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7-2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云南省文山州城南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9月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文山市城南中学2024—2025秋季学期高二年级
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命题人:杨婷审核人:张传琳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的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于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浏览完整试题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著,金小燕韩燕丽译《“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虽然说自己“述而不作”,但他在传述古代文化遗产时,也“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后世儒家的人都长期传承并发展了这种精神。
B. “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 儒家经典著作《中庸》记载:“夫孝者……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孝”与“述而不作”中的“述”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 “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家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名教育家,孔子认为自己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在解释时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
B. 孔子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 “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限于父母,还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上。
D.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所以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上帝为每个人提供了选择的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 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的敬意。
C.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其精神命脉。
D.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 关于材料二在论证上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
B. 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论证内容纲目清晰,层次井然。
C. 运用比喻论证法:“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传承天道的内涵,化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D. 运用引证法,大量引用古典书籍中相关的信息以及孔子的言论,丰富文本内容,增强说服力可信度。
5. 对于孔子“述而不作” 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 D 2. C
3. C 4. B
5. 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
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会使学生减少或部分失去探索未知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有局限性。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从多维度探讨孔子“述而不作”思想:材料一显其传承中创新的双重性;材料二深析“述”与“孝”的哲学联系,比较东西方哲思;材料三反思其对传统教育的影响。三则材料层层递进,借经典与论证,立体呈现儒家思想特质及演变,为理解传统文化提供关键视角。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后世儒家的人都长期传承并发展了这种精神”错误。材料一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并非“都”“发展”“这种精神”。
B.“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错误。材料二开头一段仅仅对“述”的古今含义做了客观摘录,并未说古代的含义被现代含义“所取代”。
C.“‘孝’与‘述而不作’中的‘述’是统一的”错误。材料二第二段在对《中庸》中这句话的分析阐述时只是说“‘述’表达了‘孝’的德性”,但这句话并不包含这两者“统一”的意思。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在解释时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错误。材料一“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说明孔子在解释古代文化遗产时加入了自己对道德的理解。
B.“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误。根据材料一“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可知,“三年之丧”的礼制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


展开余下试题D.“因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所以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错误。属于强加因果。材料二“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反映了”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并没有说两者是因果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该项说的是“真理”和“安宁”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二“孝”的论据。文本相关的信息是“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可见并没有谈到“安宁”,那么“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这种选择自然是与文本无关的,所以不能作为论据起支撑作用。
B.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意,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有关“孝”的观点。
C.能作为材料二孝道观的论据,文中确实提到了传承文化,文中相关信息中说“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传承文化是“孝”的内涵之一。
D.不能作为材料二观点的论据,材料二中虽然提到了与父子有关的内容,“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可见这里父子的内容仅是以比方、喻体的形式出现,本体“孝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是论点重点,可见D孝顺父母宗亲的内容与中心论点没有直接的关系,自然不能作为论据。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错误。材料二从结构上先从“孝”“述”的基本含义入手,“……‘述’表达了‘孝’的德行”;然后是有关孔子践履“孝”的言行,如“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最后扩而广之,写不同人的不同实践活动,加深论证。可见材料二采用递进式结构,逻辑清晰,层层深入。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分析积极方面的作用:从材料三第一段中是“‘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概括为:“述而不作”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
②总结出消极方面的内容:从材料三第三两段“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概括为:但教学中偏重继承,会使学生减少或部分失去探索未知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有局限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满楚古德吉的鹰
阿满
爷爷要把今天自家鹰捕捉到的野兔分割好,储藏起来,因为漫长的冬天野物会很少,他们得细水长流过生活。是啊,人可以饿肚子,鹰不行。爷爷说,鹰是贵客,到家只有那么短短的几个月,它每日辛劳,必须好好待它。
满楚古德吉打算用新的鹰脚绊绳奖励自己的鹰。墙角里已经有满满两麻袋野鸡了,过几天爷爷就可以拿到集上去卖。满楚古德吉心里算了算,离春天放生的日子还有四个月,那就是一百二十多天。但是下雪的日子总过得很快,一想起离别,满楚古德吉心里便堵塞了。他对鹰的承诺就像大山对河流的承诺一样,时间一到,他肯定是要让它回归山林的。唉,不能想了,有太多的难舍难分。
“多好的一只鹰,被满楚古德吉那小子逮到了。”那些鹰把式老是这么说。是的,夏天的时候,满楚古德吉意外地捉到了这只鹰。之后,屯里人开始谈论这对爷孙俩。
有人出高价来买,满楚古德吉想卖,爷爷不同意。满楚古德吉企图反抗爷爷,但是爷爷一吹胡子,满楚古德吉就软下去了,只好放弃。
满楚古德吉从出生到现在一直被爷爷捂在这里。去过一两次集圩,那是爷爷奖励带他去买果子吃。他不知道自己的鹰为什么值那么多钱,最终还是买鹰的人告诉了满楚古德吉,他们说,这可能是一只海东青,现在看不大出来,过两个月就看出来了。海东青是神鸟。据说是它把光和火种带到了世上。
接下来日子就很有期盼了,有期盼的日子就很有趣味。满楚古德吉整个秋冬天都被这只鹰占满,小土坯屋周围尽是他和鹰的欢快身影。
鹰长得快,很快羽翼丰满。丰满了,发现不是期望的那种神奇,却也漂亮异常。
鹰蹲在墙边的木杠子上,一双清亮的眼珠被一圈金子般的莹黄簇拥。它转动眼珠,莹黄像变戏法似的翻来翻去。跳了跳,翅膀像渔网张开,捕获着满屋子的幸福。
不过,想想熬鹰的那段日子,满楚古德吉可真是吃苦了。这只鹰与从前的鹰大不一样,满楚古德吉先后养过三只鹰,从前的鹰三五天最多一个星期就熬熟了,驯服了,随人了。而这只鹰到了整整十天也不向人屈服。它就那么瞪着满楚古德吉,不吃不睡,也不大动,像雕像一样。
满楚古德吉比鹰更犟,瞪回它说,你狠,看谁熬得过谁。一天两天过去了,三天五天过去了,满楚古德吉着急了,发躁了,眼睛酸,身子疲,人犯晕,什么时候倒下的不知道。冷不丁醒来,赶紧爬起来,揉揉眼,再熬。
熬到第十天了,满楚古德吉从别人那里借来了一只鹰,对它进行吃食教育。满楚古德吉把肉条喂给别人的鹰,别人的鹰很享受地吃着,不紧不慢。但是自己家的鹰岿然不动,眼珠子都不转动一下,害得满楚古德吉白白浪费了那么多好肉条。没辙了,满楚古德吉摸了摸自家的鹰,发现它瘦得只剩下一层皮了,体温也下降了,啊,原来它快死了。
满楚古德吉脸煞白,心脏往下坠,脑子一时空了,他傻在那里了。还好,这时爷爷过来了,给满楚古德吉端来了一碗玉米糁子,甩出两个字,吃饭。然后,用手抚摸着鹰的头和脖子,轻柔地一下又一下,像抚摸小时候的满楚古德吉那样。
看着玉米糁子饭,满楚古德吉终于想起了饿,熬鹰十来天,他累坏了,下巴尖了,胳膊上小肉健子也软了。爷爷在满楚古德吉没辙的时候接过了熬鹰的任务,让那鹰恢复了元气。
满楚古德吉狼吞虎咽地吃着,吧嗒吧嗒。也许,吃饭的声音是这个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忽然,那鹰有动静了,它转动了一下头,看了看满楚古德吉,确认了一下,然后把头勾下来,学着满楚古德吉的样子,一下一下啄了起来。满楚古德吉吃的是玉米糁子,它啄的是自己的胸腹。
满楚古德吉愣了,几秒钟后明白了,那鹰在吃自己。哇,它动食了,太好了。满楚古德吉大喜,急忙奔过去喂肉。这鹰,吃相恶狠狠的,太好看了。
接下来,这鹰更加显示出与众不同,架鹰、跑绳、叫鹰等训练一个月完成了。到了冬天的时候,这鹰不仅能飞出很远,并且能自己带猎物回来了。难怪屯子里的人会妒忌眼红,这鹰真的是越来越显出不一样的好来了。


展开余下试题(选自《民族文学》2019年第2期,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展开非常巧妙,并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形象,而是通过鹰的眼睛来描写满楚古德吉的形象。
B. “他对鹰的承诺就像大山对河流的承诺一样”运用比喻手法,表现满楚古德吉承诺的郑重庄严,因为他觉得应该让鹰回归山林,给它自由。
C. 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爷爷、鹰和满楚古德吉共同生活的情景,营造了温暖幸福的氛围,与熬鹰的那段苦日子并不冲突,反而更突出了鹰的“与众不同”。
D. 焦裕禄的形象与小说中鹰的形象有相似之处,焦裕禄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用勇气奋力抗争,鹰在被驯化的过程中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抗争。
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满楚古德吉的鹰”,标题就点出了小说中的两个主要角色,并且还点明了满楚古德吉与鹰的关系,也与小说中满楚古德吉熬鹰的过程呼应。
B. 满楚古德吉虽然在这只桀骜不驯的鹰身上,吃了不少苦头,但当一想到将要兑现自己的承诺在春天将鹰放生时,心里还是充满着不舍之情。
C. 小说中描述的“鹰”确实是一只“与众不同”鹰,不仅是它的能力,就连被驯服的过程也比别的鹰长,当不得不低头动食时,竟先吃自己。
D. 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让鹰为己所用,就需要将其驯服,这个过程被称为“熬鹰”,小说详细描写了这个过程,表现了人类最终战胜了自然。
8. 结合作品,简要概括满楚古德吉熬鹰过程中不同阶段鹰的表现以及他的相应心理。
9. 小说多处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塑造鹰的形象,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从不同方面衬托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D
8. ①刚开始:瞪着满楚古德吉,不吃不睡不动。心理:要比鹰更犟更狠。
②三五天后:仍然不吃不睡不动。心理:急躁,对熬鹰没有了信心。
③第十天:虽然瘦得只剩一层皮,体温下降,但仍岿然不动,眼珠子都不转一下。心理:非常沉痛,因为鹰快死了而不知所措。
9. ①从养鹰人爷爷和满楚古德吉的角度侧面衬托鹰:爷爷认为鹰不可以饿肚子,鹰是贵客;满楚古德吉想用新的鹰脚绊绳奖励自己的鹰,遵守让鹰回归山林的承诺。爷爷和满楚古德吉对鹰的珍视侧面衬托了鹰的神奇、神圣。
②从鹰把式、买鹰人以及屯里人的角度侧面衬托鹰:鹰把式赞扬满楚古德吉的鹰是多好的一只鹰,都嫉妒眼红;买鹰人认为这只鹰很可能是神鸟海东青,愿意花大价钱买这只鹰。鹰把式和买鹰人的看重侧面衬托了鹰的卓然不凡。
③从其它鹰的角度侧面衬托鹰:从前的鹰三五天至多一个星期就屈服随人了,这只鹰第十天还没有熬熟;这只鹰很快能够飞很远带猎物回来并且捕到更多猎物。其它鹰的不济侧面衬托了这只鹰的倔强、不易驯服和本领高超。
【解析】
【导语】小说围绕满楚古德吉与鹰的羁绊展开,以细腻笔触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巧用对比,让温暖生活场景与残酷熬鹰过程、鹰的倔强与人的执着形成对照。“海东青”传说添神秘,“吃自己”细节凸显鹰之尊严。小说探讨自由与驯服,在人类征服自然背后,满含对自然生命力的敬畏,叙事节奏得当,情感真挚。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通过鹰的眼睛来描写满楚古德吉的形象”错误。文中既描写鹰的形象,又描写满楚古德吉的形象,如“满楚古德吉比鹰更犟,瞪回它说,你狠,看谁熬得过谁。一天两天过去了,三天五天”“过去了,满楚古德吉着急了,发躁了,眼睛酸,身子疲,人犯晕,什么时候倒下的不知道。冷不丁醒来,赶紧爬起来,揉揉眼,再熬”,文章采用的是全知视角来进行描写的,并不是通过鹰的眼睛。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
D.“表现了人类最终战胜了自然”错误。小说详细描写“熬鹰”过程,并非为了表现人类最终战胜了自然。从原文看出,鹰在被驯化过程中进行了顽强抗争,而满楚古德吉也经历了诸多艰难,并非简单的人类战胜自然。同时,满楚古德吉最后会在春天将鹰放生,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尊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表现,并非是人类战胜了自然。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①刚开始:从“这只鹰到了整整十天也不向人屈服。它就那么瞪着满楚古德吉,不吃不睡,也不大动,像雕像一样”“比鹰更犟,瞪回它说,你狠,看谁熬得过谁”可以看出,鹰刚开始的表现是瞪着满楚古德吉,不吃不睡不动,像雕像一样,这体现了鹰的倔强和不屈服。而满楚古德吉的心理是“比鹰更犟”,想要和鹰比谁更狠,看谁能熬得过谁,表现出他的强硬和不服输。
②三五天后:从“一天两天过去了,三天五天过去了”以及后面满楚古德吉的状态可以推断出,鹰依然保持着不吃不睡不动的状态。满楚古德吉此时“着急了,发躁了”,表明他开始对熬鹰没有了信心,心理上变得急躁起来,因为鹰的顽强超出了他的预期。
③第十天:鹰“岿然不动,眼珠子都不转动一下”,即便已经瘦得只剩一层皮,体温下降,仍然没有屈服的迹象。满楚古德吉“脸煞白,心脏往下坠”“傻在那里了”,这些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他此时非常沉痛的心理,他因为鹰快死了而不知所措,意识到自己可能无法成功熬鹰,对鹰的命运感到无奈和痛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形象以及塑造形象的能力。
①由“鹰是贵客,到家只有那么短短的几个月,它每日辛劳,必须好好待它。”可知,爷爷将鹰视为“贵客”,强调其辛劳与短暂停留的珍贵性,体现了对鹰的敬畏;由满楚古德吉“对鹰的承诺就像大山对河流的承诺一样,时间一到,他肯定是要让它回归山林的”,并“用新的鹰脚绊绳奖励自己的鹰”可知,满楚古德吉用奖励和放生承诺表达对鹰的珍视。这些行为侧面反映了鹰的“神奇”与“神圣”——它不仅是捕猎工具,更是需要被尊重的生命,甚至承载着某种精神意义。
②由鹰把式说“多好的一只鹰,被满楚古德吉那小子逮到了”;买鹰人认为“这可能是一只海东青”,并解释“海东青是神鸟。据说是它把光和火种带到了世上”可知,鹰把式的赞扬和买鹰人对海东青的描述,表明这只鹰在专业人士和潜在买家眼中具有极高的价值和特殊性。买鹰人提到海东青的神话背景,进一步强化了鹰的神圣性。这些评价从侧面衬托出鹰的卓尔不凡。
③由从前的鹰“三五天最多一个星期就熬熟了”,而这只鹰“到了整整十天也不向人屈服”;这只鹰“不仅能飞出很远,并且能自己带猎物回来了”可知,通过对比其他鹰的“不济”,突出这只鹰的“倔强”与“本领高超”。熬鹰的艰难和捕猎的高效,侧面强化了它的独特性——既是难以征服的猛禽,又是不可多得的捕猎能手。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选自《论语·宪问》)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云南省文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