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  2025-07-26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学军中学统测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考高中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杭州学军中学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人:汪洁 审题人:周秋敏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构成整个北京的表面现象的是它的许多不同的建筑物,那显著而美丽的历史文物:如北京雄劲的周围城墙,城门上嶙峋高大的城楼,围绕紫禁城的黄瓦红墙,御河的栏杆石桥,宫城上窈窕的角楼,宫廷内宏丽的宫殿,或是园苑中妩媚的廊庑亭榭,热闹的市中心的牌楼店面,和那许多坛庙、塔寺、宅第、民居,它们是个别的建筑类型,也是个别的艺术杰作。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这各种类型,各个或各组的建筑物的全部配合;它们与北京的全盘计划整个布局的关系;它们的位置和街道系统如何相辅相成;如何集中与分布;引直与对称;前后左右,高下起落,所组织起来的北京的全部部署的庄严秩序,怎样成为宏壮而又美丽的环境。北京是在全盘的处理上才完整地表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建筑的传统手法和在都市计划方面的智慧与气魄。这样一个城市是一个举世无匹的杰作。
②北京城的凸字形平面是逐步发展而来,它在16世纪中叶完成了现在的特殊形状。城内的全部布局则是由中国历代都市的传统制度,通过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元、明、清三代政治经济实际情况而发展的具体形式。这个格式的形成,一方面是遵循或承袭过去的一般的制度,一方面又由于所尊崇的制度同自己的特殊条件相结合所产生出来的变化运用。北京的体形大部是由于实际用途而来,又曾经过艺术的处理而达到高度成功的。
③大略地说,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布局重心,全城就是围绕故宫部署的。但贯通这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④由天安门起,是一系列轻重不一的宫门和广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顶,一层又一层地起伏峋峙,一直引导到太和殿顶,便到达中线前半的极点,然后向北,重点逐渐退削,以神武门为尾声。再往北,又“奇峰突起”地立着景山做了宫城背后的衬托。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正在南北的中心点上。由此向北是一波又一波的远距离重点的呼应。由地安门,到鼓楼、钟楼,高大的建筑物都继续在中轴线上。但到了钟楼,中轴线便有计划地,也恰到好处地结束了。中线不再向北到达墙根,而将重点平稳地分配给左右分立的两个北面城楼——安定门和德胜门。在中线的东西两侧为北京主要街道的骨干;东西单牌楼和东西四牌楼是四个热闹商市的中心。在城的四周,在宫城的四角上,在内外城的四角和各城门上,立着十几个环卫的突出点。这些城门上的门楼、箭楼及角楼又增强了全城三度空间的抑扬顿挫和起伏高下。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⑤因为北京是一个先有计划然后建造的城,它所特具的优点主要就在它那具有计划性的城市的整体。那宏伟而庄严的布局,在处理空间和分配重点上创造出卓越的风格,同时也安排了合理而有秩序的街道系统,而不仅在它内部许多个别建筑物的丰富的历史意义与艺术的表现。所以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北京城部署骨干的卓越,北京建筑的整个体系是全世界保存得最完好,而且继续有传统的活力的、最特殊、最珍贵的艺术杰作。


浏览完整试题⑥就大多数的文物建筑而论,也都不仅是单座的建筑物,而往往是若干座合组而成的整体,为极可宝贵的艺术创造,故宫就是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其他如坛庙、园苑、府第,无一不是整组的文物建筑,有它全体上的价值。我们爱护文物建筑,不仅应该爱护个别的一殿,一堂,一楼,一塔,而且必须爱护它的周围整体和邻近的环境。我们不能坐视,也不能忍受一座或一组壮丽的建筑物遭受到各种各样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使它们委曲在不调和的周围里,受到不应有的宰割。各型各式的所谓洋式楼房,所谓摩天高楼,模仿到家或不到家的欧美系统的建筑物,庞杂凌乱地大量渗到我们的许多城市中来,长久地劈头拦腰破坏了我们的建筑情调,渐渐地麻痹了我们对于环境的敏感,使我们习惯于不调和的体形或习惯于看着自己优美的建筑物被摒弃到委曲求全的夹缝中,而感到无可奈何。今后我们的建设,必须强调同环境配合,发展新的来保护旧的,这样才能保存优良伟大的基础,使北京城永远保持着美丽、健康和年轻。
(摘编自梁思成《北京——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
材料二:
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秩序构建的过程。各种文化类型的秩序观,也必然在人们建造的聚落、城市形态上清晰地反映出来。
中国古人通过对北极星、北斗及相关星座的观测逐步建立起一套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知。北极星位于“天中”,北斗七星及其周围星座不断“围绕”北极星运转,北极星成为人们观念中决定天体运行的中心,具有了崇高地位,被认为是主管天体运行的“天帝”的所在。这种对天象运行规律的认识折射到人间,便成为构建人间秩序的必然途径。
在这一秩序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了“天”与“人”的关联点。在中国古代,帝王又被认为“天子”是“受命于天”,通过实施天道来治理人民和国家。于是就有了“天子居中国,受天命,治天下”的观念。
《周易》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将光明、方位与善治关联在一起,这也使得坐北面南、南北的轴线关系具有了象征意义。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规划了新的都城——大都,并以《周礼•考工记》中理想形态为蓝本构建了中心建筑群,自此中轴线建筑群便伴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不断扩展,并始终决定着这座城市的布局和形态。北京中轴线“面朝后市”“左祖右社”,以中为尊、居北面南、东西均衡的城市形态是中国传统社会具有神圣意义的礼仪制度物化的城市空间形态,是“敬天法祖”传统在空间形态上的表达,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实物例证。
(摘编自吕舟《北京中轴线: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
材料三: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北起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包括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等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群,共计15处遗产点。它是北京城的“生命之线”,距今已有750余年的历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北京城中的建筑有很多个别的艺术杰作,但能完整表现北京在都市计划方面智慧与气魄的是对各种建筑物的全盘处理。
B. 北京的城市布局既遵循或承袭了过去的一般的制度,也结合自身的特殊条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从而取得了高度成功。
C. 北京城 凸字形平面和贯穿全城的南北中轴线形成于16世纪中叶,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全城围绕内城核心故宫部署。
D. “天子居中国,受天命,治天下”的观念来源于古人对天象运行规律的认识,这种观念也影响了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形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认识到北京城部署骨干的卓越、北京建筑的整个体系的独特价值,才能够更好地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B. 洋式楼房、摩天高楼、欧美系统建筑物等庞杂凌乱地渗入我国城市的现状,从反面证明城市建设要同环境配合。
C.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用“文法”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材料一中北京中轴线也是一种建筑“文法”。
D. 不同的文化类型有不同的秩序观,人们在建造聚落、城市的过程中逐渐构建秩序观,从而实现人类文明的发展。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北京城市建造的“计划性”的一项是( )
A. 元大都城内,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衡通。(《析津志》)
B. 正统元年十月辛卯,命太监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少保工部尚书吴中,率军夫数万人修建京师九门城楼。(《明英宗实录》)
C. 京师市各时日:朝前市者,大明门之左右,日日市,古居贾是也。灯市者,东华门外,岁灯节十日市,古赐餔是也。(《帝京景物略》)
D. 古今建都之地皆莫有过于冀州,冀州之中三面距河处是为平阳、蒲阪,乃尧、舜建都之地,其所分东北之境是为幽州。(《皇明南北两都总叙》)
4. 简要概括材料一第四段的说明顺序。
5.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过程中,外国专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中轴线是城市景观设计当中常用的手法,北京的特殊性又是什么?如果你是参与申报准备的一员,结合所给材料回答这个疑问。(不超过80字)
【答案】1. C 2. D
3. A 4. 按照空间顺序,先从天安门向北依次介绍中轴线建筑群,再介绍中轴线东西两侧及城四周建筑。
5.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社会礼仪制度物化的空间形态,体现“敬天法祖”的传统,独特、珍贵、历史悠久,见证了中华文明,是构成某一类型结构的最富特色的例证。
【解析】
【导语】文章以北京城市布局为切入点,通过详实的描述、多角度的分析,展现了北京作为中国古代理想都城的文化内涵与独特价值。结合中轴线及全城布局的具体细节,突出了北京城规划的宏伟性、秩序性及文化象征意义,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中“敬天法祖”的理念,对古都保护也表达了深刻思考,传递了中西交融下的文化自信。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分析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
C.“贯穿全城的南北中轴线形成于16世纪中叶”说法错误。原文“北京城的凸字形平面是逐步发展而来,它在16世纪中叶完成了现在的特殊形状”,可见是凸字形平面形成于16世纪中叶。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人们在建造聚落、城市的过程中逐渐构建秩序观”错误,原文说“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秩序构建的过程。各种文化类型的秩序观,也必然在人们建造的聚落、城市形态上清晰地反映出来”,可见是人们建造的聚落、城市形态上能够反映出文化类型的秩序观,选项曲解文意;“从而实现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果关系不成立,应该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秩序构建的过程”。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规定“经纬”,大街小街的宽度,能够体现北京城市建造的“计划性”。
B.记叙北京九门城楼的修建,不能体现北京城市建造的“计划性”。
C.记录北京集市的位置、时间等,不能体现北京城市建造的“计划性”。
D.介绍北京的地理位置,不能体现北京城市建造的“计划性”。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四段先介绍“由天安门起,是一系列轻重不一的宫门和广庭……一直引导到太和殿顶,便到达中线前半的极点,然后向北……以神武门为尾声。再往北,又……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正在南北的中心点上。由此向北是一波又一波的远距离重点的呼应。由地安门,到鼓楼、钟楼,高大的建筑物都继续在中轴线上。但到了钟楼,中轴线便有计划地,也恰到好处地结束了”,这是从天安门向北依次介绍中轴线建筑群;
然后“在中线的东西两侧为北京主要街道的骨干;东西单牌楼和东西四牌楼是四个热闹商市的中心”,这是介绍中轴线东西两侧建筑;最后“在城的四周……这些城门上的门楼、箭楼及角楼又增强了全城三度空间的抑扬顿挫和起伏高下”,这是介绍城四周建筑。
由此可见,此段是按照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独特、珍贵、历史悠久:
材料一北京中轴线“贯通这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是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贯穿全城的南北中轴线,由此产生了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
由材料二“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规划了新的都城——大都,并以《周礼•考工记》中理想形态为蓝本构建了中心建筑群,自此中轴线建筑群便伴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不断扩展,并始终决定着这座城市的布局和形态”可知,北京中轴线历史悠久,自1267年起北京中轴线建筑群便不断发展。材料三中“北京中轴线……它是北京城的'生命之线',距今已有自己750自己余年的历史”也突出了北京中轴线历史悠久。
②构成某一类型结构的最富特色的例证。
由材料二“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规划了新的都城——大都,并以《周礼•考工记》中理想形态为蓝本构建了中心建筑群,自此中轴线建筑群便伴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不断扩展”“北京中轴线‘面朝后市’‘左祖右社’,以中为尊、居北面南、东西均衡的城市形态是中国传统社会具有神圣意义的礼仪制度物化的城市空间形态,是‘敬天法祖’传统在空间形态上的表达,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实物例证”“自己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知,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典型例证,是中国传统礼仪制度物化的城市空间形态,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
由此得出背景的特殊性: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社会礼仪制度物化的空间形态,体现“敬天法祖”的传统,独特、珍贵、历史悠久,见证中华文明,是构成某一类型结构的最富特色的例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烟火漫卷
迟子建
刘建国驾驶着“爱心护送”车从道里出发,去南岗的一家医院接翁子安时,是清明节的前一天。
翁子安是一周前来哈尔滨入院的,他这病来得急,脱离危险也快。以前发病,身边的人会就地送医,待他清醒过来。但自从他认识刘建国后,翁子安无论在哪儿发病,总在还没有丧失意识的一刻,交代身边的人送他到哈尔滨。等到抢救结束,情况稳,他就会提前办好相关手续,给刘建国打个电话,以老朋友的口吻说:“嗨,我又来了,明天接我出院吧,时间不变。”
刘建国第一次接到翁子安的电话,是三年前的阴历二月初二。因为多年寻人,在各种渠道公开自己的电话,再加上干的是“爱心护送”的活儿,刘建国的手机永远处于待机状态。刘建国记得零点刚过,有个电话呼入,他很客气地自报家门,说他在哈尔滨某医院,四个小时后出院,麻烦送他回家。他说这次来哈尔滨办事,突然发病,脱离危险后,在医院听说了刘建国的故事,深为感动,极想结识,所以才雇用他的车。
翁子安给刘建国的第一印象,显得阴郁。他四十上下,背一个黑白色双肩包,中等个,瘦削,浓眉,发丝波痕似的微卷,轮廓分明,气质不俗。他微笑着跟落下驾驶室车窗的刘建国招手,说:“不劳您下车,我自己能上。”
翁子安羚羊似的奔向车子,熟练地打开后厢门,轻盈地跃上车,说:“往太阳岛开。”之后他放下双肩包,调亮蓬灯,躺在担架上,取出一本书读起来。
车过松花江桥时,与江面上自由的风大面积遭逢。翁子安放下书,聆听风声。待到风声骤然衰落,他知道江桥已过,吩咐刘建国:“往绥化开。”
刘建国那时感觉自己像是遭绑架了,任由驱遣。而他并不反感,翁子安与他的寻找对象年龄相仿,属于这个年龄段的陌生男性,总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当然,因为多年没有寻到因自己而丢失的朋友的孩子,这个年龄段不断变幻,从婴幼儿到少年,再到成年,一路跟着他在寻人空间静悄悄地成长,而刘建国也奔七十了。
他们到达绥化时,曙色微露。翁子安让他停车,说要打点肚子。他们进了一家早点铺,吃了猪头肉、豆腐脑和葱油饼,之后又一起进理发店剃头。饭钱翁子安率先结了,所以刘建国抢着结了两人的理发费。刘建国的头发白了多半,而翁子安微卷的头发是漆黑的。他们剪下来的发丝混合在一起,先于他们而握了手。
他们再上路时,翁子安突然问:“过了七十岁,您就不能开这车了吧?”
刘建国摸了摸自己的头,说:“我看上去很老了么?”
翁子安说:“别人讲您的故事,我知道您的大概年龄了。但您看着真不像,要是把头发染黑,多说五十岁吧。还有,您看上去酷帅酷帅的!”
刘建国苦笑一声,反问一句:“酷帅?”
翁子安点点头,说:“要是需要,我可以帮。您是为了能开车去找孩子,这个高尚!”
就是这番话,让刘建国对翁子安有了好感。他说虽然自己是翁子安的长辈了,但不习惯别人以“您”称呼他,请翁子安像别人一样,叫他刘师傅或是刘建国。
翁子安很快作出选择,以兄弟的口吻说:“遵命,刘建国。”
他们不约而同向对方伸出了手。翁子安的手很凉,刘建国也就多握了一刻,把他的手焐热。
他们再次上路,翁子安给出的目的地是北安。车最终到北安的一家汽修厂停下,翁子安跟刘建国结算路费,给了他双程费用,让汽修厂的师傅,搬出一台半新的摩托车,抬到“爱心护送”车上,说是空车回去浪费汽油,这台摩托车顶一个人的费用。翁子安塞给刘建国一张写有一个人电话的纸条,说这台摩托车是送他的,进城后打电话问一下送货的具体位置。


展开余下试题刘建国回到哈尔滨后给接货人打电话,才知道他是翁子安新结识的病友,一个泥瓦匠,常年干装修贴瓷砖,累伤了腰。无意中说自己骑一辆破旧的电瓶车,奔波在城市,所以翁子安才送他一台性能好的摩托车。
翁子安以后再来哈尔滨急救,无论出院是回嫩江、富锦还是尚志,刘建国返城时,他总是让刘建国捎点东西,付双程车费,不让刘建国空跑回去。
有时捎的是物——工艺品或土特产,有时捎的则是人——通常是搭顺风车去哈尔滨看病的。
这次刘建国接到翁子安,感觉清冷路灯下的他,就像一根冰冷的铅笔,更加的瘦削,也更加沉默。刘建国没问他是在哪儿发的病,只问他这次去哪儿。
翁子安说:“过阳明滩大桥,先到松北去。”
刘建国点了点头。
翁子安上了车,依然是调亮蓬灯,躺在担架上捧起一本书。刘建国发现翁子安在读书上是个杂食动物,有时读哲学书,有时读医学和植物学的书。刘建国忍不住问他,这次带的什么书?他淡淡回道:“桥梁建筑。”
刘建国心想,怪不得你要走阳明滩大桥呢。
(有删改)
【注】本文为长篇小说《烟火漫卷》的节选,主人公刘建国在多年前不慎弄丢好友于大卫的儿子铜锤,从此踏上漫长的寻子之路,几十年如一日开着“爱心护送”车,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穿梭,一边帮助他人,一边寻找孩子的下落……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建国不习惯别人以“您”称呼他,是因为他希望自己与他人像同龄朋友一样交往,面对翁子安的理解,刘建国也给予了愉快而诚恳的回应。
B. 小说两次写到了“握手”,两人发丝的“握手”和真正的握手,两次握手的过程也正是二人逐渐熟识、彼此温暖的过程。
C. 翁子安每次都给刘建国双程车费,还时不时让刘建国捎物或人,以及给泥瓦匠送摩托车,可见翁子安交际面广出手阔绰。
D. “这个年龄段不断变幻,从婴幼儿到少年,再到成年”,看似平淡的一句话背后却是刘建国半生的艰辛与执着。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节选部分的情节安排在时空上有一定跨度,看似松散无序,实则紧扣“爱心护送”这一核心事件,在现实中穿插着回忆。
B. 一直在寻人的刘建国和身患疾病的翁子安,两个人物的命运各自向前发展又彼此交织,这使小说具有一定的张力。
C. 随着爱心救护车的行驶,道里、松北、绥化、松花江、阳明滩大桥等具有哈尔滨特色的地方出现,城市景观和市井生活交织在一起,为人物构建了丰富鲜活的活动空间。
D. 刘建国几十年寻人未果,翁子安身患重病,人物命运的不幸使作品始终萦绕着一种化不开悲伤和阴郁。
8. 小说叙述角度常常发生变化,交替使用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节选部分多以刘建国的观察感受来讲述翁子安的故事,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
9. 作者在小说开篇第一句写道“无论冬夏,为哈尔滨这座城破晓的,不是日头,而是大地卑微的生灵”,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 C 7. D
8. 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代入感:通过刘建国的限知视角,读者能够以他的视角去观察和感受翁子安的行为和性格,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故事之中,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②突出人物性格的层次感:刘建国的观察和感受让翁子安的性格逐渐丰满起来。翁子安的善良、内敛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刘建国的视角被逐步揭示,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③强化情感共鸣:以刘建国的视角讲述,能够更好地展现他与翁子安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读者更容易被这种温暖的人际关系所打动,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9. 小说中的刘建国和翁子安都是普通的“卑微生灵”,他们在各自的生活中经历了磨难,但依然努力生活,用自己的方式为他人带来温暖和希望。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普通人的敬意和赞美,强调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让读者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和希望。
【解析】
【导语】《烟火漫卷》通过刘建国和翁子安的交往故事,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两个普通却独具生命温度的人物形象。刘建国因多年寻人积累的善意与坚持,翁子安在病痛中展现的洒脱与热心,在日常生活中闪耀人性光辉。小说善用哈尔滨地方景观和市井生活烘托情感氛围,展现平凡岁月中的情感羁绊。全知与限知视角的切换则增加叙述的层次感,既讲出了刘建国的执着岁月,也让翁子安的复杂性格得以显现,含蓄中蕴含温暖和深刻的人生思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交际面广出手阔绰”错误。翁子安给刘建国双程车费、让刘建国捎物或人以及给泥瓦匠送摩托车,这些行为并不能直接反映出他交际面广或出手阔绰,而是体现了翁子安的善良、体贴和乐于助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回报刘建国,同时也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作品始终萦绕着一种化不开悲伤和阴郁”错误。虽然刘建国和翁子安的命运都带有悲剧色彩,但作品整体并非始终笼罩在“化不开的悲伤和阴郁”中。相反,小说通过刘建国的“爱心护送”和翁子安的善举,展现了人性的温暖和希望,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通过刘建国的限知视角来讲述翁子安的故事,读者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刘建国对翁子安的观察和感受,从而更加真实地了解翁子安的形象和性格。这种叙述方式避免了全知视角可能带来的过于主观或过于客观的倾向,使故事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灵。
②丰富人物性格的层次感:由于刘建国的限知视角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读者在了解翁子安的故事时会产生一些疑问和悬念,翁子安的善良、内敛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刘建国的视角被逐步揭示,人物形象的层次立体丰富。
③深化小说的主题和情感:通过刘建国的观察感受来讲述翁子安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两个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助关系,还深刻地揭示了小说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和人性主题。这种叙述方式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感,从而产生更加深刻的共鸣和思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哈尔滨这座城市以及城市中普通人的赞美和敬畏。那些“大地卑微的生灵”创造和推动城市的发展,这些“生灵”指的就是像刘建国和翁子安这样的普通人,他们虽然身处社会的底层或边缘,但却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在文本中,刘建国驾驶着“爱心护送”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一边帮助他人一边寻找孩子的下落。而翁子安虽然身患重病,但他依然保持着善良和乐观的心态,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帮助他人。他们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履行,也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坚韧。
因此,这句话揭示了普通劳动者虽身处社会底层却用自己的坚韧与奉献推动生活前进,这不仅是对小说人物如刘建国等的写照,同时也传递了作者对普通人群生命尊严与价值的歌颂。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杭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