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 ①从内容上讲,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存在诸多差异。 ②孔子的“仁爱”是以“爱亲”为起点的。儒家经典《中庸》里写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所谓“仁者”,就是具备爱人能力并且能够爱人的人,且在爱人时,“仁者”要先以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人为重,应该首先爱惜自己的亲人。可以看出,儒家在施予爱时,是讲求遵循一定的次序的,首先包含了自己的亲人,再由亲人推及到外人。因此,这种爱人思想以血缘关系为前提,以“孝悌”和“爱亲”为基础。而墨子并没有特别强调施爱的顺序,也不刻意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而是将天下人视为平等的个体同等地施予爱意。在先“爱吾”还是先“爱他”这个问题上,墨子本着“欲得爱先施爱”的原则,认为一定是先爱护别人的亲人,先做有利于他人亲人的事,使他人获得一定的利益和关爱,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爱。 ③儒家主张“爱有差等”,而墨家则主张“爱无差等”。“差”即差别,“等”即等级。研究“爱有差等”,必然离不开孔子的“仁爱”思想,儒家的“仁”的含义极其广博,它可以与一切美好的品德密切联系,如爱人、孝亲、诚信等。目前学界几乎达成一种共识,即以“爱”释“仁”,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把“仁”的核心归结为“爱人”。对于如何“爱人”、如何到达“仁”的境界,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使个人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定。可见,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与西周礼乐制度紧密结合的,其爱人的程度和范围也要受到宗法等级、血缘关系的限制。与孔子“仁爱”思想不同,墨子主张“兼爱”。所谓“兼爱”,即同时爱天下众人,无论阶级和血缘。从二者的出发点及爱人范围来看,如果说儒家“仁爱”的范围是以个体为圆心、以亲人为半径,那么墨家“兼爱”的范围则是以群体为圆心、以天下人为半径。墨子还认为要像爱自己那般爱护他人,像对待自己那般对待他人。这种爱已经超越了阶级、民族国家以及社会形态的局限,体现了墨子对于人人平等的社会的向往。 ——庞舒文《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的差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将爱视为人的内在本性,墨子期望构建兼相爱的美好社会,他们的思想都是救世救民的理想主张。 B. 孔子 “仁爱”强调从亲亲出发,实现天下之博爱;墨子的“兼爱”从天下相爱出发,最后回落到爱亲爱己之上。 C. 孔子的“仁爱”思想强调用义来约束利,而墨子的“兼爱”思想则强调贵义尚利,所以二者的义利观不同。 D. 孔子的“仁爱”是以“爱亲”为起点,主张“爱有差等”,以此看来,墨家思想的道德起点高于儒家。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论语·里仁》里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论证孔子对于谋求个人财利或私利的行为的排斥,旨在进一步论证孔、墨二人在义利观上的不同。 B. 材料二在论证儒墨之“爱”的差异时,指出了儒家“仁爱”受宗法等级、血缘关系限制,而墨家“兼爱”则超越了这些限制,体现了墨子对人人平等社会的向往。 C.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手法,材料一侧重于论述“仁爱”与“兼爱”思想的统一性,材料二侧重于论述“仁爱”与“兼爱”思想的差异性。 D.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比论述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思想时,都采用了并列结构,分不同角度对两种思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论证清晰,逻辑严密。 3. 下列语句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组是( ) A. 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 B. 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尚同中》 C.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视父兄与君若其身,视弟子与臣若其身《墨子·兼爱》 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墨子·尚贤下》 4. 孔子“仁爱”思想与墨子“兼爱”思想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请结合材料,简述孔子“仁爱”思想与墨子“兼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潜流 海明威 “你很不专一,你从来没耐心做完一件事,你不能坚持到底。”好友多萝西的话一直萦绕耳边。在斯托伊弗桑特·宾的潜意识里,一条河不断地往前涌去,而清风只在河面上激起白色的浪花,使得看上去河流仿佛在流向另一个方向,但白色的浪花仅仅是在水面上,而在水下,潜流奔涌向前,总是这样,我必须要有所证明。 “我必须当上拳击冠军,山姆。”斯托伊弗桑特·宾认真地说。 “那容易!”山姆说。“你在尼匹贡湖上用假绳钓鱼,没人能比得上你。” 山姆的腿依旧搁在桌上,大礼帽往后推在后脑勺上,他给自己又斟了一杯酒,当斯托伊伸手去拿酒瓶时,他一把紧抓住酒瓶。“不,哥儿们,你不能喝了,这几年,酒把你泡成什么样子了。这玩意儿不可能把你培养成冠军,只会让你贪杯上瘾。” “你知道上次在俱乐部拳击时道森是怎么评价你的吗?‘要是宾先生愿意参加拳击赛,眼下在154磅级(超次中量级)不可能有任何拳击选手能击败他。’拳击比赛是世界上最艰苦、最肮脏、最糟糕的运动,斯托伊,我的小宾子。”山姆应道。 斯托伊站起来,摆出一个拳击的架势。“山密弗尔(山姆昵称),斯兰·宾(猛击的意思)听上去像个拳击家的化名吗?瞧,小子,站在你面前的是斯兰·宾,未来的世界中量级拳王。”斯托伊令人印象深刻地说。 “先生们,这位是斯兰·宾,霍伯肯(霍伯肯城位于新泽西州东北部,与纽约市的曼哈顿岛隔哈得孙河相望)恐怖之神。”山姆点点头,将酒杯斟得满满的。 最初的八个月是可怕的。他在初赛中彻底击败了那几名跟他对抗的拳击手,不久便名闻遐迩。山姆·霍恩与曾经是菲茨西蒙斯(曾经的拳击冠军)陪练的道森一直陪他在一起,斯托伊将要迎战麦吉本斯——斯托伊所在的量级中的冠军,是个矮胖子,长着一张猴子般的脸庞,猩猩一般颀长的手臂,他的左右拳都具有置人于死地的力量。 一个月后的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东南部一港口城市的比赛场馆里,斯托伊将要与麦吉本斯进行二十回合的拳击赛。 他们沿着一条长长的坡道走向拳击台,整个场子内掌声雷动,其中夹杂着一声声高叫:“嗨,你这拳击大师!”“你会击败他的吧,宾!”“把猿人宰了!”
展开余下试题介绍选手后,裁判将两名拳击手叫到拳击台中央,吩咐了几句,接着便响起了锣声,拳击赛正式开始。一排排弧光灯照在拳击台的帆布地上,一片晃眼的白光。 他们握手之后一往后挪步,猿人就左右开弓,直逼过来,斯托伊用一下左直拳来迎击,像用一根两英寸长、四英寸宽的木材往他脸上捅了一下,使他猛怔了一下。猿人重新扑打过来,斯托伊侧身躲闪,上前一步,从大腿边撩起右拳猛揍猿人的下巴。这是老菲茨西蒙斯的谋略。猿人昏昏沉沉地摇晃着,仿佛就要倒地的样子。他双手下垂。斯托伊趁势用左拳倏地击向他的脑袋,往前一冲,准备用右勾拳将他击倒在地,这时,他自己感到挨到剧烈的一击,耳中隐隐约约听见敲锣的声音。 山姆和道森把他拖到拳击台一角的凳子上,他鼻子闻到氨水的芳香味儿,重新振作了起来,山姆往他身上泼水,一个他从未见过的助手用一条大毛巾在把大股空气扇进他吃力地喘着气的肺部。“在你肯定能击倒他之前,别靠近他!别靠近他!用缓兵之计来掩护自己!” 这时锣声又响起来。猿人向他猛扑过来,像阵雨般一拳拳痛击他,而他则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下巴。他隐约感到一生还从未见过如许多的拳击手套。他感到鼻子发胀,知道鼻子正在大出血,淌向他的胸部。这时要退出比赛该多么容易啊!一个回合到底要打多久?只三分钟吗?它已经延续快三小时啦。这时两人正抱作一团,猿人正往他后腰猛击肾部勾拳。每一下都仿佛心口被人痛击了一般。裁判将两人分开。他的丝绸衬衣上沾着血迹。斯托伊再一次掩护自己,躲进守势的躯壳之中。猿人连连猛击。要退出比赛是多么轻而易举!那样的话,他就可以得到安宁,向这一切告别。不,在什么地方有一股潜流。他必须随这股潜流而行。这正是症结之所在,这股不断流着的潜流。正是这潜流使一切都动起来了。好友多萝西也在这儿。他纳闷为了什么?这时,他头脑清醒起来,想出了一个办法。锣声响起,他踉踉跄跄迈着醉汉的歪歪斜斜的步子走向拳击台角落。 道森俯在他身上,让他闻氨水。道森在揉搓他那被打裂的鼻子,用海绵将他眼睛中的血吸干时,斯托伊从发肿的嘴唇间嘟嘟哝哝地说着话。“我没事儿,道森。两人都能玩这骗人的把戏。在下一回合,我要战胜他!” 锣声响起,这是最后一个回合了,他仍然像上一回合那祥跌跌撞撞地走上前去,在猿人凌厉的攻势下向后退却。他这时只能用一只眼睛看了,但他不想反击。只要尽量藏匿在守势的躯壳之中,保护好下巴就可以了。观众狂呼要求拳手击倒对方。在猿人一阵可怕的进击之后,他坍倒下去,双膝着地,听见裁判在数数。当数到七时,他站了起来,两手在身侧晃动着。猿人冲将过来,脸色狰狞,希冀一拳定局。他这一拳刚出手,斯托伊的右拳像一道电光般从腰下飞将出来,以打桩般的伟力猛击在猿人的下巴上。猿人的脸抽搐起来,身子摇摇晃晃,正当他要倒下去时,斯托伊又抡起能将骨头击碎的一拳,打个正着。裁判数到了十,反正他要数到一百也可以;接着他将斯托伊戴拳击手套的右手举过了头。长时间以来,斯托伊第一次咧嘴笑了。 全场一片狂叫。山姆用一臂抱住了他,凑着他耳朵高声嚷嚷。道森正疯狂地敲打他的脊背。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通过好友多萝西的话,侧面展现了斯托伊弗桑特·宾的性格特点,也为后文他决心成为拳击冠军的情节做了铺垫。 B. “用假绳钓鱼,没人能比得上你”一句可以看出,山姆以戏谑的口吻回应了斯托伊的想法,嘲讽斯托伊想法的不切实际。 C. 小说在描写斯托伊弗桑特·宾与麦吉本斯的拳击赛时,通过观众的反应和拳击手的动作,营造出了紧张激烈的比赛氛围。 D. 小说结尾处,斯托伊弗桑特·宾在几乎要被击败的情况下,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出色的技巧,最终击败了麦吉本斯,成为了超次中量级拳王。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斯托伊弗桑特·宾与麦吉本斯的拳击赛,展现了拳击运动的残酷和艰辛,同时也体现了斯托伊弗桑特·宾的坚韧和毅力。 B. 小说在描写斯托伊弗桑特·宾与麦吉本斯的拳击赛时,大量使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如“像用一根两英寸长、四英寸宽的木材往他脸上捅了一下”,增强了文本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C. 小说通过斯托伊弗桑特·宾 内心独白和动作描写,展现了他从被击败到最终战胜对手的心理变化过程,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D. 小说结尾处,斯托伊弗桑特·宾咧嘴笑了,这一细节描写不仅表明他赢得了比赛,更体现了他内心的满足和自豪,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8.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斯托伊弗桑特·宾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9. 小说以“潜流”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者,必恕然后行,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虽以得高官大位,仁者不为也。夫大仁者,爱近以及远,及其有所不谐,则亏小仁以就大仁。大仁者,恩及四海;小仁者,止于妻子。妻子者,以其知营利,以妇人之恩抚之,饰其内情,雕画其伪,孰知其非真,虽当时蒙荣,然士君子以为大辱,故共工、驩兜、符里、邓析,其智非无所识也,然而为圣王所诛者,以无德而苟利也。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利,卒为贼于齐。故人臣不仁篡弑之乱生人臣而仁国治主荣;明主察焉,宗庙大宁。夫人臣犹贵仁,况于人主乎!故桀纣以不仁失天下,汤武以积德有海土,是以圣王贵德而务行之。孟子曰:“推恩足以及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古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有而已。” 季康子谓子游曰:“仁者爱人乎?”子游曰:“然。”“人亦爱之乎?”子游曰:“然。”康子曰:“郑子产死,郑人丈夫舍玦佩,妇人舍珠珥,夫妇巷哭,三月不闻竽琴之声。仲尼之死,吾不闻鲁国之爱夫子,奚也?”子游曰:“譬子产之与夫子,其犹浸水之与天雨乎?浸水所及则生,不及则死,斯民之生也必以时雨,既以生,莫爱其赐,故曰:譬子产之与夫子也,犹浸水之与天雨乎?” 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故君子羞言名利,言名利尚羞之,况居而求利者也。 (节选自《说苑·贵德》)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人臣A不仁B篡C弑之D乱生E人臣F而仁G国治H主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恶其余胥”与“恶施不孝”(《墨子·兼爱上》)中的“恶”含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B. “焉得智”与“焉能治之”(《墨子·兼爱上》)中的“焉”含义和用法都相同。 C. “然士君子以为大辱”与“若火之始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然”含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D. “夫子”这个词语义项较多,可以是对学者、老师的尊称,也可以是妻子对丈夫的称谓。
展开余下试题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王克殷后,如何对待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成了一个问题,太公认为应尽杀之,邵公认为应区别对待,周公认为百姓虽有过,但应以仁德待之。 B. 孔子认为,只有居处于仁德的环境中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明智,恩泽仅限于妻子儿女是“小仁”,把恩泽普及到四海才是“大仁”。 C. 子游把子产和孔子分别比作“浸水”和“天雨”,认为子产受郑国百姓的爱戴是他有仁德之心,但他的“仁”与孔子相比,就相形见绌了。 D. 文章认为,人都有想让自己的德行变得美好的朴素愿望,但由于利益的诱导,会让人难以修养善德,这也是君子羞于追求名利的原因。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大仁者,爱近以及远,及其有所不谐,则亏小仁以就大仁。 (2)譬子产之与夫子也,犹浸水之与天雨乎? 14. 孔子是如何论证“贵德务行”的重要性的?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① 苏轼 前瞻马耳九仙山②,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③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注】①宋神宗熙宁九年十月,苏轼在密州获悉自己又将调任他处,遂登上超然台写下此词。②马耳、九仙:均为山名,都在密州诸城县西南。③使君:文中指的是作者自己。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以马耳、九仙二山起笔,描绘了密州壮丽的自然风光,为全词定下了超然物外的基调。 B.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一句,既指超然台 实际位置高耸,也暗含了作者超脱世俗的心境。 C. 下片“小溪鸥鹭静联拳”一句,通过描绘小溪边鸥鹭静谧安详的姿态,反衬出作者内心的烦乱与不安。 D. 尾句以景结情,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词人曾在“垂柳下,矮槐前”留下欢声笑语,流露出不舍之情。 16. 清人黄子云《野鸿诗的》评价此词“景无不真,情无不诚”,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 (2)《五石之瓠》中,庄子以反问语气指出使用大葫芦的正确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遥对明月,古人每有兴怀。李白在《将进酒》中有“_______________” 名句,表达得意之时美酒与明月皆不可辜负;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有“_______________”的名句,则生发哲思,以人赏月来叩问人类起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鸣沙山下、宕泉河边,跨越千年的莫高窟静静伫立。在敦煌研究院,有人们 ① 名家大家,也有许多默默坚守的年轻人。他们隐居于大漠,心如磐石;他们奉献出韶华,无愧时代。 这是奔赴的故事。常书鸿从法国巴黎而来,只为“探寻民族艺术的宝库”;樊锦诗从北京大学而来,她坚信“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敦煌学也应该中国人来做”,一封自荐信也让赵声良从北师大来到敦煌。 这是坚守的故事。白水煮面就是待客的伙食,老鼠蹿上床头也是常事,直至20世纪80年代莫高窟才正式通上电。回忆过去,莫高窟人 ② 的创业过程令人惊诧,可亲历者却说,没去想过苦不苦。 这是奋进的故事。在洞窟坍塌损毁时,他们徒手清沙,修筑围墙;在民族文化自信心受挫时,他们埋头勤学,终于在敦煌学研究上 ③ ;在人们文化需求高涨时,他们脑洞大开,让敦煌文化在手机方寸屏幕上绽放新姿。 如今,樊锦诗成为“莫高精神”的杰出代表之一。正如央视给她的颁奖词中所写:“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B.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C. 包扎所设 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 D. “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颇具特色,请简要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鳑鲏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小型淡水鱼,全世界共有70余种,我国分布有30余种。不过,由于 ① ,胃口又大,经常“闹窝”或“闹钩”,因此在钓鱼爱好者眼中,鳑鲏可能是他们最讨厌的鱼。对他们来说,往往体型较大的猎物才能给人以成就感。 但近些年,随着我国“饲养原生鱼”热潮的兴起,鳑鲏却逆袭成为鱼类爱好者心目中的明星鱼种。人们熟知的各种传统观赏鱼类,例如“红绿灯”“宝莲灯”等各种色彩斑斓的热带鱼大多是舶来物种,而如今很多鱼类爱好者开始发掘那些游弋在我国江河溪流中的 ② 。鳑鲏无疑是最佳的饲养对象,它们分布广阔、色彩斑斓,并且适应能力强、不挑食,上手难度低,这些特点使得它们的“鱼生”发生了彻底改变。 ①而且随着“鱼生”的转折,②笼罩在鳑鲏身上的明星光环也给它们带来不少隐忧。③近年互联网上的“火山鳑鲏事件”就是一个例子,④故事的主角是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溪流的细鳞华鳑皱。⑤发现后,⑥这种漂亮的小鱼迅速在网上走红,⑦遭到了人们的大力捕捞。⑧从“小杂鱼”到“明星鱼种”,⑨鳑皱的命运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⑩而它们未来的命运将会如何,仍然是需要我们深思的课题。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有语:“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不事事争先、应顺其自然的思想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然孙中山先生则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敢为天下先”的口号,这一口号激励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而前仆后继。 《孟子》有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句中的浩然之气和脊梁精神成为千百年来一代代仁人志士的座右铭;而《周易·系辞下》存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之警语,言尺蠖尽量弯曲自己的身体,是为了伸展前进;龙蛇冬眠,是为了保全性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