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  2025-07-26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学年第一学期钱塘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回溯中国网络文学30年发展历程时,我们发现,无论是将1996年的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论坛模式”作为网络文学的起点,还是从1998年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问世算起,或者再早些,将1991年的北美《华夏文摘》作为网络文学的源头,在类型故事和通俗小说的表征下,青春性和中华性的双向奔赴、融合发展始终是迭代前行的中国网络文学的鲜明标签。可以说,30年来,一代代年轻网络作家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滋养下,以磅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热血和天赋铸就的年轻化叙事,与同样年轻的网络用户互动协作,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从早期BBS、论坛发帖及实体书分享的线上阅读,到VIP收费订阅、移动阅读和多元化开发、全产业链消费,乃至而今逐步迈进的智能传播时代,30年不断迭代的网络文学作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无间断接力书写与极其丰富的创造性呈现和创新性表达。不少网络文学作者充分调动传统文化宝库和古典文学资源,结合时代流行元素,创作出海量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网络小说。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文学就是“青年文学”,网络作家都是“青年作家”。得益于媒介与通信技术的进步,与前辈作家的文学创作不一样,网络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是即时性、互动式的,也就是说,网络文学作者在创作的同时受到了用户的即时反馈,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是在与用户互动中打磨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书写是用户同步参与的。
其次,30年来的网络文学作家们在各类小说类型、故事题材上全面拥抱传统文化。拥有庞大粉丝群的网络小说大多带有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这些小说涉及仙侠、历史、现实、言情、都市、军事等类型和题材。我们不妨从几部受到持久热捧的作品里管中窥豹:今何在的《悟空传》以现代文明思想重塑西游记里的人物形象;萧鼎的《诛仙》以道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基本立意;猫腻的《将夜》以孔子师徒为原型重构大写的“人格”;蒋胜男的《芈月传》引用了历史教材里完璧归赵、胡服骑射、商鞅变法等故事和《诗经》、楚辞的篇目等。
网络作家之所以拥抱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得益于作为“根”“脉”“魂”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另一方面也与行业主管部门主流化、精品化的创作引导有关。《2023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非遗、国风题材和“国潮热”是近年网络文学创作中的热点与亮点,以阅文平台为例,仅在2022年就有超5万名签约作家主动将非遗元素化用到作品中。再如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与阅文集团主办的“阅见非遗”第一届征文大赛中,就有6万多部非遗题材作品,涉及京剧、木雕、造纸技艺、狮舞等127个非遗项目。
再次,网络文学以庞大用户和粉丝群作为基础,以原创故事IP作为核心“元故事”,打通了全媒体运营的泛文娱产业链,开辟了一条从线下出版、付费阅读到影视、动漫、游戏、网络电影、网络剧、有声读物、舞台剧、微短剧等产品形态的跨媒介叙事渠道。传统文化因子在多元化传播的矩阵式故事世界里达到了几何级增长。有数据表明,网络文学用户80%以上为年轻人,30岁以下的超过60%,经常看电影电视剧、玩游戏、看动漫的网络文学读者分别占比61.7%、46.6%、31.7%,其中64.1%的游戏用户玩过由网络文学改编成的游戏,90%的读者愿意为网络文学周边产品付费。


浏览完整试题在一个快节奏、碎片化的媒介时代,网络文学的大IP与长尾IP现象并存。网络文学先是在付费用户中形成口碑,引发话题讨论,继而形成趣缘社区和粉丝群,再以IP形式打造品牌,多元开发,由此形成了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粉丝经济。以“一源多用”形成“马太效应”,为整个网络文学产业链带来庞大的商业价值,同时也为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的传播增值,拓展了价值链。
最后,网络文学以跨文化传播方式拓宽了传统文化传播半径,真正做到了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网络文学通过版权出海、模式出海、生态出海等模式,创造性地为当下跨文化交流、文明交流互鉴开辟了一条新路。出海作品如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天道图书馆》、书写东方创世纪神话的《巫神纪》、以中式餐饮文化为依托的《异世界的美食家》等广受好评。
不可否认,网络文学作家对传统文化的书写也是一个不断纠错、不断更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数字时代的网络文化语境中,网络文学在将传统文化融入青年亚文化、二次元文化创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非理性、情绪化等因素。这需要年轻的网络作家拥有更强的文化辨识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用先进思想、科学观念和现代审美对其进行分辨、过滤,去芜存菁,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融中华性、青春性为一体的具有全球价值的网络文学IP。
(摘编自李安《网络文学以年轻化叙事书写传统文化》,有删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的创作与传播离不开用户的同步参与和媒介通信技术。
B. 网络作家之所以拥抱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滋养。
C. 网络文学用户形成的趣缘社区和粉丝群推动网络文学形成口碑。
D. 网络文学作家对传统文化的书写是不断接受与不断进步的过程。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据相关报告,非遗、国风题材和“国潮热”是近年网络文学创作中的热点与亮点。
B. 以“一源多用”形成“马太效应”,指网络文学的多元开发带来庞大的商业价值。
C. 网络文学通过版权出海、模式出海、生态出海等模式,开辟了一条跨媒介叙事渠道。
D. 数字时代的网络文化语境中,网络作家应拥有更强的文化辨识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画春光》以瓷器文化为底色描写了“玲珑剔透万般好”的瓷之精妙。
B. 《掌欢》状写了一道道传统美食,展现了“色香味俱全”的食之美妙。
C. 《芈月传》以女性为视角,塑造了具有强烈觉醒意识的女性英雄形象。
D. 《猎赝》以文物修复为题材,刻画了“千波刀”“随形补缺法”等技之巧妙。
4. 青春性和中华性是中国网络文学的鲜明标签。请结合材料分析“青春性”和“中华性”的具体体现。
5.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应承担起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责任。请结合材料,谈谈网络文学如何更好地“书写”传统文化。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午餐
[英国]毛姆
我能不记得吗?
二十年前我住在巴黎。我在拉丁区有一间小小的寓所,楼前正好是一片墓地。我挣的钱仅仅能够维持生计。她读了一本我的书,给我写信谈论这本书。我回了信,表示感谢她,很快我便又收到了她的信,说她要路过巴黎,如有可能想跟我聊聊;但是她的行程很紧,惟一有空的时间是在下星期四,她上午要逛卢森堡宫,问我她逛完卢森堡宫我能不能在福伊约请她吃顿午饭?福伊约饭馆是法国头头脑脑用餐的地方,可去那种地方是我望尘莫及的,想都没想过。但是她在抬举我,而我又阅历太浅,还没有学会如何拒绝一个女人。我还剩下八十法郎对付那个月的日子,一顿说得过去的午餐开销不会超过十五法郎。如果以后两周里我把喝咖啡的钱省下,我还是能把日子对付过去的。
我回话说我会与我的朋友见面——通过写信——星期四,十二点半福伊约餐馆,不见不散。她并不像我所期望的那么年轻,从相貌上看她端庄有余,妩媚不再了。事实上,她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女人,而我看她似乎牙齿毕露,又大又白又整齐,如果只用于吃饭就可惜了。她非常健谈,不过她看样子要对我品头论足,我就准备好做一名用心的听众了。
递上来的菜单我一看,吓了一跳,因为上面的价格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但她的话让我吃了定心丸。
“午餐我从来不吃什么的。”她说。
“哦,这叫什么话!”我慷慨地说。
“我向来只吃一样东西。我觉得现在的人都吃得太多了。也许来一点鱼就行了,我不知道这里有没有鲑鱼。”
得,当时正值年初,鲑鱼还没有列到菜单上,不过我还是问了服务员他们有没有鲑鱼。当然有,刚刚进了一条美丽的鲑鱼,这是他们购进的第一条鲑鱼。我为我的客人要了它。服务员问她在做鲑鱼的时候要不要点别的什么。
“不用了,”她回复到,“我从来是只吃一样东西。不过你们要有鱼子酱就另说了,我一向见了鱼子酱就馋。”
我的心沉了一下。我明白自己负担不起鱼子酱,可我没勇气婉转地告诉她。我让服务员一定要送上鱼子酱。至于我自己,我点了菜单上最便宜的一道菜,羊排。
①“我认为你吃肉不可取,”她说,“我可不想让自己的胃负担过重。”
接下来便是喝点什么的问题了。
“我在午餐时从来不喝东西,”她说。
“我也一样。”我马上附和道。
“除了白葡萄酒,”她只管说下去,好像我没说过什么话,“这些法国白葡萄酒很随和。它们非常有助于消化。”
她向我把那口大白牙龇了一下,又闪亮又和善的。
“我的医生只让我喝香槟,不让我喝别的。”
②我觉得我的脸色有点苍白了。我点了半瓶酒。我顺便说我的医生坚决禁止我喝香槟酒。
“那你喝什么呢?”
“水。”
她吃鱼子酱,吃鲑鱼,嘴不停。她兴致勃勃地谈论美术、文学和音乐。可我只担心账单会是什么样子。我的羊排端上来时,她让我觉得我的饮食严重不当。
“我看你有吃油腻午餐的习惯。我认为这是个错误。你为什么不能像我一样,只吃一样东西呢?我肯定你只吃一样准会觉得再好不过。”


展开余下试题“我就想只吃一样。”我说,这时服务员又来了,还拿着菜单。
她打了手势把服务员招到了身边。
“不,不了,我向来午餐吃不了什么。只要吃上一点就行了,我从来不想再多吃,况且我吃这一口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只是为了便于交谈。我不可能再多吃任何东西了,除非你们有大芦笋。如果我来一趟巴黎而没有吃到这个,我会感到很遗憾的。”
我的心直往下沉。我在商店里见过它们,我清楚它们贵得不得了。我一见它们就馋得流口水。
“夫人想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大芦笋?”我问服务员。
我使尽手段只希望他的回答是否定的。他那宽阔的神父似的脸上露出了高兴的微笑,他向我保证他们有特别大、特别好、特别柔软的大芦笋,都是极佳的上品。
“我一点不饿,”我的客人叹了口气,“不过,你要是坚持上芦笋,我不会介意再用一些的。”
芦笋上来了。它们个头很大,汁汪汪的,让人馋得要死。③我眼瞧着那个可恶的女人一大口一大口地把它们吞咽下她的喉咙,出于礼节我和她讲起巴尔干地区的戏剧情况,最后她吃完了。
“咖啡?”我说。
“当然,一份冰激凌一份咖啡。”她回答说。
我这时已经豁出去了,所以我为自己点了一杯咖啡,为她点了冰激凌和咖啡。
“你知道,我坚信一件事,”她一边吃冰激凌一边说,“一个人每顿饭只要吃八分饱就行了。”
接着,一件糟糕的事情发生了。在我们等咖啡的时候,那个领头的服务员,在他那张虚假的脸上露出一丝讨好的微笑,正向我们走来,抬着一个装满大桃的篮子。那些桃子红扑扑的,像天真无邪的小女孩的脸;它们透出意大利的风景画的那种蕴涵。但是一定还没到产桃的季节吧?天知道它们的价格。我也知道——过了一会,我的客人,一边说话,随手拿了一个桃子。
“你瞧,你的胃里已经塞满了肉。”④——我那块小得可怜的羊排——“因为你再不能多吃什么了。但我只是吃了一点零食,我来吃一个桃子吧。”
账单送来我付过账单后,我就只有一份不足小费的钱了。她的眼神在我留给侍者的三个法郎上停留了一会,我想她准认为我出手小气了。我走出了饭馆,我面前的一整个月生活没有了着落,而且我的口袋里不名一文了。
“就学学我的样子,”她一边和我握手一边说,“千万别多吃,顶多吃一样东西。”
“我会比你做得更好呢,”我回话,“我今天晚餐干脆什么都不吃了。”
“幽默家!”她快活地大声说着,钻进了一辆马车,“你真是一个幽默家!”
但我最终还是发泄了心头的私愤。我不认为我是一个耿耿于怀的人,不过当永恒的上帝插手了这件事,幸灾乐祸地观看这件事的结果是不可原谅的。瞧,今天她的体重足有二百多磅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她读了一本我的书,给我写信谈论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知道她是“我”的一位读者。在这一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二十年前“我”生活状态的窘困。
B. 小说语言幽默,人物描写画面感极强。在描写女人 外貌时,几次突出了她的牙齿,意在表现她的热情,健谈,真诚地想和“我”聊一聊。
C. 小说中,服务员的言行举止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也起了重要的作用,鲑鱼、芦笋、桃子……服务员周到细致的服务迎合了女人的需求,增加了“我”的压力。
D. 小说结尾“瞧,今天她的体重足有二百多磅了”这一句,表现“我”对女人不留情面的厌恶与发泄,同时也有对自我的安慰与自欺欺人。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处是女人对“我”善意的规劝,表现她饮食讲究,生活状态健康。
B. 句子②处对“我”的神态进行描写,“苍白”表明当时的“我”身体欠佳,确实不能饮酒。
C. 句子③中“我”称女人为“可恶”,表明“我”早就识破她的诡计,但不好意思拒绝。
D. 句子④处双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表现“我”吃的食物之少,与女人的食物形成对比。
8. 关于午餐的经过,作者重复了极其相似的情节。你认为作者大量运用重复性叙事的目的是什么?
9. 反差是毛姆小说的鲜明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小说中的反差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
材料二: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①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②,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③?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④可也。”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①商:商族,宋是商的后代。②耇:老寿的人。③二毛:指头发花白的敌人。④儳:指军队进退混乱,不成阵列。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未知A战B勍敌之C人D隘E而不F列G天H赞我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泉之始达”与《师说》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的“之”用法相同。
B. 济,渡河,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意思相同。
C. 爱,怜悯,与《阿房宫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的“爱”意思相同。
D. 金鼓,击鼓,鸣金,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端章甫”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 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人都有的,且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开端和萌芽。
B. 孟子强调有了“四心”并不够,还需要不断地扩充和充实,这样才能将人性中的善良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C. 宋襄公准备与楚国作战,大司马公孙固认为上天抛弃商地人民已久,君王要振兴它,不可轻易赦免楚人的罪过。
D. 泓水一战中,宋国军队直到楚军布好阵势才发起进攻,结果宋国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左右护卫全部被歼灭。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展开余下试题(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14. 对于宋襄公在此战中的“不忍人之心”,子鱼是如何反驳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濠州观鱼台作
叶梦得
渺渺楚天阔,秋水去无穷。两淮不辨牛马,轻浪舞回风。独倚高台一笑,圉圉①游鱼来往,还戏此波中。危槛对千里,落日照澄空。
子非我,安知我,意真同。鹏飞鲲化何有,沧海漫冲融。堪笑磻溪遗老②,白首直钩溪畔,岁晚忽衰翁。功业竟安在,徒自兆非熊③。
[注]本词作于1138年,词人时年62岁,任建康知府。濠州观鱼台相传为《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观鱼论辩之处。①圉圉:困而未舒貌。②磻溪遗老:指姜太公,传说姜太公在磻溪垂钓时遇文王。③兆非熊:指明主将得贤臣的预兆。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词开篇写秋水日暮之景,在清新自然 语言中体现楚天渺渺,秋水悠悠,给人以时空的延伸感。
B. “两淮不辨牛马,轻浪舞回风”通过夸张、拟人手法描绘了江面旷远迷蒙、波浪随风起伏的景象。
C. 上阕写词人登上高台,远眺大江中游鱼戏水,不仅点题,同时含蓄委婉地表达词人的孤独苦闷。
D. 全词多处化用庄子的故事和思想,既便于词人抒发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也丰富词作的文化内涵。
16. 诗歌常常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无论处理事情,还是管理国家,都要防患于未然。
(3)古诗词中常常以“明月”为意象来表达夫妻生离死别的思念之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圈”的概念,那么,文化传播则是从一个文化圈借助于一定的文化载体向另一个文化圈的传播过程。与电影、音乐、动漫一样,( 甲 ),是全球文化竞争中的一块重要拼图。①中国需要高质量、高水准、拥有本土文化气息的游戏,②来吸引全球的年轻人,③通过游戏了解、学习、热爱中国文化。④《黑神话:悟空》做到了这一点,⑤成为一座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⑥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中国,⑦展示了中国人在游戏开发的卓越能力和深厚底蕴,⑧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国际感召力和本土影响力。
《黑神话:悟空》这款承载着中国古典神话与现代游戏技术精髓的作品,或将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大圣归来”的热潮。( 乙 ),那么我们会向明朝小说家吴承恩致敬并告诉他:你笔下那桀骜不驯、智勇双全的美猴王,那个以驰骋宇宙、横扫一切妖魔鬼怪之姿活在每一个中国孩子心里的“齐天大圣”,正以全新的姿态,穿越600年的光阴重归人间,成为光彩照人、吸金无数的顶流IP、文化符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产业的“富矿”。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中国故事,在“内容”和“形式”上找到最契合的表达方式,在全球掀起中华传统文化热潮。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 文中两处画横线 引号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解释说明。
20.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愿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我和母亲每天不把父亲从地里拔上来,父亲就要栽进地里了。他终日劳作,两条腿深深插进水田,那把与他 A 的铁锹像是从身体里长出的另一只手臂。只有在地里时,父亲才是踏实和舒展的,他的四肢变得更长,更灵活,笃定有力地伸展挥动着。可一离开那块地,父亲就变得畏畏缩缩,连走路都不会划动手臂,僵硬地夹紧胳肢窝,①好像一颗连接四肢的螺丝被谁拧紧了。
那块水田被父亲侍弄得 B ,像他的另一个乖顺孩子。地里实在没活可干时,父亲就把全部力气用来对付水田四周的田埂,他来来回回走在上面,用铁锹将多余的泥土铲去,把凹陷的地方补平,敲敲,铲铲,拍拍,细瘦的田埂被他修得笔直而又平整。
我去地里喊父亲回家,说是喊,其实是不用嘴巴的,我捡起两个土块向父亲周围的水田掷去,土块激起的水花引起父亲的注意。他转过身看见我,再看看天色,就知道该回家了。
……父亲没有在水渠边洗净腿脚,他不愿这么干,②好像舍不得那一丁点儿泥巴,就任其裹在小腿上。当他走到家门口,泥巴也干了,由深灰变成浅白,这时,父亲便揪来一把稻草,郑重其事地端坐在门槛上,仔细将泥土搓下来。那些细细的灰尘轻舞飞扬,将父亲的身影模糊了,使得这个画面变得极不真实。
(节选自《行行重行行》,作者汤成难)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用了“好像”一词,说说两者表意上的区别。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焦虑似乎如影随形,成为了许多人生活中的常客。其实,适度的焦虑可以激发我们的动力,促使我们更加努力地去准备和应对。当然,焦虑过度,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压力、不安和恐惧。所以,我们要学会正视焦虑,理解它的根源,找到与之和解的方法,让心灵重归宁静。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杭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