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  2025-07-26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山东省昌邑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或许并不是特别的难事,而在遭遇矛盾冲突时,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操守,才能真正彰显道德境界。在此我向大家介绍儒家对两种常见人生冲突的应对之道。
面对义与利的冲突,古代儒家的态度毫无疑问是“重义轻利”,例如,孔子讲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义轻利”,是以义、利发生冲突为前提的。如果前提发生变化,义、利之间不冲突,儒家思想则对获得利益持认可的态度。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可见,孔子对于“重义轻利”的关注点不在贫穷或者富贵本身,而在于因何而贫贱、因何而富贵。对此,孟子也有类似的看法,据《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孟子“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孟子明确回答说“非也”。在孟子看来,如果不符合道义,哪怕是一顿饭也不应接受;而如果符合道义,舜受尧所禅让的天下也可以接受,“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总之,“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荀子·不苟》),以“义”为旨归,将“利”统一到“义”的旗帜下,这是古代儒家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
除了义利冲突之外,古代儒家也关注人的内心期许与外界评价之间的冲突。
《论语》开篇即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朋自远方来”确实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说明有人认可自己、有志同道合的人。但是如果没有呢?孔子认为,仍然应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即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恼怒。此言并非孔子不在意外界评价,他曾经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即君子最担心的就是终其一生也未能获得为后世所称道的名声。既然如此,为何孔子还能提出“人不知而不愠”的观点呢?因为孔子所追求的并非一时之名声,而是基于个人真实价值的长远的社会评价。对此,孔子有信心,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素质足够优秀,那么被外界了解、认可是迟早的事。例如,孔子曾讲:“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这句话中的“犁牛之子”,指的是耕地的牛所生的小牛,小牛尽管出身并不高贵,但是自身素质却非常好,长着赤色的毛、整齐的角。孔子认为,即使有人因为小牛的出身并不高贵而不想用它祭祀山川之神,但是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言外之意是这头小牛自身素质如此出众,山川之神是不会舍弃它的。基于这样的认知,孔子把对外界评价的关注转化为对自身素质的关注,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即人无须担心自己没有职位,而应该担心自己的才能是否配得上这个职位;无须担心别人不了解、不认可自己,而应该去追求获得值得别人认可的本领。


浏览完整试题古代儒家看重外界评价,但又不执着于外界评价。儒家先哲认识到,外界评价尽管很重要,但终归也只是一种“说法”,这种说法未必客观,“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孟子·离娄上》)。孟子讲“我四十不动心”(《孟子·公孙丑上》),“不动心”指的是内心拥有定力,不因外界毁誉而受到干扰,“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孟子·尽心上》),无论别人是否认可,都能做到自得其乐。“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如果获得了认可、获得了施展抱负的机会,那就带领更多人去追求仁义,如果得不到认可、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那就做好自己。这正是儒家思想的可贵之处。
对于自身实际情况与外界评价之间的关系,古代儒家有清醒的认识。例如,荀子说:“士君子之所能不能为: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在这段话中,荀子对君子能掌控的事情和不能掌控的事情作了区分:士君子能值得别人尊重,但是却没有办法要求别人一定尊重自己;士君子能值得别人信任,但是却没有办法要求别人一定信任自己;士君子能值得君主任用,但是却没有办法要求君主一定任用自己。君子以自己修养不够为羞耻,不以被人侮辱为羞耻;君子以不值得别人信任为羞耻,不以不被别人信任为羞耻;君子以自己没有能力为羞耻,不以不被任用为羞耻。不被荣誉所诱惑,不因诽谤而恐惧,坚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就是真正的君子。“事至无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荀子·议兵》),做事做到无悔就够了,至于最终结果如何、外界是否认可,就不必过于苛求了。
以上观点代表了儒家面对外界评价时的基本价值取向,其既积极进取、务实理性,又豁达通透,可谓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理念。
(摘编自唐明燕《儒家思想中的修身之道》)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要想彰显道德境界,就要超脱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勇于挑战生活中的冲突。
B. 孟子认为符合道义,再大的利益也可坦然接受;如不合道义,毫末微利也不能接受。
C. 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追求活着时的当世之名,而应该去追求死后为后世所称道的名声。
D. 荀子认为只要做到不以被人侮辱、不被人信任、不被任用为羞耻,就是真正的君子。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处理义利关系时,一个人总是将“利”统一到“义”的旗帜下,那么此人就是儒家弟子。
B. 当内心期许与外界评价发生冲突时,古代儒家大多强调要回归自我,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
C.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管出身如何只要素质好就会获得他人的认可,这说明自我提升非常重要。
D. 现代倡导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与文中所引《荀子·议兵》的语句思想相近。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B.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C.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
D.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荀子·儒效》)
4. 有人认为,孔子是一位通达善权变的圣人。请根据原文内容,为此观点概括两条理由。
5. 下面这首现代诗的思想主旨与文章的观点一致,请简要说明。
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与其诅咒,不如坚忍/在坚忍中积蓄力量/默默耕耘//诅咒无济于事/只能让原来的光芒黯淡/在变得黯淡的光芒中/沦丧的更有/大树的精神//飘来的是云/飘去的也是云/既然今天/没人识得星星一颗/那么明日/何妨做/皓月一轮
(汪国真《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
【答案】1. B 2. A
3. B 4. ①重义但不全盘否定获利;
②不被理解认可就转向提升自我;
③没有当世之名就寻求长远社会评价。
5. ①原文认为,在内心期许与外界评价发生冲突时,古代儒家强调把对外界评价的关注转化为对自身素质的关注,得不到认可、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就要去追求获得值得别人认可的本领,做好自己。
②此诗强调才华得不到承认,不要抱怨外部原因,而要坚忍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与古代儒家所倡导的一脉相承。
【解析】
【导语】本文探讨儒家思想在处理道德与利益、内心期许与外界评价冲突中的智慧。儒家主张“重义轻利”并非绝对,而是在义利无冲突时认可利益,强调符合道义的重要性。同时,儒家看重但不拘泥于外界评价,强调自我修养和真实价值。孔子、孟子及荀子均倡导在矛盾中坚持内心操守,展现道德境界与儒家智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就要超脱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错误。原文指出“在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或许并不是特别的难事,而在遭遇矛盾冲突时,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操守,才能真正彰显道德境界”,强调的是在遭遇矛盾冲突时保持操守来彰显道德境界,而非要超脱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
C.“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追求活着时的当世之名”错误。原文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意思是君子最担心终其一生也未能获得为后世所称道的名声,但这并不意味着君子不应追求活着时的当世之名。
D.“就是真正的君子”错误。荀子的观点是“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强调君子以自己修养不够、不值得别人信任、自己没有能力为羞耻,而不以被人侮辱、不被别人信任、不被任用为羞耻,并不是说只要做到后面这几点就是真正的君子。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此人就是儒家弟子”错误。原文只是说“将‘利’统一到‘义’的旗帜下,这是古代儒家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而仅凭这一行为是否就能认定为儒家弟子,原文并未明确指出,该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四段讨论了儒家对内心期许与外界评价的态度,强调注重自我修养,无论外界认可与否,都应反求诸己。


展开余下试题A.这句话强调的是每日对自身行为进行反省,侧重于自我反思、自我审视在品德修养方面的体现,重点不在应对外界评价与内心期许的冲突上,不符合第四段的核心观点。
B.体现了遇到事情时从自身角度去思考、提升自己,与第四段中儒家面对外界评价时,注重回归自身、提升自我修养的观点相符,可以作为支撑第四段观点的论据。
C.强调的是君子在独处时也要保持内心真诚,表里如一,关注的是个人独处时的品德修养,并非是针对外界评价与内心期许冲突的应对办法,不能用来支撑第四段观点。
D.说的是对待知识要秉持诚实的态度,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主要是关于求知、治学方面的态度要求,不能作为支撑论据。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①由“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可知,孔子秉持“重义轻利”的态度是基于义、利发生冲突的前提。当义、利之间不存在冲突时,他对获得利益持认可的态度。这体现出孔子通达、懂得权变的处事智慧。
②由“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素质足够优秀,那么被外界了解、认可是迟早的事”“基于这样的认知,孔子把对外界评价的关注转化为对自身素质的关注”可知,孔子主张把对外界评价的关注转化为对自身素质的提升。这种将向外寻求认可转变为向内修炼自身的做法,彰显了他通达和善于灵活变通的圣人风范。
③由“为何孔子还能提出‘人不知而不愠’的观点呢?因为孔子所追求的并非一时之名声,而是基于个人真实价值的长远的社会评价”可知,孔子追求的不只是当世之名,而是基于个人真实价值的长远的社会评价。他坚信只要自身素质足够优秀,即便暂时得不到认可,也终会被发现价值。这体现出他通达且善于权变的圣人特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文章在阐述古代儒家面对内心期许与外界评价冲突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之道。如孔子主张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即不要担忧没有职位、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要去提升自己的才能,让自己具备值得别人认可的本领;孟子也倡导“不动心”,无论外界是否认可,都应做好自己该做的,通过提升修养来应对外界评价。整体上古代儒家强调的是当外界评价与自身内心期许不符时,要回归自我,将关注重点放在自身素质的提升上,凭借自身的成长与进步,去实现自身价值。
②此诗开篇就点明“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与其诅咒,不如坚忍”,强调当自身的才华没有被外界认可时,不应去抱怨外部环境等不利因素。诗中倡导要“在坚忍中积蓄力量,默默耕耘”,也就是鼓励人们要沉下心来,通过不断地努力、积累,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去成就更好的自己。这与古代儒家所倡导的面对外界评价不如意时,通过提升自身素质、做好自己来应对的理念是一致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洗澡
(美)雷蒙德·卡佛
礼拜六下午,她开车来到一家面包房。浏览完一本页码松散,贴有各种蛋糕样品照片的册子之后,她订了一只巧克力蛋糕,她儿子的最爱。
当她告诉他斯科特就要八岁了时,那个面包师若有所思地听着。他是个老男人,穿着件式样古怪的围裙,一根用吊环系住的宽带子穿过腋下,在背后绕一圈,再在前边交叉,打成一个很粗的结。听这个女人说话的时候,他湿漉漉的眼睛盯着她的嘴唇,双手不停地在围裙前面擦来擦去。
他随她慢慢看。他有的是时间。
她决定了要只有太空飞船图案的蛋糕,然后她把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号码给了面包师。蛋糕将在礼拜一上午做好,在礼拜一下午的生日派对之前。这就是那个面包师所有要说的话,没有任何不必要的废话。
礼拜一早上,男孩正走在上学的路上。他和另一个男孩一起,两个人边走边把一袋薯条前后传来传去。
在一个十字路口,一不留神,过生日的男孩偏离了人行道,被一辆汽车撞倒在地。他趴在地上,头伸进阴沟,两条腿在马路上蹬着,仿佛他正在爬过一堵墙。
另一个男孩手里拿着薯条呆在那儿。他不知道自己是该留下还是该继续去上学。
过生日的男孩没有哭。他也不说话。当另一个男孩问他被车撞到是什么感觉时,他没有回答。他站起来,转身回家,另一个男孩朝他挥挥手告别,然后一个人继续走向学校。
当然,生日派对再也没有举行。男孩住进了医院。他妈妈守在床边。她在等待他醒来。男孩父亲从办公室赶来。他坐在她的旁边,他们等了好几个钟头,然后男孩父亲决定回家洗个澡。
他从医院开车回家。他开得比平常要快。迄今为止,他的人生一直都很美满。工作,孩子,家庭。他一直很幸运,很幸福。但现在恐惧使他想洗个澡。
他把车开进车库。他在车里坐了一会儿,想让脚动起来。他的孩子被车撞了,正躺在医院里,但他会没事的。他下车走向门口,电话在响。电话铃响个不停,他打开门,手在墙上摸索着找电灯开关。
他拿起话筒。“我刚进门!”他说。
“有只蛋糕没拿。”
话筒另一头的声音说。
“你说什么?”
“蛋糕,”那个声音说。“十六美元。”
男孩父亲握着话筒贴在耳朵上,想搞明白到底怎么回事。他说,“我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少来这套。”那个声音说。
男孩父亲挂了电话。他走进厨房倒了点威士忌。他给医院打电话。
男孩仍在昏睡。
趁给浴缸放水的时间,他在脸上涂满泡沫刮了胡子。电话又响起来时,他正躺在浴缸里。他从水里站起来,急匆匆地穿过房间,嘴里说着“蠢,真蠢”,因为如果他好好呆在医院里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狼狈了。他抓起话筒吼了一声,“喂!”
那个声音说,“已经做好了。”
午夜过后,男孩父亲回到医院。他妻子还坐在床边的椅子上。她抬头看看丈夫,然后又转过去看着孩子。床上方的一个装置上挂着一瓶液体,液体通过一条软管输到男孩体内。
他凝视着自己的儿子,被单下他小小的胸部一起一伏。他感到更加害怕了。他开始摇头。他在嘴里像这样自言自语:儿子会好起来的。他只不过不是在家里睡觉,而是换成在这里睡觉。而睡觉不管在哪儿都是一样的。
“我祈祷了,”她说。
“我也是,”男人说,“我也祈祷了。”
他把手放到妻子的脑后。
“他会醒过来的,”男人说。
“我知道,”
过了一小会儿男人又说,“回家让我来替你。”
她摇摇头。“不要,”她说。
“真的,”他说,“回家休息一会儿。不用担心。他在睡觉,仅此而已。”
“我们要听听医生怎么说。”女人说。她抬起手捂住眼睛,头倾向前面。
一名护士进来检查了吊瓶的输液。
一名医生走进来,他自报姓名。这医生穿着双皮便鞋。
“我们要把他带下楼再拍几张片子,”他说,“我们还想做个扫描。”
“扫描?”女人反问。她站在这位新医生跟床之间。
“没什么的。”他说。
“天哪。”
两个值班工人走进来。他们推着一辆像床似的东西。他们拔掉男孩的输液管,把他轻快地移到那个带轮子的东西上。
过生日的男孩被推回来时,已经是日出之后了。男孩父母跟着值班工人进电梯上到病房。他们又一次在床边的老位置坐下。
他们等了一整天。男孩还是没醒。医生进来,检查,又离开——在说了同样的话之后。不同的护士。不同的医生。
一名护士进来给男孩抽血。
“我不懂干嘛要抽血,”男孩母亲对护士说。


展开余下试题“医生说的,”护士答道。
男孩母亲走到窗边,看着下面的停车场。她在嘴里像这样自言自语:我们现在陷进去了,陷进大麻烦了。
她很害怕。
她看到一辆车停下来,一个穿长风衣的女人坐进去。她想像自己就是那个女人。她想像自己正坐车离开这里,去到什么别的地方。
她闭上眼睛,试着想点什么,随便什么。过了一会儿,她说,“也许我该回去一下。也许如果我不在这儿守着,他就会醒过来。也许是因为我守在这儿他才不醒。”
“有可能,”丈夫说。
“我要回家洗个澡,换身干净衣服。”女人说。
“这才对,”男人说。
她拿起包。他帮她套上外衣。她走到门口,回头看看。她看看孩子,然后又看看孩子父亲。他朝她点头微笑。
她经过护士站。
“我儿子被车撞了,”男孩母亲说。“但他会好的。他休克了,但也有可能是某种昏迷。那正是我们所担心的,某种昏迷。我要走开一会儿。也许我会去洗个澡。我丈夫在陪他。他在守着。我不在时事情也许会有转机。我叫安·薇丝。”
她把车开进车库。她闭上眼睛,把头抵在方向盘上。她听着发动机的声音。
她下车走到门口。她开灯烧水泡茶。电话响了。
“喂!”她说。“喂喂!”
“薇丝太太,”一个男人的声音。
“是我,”她说。“我是薇丝太太。是不是有斯科特的消息?”
“斯科特,”那个声音说。“是有关于斯科特的消息,”那个声音接着说,“是的,当然有斯科特的消息。”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斯科特在上学的路上遭遇车祸,他的同学面对这一突发情况,站在一旁无所适从,不去帮助,反映了人情的冷漠。
B. 斯科特父亲回到车库,“在车里坐了一会儿,想让脚动起来”,反映出他想尽快调整内心担忧、恐惧的心理状态。
C. 回到家后,斯科特父亲倒了点威士忌,趁放水时涂满泡沫刮了胡子,表明他暂时摆脱了压力,获得了片刻宁静。
D. 丈夫用“睡觉”来描述孩子目前的状况,而女人的用词是“昏迷”“休克”,表明女人比丈夫更在意孩子的健康状况。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安·薇丝太太给孩子用心挑选生日蛋糕开篇,贴近读者的生活,增强了代入感。
B. 安·薇丝太太把自己的姓名和电话号码留给了面包师,为后文的两次打电话作了铺垫。
C. 女人回家时,丈夫帮她套外套、点头微笑等细节,体现出丈夫在遭遇变故时内心的坚强。
D. 小说以两次“洗澡”架构故事主体,所用素材非常简单,却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体验。
8. 小说是如何表现安·薇丝太太担忧害怕心理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9. 小说以女人接听电话结尾有何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 B 7. C
8. ①语言、动作等间接暗示,如她与护士和医生的对话,她“抬起手捂住眼睛,头倾向前面”等动作;②内心独白,如她自言自语:“我们现在陷进去了,陷进大麻烦了”;③直接心理描写,如“她很害怕”“她想像自己正坐车离开这里,去到什么别的地方”。
9. ①使小说情节陡起波澜,女人刚回到家放松一下,电话突然响起,引发读者担忧斯科特命运的紧张感;②通过写女人接电话时的表现,展示女人紧张、期待与恐惧等复杂心理,加深读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体验;③与前文丈夫回家时面包师打电话催取蛋糕呼应,有利于表现夫妻两人对孩子遭遇车祸时的共同心理,强化小说主题;④小说结尾既没明确交代来电话方是谁,也没交待斯科特的病情如何,造成悬念,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一个简单而突发的事件巧妙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故事在紧凑的结构中展示了安·薇丝太太在面对儿子车祸后的情感波动,通过她的行动和对话揭示出深刻的担忧与恐惧。无力感在父亲的心理调适和母亲的情绪挣扎中展现无遗。电话的反复出现增添了紧张感,也象征生活的正常与不可预期的冲突。结尾的留白为读者留下无限想象,强化小说的悬念与震撼。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反映了人情的冷漠”错,男孩站在一旁无所适从,不去帮助,只是因为他年龄小,面对这种情况不知道该怎么办,并非冷漠。
C.“暂时摆脱了压力,获得了片刻宁静”错,他这样做是想要调整心态,但从“他给医院打电话”可看出他即使回到家里也仍在担心儿子,压力并未减小;从“他抓起话筒吼了一声,‘喂!’”等可以看出,他并未获得宁静。
D.“表明女人比丈夫更在意孩子的健康状况”错,两人用词不同,但都担心孩子的健康状况,父亲是倾向于往好的方面想,母亲的担心要多一点。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体现出丈夫在遭遇变故时内心的坚强”错,他只是故作坚强,以免让妻子更加痛苦。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①语言、动作等间接暗示,如丈夫劝她回家休息,说男孩只是在睡觉,但她说“我们要听听医生怎么说”,而且“她抬起手捂住眼睛,头倾向前面”,从这些语言和动作上看,她非常担心孩子,内心很痛苦;还有她与护士和医生的对话,如医生要给孩子做扫描,她说“扫描?”“天哪”,护士来给孩子抽血,她说“我不懂干嘛要抽血”等,这些语言也同样暗示了她担忧恐惧的心理;
②内心独白,如她自言自语“我们现在陷进去了,陷进大麻烦了”,这是她的内心独白,直接呈现了她的担忧和恐惧的心理;
③直接心理描写,如“她很害怕”,看到有个女人坐进车里,“她想像自己正坐车离开这里,去到什么别的地方”,这是一种因为害怕而想要逃避的心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鉴赏结尾艺术效果的能力。
①女人的儿子一直没有醒,她觉得“也许是因为我守在这儿他才不醒”,于是决定回家洗澡换个干净衣服,而结尾她开灯烧水泡茶,此时“电话响了”,读者的心也跟着陡然紧张起来,是医院来的电话吗?男孩有什么新问题出现了吗?结尾出现的这通电话使小说情节陡起波澜,引发读者担忧斯科特命运的紧张感;
②“‘喂!’她说。‘喂喂!’”,三个“喂”以及叹号表明女人的情绪状态,有紧张和恐惧,担心儿子出什么问题;或许也有期待,希望得到的是儿子醒来的好消息。通过写女人接电话时的表现,展示女人紧张、期待与恐惧等复杂心理,加深读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体验;
③女人的心思根本不在那个蛋糕上,只是惦记儿子,因而根本没有往蛋糕上面想,以为是医院的电话,于是急切地询问“是不是有斯科特的消息?”,她的表现与前文丈夫回家时面包师打电话催取蛋糕呼应,丈夫回家洗澡时也接到电话,但他根本不耐烦、也不愿听儿子以外的其他消息,因此很简单粗暴地回答“我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并挂了电话。这通电话有利于表现夫妻两人对孩子遭遇车祸时的共同心理,强化小说主题;
④小说结尾那个声音说“是有关于斯科特的消息”“是的,当然有斯科特的消息”,读者不知道这个电话究竟是蛋糕师打来的,还是真的是医院打来的,没明确交代来电话方是谁,也没交待斯科特的病情如何,造成悬念,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昌邑”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