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所以在主体结构方面,短视频平台需要确立明确的非核心主体角色意识,即认识到自身仅为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传播与传承的后援力量,自身的价值应该是非遗传播的辅助者,帮助非遗传承人及非遗社区成员更好地进行非遗实践。在形态样式方面,应该从一开始就杜绝非遗在短视频平台视听觉化转向的发生,要求短视频作品在策划与制作中禁止过分包装、极致渲染的视听觉追求,而尽量真实、整体地展示非遗,或者由专业研究机构联合非遗传承人讲述非遗文化内在的价值、意义,从而使非遗文化体系得到完整且原真的维系、传承和弘扬。在社区模式方面,可以开展相对应的非遗线下活动,从而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完成非遗社区这一系统性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工程的建设。总之,只有两种文化以平等且相互尊重的姿态进行融合,才有可能让非遗文化从虚拟性重回现实性。 (摘编自杨帆《新媒介文化与非遗文化的互动与调适:基于短视频平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变现象的分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对于传统文化批评,媒介批评关注到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考虑经济因素与心理因素的交织,兼顾物质与精神层面。 B. “在闲暇时间里面对一朵玫瑰花”,形象地揭示“美可以无功利”的特征,同时提醒批评家要对当下文化有清醒认识。 C. 虽然非遗文化与新媒介文化的融合促进了非遗文化的发展,但新媒介文化的商业性也造成了传统文化的缺失或没落。 D. 非遗文化传承人及非遗社区成员是非遗的核心主体,而短视频平台的介入,往往使得他们发挥不了核心主导作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当下社会文化语境变得更为复杂,传统的文化批评模式已经很难加以应对。 B. 大资本精心谋划下的大型文化活动和文化事件有时会使艺术评价先于艺术行为。 C. 短视频平台虽然拥有资源、技术等方面优势,但也存在为了功利过度包装等缺点。 D. 由于非遗文化向视听觉化转变,它不仅失去意义与价值,也失去仪式感与庄严感。 3. 下列选项,最能证明材料二中“非遗文化在形态样式上发生变化”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运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对乐山大佛进行全身“透视”体检。 B. 抖音平台现场直播书法家创作书法艺术作品并进行拍卖。 C. 文化部门录制民间艺人表演《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皮影戏。 D. 贵州省黔西南地区开发让游客亲身体验蓝染的旅游项目。 4.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篆刻已逐渐被激光篆刻代替。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分析这一现象。 5. 如何运用媒介批评的观点评价当今非遗文化的传承?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C 2. D 3. B 4. ①激光篆刻拓展了艺术与欲望的表现领域,也扩展了资本的空间;②激光篆刻打破了原有的艺术表现和艺术格局,让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渐衰微。 5. ①运用新媒介创新非遗文化市场化运作的途径,助推非遗文化的传播;②运用新媒介拓展非遗文化的表现领域,以适应当下文化发展的需要;③保持清醒的认识,警惕非遗文化资本的运作,让新媒介文化与非遗文化以平等且相互尊重的姿态进行融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但新媒介文化的商业性也造成了传统文化的缺失或没落”错误,根据原文“新媒介新手段的崛起也打破了原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格局,让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倍感失落”,可知,新媒介新手段的崛起只是让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倍感失落。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它不仅失去意义与价值,也失去仪式感与庄严感”错误,根据原文“文化原生环境要求以'在场’接触体验的方式去获取非遗文化,强调仪式感与庄严感,而短视频平台说到底只是一种线上的展示,弱化了大众的‘在场’体验感”,可知,原文没有体现遗文化向视听觉化转变会失去仪式感与庄严感。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原文“形态样式方面,原生语境与实践土壤逐渐虚化,历史与环境赋予非遗文化的功能、价值及意义逐渐失去;而短视频平台为了追求美,不断加剧向视听觉化转变,将大量具有装饰性和表演性的元素混入非遗文化,甚至为了功利过度包装,强化唯美娱乐功能,往往造成其所建构的非遗文化只是部分或片面的结果”,可知,非遗文化在形态样式上发生变化主要是在短视频方面。 A、C、D三项都不是短视频方式。 B.“抖音平台现场直播书法家创作书法艺术作品并进行拍卖”是通过短视频去拍卖艺术作品。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原文“各种新媒介新手段的崛起,已拓展了艺术与欲望之间的表现领域,使得资本有了呼风唤雨的空间”,可知,随着科技的发展,激光篆刻拓展了艺术与欲望的表现领域,也扩展了资本的空间。 根据原文“新媒介新手段的崛起也打破了原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格局,让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倍感失落”,可知,随着科技的发展,激光篆刻打破了原有的艺术表现和艺术格局,让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渐衰微。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原文“面对当下社会文化,媒介批评应该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甚至经济学的一些范畴,其中对文化市场化运作的关注,是媒介批评无法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可知,运用新媒介创新非遗文化市场化运作的途径,助推非遗文化的传播。 根据原文“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改变了传统语境,各种新媒介新手段的崛起,已拓展了艺术与欲望之间的表现领域,使得资本有了呼风唤雨的空间”,可知,运用新媒介拓展非遗文化的表现领域,以适应当下文化发展的需要。
展开余下试题根据原文“美可以无功利,但批评必须保持清醒认识。面对当下的社会文化完全不同于在闲暇时间里面对一朵玫瑰花,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不能用简单的批评模式来应对”“在当代艺术领域,特别是影视领域,大资金的介入和运作有时是赤裸裸的,更多的时候是模拟或再造文化和艺术评价体系,如专家评论、学术研讨会、权威媒体的采访和专访等等,通过艺术评价体系来改变媒介环境楔入社会的心理”,可知,保持清醒的认识,警惕非遗文化资本的运作,让新媒介文化与非遗文化以平等且相互尊重的姿态进行融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烧马棚 【美】威廉·福克纳 爸爸转过身,孩子跟着走去。他听见有个声音在悄悄地骂: “烧马棚的贼!” 他猛地对准那张脸儿扑去,爸爸一把把他拉了回来:“到车上去。” 大车停在对面。他们已经搬过十多次家了,只剩下这些——旧炉子,破床破椅,永远停在两点十四分的嵌贝壳的钟。妈妈正在淌眼泪。 孩子爬过后挡板。大车往前拐了个弯,一切全瞧不见了。孩子心想:永远看不见了,爸爸该满意了吧。 第二天下午,车停在一所没有上过漆的小屋前。爸爸不大灵便地从车头爬了下来:“跟我来。” “阿伯纳!”妈妈喊爸爸。 爸爸花白的浓眉下,笔直地射出严厉的光。“人家就要做我八个月的主子了,我总得找他说句话。” 他们沿着一道攀满忍冬和野蔷薇的篱笆走去,他看见车道尽头就是那座宅第。大得真像个官府呢——他心里顿时安定起来:爸爸不敢惹他们了。说不定,我们可以过一段安定的日子了。爸爸的身影却并没有矮上三分。孩子看着,爸爸只朝一个方向走去,脚下绝不肯半点偏离。车道上拴过马,有一堆新鲜马粪,他看见那只不灵便的脚不偏不斜踩在粪堆里。 他们穿过门廊,他听见爸爸一下一下蹬在地板上。门开得快极了,那是个黑老头,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穿一件亚麻布茄克,他把门堵住:“白人,把脚擦一擦。” “滚开,黑鬼。”爸爸把那黑人连人带门一推。孩子看见浅色的羊毛地毯上出现了个个脚印。那黑人狂喊:“萝拉小姐!”孩子看见这光洁优雅的铺毯回梯、熠熠耀眼的枝形吊灯、描金画框的柔和光彩,早已被一股暖流淹没了,眼里闪烁着惊异与歆羨。他看见了这位小姐。她直盯着地毯上的一串足迹。 “请你出去好不好?”贵妇人的声音都发抖了,“德·斯班少校不在家。请你出去好不好?” 爸爸对那贵妇人连一眼都没有看,转过身来,在地毯上又留下了一道长长的污迹。 爸爸就着台阶把靴子擦干净:“雪白的,很漂亮,是不是?那是黑鬼的汗水。他还浇点白人的汗水呢。” 两小时以后,孩子正劈着柴,忽然听见马蹄声,马上的年轻黑人抛下一卷地毯。 爸爸大声喊起姐姐:“去抬起来。烧水。” 妈妈说:“让我去弄吧。” “你回去。”爸爸说。 孩子闻到锅里刺鼻的土碱味儿。妈妈的神情绝望了。他看见爸爸拾起一块扁扁的碎石片儿,仔细看了看,又回到锅边。妈妈哭道:“阿伯纳,请别这么干。求求你。” 借着星光,他们又来到宅第。爸爸把地毯推下去,地毯在墙角弹落,声音大得像打了个响雷。天边刚刚吐出火红的霞光,他们已经在给骡子套犁了。年轻黑人来到地里。“地毯叫你弄坏了!”他浑身震个不停,“这张地毯值一百块钱!我要在你的收成里扣二十蒲式耳玉米。” 爸爸一言不发。 孩子心想:说不定这一下可以彻底解决了。赔上二十蒲式耳,虽然很难受,可是他从此改掉老脾气,说不定还划得来呢。 孩子跟着爸爸来到治安所。治安官说:“你认为二十蒲式耳玉米,数目太大了点?” “我把脚印洗掉了,给他送了回去。” “可你送回去的已经不是原样。” 爸爸一言不发。 “你拒绝回答吗,斯诺普斯先生?”爸爸一声不吭。“我裁定,少校的地毯是你损坏的。地毯是过去买的,九十五块钱他自己承担,你承担五块钱。每蒲式耳玉米五毛钱,到收获季节,你赔偿十蒲式耳。” 夜幕完全罩上了。他正在听夜鹰的啼叫和蛙鼓,忽然听见妈妈的声音:“阿伯纳!干不得!干不得!天哪!天哪!”他急忙站起来,爸爸正把灯里的油全部倒进油桶里。这时,爸爸看见孩子站在门口。 他愤怒地嚷着: “你又要去烧马棚!你又要去做烧马棚的贼!” 爸爸忽然冲他一闪,早已抓住他的后襟。“揪住他!”爸爸说。妈妈紧紧抓住孩子的手腕。“抓牢!他要上那边去!”爸爸的脚踩得很重,不紧不慢,好一阵才消失。 孩子挣扎起来。他知道,妈妈总是弄不过他的。 突然他挣脱了。孩子一下子冲出了里间,冲出了屋门,跑到了那洒满星光、蒙着松软的尘土、密密层层攀满忍冬的大路上。他一路奔去,向那亮着灯光的大宅子奔去,向那亮着灯光的门奔去。他一头闯了进去。 “德·斯班!”他气喘吁吁地喊道,“马棚!” “什么?”那白人说,“马棚?” “对!马棚!” “逮住他!” 可是他已经跑开了。他根本就没有停下脚来。 他听见背后喊叫:“备马!快备马!” 他一会儿就到了大路上,夜空像是突然泼上一摊墨污——那是冲天而起的浓烟,惊心动魄,却又阒寂无声。孩子跳了起来,来不及了。可他还是一个劲儿往前奔,听见枪响也还是往前奔。又是两声枪响。他一路气喘吁吁、抽抽噎噎地喊:“爸爸呀!爸爸呀!” 天就要亮了,他决定再往前走,山下黑沉沉的林子里到处是夜鹰的啼鸣,拉着调子,此起彼伏,让位给晨鸟的时刻越来越近了。太阳就要出来了。他向山下走去,向那一片黑沉沉的林子里走去,林子里不绝传来一声声清脆的银铃般的夜鹰的啼叫——暮春之夜的这颗响亮的迫切的心,正在那里急促地紧张地搏动。他连头也不回地去了。 文本二: 世间最可鄙的事情莫过于恐惧,必须使自己永远忘却恐惧。在工作室里,除了心底古老的真理之外,任何东西都没有容身之地。没有这古老的普遍真理,任何小说都只能昙花一现,不会成功;这些真理就是爱、荣誉、怜悯、自尊、同情与牺牲等感情。若是做不到这样,将是白费气力。写出的爱情不是爱情而是情欲,写出的失败是没有人失去可贵的东西的失败,写出的胜利是没有希望、更糟的是没有怜悯或同情的胜利。写出的悲伤不是为了世上生灵,所以留下不深刻的痕迹。不是在写心灵而是在写器官。 威廉·福克纳《接受诺贝尔奖时的演说》)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爸爸因腿脚“不灵便”踩粪后弄脏了德·斯班少校的珍贵地毯,但并不因此轻易屈服,在申诉失败后用纵火的方式宣泄不平。 B. 小说中孩子感受到大房子所散发出来的安宁体面的气息,他希望能和父亲过上这种他们从未体验过的幸福体面的富贵生活。 C. 在阻止父亲烧少校家的马棚这件事情上,孩子愤怒地当面指责爸爸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同时内心经受艰难痛苦的挣扎。 D. 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贫与富、白人与黑人的双重对立,白人权贵的凶狠,“穷白人”的自尊,黑人奴仆的傲慢,形象鲜明。 7. 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虽以“烧马棚”为题,却是围绕着被踩脏的地毯展开,主要塑造了父亲虽坚定、不屈不挠却又暴戾、偏执的穷白人形象。 B. 小说善用细节描写,例如“永远停在两点十四分的嵌贝壳的钟”“没有上过漆的小屋”等,写出斯诺普斯家生活极度艰难之况。 C. 小说摹写孩子“挣脱”妈妈之后的一路奔跑,“天就要亮”时“向山下走去”的春夜场景,体现了福克纳小说语言的繁缛风格。
展开余下试题D. 小说结尾没有介绍爸爸的结局、马棚的结局,只交代了孩子走向黑沉沉的树林子里,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 8. 小说兼用孩子的叙述视角与全知的叙述视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9. 有评论者认为,福克纳的小说表现了“人类内心的古老真理”。请结合小说中孩子选择“上那边去”,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 【答案】6. B 7. C 8. ①小说以孩子的视角(第一人称)来写作,兼用第三人称即全知视角。自由灵活,便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相关内容。 ②用孩子的眼睛,以仰视视角叙述,使搬家事件更为真实客观,既突出父亲坚定、不屈不挠却又暴戾、偏执、自私的性格,又能让读者近距离的体验到孩子的矛盾与挣扎。 ③篇末孩子躲进树林,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便于引发读者对孩子行为以及其命运、生活环境、背景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