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著,金小燕韩燕丽译《“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虽然说自己“述而不作”,但他在传述古代文化遗产时,也“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后世儒家的人都长期传承并发展了这种精神。 B. “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 儒家经典著作《中庸》记载:“夫孝者……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孝”与“述而不作”中的“述”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 “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家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名教育家,孔子认为自己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在解释时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 B. 孔子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 “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限于父母,还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上。 D.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所以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上帝为每个人提供了选择的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 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的敬意。 C.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其精神命脉。 D.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 关于材料二在论证上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 B. 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论证内容纲目清晰,层次井然。 C. 运用比喻论证法:“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传承天道的内涵,化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D. 运用引证法,大量引用古典书籍中相关的信息以及孔子的言论,丰富文本内容,增强说服力可信度。 5. 对于孔子“述而不作” 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 D 2. C 3. C 4. B 5. 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 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会使学生减少或部分失去探索未知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有局限性。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从多维度探讨孔子“述而不作”思想:材料一显其传承中创新的双重性;材料二深析“述”与“孝”的哲学联系,比较东西方哲思;材料三反思其对传统教育的影响。三则材料层层递进,借经典与论证,立体呈现儒家思想特质及演变,为理解传统文化提供关键视角。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后世儒家的人都长期传承并发展了这种精神”错误。材料一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并非“都”“发展”“这种精神”。 B.“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错误。材料二开头一段仅仅对“述”的古今含义做了客观摘录,并未说古代的含义被现代含义“所取代”。 C.“‘孝’与‘述而不作’中的‘述’是统一的”错误。材料二第二段在对《中庸》中这句话的分析阐述时只是说“‘述’表达了‘孝’的德性”,但这句话并不包含这两者“统一”的意思。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在解释时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错误。材料一“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说明孔子在解释古代文化遗产时加入了自己对道德的理解。 B.“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误。根据材料一“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可知,“三年之丧”的礼制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