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 ①从内容上讲,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存在诸多差异。 ②孔子的“仁爱”是以“爱亲”为起点的。儒家经典《中庸》里写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所谓“仁者”,就是具备爱人能力并且能够爱人的人,且在爱人时,“仁者”要先以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人为重,应该首先爱惜自己的亲人。可以看出,儒家在施予爱时,是讲求遵循一定的次序的,首先包含了自己的亲人,再由亲人推及到外人。因此,这种爱人思想以血缘关系为前提,以“孝悌”和“爱亲”为基础。而墨子并没有特别强调施爱的顺序,也不刻意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而是将天下人视为平等的个体同等地施予爱意。在先“爱吾”还是先“爱他”这个问题上,墨子本着“欲得爱先施爱”的原则,认为一定是先爱护别人的亲人,先做有利于他人亲人的事,使他人获得一定的利益和关爱,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爱。 ③儒家主张“爱有差等”,而墨家则主张“爱无差等”。“差”即差别,“等”即等级。研究“爱有差等”,必然离不开孔子的“仁爱”思想,儒家的“仁”的含义极其广博,它可以与一切美好的品德密切联系,如爱人、孝亲、诚信等。目前学界几乎达成一种共识,即以“爱”释“仁”,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把“仁”的核心归结为“爱人”。对于如何“爱人”、如何到达“仁”的境界,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使个人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定。可见,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与西周礼乐制度紧密结合的,其爱人的程度和范围也要受到宗法等级、血缘关系的限制。与孔子“仁爱”思想不同,墨子主张“兼爱”。所谓“兼爱”,即同时爱天下众人,无论阶级和血缘。从二者的出发点及爱人范围来看,如果说儒家“仁爱”的范围是以个体为圆心、以亲人为半径,那么墨家“兼爱”的范围则是以群体为圆心、以天下人为半径。墨子还认为要像爱自己那般爱护他人,像对待自己那般对待他人。这种爱已经超越了阶级、民族国家以及社会形态的局限,体现了墨子对于人人平等的社会的向往。 ——庞舒文《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的差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将爱视为人的内在本性,墨子期望构建兼相爱的美好社会,他们的思想都是救世救民的理想主张。 B. 孔子的“仁爱”强调从亲亲出发,实现天下之博爱;墨子的“兼爱”从天下相爱出发,最后回落到爱亲爱己之上。 C. 孔子的“仁爱”思想强调用义来约束利,而墨子的“兼爱”思想则强调贵义尚利,所以二者的义利观不同。 D. 孔子的“仁爱”是以“爱亲”为起点,主张“爱有差等”,以此看来,墨家思想的道德起点高于儒家。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论语·里仁》里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论证孔子对于谋求个人财利或私利的行为的排斥,旨在进一步论证孔、墨二人在义利观上的不同。 B. 材料二在论证儒墨之“爱”的差异时,指出了儒家“仁爱”受宗法等级、血缘关系限制,而墨家“兼爱”则超越了这些限制,体现了墨子对人人平等社会的向往。 C.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手法,材料一侧重于论述“仁爱”与“兼爱”思想的统一性,材料二侧重于论述“仁爱”与“兼爱”思想的差异性。 D.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比论述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思想时,都采用了并列结构,分不同角度对两种思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论证清晰,逻辑严密。 3. 下列语句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组是( ) A. 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 B. 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尚同中》 C.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视父兄与君若其身,视弟子与臣若其身《墨子·兼爱》 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墨子·尚贤下》 4. 孔子“仁爱”思想与墨子“兼爱”思想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请结合材料,简述孔子“仁爱”思想与墨子“兼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答案】1. B 2. A 3. C 4. 同: ①追求和平:二者的出发点相同。 ②重视“仁”:二者的价值观相通。 ③公利高于私利:二者的利益观相通。 异: ①爱人的起点不同。 ②爱人的范围不同。 5. ①孔子的“仁爱”思想有助于我们加强家庭观念,培养个人品德,促进社会和谐。 ②墨子的“兼爱”思想提醒我们要有全球视野,互相帮助,互相关怀,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③这两种思想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对比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深入探讨了二者的异同及其社会背景。材料一强调两种思想在追求和平、提升个人修养和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共通性,同时指出义利观上的差异。材料二则从“爱有差等”与“爱无差等”的角度,分析儒家与墨家思想的不同起点和范围。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他们的思想都是救世救民的理想主张”错误,原文是“孔子出生在恪守周礼的没落贵族家庭,……‘仁爱’与‘兼爱’思想都是基于混乱动荡的社会背景而提出的教世救民的理想主张”,是“仁爱”与“兼爱”提出的教世救民的理想主张,而不是“他们的思想”,偷换概念,扩大范围。 C.“所以二者的义利观不同”错误,从原文“孔、墨二人在义与利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二者的义利观存在差异,但他们对于利的态度却有着相通之处”“提倡公利高于私利则是二者的另一相通之处”可知,二者的义利观也有相同之处,并非不同。 D.“墨家思想的道德起点高于儒家”错误,文中阐述了孔子“仁爱”以“爱亲”为起点、主张“爱有差等”,墨子“兼爱”主张“爱无差等”,但不能由此得出“墨家思想的道德起点高于儒家”的结论。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旨在进一步论证孔、墨二人在义利观上的不同”错误,旨在论证“孔、墨二人在义与利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但“提倡公利高于私利”二者相通,而非“在义利观上的不同”。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