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但是,各个国家或民族之间彼此利益交织在一起,因而每个国家的利益都是与其他国家利益相关联的。但这种相关并非以“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方式发生;相反,要以求同存异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去把握,其结果就是“合作共赢”。而所以要超越这种两极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乃是因为人类都有共同命运和共同价值追求——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是使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价值承诺。辩证法的合理性也就在于,它扬弃了“你死我活”“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对立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思维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无法实现“共生”,必有一方灭亡,因而不符合马克思世界历史永久和平的叙事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世界各国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是以彼此利益的相互承认为前提的,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否定他国的利益,因而是在“个体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合作共赢”。这是“后形而上学时代”历史辩证法的生存论向度。 每个国家都是作为独立的文化价值主体而存在的。然而,在世界历史理论唯物史观范式下,马克思预见到因为文化交融而最终导致“民族消亡”的前景。如果说国家的消亡是以阶级消亡为前提的,那么,民族消亡则是以民族文化融合为前提的。“民族的消亡”是指,各个民族之间因为废除了资本逻辑的冲突,随着文化的交融,而达成了民族之间的真正的和解,从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都消失了。在唯物史观范式下,民族消亡是在保持其自身的文化价值观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的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独特性废除了以后形成的共同体,而是在尊重各自文化独立性和彼此差异性基础上构建的共同体,因而是辩证法意义上的“有差别的统一”。 (摘编自吴宏政《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叙事主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量子求和”规律 昭示,对“类群求和”价值的彰显,说明“和而不同”既符合天之“道”,也符合人之”道”。 B. 对于其他文明形态,中华文明讲求包容性与互鉴性,在与世界共处中,内敛与防御是中华文明的最大的特征。 C. 因为“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命运和共同价值追求,所以要超越“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对立思维方式。 D. 唯物史观认为,民族消亡终将成为现实,人类一切的矛盾和冲突都消失了,民族文化融合为一,实现真正的共同体。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二者论述的出发点不同,前者重文化借鉴,后者重历史辩证法的遵循。 B. “和而不同”的生存方式促成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与昌盛。数千年文明史也证明,“和而不同”是人类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C. 各国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彼此利益相关,因而不能采用“零和博弈”的方式去处理,“零和博弈”将导致人类无法“共生”。 D. 每个国家都是作为独立的文化价值主体而存在的,“民族消亡”的唯物史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并不否认这一点。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说:“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 B. 瑞士联邦大厦穹顶上刻着的拉丁文铭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C. 车前子《苏州慢》:“黛瓦在粉墙头上不露声色地一压,粉墙的白就白得从容、谦虚。” D. 梁濑溟认为:文化是极其实在的东西。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4. 为什么说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叙事逻辑开辟了“后形而上学时代”历史辩证法的人类生存向度?请根据材料二分条概括。 5. 西方国际象棋是通过不断地“吃子”,令对方走投无路,而绝对地“获全胜”;中国围棋通过不断地“占空”,令双方都有活路,而相对的“积小胜”。请结合上述材料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狼① 阎连科 先爷喝了一肚子水,饥饿和口渴都被那泉水压下去,他想我只要立在这沟的脖子里,挺着不要倒下去,也许我就能活着走出这条沟。太阳最后收尽了它的余红。黄昏如期而至,沟中的天色和这群黄狼的身子一模一样。静寂在黄昏中发出细微的响动,开始从沟壑的上空降下来。 先爷立在那儿如同栽在那儿的一棵树。 狼群中绿莹莹的一片目光,圆珠子样悬在半空里。死寂像黑的山脉一样压在先爷和狼群的头顶上。先爷不动。先爷也不再弄出一点响声来。狼群似乎明白先爷刚才那么迅捷,就是为了抢占那段沟的脖颈时,有条老狼发出了青红条条的叫。随后,狼群便又朝先爷走过来。先爷把提在手里的勾担猛一下顿立在了面前。 狼群立下了。 僵持像悬桥样搭在先爷和狼王的目光上,他们每眨一下眼,那僵持就摇摇晃晃弄出一些惊心的响动来。先爷看不见狼身在哪儿,他盯着一片绿珠的狼眼不动弹,只要那些绿珠有一颗移动了,他就把勾担摇出一些声音来,把那绿珠重逼得退回去。时间和沉默的老牛拉车一模一样,在僵持中缓缓慢慢,轧着先爷的意志走过去。月亮出来了,圆得如狼们的眼,不是十五就是十六。凉风习习,先爷感到他的后背上有蚯蚓的爬动。他知道,他的后背出汗了。他感到了腿上的酸困麻刺刺地正朝着他上身浸。僵持正比往日的劳累繁重几倍地消耗着他的体力。他极想看到狼群。因为纹丝不动的站立累得卧下来,哪怕它们动动身子,活动活动筋骨也行。可是狼们没有。它们成一个扇形在五六步外盯着先爷,如经过了许多风吹雨淋的石头样。先爷听到了它们眼珠转动的细碎的叽嘎声,看见它们背上的瘦毛在风中摆着有了吱吱的火光。先爷想,我能熬持过它们吗?先爷说,你死也要熬持过它们呵。先爷想,它们每一只都有四条腿,可你只有两条腿,又是过了七十的老人哟。先爷说,我的天呀,这才刚刚入夜你就这样给自己抽筋,你不是平白要把自己送到狼口吗?有一只小狼站立不住了,它没有看狼王一眼就卧了下来。跟着,另一只小狼也卧将下来。狼王对小狼看了看,发出了叫声,那两只小狼同时勾回头,哼出了嫩草叶样的回声,狼群就又复归宁静了。乏累是先从卧的小狼开始的。然而,小狼这一卧,先爷如得了传染样,两腿忽然软起来。他想活动活动腿,可他只用力把腿上的筋往上提了提,使膝盖骨上下动了动,就又挺挺地立住了。
展开余下试题你不能让老狼们看见你同小狼一样站立不稳了。先爷想,你只消有一点疲累的样子,它们就会有力有胆地向你逼过来。能够不动地立住你就能活下来,先爷说,晃晃身子你就会永远地死了去。月亮从正东朝西南移过去,云彩在月亮脸上浮着,他闻到了云彩的焦干味,料定明儿天又是晴空日出,在山顶上称日光它最少有五钱或是六钱重,先爷把目光朝头顶瞟了瞟,他看见了月亮前边几十步远处有很浓一片云。他想月亮走到那儿时,云影一定会投到这条沟里一会儿。他如一段树桩样等到了,那云影果真投过来。在云影黑绸样从他身上掠过时,他静默悄息地把双腿轮流着弯了弯,转眼就感到腿和上身的气脉接通了,一股活力从身上输到了腿膝上。他把微歪的身子正了正,勾担的钩儿弄出了湿纸撕裂般的响声来。也就这一刻,云影又朝狼群移过去,他看见那一片绿光如巨大的萤火虫样朝他挪动了。于是他吼了一声,把勾担朝两边的崖壁上狠命地打了几下。沙石落下的声音,如水流一样在他脚边响动着,待那声音一住,云影滑出沟脖到了沟口,他便看见有五只狼离他更近了,仅还有四步或是五步远。 庆幸他在云影中把筋骨松了松,使他能弄出那些有力的响动,把狼群的进逼喝止住,使他僵持中的弓步站立能继续到后半夜。 他想,我七十二了,过的桥都比你们走的路长哩。 他想,只要我不倒在这沟脖,你们就别有胆靠近我。 他想,狼怎么会怕人站着不动的怒视呢? 他想,有半夜了吧,没半夜我的眼皮怎么会涩呢。先爷说,千万不要瞌睡呵,打个盹你就没命了,瞎子和玉蜀黍棵都还等着你回呢。那卧着的一对小狼把眼闭上了。先爷看见最亮的两对绿珠子扑闪一下灯笼样灭去了。他把握勾担的右手悄悄沿着勾担往前移了移,挨着左手时,狠命用指甲掐了左手腕,觉得疼痛从手腕麻辣辣传到了眼皮上,瞌睡像被火烧了一样惊着抖一下,从眼皮上掉在了沟壑的月光里,才又把手移回来。又有一只半大的狼把身子卧下了,眼皮立刻耷下来盖住了那绿莹莹的光。狼王用鼻子哼一下,那只狼扑闪扑闪眼,还是把眼皮合上了。 深夜里,时间的响声青翠欲滴。星星在头顶似乎少了几颗,月光显得有了凄苦的凉意。 先爷又有几次眨动眼皮了。他偷偷抬起一只脚,在另一只脚上踩了一踩,才觉得眼皮从生硬中软和下来了。看一眼头顶的星月,他知道他终是把半夜熬过了。 (有删改) 【注】①本文选自《年月日》,题目是编者加的。《年月日》是中国当代作家阎连科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农,在村人都去逃荒的大旱之年,一个人留下来同命运抗争的故事。他与瞎狗相依,与饿鼠争粮,与野狼对峙,在贫瘠的土地上守护着一棵脆弱的玉蜀黍。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人在食尽水竭之际遇到群狼,但他不肯束手就擒,于是有了这惊心动魄的对峙。 B. 当群狼袭来时,老人不失时机地选好战斗位置,这为他后续的生还奠定了基础。 C. 紧张和沉着、恐惧和勇敢,这样看似矛盾的情绪,在老人身上化为一体,十分真实。 D. 经过一整夜的对峙,狼群终于都被熬困了,老人以其顽强不屈的生存斗志取得胜利。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有意减缓节奏,在紧张的情节中穿插细致的心理描写,放大了先爷在困境里焕发出的勇气。 B. 小说对气味、色彩和声音的描绘独具匠心,充满着奇异的形容,极具可视性艺术效果。 C. 小说依托于苦难而荒诞的生存环境,使老人身上征服自然、开拓进取的精神得到了充分展示。 D. 小说具有乡土意识,构建了一个闭塞的乡村空间,并对其中的人和动物作出寓言化描述。 8. 有人评价小说的主人公先爷是“东方的圣地亚哥”,请结合课文《老人与海》,分析两篇文本在人物塑造方式上的相似之处。 9. 小说叙述故事穿插运用了“我”“你”“他”三种人称,这具有怎样 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墨子·公输,有删改》) 材料二: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节选自《墨子·非攻》)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情不知A其不义也B故书其言C以遗后世D若知其E不义也F夫奚说G书其不义H以遗后世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于:指抵达,到达,与姚鼐的《登泰山记》中“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中的“至于”词义相同。 B. 再拜:指古代礼仪,拜而又拜,表示恭敬之意。再拜礼一般只向地位较高的人,如《鸿门宴》中“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C. 为:制作的意思,《五石之瓠》中“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中的“为”,两者意义相同。 D. 非:指认为……错误,与《兼爱》中“故亏父而自利” “亏”,两者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输》中,墨子为实现政治理想,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去见公输盘,表现了墨子坚持不懈的精神。 B. 《公输》中,墨子巧妙地用“智”“仁”“忠”“强”“知类”等概念层层递进说服公输盘,体现他卓越的论辩艺术。 C. 《公输》中,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成功消除了楚王想要攻城和杀掉自己的想法,最终使楚王放弃攻宋的计划。 D. 《非攻》中,墨子以黑白甘苦作比,批判一些人“杀少谓之不义,杀多谓之义”的看法,展现了义与不义之辨。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2)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
展开余下试题14. 材料二题目“非攻”不能改为“非战”,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应举早行 缪蟾 半恋家山半恋床,起来颠倒著衣裳。 钟声远和鸡声杂,灯影斜侵剑影光。 路崎岖兮凭竹杖,月朦胧处认梅香。 功名苦我双关足,踏破前桥几板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半恋”一句直接表现诗人对家的眷恋和晨起的困倦,表达的感情真实而又生动。 B. “起来”一句写诗人早起穿着颠倒,以调侃的笔写出睡意未足、行程仓促之感。 C. 诗歌中间两联充分调动听觉、视觉等,写出凌晨时分特定的声音、光影、景物。 D. 这首诗在标题和构思上都有模仿《商山早行》的痕迹,表达的情致也基本相同。 16. 此诗为状元缪蟾的自述诗,激励着历代学子。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具有哪些可贵的求学品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的思想在《<论语>十二章》中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春江花月夜》中,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月光无处不在,门帘怎么卷都卷不去、捣衣砧怎么拂都拂不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猿啼”在古诗中多为哀音,甚是“凄凉”,如杜甫《登高》里“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猿啼”也不总是哀音,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里“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5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记忆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编码、提取、存储的过程。②人的记忆中包含其所知的一切学识、技能以及经历,③而遗忘则可以发生在记忆形成的任何过程中。④如果要使新获得的记忆变得稳定,就需要不断地巩固再巩固,重复记忆过程,否则会产生遗忘。⑤正如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展现的那样,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先快后慢。⑥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 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逐渐降低。观察曲线你会发现,所学知识在20分钟后,忘记了42%;一天后,忘记了74%;一个月后忘记了79%。如果不是像超忆症患者那样不停地自动重复强迫记忆,可以说没有人能做到不遗忘。既然如此,世上是否存在“过目不忘”的本领呢? 我们知道,记忆可以按其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类似于知觉加工,只保持极短的时间,大部分信息在这一阶段“流逝”;少部分得到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或工作记忆,并在几分钟内指导决策。随后一些重要的短时记忆被进一步加工,转化为长时记忆,可保存几天甚至几十年。我们一般认为的“过目不忘”指的都是短时记忆,但 A ,一旦分神或是记忆并未进一步加强,一段时间过后也会忘得一干二净。 兴趣是我们获得记忆的最有效的方法,并且能够 B ,如果某个信息足够引起人的极大兴趣或极大震撼,那么短时记忆可能会很快转变为长时记忆。 掌握最佳记忆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加快记忆的速度,人在一天和一生中都存在最佳记忆阶段。记忆的最佳年龄是青少年时期,此时的记忆速度最快;而随着年龄增长, C ,但提取信息的能力却更强,也会转变为另一个优势。 而一天中的最佳记忆时间却是( )。有的人习惯于规律作息,记忆效率在上午八九点钟最高;有的人习惯于( ),到了夜间思维才活跃兴奋。“ ”不见得人人适用,若是能找到自己的最佳记忆时间,就能( )。 18. 文中标明序号的几个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出修改,使其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 选文使用了许多数字以及图表进行说明,请简要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20. 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章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2. 下列熟语填入划波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时光容易过,半点不由人 B. 一日之计在于晨 C.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D. 早不忙,临时慌 四、写作 (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花好月圆”意即鲜花盛开、月儿正圆,人们常以此寓意完美、圆满,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曾国藩却认为“花未全开月未圆”,才是最好的、最完美的状态。《菜根谭》中也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 对此,你有怎样 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