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南帆《细节会说话》) 材料二: 情节和细节,原本就像一对难舍难分的双胞胎弟兄。它们本来应该是平等的、相辅相成的。但在创作实践中,却往往出现诸多的不平等。一般而言,情节优先的模式更具古典叙事风格,细节优先的模式更具现代叙事风格。 “细节”就是“细小的情节”,或者说是一个时间长度不够的动作或行为。亚里士多德在讨论悲剧情节对行动的摹仿时指出,情节必须是“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甚至认为它“越长越美”。动作持续时间太短,不符合“情节”必要充分条件,就只能是“细小的情节”了,可以直接称之为“细节”。 叙事文学中的古典风格,无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都注重“情节”完整性和连贯性,尽管它们偶尔也有倒叙或者插叙,但总体的叙事方向是明晰而连贯的。现代主义文学始于一场针对“情节”的“细节暴动”,或者说是一场针对“理性”的“感官革命”。“理性”和“情节”的权威性丧失,也就是人类总体行动的方向感丧失的征兆,它导致叙事总体性的丧失、情节完整性的丧失、支配情节的理性权威丧失。在“理性”高昂着头颅和“情节”沾沾自喜的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用“细节”做武器,在地下室里操练着现代主义小说技巧,引来了一大批学徒,如普鲁斯特、乔伊斯等人。 通俗类型的文学,的确是“情节”遗产的继承者,但类型文学对现代文明的精神遗产反应迟缓。它们对秩序稳定性和情节连续性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对细节偏移、自由延宕、耽于迷宫的兴趣。左翼文学以更为激进的方式处理时间、历史、实践问题。左翼文学将启蒙文学的“个人”替换成“集体”,社会实践上激进,叙事观念上保守。现代主义文学恰好相反,在社会实践上保守,在叙事观念上激进,也就是将“情节”替换为“细节”,用“细节”杀死“情节”。 细节和情节的关系,还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原子垂直下坠运动所包含的必然性、规定性、秩序性,相当于“情节”。原子偏斜和碰撞运动所包含自由性、对立性、散漫性,相当于“细节”。“情节”就成了叙事的“物质规定性”,“细节”偏斜运动对“情节”秩序的不服从,完成了叙事的“形式规定性”。没有这个偏斜,叙事或者情节就没有完成。 (摘编自张柠《论细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细节的再现并不是堆砌式的描写,而是对事件整体一个切面的捕捉、截取,或者聚焦、扩大、展示某一个点,使之成为特写镜头。 B. 神话或者历史记载的叙事之所以相对粗率,并不是作者的疏忽,是因为作者的特殊意图,作者删削了那些被视为累赘的边角料。 C. 如果说“情节”是必然的,那么“细节”就是自由的。如果说“情节”是有规定性和秩序性的动作,“细节”就是自由自在的动作。 D. 通俗类型的文学情节优先,它们对细节偏移、自由延宕、耽于迷宫的兴趣远远小于对秩序稳定性和情节连续性的兴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 一项是( ) A. 发现各种精彩的细节往往比构思一个完整的情节还要困难,因此细节刻画比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有更强大的能量。 B. 情节保持始于开端、继而高潮、终于结局的持续演变,相对地说,细节的出现往往带来停顿之感。细节愈是稀少,情节愈是简明,情节的进展速度愈快。 C. 卢卡契基于“真实细节的肥大症”,觉得逼真的表象复制无助于认识表象背后的历史运动机制,南帆认同他关于情节与细节的关系的论述。 D. 现代主义文学和启蒙文学恰好相反,在社会实践上保守,在叙事观念上激进,也就是将“情节”替换为“细节”,用“细节”杀死“情节”。 3. 下列选项,更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鲁迅《祝福》) B.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C. “要我套车吗?”马夫问道,四肢着地爬了出来 (卡夫卡《乡村医生》) D.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孙犁《芦花荡》) 4.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细节,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 依存于情节骨架的合理细节常常成为作家的难题,如果众多细节质量欠佳,情节整体的可信程度会迅速下降。请结合《荷花淀》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青年妇女成长为勇敢的战士的合理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风 莫言 我家房后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窄窄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去那儿割草。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 我们动身很早,河堤上没有行人。堤顶就是一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了野草,行人的脚压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小车轮子沙沙地响。田野里还是很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曲调很古老。节拍很缓慢。歌声悲壮苍凉。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从爷爷唱出第一个音节时,我就把头拧回来,面对着爷爷,双眼紧盯着他。他的头秃了,秃顶的地方又光又亮,连一丝细皱纹也没有。瘦得没有腮的脸是木木的,没有表情。眼睛是茫然的,但茫然的眼睛中间还有两个很亮的光点,我紧盯着这两个光点,似乎感到温暖。 爷爷把车子推到草地上,竖起来,脱下褂子蒙在车轱辘上,带着我向草甸子深处走去。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
展开余下试题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迷蒙中感到爷爷在推我,睁眼爬起来一看,已是半下午了。 “星儿,快起来,天不好,得快点儿走。”爷爷对我说。 不知何时在我睡梦中茶色的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太阳已挂到西半边,光线是橘红色,很短,好像射不到草甸子就没劲了。 “要下雨吗?爷爷。”“灰云主雨,黑云主风。”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爷爷在车前横木上拴上一根细绳子,说:“小驹,该抻抻你的懒筋了,拉车。” 爷爷弯腰上袢,把车子扶起来,我抻紧了拉绳,小车晃晃悠悠地前进了。河堤很高,坡也陡,我有点头晕。 “爷爷,您可要推好,别轱辘到河里去。” “使劲儿拉吧,爷爷推了一辈子车,还没翻过一回呢。”我相信爷爷说的是实话。爷爷的腿好,村里人都叫他“蹦蹦”。 大堤弯弯曲曲,像条大蛇躺在地上。我们踩着蛇背走。这时是绿色的光线照耀着我,我低头看着自己的膝盖,也可以看到自己的肚脐。走出里把路,黑云把太阳完全遮住了。 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一切都不发声,各种鸟儿贴着草梢飞,但不敢叫唤。我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起来了,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响声。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跟着这声音而来的是天地之间变成紫色。我回头看爷爷,爷爷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爷爷!”我惊叫一声。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身体前倾,双脚蹬地,把细绳拽得紧紧的。我们钻进了风里。我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风托着我的肚子,像要把我扔出去。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我拼命地喊着。喊出的声音连我自己都没听到。那根拉车绳很细,它一下子崩断了。我扑倒在堤上。风把我推得翻斤斗。翻到河堤半腰上,我终于又伸出双手抓住了救命的草墩,把自己固定住了。我抬起头来看爷爷和车子。车子还挺在河堤上,车子后边是爷爷。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子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 我揪着野草向着爷爷跟前爬。我看到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爷爷,把车子扔掉吧!”我趴在地上喊。 爷爷倒退了一步,小车猛然往后一冲,他脚忙乱起来,连连倒退着。 “爷爷!”我惊叫着,急忙向前爬。小车倒推着爷爷从我面前滑过去。我灵机一动,耸身扑到小车上。借着这股劲,爷爷又把腰煞下去,双腿又像生了根似的定住了。我趴在车梁上,激动地望着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刮过去的是大风。风过后,天地间静了一小会儿。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从车上跳下来,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爷爷眼里突然盈出了泪水。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爷爷,你累了吧?”“不累,孩子。”“这风真大。” “唔。”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爷爷的歌声,打破了天地间的寂静;爷爷的歌词,打开了“我”对人世的认识。 B. 写风停的情景,庄稼慢慢地直起腰,写出生命的坚韧,与人物的性格相呼应。 C. 文中的我对爷爷充满敬仰与依赖,所以面对大风我自始至终都没有恐惧退缩。 D. 在大风中仅存的那棵草是老人与大自然拼死相搏的见证,也是老人精神胜利的象征。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在叙述视角上既有成人视角又有儿童视角,与《大卫·科波菲尔》不同。 B. “通红”的河流,“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冷冷的”铁水,运用多感官描写,让人身临其境。 C. 文章的语言很有地方特色,如“抻抻你的懒筋”“别轱辘到河里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D. 作者运用大量 色彩词,如“橘红色”“紫色”“绿色”,在画面上呈现出油墨画风格。 8. 小说最后三段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9. 有人认为《大风》是中国的《老人与海》。对这一观点你怎么理解?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①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乃召子路而问焉,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②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 子路愠,作色而对曰:“君子无所困。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闻诸夫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德怀义,行之久矣,奚居之穷也?” 子曰:“由未之识也,吾语汝!汝以仁者为必信也,则伯夷、叔齐③不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汝以忠者为必报也,则关龙逢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不见杀。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晋重耳④之有霸心,生于曹卫;越王勾践之有霸心,生于会稽。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庸知其终始乎?” ——《孔氏家语》 注:①弦歌:以琴瑟伴奏而歌。②“匪兕匪虎,率彼旷野”:诗句出自《诗经·小雅·何草不黄》,不是犀牛不是老虎,沿着旷野在徘徊。③伯夷、叔齐:与后文中的“比干、关龙逢、伍子胥”,都是春秋时期的先贤名士。④重耳:春秋五霸之晋文公。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孔子迁A于蔡B三岁C吴伐陈D楚E救陈F军G于H城父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者病,莫能兴”中的“兴”是“站起来”的意思,和《〈论语〉十二章》中“《诗》可以兴”的“兴”意思不同。 B. “君子固穷”中的“固”是“固守”的意思,和《五石之瓠》中“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的“固”意思相同。
展开余下试题C. “昔者闻诸夫子”中的“诸”是兼词,相当于“之于”,和《兼爱》中“焉能治之”的“焉”意思不同。 D. “则关龙逢不见刑”中 “见”是“被”的意思,与《〈老子〉四章》中“自见者不明”的“见”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陈蔡两国大夫认为楚国如果任用了孔子,会带给自己危险,于是派人围困了孔子,这从侧面反映出了孔子的才德。 B. 材料二中,从孔子和子路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所以落到不断奔波的地步。 C. 材料二中,孔子以伯夷、叔齐、比干、关龙逢、伍子胥等人的事例论述了遇不遇是时运造成的观点,论证相当充分。 D. 两则材料都向我们展现了孔子在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时的艰难,但也刻画出了他为追求理想矢志不渝的精神。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4. 在两则材料中,孔子在回答子路的疑惑时都表明了“君子固穷”的观点,但所用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雪 晚唐·杜荀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歧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寒骨生”三个字充分刻画出寒风的力度与气息,一个“明”字极具视觉冲击力。 B. 诗人通过飞禽消失、竹枝折断的细节描写,以动衬静,营造了宁静的氛围。 C. 因为风雪之大,巢穴都被覆盖得大同小异,原本平坦的道路因为大雪而变得崎岖。 D. 尾联把穿着皮袍的公子和在雪中赤足行走的樵夫进行了对比,揭示了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现实。 16. 有人评价本诗“不着一个雪字,却处处不离雪”,请结合全诗谈谈对此评价 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通过“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营造出一个清明澄澈的纯净世界。 (3)《将进酒》中,诗人以曹植为例,表面是在说喝酒,实际是表达自己和曹植一样遭人排挤、有志难展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说是一种常见的民俗学类型,其内容非常广泛,属于散文叙事体,像神话一样。但是,传说产生的年代比神话要晚的多,传说的世俗的成分要多一些,神圣的成分要少一些,传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人类。 与神话和故事相比,( 甲 ),也就是说,传说是一种极易被地方化的民俗事项。神话和故事重在强调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事件发生的地点,而且最大限度地使事件发生的场所与现实生活之间“陌生化”“距离化”,从而突出了事件的非现实性。而传说非常强调事件发生地点的“真实性”,尽量使事件发生的场所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相一致,而且环境越一致,传说的可信度也就越强,也就越能吸引人,使人产生共鸣,从而促进传说的传播。 传说是一种可塑性很强的民俗事项。传说尽管也有一定的结构方式和叙述模式,但与民间故事永恒不变的情节发展结构模式相比,传说的叙述模式可以随时改变,以满足内容的变化。 神话和故事在叙述风格上基本一致,而传说却由于类型的不同而( 乙 )。例如:宗教传说的目的在于传播、确立和巩固某种信仰,因而叙述风格神奇,引人遐想;而当代城市传说则重在警告和提醒,因而风格诡异,恐怖气氛浓郁。 18. 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语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桂花的身边,人的大脑,容易迟钝。想什么呢?什么也想不了。 那么香!香也罢了,偏还浸着甜。是活泼的少女身上,散发的那种鲜活甜蜜的朝气。怎么办呢?没办法的。只能沉溺,心甘情愿的。 我骑着单车,从森林接待中心的客房那里出发,客房边上,就栽着几棵桂花树。花累累地开着,香甜的气息,一波复一波。我从旁边经过,它们慷慨地赠我一车的香。 我驮着一车的桂花香,穿行于杉树林和杨树林中。上午的森林里,起了风,一阵一阵的,树叶便跟着一声高一声低地应和着。一会儿吟哦,作诗一般的。一会儿长啸,豪气冲天。一会儿又变成淑女,素手弄琴。一会儿化身为壮士,敲着竹板,唱着大江东去,大江东去。 十月的天,有了寒。清寒,这样的寒,让人的神经变得格外敏感,一点点暖,一点点亮,一点点声响,都能在心中铺出一片温柔来。何况还有缠绵不休的桂花香。 是森林管理者的用心了,他们在森林里,也栽了些桂花树。不多,只在每条小径的拐角处,栽上一两棵。也只要那样的一两颗,够了。多了,就泛滥了。泛滥了,就流俗了。流俗了,就少了它应有的动人了。赏心只需两三只枝。这两三枝,足以供养一颗心了。我被桂花香迎着,觉得珍贵。我停车,在它的身边待上一待,也不知道要跟它说些啥。只微笑着,望着那一树细密的金赏。 20. 下列句子中的“的”与文中加点的“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们今天摘苹果去,别管大的、小的,只要熟了就摘掉。 B. 这件事交给我吧!我会把它做好的。 C. 不是你帮我的话,我恐怕很难按时完成任务。 D. 无缘无故的,怎么说生气就生气? 21.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那么香甜!是活泼的少女身上,散发的那种鲜活甜蜜的朝气。怎么办呢?只能心甘情愿地沉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生活的不完美,社会的不合理,北大教授戴锦华说:“我选择的立场就是继续成为这样一个思考者和批判者。”安徽科技学院中文系主任马海祥说:“做一个建设者,永远比单纯的希望砸烂它取而代之的批判者,更难能可贵。” 关于“批判者”与“建设者”,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