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古代儒家看重外界评价,但又不执着于外界评价。儒家先哲认识到,外界评价尽管很重要,但终归也只是一种“说法”,这种说法未必客观,“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孟子·离娄上》)。孟子讲“我四十不动心”(《孟子·公孙丑上》),“不动心”指的是内心拥有定力,不因外界毁誉而受到干扰,“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孟子·尽心上》),无论别人是否认可,都能做到自得其乐。“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如果获得了认可、获得了施展抱负的机会,那就带领更多人去追求仁义,如果得不到认可、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那就做好自己。这正是儒家思想的可贵之处。 对于自身实际情况与外界评价之间的关系,古代儒家有清醒的认识。例如,荀子说:“士君子之所能不能为: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在这段话中,荀子对君子能掌控的事情和不能掌控的事情作了区分:士君子能值得别人尊重,但是却没有办法要求别人一定尊重自己;士君子能值得别人信任,但是却没有办法要求别人一定信任自己;士君子能值得君主任用,但是却没有办法要求君主一定任用自己。君子以自己修养不够为羞耻,不以被人侮辱为羞耻;君子以不值得别人信任为羞耻,不以不被别人信任为羞耻;君子以自己没有能力为羞耻,不以不被任用为羞耻。不被荣誉所诱惑,不因诽谤而恐惧,坚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就是真正的君子。“事至无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荀子·议兵》),做事做到无悔就够了,至于最终结果如何、外界是否认可,就不必过于苛求了。 以上观点代表了儒家面对外界评价时的基本价值取向,其既积极进取、务实理性,又豁达通透,可谓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理念。 (摘编自唐明燕《儒家思想中的修身之道》)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要想彰显道德境界,就要超脱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勇于挑战生活中的冲突。 B. 孟子认为符合道义,再大的利益也可坦然接受;如不合道义,毫末微利也不能接受。 C. 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追求活着时的当世之名,而应该去追求死后为后世所称道的名声。 D. 荀子认为只要做到不以被人侮辱、不被人信任、不被任用为羞耻,就是真正的君子。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处理义利关系时,一个人总是将“利”统一到“义”的旗帜下,那么此人就是儒家弟子。 B. 当内心期许与外界评价发生冲突时,古代儒家大多强调要回归自我,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 C.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管出身如何只要素质好就会获得他人的认可,这说明自我提升非常重要。 D. 现代倡导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与文中所引《荀子·议兵》的语句思想相近。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B.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C.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 D.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荀子·儒效》) 4. 有人认为,孔子是一位通达善权变的圣人。请根据原文内容,为此观点概括两条理由。 5. 下面这首现代诗的思想主旨与文章的观点一致,请简要说明。 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与其诅咒,不如坚忍/在坚忍中积蓄力量/默默耕耘//诅咒无济于事/只能让原来的光芒黯淡/在变得黯淡的光芒中/沦丧的更有/大树的精神//飘来的是云/飘去的也是云/既然今天/没人识得星星一颗/那么明日/何妨做/皓月一轮 (汪国真《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 【答案】1. B 2. A 3. B 4. ①重义但不全盘否定获利; ②不被理解认可就转向提升自我; ③没有当世之名就寻求长远社会评价。 5. ①原文认为,在内心期许与外界评价发生冲突时,古代儒家强调把对外界评价的关注转化为对自身素质的关注,得不到认可、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就要去追求获得值得别人认可的本领,做好自己。 ②此诗强调才华得不到承认,不要抱怨外部原因,而要坚忍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与古代儒家所倡导的一脉相承。 【解析】 【导语】本文探讨儒家思想在处理道德与利益、内心期许与外界评价冲突中的智慧。儒家主张“重义轻利”并非绝对,而是在义利无冲突时认可利益,强调符合道义的重要性。同时,儒家看重但不拘泥于外界评价,强调自我修养和真实价值。孔子、孟子及荀子均倡导在矛盾中坚持内心操守,展现道德境界与儒家智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就要超脱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错误。原文指出“在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或许并不是特别的难事,而在遭遇矛盾冲突时,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操守,才能真正彰显道德境界”,强调的是在遭遇矛盾冲突时保持操守来彰显道德境界,而非要超脱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 C.“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追求活着时的当世之名”错误。原文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意思是君子最担心终其一生也未能获得为后世所称道的名声,但这并不意味着君子不应追求活着时的当世之名。 D.“就是真正的君子”错误。荀子的观点是“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强调君子以自己修养不够、不值得别人信任、自己没有能力为羞耻,而不以被人侮辱、不被别人信任、不被任用为羞耻,并不是说只要做到后面这几点就是真正的君子。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此人就是儒家弟子”错误。原文只是说“将‘利’统一到‘义’的旗帜下,这是古代儒家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而仅凭这一行为是否就能认定为儒家弟子,原文并未明确指出,该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四段讨论了儒家对内心期许与外界评价的态度,强调注重自我修养,无论外界认可与否,都应反求诸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