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经下》总结说:“贞(负)而不挠,说在胜。”物体负重能够不倾斜,是因为可以胜任重量。 《墨子·经说下》说:“衡木如(加)重焉而不挠,极胜重也。右校交绳,无加焉而挠,极不胜重也。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 横木增加重量能够不倾斜,是因为可以胜任重量。在横木上左右移动支点,没有加重却倾斜了,那是因为失去了重心不能胜任重量了。在横木的一边加上重量,这一边必定下垂,因为权和称物的重量是成正比的。横木平衡,那么本方(AO)短而标方(BO)长,即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这时如在两边同时加上相等的重量,则标方必定下垂,因为标方得到了秤锤加重的力。 墨子关于秤杆平衡原理的认识,与阿基米德所阐述的杠杆原理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选自杨武金《墨子的科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有删节)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翟一身兼具经验家、技术家、工匠和科学理论家 素质和品格,注重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这是他成为墨家创始人的主要原因。 B. 以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为目标,《墨经》总结了辘轳、滑车、车梯等器械的工作原理,这也是墨家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的表现。 C. 胡适从《墨经》关于光学和力学的诸条中,推断出墨家学者能做许多实地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墨家科学思想注重实验和实践。 D. 《墨子·经下》中的“权”即秤砣,汉语“权重”“权衡”中“权”的意义由此引申而来。根据杠杆原理,秤砣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材料一第三段可以看出,缺少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和归纳的思维,是中国古代很多科技发明与墨家科技思想的不同。 B. 墨家科技思想的核心是“为天下兴利除害”,是因为当时诸子百家中其他学派思想的核心都是“王天下”,都是为君王称王称霸服务。 C. “巧传则求其故”说明墨家具有高度自觉的科技理论意识和科技思想,它也说明墨家对科技知识采取与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相似的态度。 D.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虽是设譬说理,也暗含探究所以然的精神。 3. 下列选项,不符合墨子“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科技思想的一项是( ) A. 秦朝蜀郡太守李冰,在成都附近岷江上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 北宋毕昇,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 C.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长途跋涉,南至西沙群岛,北至北极圈附近,测量子午线,完成历法《授时历》的修订。 D. 道家《抱朴子》的丹方,包含硝石、硫磺和炭类等物品,道士试图借助它们“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 4. 材料二的内容证明了材料一的哪些观点?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5. 材料一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墨子及其弟子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分不开,体现了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一观点?请根据文本分析。 【答案】1. A 2. B 3. D 4. ①研究对象为生产工具桔棒机,证明墨家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 ②墨子通过反复实验,知道以桔棒机起重原理,证明墨家的科学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③墨子对秤杆平衡原理进行总结,证明墨家具有高度自觉的科技理论意识和科技思想,对科技知识采取一种与近代以来西方科技相似的态度。 5. ①举例论证。《墨经》总结了辘轳、滑车、车梯等器械的工作原理,提出利用杠杆、斜面移动重物,提高生产效率,减轻体力劳动。这个例子证明了墨家科技思想具有“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的观点。 ②引用论证。引用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的论断,证明“墨家的科学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的基础之上的”的观点。 ③对比论证。把中国古代科技不太注重科学实验,缺少科学理论探索和归纳思维与墨家注重从实验中获取科学技术资料,并开展系统理论研究的事实进行对比,突出墨家科技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基础上”的观点。 ④类比论证。将“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其巧传则求其故’的命题联系在一起”的特点与“近代以来西方科学”对科技的态度进行类比,证明墨家科技思想“具有高度自觉的科技理论意识和科技思想”的观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强加因果。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墨翟一身兼具经验家、技术家、工匠和科学理论家的素质和品格,注重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与“他成为墨家创始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且主要原因于文无据。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于文无据。“当时诸子百家中其他学派思想的核心都是‘王天下’,都是为君王称王称霸服务”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证据。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