,仅此而已,完全没有必要在报上给予宣传。正当我琢磨怎样让她打开话匣子时,她想了想说:“你陪我在营区转转吧。” 医院的建筑整齐划一,铁皮房子大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物。病房的左侧有一大片林卡(林卡是藏语,意为园林)。白杨树拔地而起,笔直高大,白亮的躯干在冬日灼射下,丝毫没有呈现出被寒风肃杀的景象,依旧挺精神的。它们酷似一大群身着白大褂的俊俏轩昂的女护士。我们在林中漫步,脚下是发出嚓嚓脆响的叶子。野鸽子静卧在光秃秃的枝条上,气氛极是和谐。女军医沉吟片刻,说:“给你讲这林卡的来历吧。” “医院刚搬来那年,这里蒿草遍地,乱石成堆。对于这个只有野狗出没的不毛之地,我心里实在产生不出愉快的感觉。我们匆忙地架起帐篷,边防上的病号便陆续来住院了。记得第一次上夜班时,我惴惴不安地举着马灯走出帐篷,就撞见一只狐狸从我脚下窜过,吓得我连马灯都扔了。” “后来工作基本转入正常,医院考虑修建房子。我们几个年轻人憧憬起未来,觉得生活太单调枯燥了,应该有点别的什么。我心想,这里能出现一大片林卡该多好,阳光下的叶子洒满金黄,林中铺着厚实的草坪,我们可以在里面唱歌、跳舞,甚至和恋人待在某一处密匝匝的树荫里……”
展开余下试题“我们开始栽树了。刨开乱石,填进泥土,小心翼翼地栽下了幼苗。你瞧,这些高大粗壮的树便是当年我们最早的劳动成果。高原确实不易栽树,浇下一桶水,吱溜几下就让干涸的乱石滩吸干了。没有自来水,浇树全凭我们到前面的雅鲁藏布江去挑。肩头磨出茧了,腰杆也由S形变成水桶状了。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死去三分之二,只有一少部分绽出新芽,长出绿叶。我们正处在富于幻想的青春年华,那年秋天兴高采烈,极小的林卡成为我们娱乐的好去处。风儿一吹,叶片像小风车一般旋转不停,我们翩翩起舞,忘记了一切烦恼疲劳。” “次年春天,我们提心吊胆,生怕高原严寒的冬季会扼杀掉已经成活的幼苗。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担心解除了,白杨树熬风斗雪,又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其实在西藏高原上栽下的树,一旦成活,生命力是异常旺盛的。于是我们产生出这样一个心愿,一定要栽培出一大片的林卡,让它们与我们高原军人的青春同步。直至今天,营区内栽树活动仍是医院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年复一年地刨坑栽树,挑水浇灌,林卡不断扩大。我们也陶醉在劳动创造的甘甜之中,一度忘却了当初关于在林中谈恋爱的憧憬。闲暇无聊时,大家只偶尔在林中散散步。” “八十年代后的情况则不同了。那些年年从内地军医学校分来的年轻人,叹息之余,终于发现了这大片林卡的价值。每当夏秋两季,夕阳倚射,林卡里弥漫着欢歌笑语。她们怀抱吉他,甩动长发,旋转起高跟鞋,在林中草坪上不停地唱呀,跳呀。节假日时,月上枝头尚不肯罢休,似乎她们本来就是林卡的主人翁。我们早已过了唱歌跳舞的年龄,这时候哪敢插足其中?但林卡是我们栽的,对此仍然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在一个明月清风的夜晚,我悄然走进林卡。” “斑驳的月辉从叶子的缝隙中透进来,踩着酥软藏蕤的草地,令人心旷神怡,沉浸在一段久违的惬意的暖流之中,我恍觉第一次领悟到林卡的魅力所在。可当我四处张望时,顿觉面红耳赤,不合时宜。树干粗大的阴影里,几对情侣隐绰地依偎着,正在呢喃细语。我的出现,似乎干扰了这静谧、恬淡的氛围……我茫然后立即清醒,这时刻的林卡是属于年轻人的,而我老了。” “其实我的心并不老,但我不能赌这种气,否则姑娘们会笑话我呢。当年栽树,不就是为了让年轻的自己有个栖身的休闲娱乐场所吗?树都长大了,也说明我们在西藏几十年是值得的嘛。” “前些天宣布我离休时,组织上问我有什么要求,我想了半天,说那就把欢送会放在林卡里开吧。开欢送会的头天晚上,我失眠得厉害,心想要离开西藏了,明天能在自己亲手栽培的林卡里度过,一定要玩个痛快,和年轻人捉迷藏,击鼓传花,还要跳舞,重温自己青春的梦幻。总之,那天晚上想了许多……” “我至今都认为,那天是我最倒霉的一天。连日来都是晴朗无风的天气,却从那天清晨呼呼地刮起风来,搅得天地昏黄一团。我临窗眺望,禁不住珠泪涟涟。院领导把欢送会的工作都准备好了,我不能要求更改日期,再说情绪已经如此,下次未必就能调动起来。欢送会改在会议室进行。我沮丧极了,在欢送会上,同志们还以为我只是对生活了三十多年的西藏高原恋恋不舍呢。” “欢送会开完后,我裹进大风里,信步走进这片林卡。我恍惚觉得世界静止了,天地明净,只顾贪婪地抚摸着蓬勃的白杨树,就像抚摸着我的孩子们一样。心想,今生今世,恐怕再也忘不掉它们了。” 我把女军医的话,全部记在采访本上。 (选自2022年11月22日《解放军报》,有删改) 【注】1950年初,十八军奉命进军西藏,战士们克服高原高寒、缺氧缺粮等困难,为解放和建设西藏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身上体现的精神被称为“老西藏精神”。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女军医的梦”为题,既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特征,又以“梦”表现了她心怀浪漫、热爱生活的精神特点。 B. 文中画线句子写出了女军医面对自己栽种的林卡,虽然沉醉其中,但又怕打扰年轻人恋爱氛围的复杂心理。 C. 医院为女军医举办欢送会,并将地点定在林卡,最终却在会议室举行,表明了女军医的梦始终没有实现。 D. 文章不仅写在西藏恶劣生存环境下茁壮成长的白杨树,也写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在此生活工作,突出了主题。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采访手记的形式,通过女军医的自述,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B. 作者看到的病房周围和谐的环境与女军医初来西藏时的荒凉情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一代代军医的贡献之大。 C. 本文以新闻素材的形式呈现,用多个片段性的故事展示女军医的一生,使人物形象更加多元、立体。 D. 本文以插叙的方式将历史与现实交织,赞扬了一代代战士的优秀品质,丰富文章内容,富有历史纵深感。 8. 女军医从初来到离开西藏野战医院,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梳理。 9. 文章中,女军医为什么对自己的工作几乎不谈,而谈了很多关于林卡的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之,智若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若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有删改)②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注:①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展开余下试题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对应的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爱A其璧B而假之道C晋D已取E虢F还G反H灭虞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 B. “过”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过”意思相同。 C. “假”,意思为“借”,与《劝学》“假舟楫者”中的“假”意思相同。 D. 材料二中的“伐”与材料一“举兵伐郑”中的“伐”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 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C. 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 D. 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2)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14. 《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又示宗武① 杜甫 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 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②。 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 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 曾参与游夏③,达者得升堂。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年),时诗人在夔州。宗武,杜甫次子,时年十五岁。②《晋书·谢玄传》:“玄少好佩紫罗香囊,安患之,而不欲伤其意,因戏赌取,即焚之。”③曾参、子游、子夏,皆孔子弟子。曾参以孝行称,子游、子夏以文学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四句中“青玉案”代指古诗,“紫罗囊”则运用谢玄的典故,以配饰象征对物质享受的追求。 B. 诗人写宗武即将与自己一样高,也开始爱读文章,透露出他看到儿子成长时的欢喜与欣慰。 C. 诗人劝勉儿子,以教导了众多弟子的孔子为榜样,将来做一名教育家,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 D. 本诗用语朴素自然,如话家常,通俗易懂却也语重心长,符合诗人“示宗武”的创作目的。 16. 杜甫借本诗对宗武进行了恳切的教导,其教育内容主要有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遥对明月,李太白岂能无酒?《将进酒》中有“_________________”的名句,酒与月皆不可辜负。同样遥对明月,张若虚生发哲思,《春江花月夜》中有“_________________”的名句,以人赏月来叹问人类源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总体而言,沉睡的西部打了一个哈欠,伸了一个懒腰,开始苏醒过来,似乎准备动一番干戈了。发展经济的热情急骤地高涨起来。 但是,在双水村这个普通的小山村里,作为先行者的孙少安,当全社会乡镇企业蓬勃兴起的时候,他的事业却像一只被巨浪打碎的小船抛在岸边,失去了继续前行的能力。 砖场倒闭至现在,已经有半年的时光。孙少安的精神仍然没有从这场灾难中恢复过来。这半年中,他又复原成一个地道的庄稼人,整天闷着头地里干活。村里和外面世界的事,他都 。那些事和他有什么相干哩?他现在欠一屁股债,处于 之中,熬煎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是啊,我为什么变得这么软弱无力?我过去不是没有经历艰难困苦;而那时不是一次又一次用顽强不息的意志度过了重重危难,并且一次次转危为安吗?当然,这次危难不比往常,是太巨大太可怕了:但总不能用这样一种灰心丧气的态度去逃避这危难。再说,能逃避了吗? 那么,你应该怎么办?你又怎么才能度过你一生中这场毁灭性的灾祸? 他又有什么办法呢?他不是没想过办法。因为想不出办法,才逼得他 啊! 孙少安心里明白,唯有他的砖场重新上马,他才有希望翻身。 18. 在文段中画横线处填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袖手旁观 生灵涂炭 匪夷所思 B. 漠不关心 水深火热 胡思乱想 C. 漠不关心 生灵涂炭 匪夷所思 D. 袖手旁观 水深火热 胡思乱想 19. 下列句子中的“像”与文中加粗加点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们震惊 是像江苏省某些乡镇企业的经济产值竟然超过北方某些地区的产值。 B. 江水一浪高过一浪,像猛兽般的血盆大口,吞没了城堤之沿。 C. 她伸出一只手,像要抓住她亲爱 人的手,接着就在洪水里消失了。 D. 他帮助她把家庭院落收拾得仍像师傅活着时一样清爽。 20.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的运用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线处的问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言在小说《红高粱》中,描写了一段山东高密人民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 A ,就是发生在1938年4月16日的孙家口伏击战。80年后,在孙家口伏击战发生地不远处, B ,展馆中每一件抗战实物都在讲述着这段血与火的历史。近日,记者在中国青年报“温暖一平方”直播间采访了“红高粱抗战馆”的创始人刘铁飞。 ①刘铁飞是一名画家。②2003年秋,他在高密孙家口的“青纱桥”写生时,③从当地老乡手里意外看到一把断了的刺刀和被用作水瓢的日军一个钢盔。④刘铁飞意识到这是抗战遗留物品,很有纪念意义,⑤于是便从老乡那里买了过来。⑥从此,他有意无意地收集这些抗战遗物,打算建“红高粱抗战馆”。⑦很多老人听说他喜欢这些“老玩意儿”,纷纷把自己家里的“废弃物”拿给他。⑧陆陆续续,他收集到了不少手雷、子弹、枪套、大衣、披风、作战服、裤子、文件等许多抗战遗留物品。⑨一些住在附近的老人,也会主动跟他聊起孙家口伏击战及平度公婆庙惨案的往事。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竞争是一切事物的源流与主宰。”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这样描述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道德经》有云:“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又言:“水利万物而不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