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  2025-07-26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高二 (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本身。《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以“兴”引譬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与感;以“观”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以“群”实现互更交流,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社会和谐。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危为机。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理解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历程与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取材于蔡美云、张含、刘凤泉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学者强调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因为他们发现那些产生于西方创作实践之上的文艺理论并不适合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更重要的是,用西方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中国古代文学成就高低的做法,既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学的真实面貌,也难以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既符合现代文学观念,又能涵盖与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研究方式。
事实上,中西方的文艺观念在基本理念上存在着一定共性。比如说文学应该是审美的,应该是作者的精妙构思与出众才华的体现,应该是用语言去进行形象与意象的创造等。但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构思与文采的重视,并不是在任何朝代与任何作家、批评家那里都能被无保留地认可的。比如,汉代以前人们比较重视文学的政教意义,而中唐以后古文运动的兴起就是以批判骈体文为前提,反对只讲究形式美,更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教功用,对其文学特征则有所忽视,从而减弱了文章的审美色彩。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可以确定中心,但又边界相当模糊的领域。它就像一棵树,人们能够看清其树干与枝叶,却并不能轻易弄清其根须究竟伸向何处。根须不是整个树,但没有根须,却永远不可能长成真正的树。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既要紧紧抓住其审美的基本特征,从而总结出适合于世界的共同的文学经验与文学理论;同时又要深入探讨各家思想学派对文学的不同看法与复杂影响,像儒家的诗教观念、道家的解脱理论、禅宗的妙悟境界等,都是中国所独有并且曾经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观念。


浏览完整试题回归中国本体与建立中国话语,既需要照顾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又需要广阔的世界视野,需要现代学者以更为弘通的视野与严密的思维能力去进行重新选择、深入研究与公允评判。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面对各自的传统文艺观念及其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文学现象时,都必须要作出自己的选择,以寻找出文学据以成立的核心观念与发展推进的主要线索。
(取材于左东岭等人的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认识不符合中国古代“文治”观念 一项是( )
A.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B.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一章无补。(王充)
C.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
D.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中“文以载道”观念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 根本目的是要彻底清除“文胜于质”的积弊。
C. 主张关注生活现实,强调传递主流价值思想。
D. 有利于创作者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于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文化入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有助于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
B. 中西方文艺观念的价值尺度存在较大差异,但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C. 相关的文化研究表明,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因素多而且复杂。
D. 回归中国本体与建立中国话语,要尊重本体实际,也要广泛借鉴。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文运动对骈体文的抵制和批判,影响了当时社会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
B. 从文艺观念及其创作实践来看,中国古代对作品政教功用的认同最为普遍。
C.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思想学派对中国文学的看法和影响完全不一样。
D. 面对各自的传统文艺观念及以此为基础的文学现象时,中西认识的冲突会加剧。
5. 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当下研究中国古代文艺观念的价值。
【答案】1. C 2. B 3. B 4. A
5. ①有助于传播积极主流的价值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教育;②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承和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有助于回归中国本体和建立中国话语,塑造文化自信。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A.意为:《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用《诗经》来教化百姓,符合文治观念。
B.意为:对社会有用的,创作百篇也没有害处;对社会无用的,写一章也没有好处。这是“文以载道”的观念,符合文治。
C.意为:写作诗词、风俗歌谣,抒发流泪哭泣的悲哀情思的,才叫做有文采。这句主要讲求抒情和文采,不符合文治。
D.意为:文章应该为时政、时事而写,诗歌应该为表现事实、实物而写。这是“文以载道”的观念,符合文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
B.“根本目的是要彻底清除‘文胜于质’的积弊”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可见,这只是最初目的,并非根本目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中西方文艺观念……基本理念是一致的”错误,材料二说的是“事实上,中西方的文艺观念在基本理念上存在着一定共性”,存在共性不代表“是一致的”。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B. “从文艺观念及其创作实践来看,中国古代对作品政教功用的认同最为普遍”错误,从材料一二来看,主要讲的是“文艺观念”,而没有提到创作实践。
C. “不同的思想学派对中国文学的看法和影响完全不一样”错误,材料二说的是“各家思想学派对文学的不同看法与复杂影响,像儒家的诗教观念、道家的解脱理论、禅宗的妙悟境界等,都是中国所独有并且曾经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观念”,只说有不同看法和复杂影响,并不是“看法和影响完全不一样”。
D. “中西认识的冲突会加剧”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面对各自的传统文艺观念及其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文学现象时,都必须要作出自己的选择,以寻找出文学据以成立的核心观念与发展推进的主要线索”,并未提到“认识的冲突会加剧”。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可概括出①。
“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深刻认识理解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历程与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概括出②。
根据材料一“‘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和材料二“许多学者强调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因为他们发现那些产生于西方创作实践之上的文艺理论并不适合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更重要的是,用西方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中国古代文学成就高低的做法,既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学的真实面貌,也难以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回归中国本体与建立中国话语……需要现代学者以更为弘通的视野与严密的思维能力去进行重新选择、深入研究与公允评判”可概括出③。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展开余下试题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①
予为童子时,则知有吴纯甫先生。长而登先生之门,悦而忘其归也。盖世之所谓慷慨魁磊之士,吾必曰先生焉。先生精于学,邃于文,熟于事。少时,为县大夫郡邑长者所推重。当道者往往叹息,期以大用,指日以望。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先生自负瑰玮,不见施设②,独喜为人言之。人无贤愚,见者倾倒。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士之有志者,亦皆归先生。每从嘉林修竹间,纡衿方履,笑咏相随,殆无虚日。时有质辨,剖析毫发,议论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霁,天清日明。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故与先生游者,皆去为显官。先生独为诸生,揖让进退自若也。
嘉靖辛卯,先生始发解,于是将上礼部。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其晚也。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而施于遇不遇之际。不以徒遇之为喜,而以得所遇之为乐。
予惟国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将相,接踵而兴。豪杰之士,莫不自见于其间。而比年以来,士风渐以不振。其始羸然一书生耳,才释褐③而百物之资可立具,此何从而得之哉?亦独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禄宠锡④之者何如也!世之所倚重者尽赖此辈,而如是弥望,君子盖以为世道无穷之虑焉。
初,先生与余论天下事,予未尝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以为在位者皆以此为心,则天下可以无事,然而先生不遇也。今先生遇矣,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则犹饥渴而饮食之也。夫趋俗之士师师⑤,持正之士谔谔。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若是而相与持天下之势,君子又以为世道无穷之幸焉。故予谓先生不谓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谓之真遇也。若彼碌碌者徒,虽襁褓而朱紫⑥,日唯诺于殿廷,吾不谓之遇也。因书以为别。
(取材于归有光的同名文章)
[注释]①本文写于吴纯甫44岁即将赴京参加会试之时。文中的“发解”指考中乡试第一名,“将上礼部”指即将赴京会试。②施设:施展才能的机会。③褐:粗布衣衫。④锡:同“赐”。⑤师师:庄严恭敬的样子。下文的“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⑥朱紫: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借代高官显爵。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邃于文 邃:精深
B. 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 向方:遵循正道
C 群疑豁如 豁如:晓悟,明白
D. 而比年以来 比:等到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悦而忘其归也 而又惜其晚也
B. 当道者往往叹息 故与先生游者
C. 士之有志者 用之者何如
D. 士风渐以不振 因书以为别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之后遭遇失意与得意的情况将近三十年。
B. 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
用来修正阐明千百年来废置的礼法制度的不止一例。
C. 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
然而评判君子不以考中科举的早晚为标准。
D. 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
按照他先前所说的那样去做。
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纯甫年少时就深受当地府县中有地位、有威望之人的推崇。
B. 作者认为君子不应只以考中科举为喜,更当以报效国家为乐。
C. 文章批评有些读书人在做官之后仍然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
D. 吴纯甫关于天下事的见解,常常令作者震惊,并且深有感触。
10. 作者认为,吴纯甫在44岁时参加会试不算晚,是“真遇”。请根据最后一段,回答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答案】6. D 7. B
8. A 9. C
10. ①先生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②践行以前的想法,会对国家大有裨益;
③先生能以一人之力引领更多同道之人扭转士风颓靡的局面,共同保持天下的好形势。
【解析】
【导语】吴纯甫先生是一个才华出众且有见地的人,但他一生颇为失意,直到44岁才迎来科举的机会。作者认为评价君子不应以科举成败的早晚为标准,而在于是否遇到机会施展才能。作者看重的是珍贵的机遇及其对天下的贡献,而非简单的早中科举。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 句意:文章精深。
B.正确。句意:那些稍稍懂得遵循正道的少年学子。
C.正确。句意:众人便豁然开朗。
D.“等到”错误。“比”是“近、靠近”的意思。句意:近年来。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不同。表强调的语气词,不译/代词,指机会。句意:高兴得忘了回家;/却又为他机会到来得如此之晚而惋惜。
B.相同。两个“者”都是代词,意思是“……的人”。句意:掌权的人往往感叹。/过去与先生交游的人。
C.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不译/代词,指他们。句意:有志的士人;/为什么任用他们做官。
D.连词,不译/介词,把。句意:士大夫的风气渐渐衰颓;/于是写下这篇序文作为与纯甫的赠别。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遭遇失意与得意的情况”错误。摧抑:挫折、压制。顿挫:坎坷、挫折、不得志。没有“得意”的意思,句意:其后先生近三十年都未能得志。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错误。由原文“亦独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禄宠锡之者何如也!”可知,此句是说有些读书人在做官之后不去思考朝廷为什么录取他们、任用他们、赏赐他们。作者只是感慨士大夫们取得功名之后就忘本了,以致风气渐渐衰颓。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故予谓先生不谓之晚”“今先生遇矣”可知,以前先生没有好的机遇,现在有了机遇,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②由原文“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则犹饥渴而饮食之也”可知,作者认为先生此前对天下事的见解被证明是有价值的,今后若能践行这些想法,将对国家大有裨益。
③由原文“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可知,先生秉持正直之言,能够感召并引领更多同道中人,扭转士风颓靡的局面,共同保持天下的好形势。因此,此时的际遇正合其适时施展所长,共同造福国家。
参考译文: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
我在小时候,就听说过吴纯甫先生。长大后登门拜访,高兴得忘了回家。当世人谈论胸怀大志、刚正不阿、高特超群的人时,我一定说是吴纯甫先生。先生学业精通,文章精深,事理精熟。年少时,被县令及州县中的长者推崇。掌权的人往往感叹,对他寄予宏图大展的期望,认为他很快就可以施展抱负。其后先生近三十年都未能得志。
先生自认为才能卓异,却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特别喜欢说别人的好话。无论贤人还是愚人,见到先生都十分敬慕。那些稍稍懂得遵循正道的少年学子,他一定会引荐推举。有志的士人,也都归附先生。人们常常跟从他在嘉林修竹之间,衣衿围绕,鞋履相并,谈笑吟咏,几乎没有一天空着。有时士人对学问质疑、辩论,先生解析得细致深入,议论纷然并起时,(经过先生分析)众人便豁然开朗,就像云散雨停,天清日明。他对于天下的益处与害处,百姓的所得与所失,常常有深切的忧虑。当今天子振作,国家转衰为盛,有效法夏商周三代治世的志向。屡次颁布诏书,用来修正阐明千百年来废置的礼法制度的不止一例。这些都是先生曾经说过的。过去与先生交游的人,都离开成为显赫的官员。唯独先生还是秀才,但他在与人交往中泰然自若。


展开余下试题嘉靖辛卯年,先生才在乡试中考中举人第一名,此时将赴京参加礼部会试。大家都为先生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而高兴,却又为他机会到来得如此之晚而惋惜。然而评判君子不以考中科举的早晚为标准,而是看他是不是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君子)不只以科场得意,考中举人、进士为喜,更当以施展才华以有利于国家为乐。
我思考国家用科举考试来招收天下的读书人,名臣将相,连续不断地涌现。豪杰之士,没有不从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可是近年来,士大夫的风气渐渐衰颓。他们开始只是一个贫弱的穷书生,刚刚脱去平民的衣服,一切应用物资就可立刻拥有,这些都是从哪里得来的呢?唯独不去思考朝廷为什么录取他们,为什么任用他们做官,为什么赏赐给他们官爵俸禄!世上依靠、器重的都是这类人,这类人触目皆是,君子因此为世道感到无尽的忧虑。
当初,先生和我议论天下事,我总是对先生充满恭敬,又对所论之事深有感触。我认为当权者如果都能像先生那样以天下为本心,国家就可以太平无事了,然而先生没有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如今先生有机会了,按照他先前所说的那样去做,(带来的效果)就好像饥渴的人有了饮食一样。迎合世俗的人恭敬顺从(不敢直言),持守公正的人直言争辩。直言争辩,(对于个人来说)不是好事。但是天下的事,那个人不做这个人做,一个人倡导,十个人跟从,那么本来就会有志同道合的人(相随)。如此共同保持天下的好形势,君子又认为这是世道莫大的幸运。所以我说先生(如今中举赴京会试)不能算晚,像先生这样可以说是真的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那些庸碌无为的人,即使很早就得到了高官显爵,但每天在朝廷中一味地顺从,不敢争辩,我不认为他是真遇。于是写下这篇序文作为与纯甫的赠别。
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②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
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④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 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
⑤子曰:“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1)分别解释①②③⑤句中加点词“齐”“其”“习”“徙”的含义。
(2)综合以上5则材料,概括孔子及其弟子对“省”有哪些认识。
【答案】(1)齐:看齐
其:自己的
习:温习,练习
徙:迁移,转变 (2)①“省”的内容,包括品德、行为、学业等方面。
②“省”的目的和意义,进德修业,成为不忧不惧的君子。
③“省”的态度习惯等,需要每日进行,长期坚持。
④“省”的方法途径等,发现别人或自己有错时都要反省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齐:看齐。句意,孔子说:“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②其:自己的。句意,孔子说:“算了吧! 我还没有见过能看到自己有错而在内心自责的人呢。”
③习:温习,练习。句意,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力呢?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了呢?”
⑤徙:迁移,转变。句意,孔子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了义却不去做,对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第⑤句可知,孔子及其弟子对“省”的内容认识是包括品德、行为、学业等方面。
由第④句意“司马牛问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叫君子了吗?’孔子说:‘内心反省而不内疚,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可知,孔子及其弟子对“省”的目的和意义认识是进德修业,成为不忧不惧的君子。
由第③句可知,孔子及其弟子对“省”的态度习惯等是需要每日进行,长期坚持。
由第①②句可知,孔子及其弟子对“省”的方法途径等是发现别人或自己有错时都要反省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②孔子说:“算了吧! 我还没有见过能看到自己有错而在内心自责的人呢。”
③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力呢?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了呢?”
④司马牛问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叫君子了吗?”孔子说:“内心反省而不内疚,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
⑤孔子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了义却不去做,对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三、本大题共2小题 ,共22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开愁歌①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②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③下马解秋衣,请贳④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⑤。
【注释】①本诗为作者途经陕西华山时所作。②衣如飞鹑:衣衫褴褛。③旗亭:酒肆。④贳(shì):抵押。⑤豗:冲击。
12.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写景:秋风萧瑟,百草干枯,华山苍碧的身影在傍晚中寒意愈浓。
B. 三、四句中,“枯兰”形象写出了人生失意的悲苦,也喻指诗人高洁的品格。
C. 九、十句乐景写衷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诗人却愁绪满怀、把酒唤天。
D. 最后两句点题,写酒肆主人劝解诗人应保养身心,不要为世俗之物所困扰。
13. “临歧击剑生铜吼”句借“击剑”这一动作抒发情感。下列诗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所抒情感与“临歧”句最接近的一项是
A. 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李颀《别梁锽》)
B.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C. 尔奋空拳彼击剑,水纵长澜火飞焰。(李咸用《西门行》)
D. 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张咏《淮西有答》)
14. 本诗七、八两句与下面诗句都写到以物换酒,从中可看到诗人的形象。请结合这些诗句,分析诗人形象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答案】12. C 13. D
14. 相同之处:都是借酒浇愁、志不得伸的失意者。不同之处:李贺诗,潦倒困顿;李白诗,狂放豪迈。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浮云悠闲”错误,诗中“壶中唤天云不开”的“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海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