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5 2025-08-02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2025年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模拟卷2语文试题
2025年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模拟卷
语文·考试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海龙:李老师您好!访谈现在已经成为一种研究方法,学者们往往将访谈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材料或论文论据。那我就会想到访谈的可靠性、可信度的问题。“访谈”这种形式,会不会让受访者在回答问题时为了追求某种自洽而失真?
李敬泽:你说的是一个认识论上的悖论和陷阱。事实上,一个人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场合的言谈,都不见得是一个可靠的证据。有一段时间,口述史比较流行,口述实录如果合格,一定是听这个人讲完后,还要查看其他材料加以佐证,对他所讲的这一切进行审慎的辨析。我记得在唐德刚为胡适做的口述实录中,订正、考证的篇幅比口述正文还要长。这就表明口述常常是靠不住的。这个靠不住有个很客观的原因,就是一个人的记忆会骗人或者自我欺骗。比如,你现在让我回忆20世纪90年代的一件事情,我可以跟你说很长时间,我也没有想欺骗你,但我的记忆是靠不住的,我的记忆在骗我自己。
王海龙:我读过您不少散文,您的散文中有很多传统因素。一般所言的“传统”都指向古代,但在学界也会指向现当代。比如一直流行的“现代文学新传统”或“新文学传统”。所谓“现代”不过一百多年,人们现在建构起来的“现代文学新传统”有多大实际意义?
李敬泽:传统其实就是我们所领受的,构造了我们知觉结构的文化要素。一个没有文化的中国人,他身上就没有传统吗?其实是有的。他的身上有孔子、有老子,儒、释、道都在其中。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必要说1919年以前属于传统,1919年以后就不是传统。我们这些人身上不活着鲁迅吗?不活着那么多红色经典吗?对我们而言,这些都是传统的当前状态,都同样构造着我们。不仅现代有传统,当代也有传统。20世纪80年代不是传统吗?80年代在很大程度上构造着我们。当然,传统在每个人身上的体现有所不同,传统十分浩瀚,有人接受了这方面的内容,有人接受了那方面的内容。
传统是江河,不能拦个坝就把它断开。当然,就学术而言,建个坝是必要的,先把长江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然后自己只负责中游这一部分。每代人在确立自己时,都要处理与传统的相对关系,都要拦个坝区分新和旧,都要重新指认传统。
王海龙:如果说文学传统是凭借作家作品成立的,那您觉得现在人们谈的所谓“经典作品”,是否真的具有经典性?
李敬泽:你使用的“经典”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你要先跟我说明你提到的“经典”是什么意思。
浏览完整试题
王海龙:我所说的“经典”指的是值得进入文学史的作品。相比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百多年的现当代文学史似乎包含了太多作家、太多作品。所以,我有时候会困惑,现当代真的有那么多作家、作品值得被文学史书写和记忆吗?
李敬泽:有。你不能这么想。你以为古代文学很少吗?古代文学不过是在流传和记忆中删除了大部分。你把一个删了一千年的结果与一个只删了一百年的结果相比,显然是不公平的。在任何时候,不好的诗歌都占大多数。不可能有一个时代只有一万首诗,而这一万首又都是伟大的诗。一定是有无数的诗,有数不胜数的人在写,然后其中有很小一部分是好的。现在很多人埋怨这个时代写诗的人很多,说十几万首诗歌都是垃圾,但如果将这十几万首诗全都消灭,那可能把李白和杜甫也顺便消灭了。我们应该用一种历史的眼光,同时结合文学生产和传播的基本规律,来看待这个问题。
王海龙:谈了传统,再来谈一谈目前比较前沿的人工智能。我个人还时常会想,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能否称为文学作品?
李敬泽:对于你的问题,我的回答是不知道。我记得之前有人评论20世纪80年代文学各种各样的新潮,说创新犹如一条疯狗,追得大家提不起裤子。现在,未来像条疯狗一样在追着我们。但未来是在前面,而不是在后面,所以不必让它追得我们四处乱窜。实际上,我们永远无法准确地预测未来。我只能站在现在想问题,仅就目前我们所知的AI而言,我不认为它会取代人类的创造力。AI确实非常好,它终会取消我们陈词滥调的权利,它比我们所有人更会陈词滥调。所以,真正的创造力、思想和想象的能力在未来依然是人类最宝贵的资产。不过,这当然不是必然的,这是对人类的巨大考验。
王海龙:经常有人问我文学研究有什么意义。坦率地说,对于这样的问题,很多时候我其实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您担任过文学杂志的主编、学术期刊的主编,那从您的角度看, ?
李敬泽:从大的方面来说,文学不是一本书的事情,而是一种文化机制。关于文学的学术研究,在我们这个时代依然属于最基本的文化机制。
比如在研究过程中你有时候会觉得一百年前的事情跟我有什么关系,跟现在的人又有什么关系。但你想想,一百年前那个时候,人们其实不像现在这样说话、写文章。甚至现在的人与20世纪80年代的人,在说话方式和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差异。了解、认识这些历史文化不重要吗?这个非常重要。这是我们文化中最核心、最要害、最内在的部分。
对于新诗,我经常听人很激动地争论懂还是不懂。那人们是否懂古诗呢?能理解唐诗三百首吗?我拿出《杜甫全集》,人们都能理解吗?能懂吗?最终还是需要经过一个阐释的转化过程才能懂啊。又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当时人们说看不懂,但现在你再去看那些当时不懂的朦胧诗,不是挺清楚的吗?当时之所以不懂,是因为很多人的脑子里就没有那种语言、不那么感知自我和世界。现在有些诗已经进入课本了,人们一目了然,因为感知系统已经被建构起来了,我们的文化传统也得以延续。这一切难道是小事吗?对于中国人来说,对于任何文明来说,这都不是小事。
刚才提到AI,AI技术再怎么发达,如果我们家的马桶堵了、水管堵了,我也无法求助它,还是需要自己或找人动手解决问题。有时候,人依然需要回到自己的身体。文学和艺术所包含的人的心智能力,几乎是人之为人的最后堡垒,顶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往往不是教出来的,它们是人类的信心和光荣所在。
(摘编自王海龙《与世界对话,与自我周旋——李敬泽访谈》)
1.下列对王海龙与李敬泽访谈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敬泽以唐德刚为胡适作口述实录时订正、考证篇幅之长为例,表明人们在公开场合的言谈并不可信,这是因为记忆会导致自我欺骗。
B.传统是构造人们知觉结构的文化要素,即便是没有文化的中国人,其身上也可能会蕴含儒、释、道等传统要素,传统不能按时间简单判定。
C.王海龙认为现当代文学作品数量虽远超古代文学,但值得被文学史书写的作品没那么多,李敬泽对此坚决反对,强调两者不可进行比较。
D.李敬泽认为AI比人类更高效,它终将取消人类陈词滥调的权利,正因此,真正的创造力、思想和想象的能力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资产。
2.下列对李敬泽相关文学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李敬泽看来,现代有传统,当代也有传统,20世纪80年代文学对当代人的影响深远,已然成为当代传统的一部分,构造着我们的知觉结构。
B.在探讨文学传统时,李敬泽将传统视作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这意味着传统具有不可分割性,试图划分传统的行为都是不科学且不可取的。
C.在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的讨论中,对王海龙提出的疑问,李敬泽坦诚表达自己的不确定,同时基于当下对AI的认知,阐述了对人类创造力的思考。
D.针对新诗理解难的问题,李敬泽认为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感知系统会不断被建构,对新诗的理解也会逐渐变得清晰,这是文化发展的自然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人们常困惑于现当代文学是否有足够多的经典作品值得被文学史书写,李敬泽指出,这种困惑源于将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作不公平的比较:古代文学并非本身数量少,而是______①______;现当代文学虽看似作品繁多,但______②______,才能留下真正经典作品。他强调,需结合______③______来看待这一问题,不能仅凭当下的数量判断经典性。
4.根据上下文,文中画横线处,你觉得王海龙会接着提出一个什么问题?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3分)
5.请结合材料,谈一谈《红楼梦》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韩穆烈德
老舍
有一次他稍微喝多了点酒,田烈德一半自嘲一半自负地对这个朋友说:“我就是莎士比亚的韩穆烈德①;同名不同姓,仿佛是。”
“新韩穆烈德!”那个朋友随便地一说,这可就成了他的外号。
田烈德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非常自负。他常对着镜子看自己,长瘦的脸,脑门很长很白。稀稀的黑长发往后拢着。他觉得自己相貌俊美。有了这个肯定的认识,所以洋服穿得很讲究,保持着优越与庄严。
寒假前的考试刚完,他累得慌,本想出去看电影,但这次他决定不去了,父亲没有给他寄钱来。
展开余下试题
两年没有回家了。今年父亲没有给寄来钱,这个小小的问题强迫着他去思索,回家不回呢?
田烈德躺在床上,点上支香烟,顺着浮动的烟圈回忆起家庭与父亲的生意。
父亲,一个从四十到六十几乎没有什么变动的商人,老是圆头圆脸的,不爱多说话,整个儿圆木头墩子似的!田烈德不大喜欢这个老头子。想到父亲就没法不想到父亲的买卖。家里有两个果店——兴隆南号和兴隆北号,北市还有个栈房,家中有五间冰窖。然而,家里的生活让他难以忍受。一家大小终年在剥皮:花生、胡桃、榛子,甚至于山楂,都得剥皮。老的小的,一天到晚不识闲,人人的手是黏的,到处是糊糖味,使人恶心。
田烈德对父亲的生意手段也感到不满。父亲收货不从果客手中买,他直接包山。田烈德记得和父亲去看山园,总是在果木开花的时节。远远地就看见满山腰都是花,像青山上横着条绣带。可父亲似乎没觉到这花与色的世界有什么美好,他嘴中自言自语的老在计算,而后到处与园主们死命竞争,必强迫园主承认春风太强,果子必定受伤,必定招虫。有这个借口,才讲定价钱。园主还得答应种种罚款。园主答应了一切条件,父亲才交四成账。这个定钱是庄家们半年的过活,没它就没法活到果子成熟的时期。为顾眼前,他们什么条件也得答应,明知道条件的严苛使他们将永成为父亲的奴隶……父亲收了货,等行市,他自己有窖。他是鲜果行中的一霸!
这便有了更大的意义:田烈德不是纯因感情而反对父亲的,也不是看不起果商,而是为正义。他觉得应当到山园去宣传合作的方法,应当到家里宣传剥花生与打山楂酪都须索要工钱。
他把手放在脑后,微微一笑,想明白了。这些都是感情用事,即使他实地的解放了一两家山上的庄稼户,解放了几个小伙计与他自己的一家人,有什么用?他所追求的是个更大的理想,那是一种重新调整全个文化的企图。他不仅反对父亲,而且反抗着全世界。
暂时还是不回家好。他从床上起来,坐在床沿上,无心中摸了摸袋中仅有的十几块钱——不够买换一点舒适与享乐的。他似乎立在了针尖上,不能转身,回家仿佛是唯一平安的路子。
犹豫着走到车站,最后买了二等票上了车。
到了自家门口,门框上红油的“田寓”匾额比昔日仿佛更红许多。
开门来的是母亲。她的头发几乎全白了,脸上很干很黄,眉间带着忧郁。全家的人都跑了出来,妹妹们把他围上。奇怪的是为什么大家都不工作呢?
他到堂屋去看了看,大案底下放着一盆山楂酪,满满一大盆。难道年货已经早赶出来,拿到了铺中去?大妹妹耷拉着眼皮,学着大人的模样说:“去年年底,我们预备了不少,都剩下了。现今不比从前了,钱紧!”田烈德看着二妹襟上的补丁,觉得很难堪。
饭后,母亲把田烈德叫在一旁:“你歇一会儿去看看你爸,好容易回来这么一趟……”
“唉。”为敷衍母亲,他答应了这么一声。
“你看,烈德,这二年他可改了脾气!我不愿告诉你这些,你刚回来,可是我一肚子委屈真……”她提起衣襟擦了擦眼角。
母亲告诉他,父亲近来常喝酒,喝了就闹脾气。南号早倒出去了,北市的栈房也出了手。
田烈德来到兴隆北号,大师哥秀权客气地招呼他。田烈德坐在果筐旁的一把老榆木擦漆的椅子上,非常不舒服。
秀权告诉他,现在店里就剩下他和秀山。伙计们大都走了,生意越来越难做。
“东洋橘子、高丽苹果把咱们顶得出不来气。你看,”他掀起蓝布帘向对过的一个小铺指着,“看,蜜饯的东西咱们现今卖不过他,他什么都用糖精;咱们呢,咱们的货地道,地道有什么用呢!”他叹了口气。
“经济的侵略与民间购买力的衰落!”烈德低声对自己说。
可怕!他所要解放的已用不着他来费事了,他们和她们已由牢狱中走向地狱去。
正在这么想着,父亲进来了。
父亲可不像样子了:脸因消瘦,已经不那么圆了。脑门上许多皱纹,腰也弯了些。
父亲摘了小帽坐下,看了烈德一会儿:“你来了好,好!”就开始叨唠起生意的艰难。
“你是大学的学生,总该有办法。我没了办法。我今儿走了半天,想周转俩现钱,再干一下子。怎么缺德怎么办,拿日本橘子充福橘,用糖精熬山里红汤,怎么贱怎么卖。哼,我转了一早上,这不是,”他拍了拍胸口,“揣着房契……哼!哼!我明白了,再有一份儿房契,再走上两天,我也弄不出钱来!……也好,省事!哈哈!”他干笑起来,一边咳嗽一边有声无字地叨唠。
敷衍了父亲几句,烈德溜了出来。他可以原谅父亲不给他寄钱了,可以原谅父亲是个果贩子,但是不能原谅父亲的那句话:“你是大学的学生,总该有办法。”这句话刺着他的心。
是的,他现在所要的似乎只是个有实用的办法——怎样马上把自己的脚从泥中拔出来,拔得干干净净的。丧失了自己是最愚蠢的事,因为自己是真理的保护人。逃,逃,逃!
逃到哪里去呢?自己手里没有钱!他恨这个世界,为什么自己不生在一个供养得起他这样的人的世界呢?
忽然走到了家门口,红色的“田寓”猛地出现在眼前,他吓了一跳!
(有删改)
【注】①韩穆烈德:即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田烈德自诩为“韩穆烈德”,因为他觉得自己遇事总是矛盾犹豫的个性与莎士比亚笔下这一人物高度相似。
B.田烈德厌恶自己的家庭,他认为家人终日忙于生计很不体面,而父亲剥削式的经营手段则加重了他的反感。
C.田烈德的父母亲原本关系和睦,但近两年田父开始酗酒、发脾气,对老伴的态度变差,两人的感情日渐疏离。
D.田家货物地道、成本高,而同行的商品则是以次充好,低价销售,这是田家生意最终走向败落的根本原因。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通过写田烈德回忆父亲看山园时的情景,表现了其精于算计的商人形象,也为后文田家的衰败埋下伏笔。
B.田烈德到家后看到“大案底下放着一盆山楂酪”“二妹襟上的补丁”,这些细节暗示了田家生意受挫、处境困窘。
C.文中田家红色的“田寓”匾额形成了表面光鲜与内在衰败的对比,同时也暗含着现实困境的沉重。
D.小说将叙述视角聚集于主人公田烈德,以他的眼睛观察田家,把人物形象塑造与主题表达相融合,映射出时代的悲剧性。
8.田烈德为什么会觉得父亲那句“你是大学的学生,总该有办法”的话刺着他的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描写田烈德的内心世界,请从读者体验角度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同光三年十二月,帝①朝于洛阳。是时,庄宗失政,四方饥馑,军士匮乏,有卖儿贴妇者,道路怨咨。帝在京师,颇为谣言所属,洎朱友谦、郭崇韬无名被戮,中外大臣皆怀忧慑。诸军马步都虞候朱守殷奉密旨伺帝起居,守殷阴谓帝曰:“德业振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公可谓振主矣,宜自图之,无与祸会。”帝曰:“吾心不负天地,祸福之来,吾无所避,付之于天,卿勿多谈也。”
(节选自《旧五代史·明宗纪第一》)
材料二:
史臣曰:明宗战伐之勋,虽高佐命,潜跃之事,本不经心。会王室之多艰,属神器之自至,谅由天赞,匪出人谋。及应运以君临,能力行于王化,政皆中道,时亦小康,近代已来,亦可宗也。
(节选自《旧五代史·明宗纪第十》)
材料三:
后唐庄宗,承武皇之遗业,假大义,挟世仇,以与梁人百战而夷之,乃有天下。可谓难且劳矣。然有二臣焉:其为韩、彭②者,李嗣源;为寇、邓③者,郭崇韬也。嗣源居不赏之功挟震主之威得国兵之权执之而不释也。庄宗无以夺之,而稍忌其逼。崇韬常有大功于国,忠而可倚,而嗣源之所畏者也。庄宗苟能挟所可倚而制所可忌,则嗣源虽怀不自安,而有顾惮,非敢辄发也。庄宗知其所忌,而不知其所倚,故崇韬见疏,谗疾日急。崇韬虽已举蜀,捷奏才上,而以谗死矣。庄宗知得蜀足以资其盛强,而不知崇韬之死已去嗣源之畏。故邺下之变,嗣源以一旅之众,西趋洛阳,如蹈无人之境,其迁大器易若反掌。使崇韬之不死,举全蜀之众,因东归之士,檄方镇,以讨君父之仇,虽嗣源之强,亦何以御之?盖嗣源有韩、彭之逼而不践其祸者,庄宗无高祖之略故也。崇韬有寇、邓之烈,而不全其宗者,庄宗无光武之明故也。嗟乎!人臣之祸,起于操权,而速祸之权,莫重于制兵。崇韬谋迨祸自全,而方求执其兵,此于抱薪救火者何异也?
展开余下试题
(节选自何去非《何博士备论·郭崇韬论》)
【注】①帝:指李嗣源,入洛阳称帝后,为后唐明宗。②韩、彭:指韩信、彭越,二人都是汉朝开国功臣,因功高盖主被诛杀。③寇、邓:指寇恂、邓禹,光武中兴名将。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嗣源居A不赏B之功C挟震主D之威E得国兵F之权G执之H而不释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洎,及、等到,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的“洎”意思相同。
B.材料二中“亦可宗也”与材料三中“而不全其宗者”的“宗”意思不同。
C.“去嗣源之畏”与《石钟山记》“而言之不详”中的“之”用法相同。
D.烈,功业,与《过秦论》“奋六世之余烈”中的“烈”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时,庄宗政治混乱,百姓怨声载道。李嗣源在京城也饱受谣言之苦,朱守殷奉旨秘密监视他的起居行动,暗地里告诫李嗣源对此要做好打算。
B.材料二作者对李嗣源称帝后施行的政策措施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大力推行圣王教化,政治符合大道,使百姓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是近世可以效法的范例。
C.何去非认为,后唐庄宗承继武皇留下的基业,经过多次作战,才消灭了梁人,拥有了天下;并强调他手下的两位大臣李嗣源和郭崇韬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何去非认为郭崇韬和李嗣源是庄宗手下能够互相抗衡、使对方忌惮的人物,郭崇韬立下大功却被诛杀,说明庄宗既没有高祖的谋略,也没有光武帝的眼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庄宗知其所忌,而不知其所倚,故崇韬见疏,谗疾日急。
(2)人臣之祸,起于操权,而速祸之权,莫重于制兵。
14.材料二、三对李嗣源的评价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
杨基①
春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
水吞三楚②白,山接九疑③青。
空阔鱼龙气,婵娟帝子④灵。
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
【注】①杨基,明代“吴中四杰”之一,此诗作于两任两黜又被重新起用之后。②三楚:古代楚地颇广,有西楚、东楚、南楚之说。③九疑:九疑山,又名苍梧山。④帝子:指湘江女神湘夫人。
柳梢青·岳阳楼
戴复古①
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注】①戴复古,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
15.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诗起首从大处落笔,写洞庭湖的无边春色、楚楚动人景象。
B.杨诗通篇笔墨都是为洞庭湖的“气象万千”图形传神,堪称是一首真正的实景诗。
C.戴词以一“快”字,写出了岳阳楼上秋风习习、秋风送爽之态。
D.戴词遣词造句有似信手拈来,毫无斧凿之感;全词意脉连贯,风格豪健轻快。
16.同是题为“岳阳楼”的脍炙人口之作,但这两首诗词所用手法及所抒思想感情却有不同。请任意选择其中一方面,结合具体诗句进行比较阅读。(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如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便以“ , ”和“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组对偶表现杭州人民物质的充裕与精神的充实。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 ”收束了对赤壁美景的描写;《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用“ ”收束了对金陵秋景的描写。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日子,也是春节前一个重要的日子,俗称“小年”。从这一天起,年的筹备进入了 ① 的阶段,人们开始“忙年”——为过年而忙碌起来。随着年的临近,人们不仅在物质上,更在心理上为迎接新的一年做着准备。
过年,绝不是单纯地追求快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更是尽情表达生活理想和情怀。年文化最深刻的表现是“年心理”,这是一种文化心理。比如,我们都有一种“年心理”,就是必须把年过好,因为我们把“年”当作一种新生活的预示。过年必须吃好、喝好、穿好,快乐、尽兴。
人们对自己的要求是:一定要把年过好。比如,过年时要和谐欢乐,禁忌吵嘴打架,小孩有错也不能打骂,让别人不高兴的话不能说,有脾气不能发。比如,喜庆、热烈的大红色,成了年的主色。再比如,碗打碎了,要马上说“岁岁平安”,用吉祥话把不好的事遮盖住。每逢过年便能听到大量的吉祥话语,如“见面发财”“财源滚滚”“万事如意”等。看到的也全是吉祥图案,比如蝙蝠、骏马、蜜蜂、猴子等,这些图案,百姓 ② 。于是,过年时,吉祥话语 ③ ,吉祥图案随处可见,它们把人包围起来,使年——春节,有着无可估量的生命力与魅力。
除了文中提到的吉祥话语与图案,贴春联、挂灯笼等年俗同样是“年心理”的生动体现。春联讲究对仗工整,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以“天”对“春”、“岁月”对“乾坤”,既展现语言艺术,又通过“增寿”“福满”等字眼直抒对生活的祝福。灯笼则以红火的色彩与圆润的造型,象征团圆与兴旺,即便在寒风中摇曳,也仿佛在诉说着人们对未来的热忱期盼。此外,守岁习俗亦蕴含深意——一家人围坐谈笑,直至天明,既是对旧岁的告别,更是对新年“长长久久”的虔诚守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图画名称,与文中加点的“岁岁平安”一词的取意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20.某地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年文化体验活动。请根据以上材料,向参加活动的高一学生简要介绍“年心理”,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100个字。(4分)
21. 下列对最后一段中年俗文化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天增岁月人增寿”将自然时序与人生福寿相联系,体现了“年心理”中对生命福寿的希冀。
B. 灯笼以“红火”“圆润”的外在特征象征团圆兴旺,与文中“蝙蝠、骏马”等吉祥图案的取意方
上一篇:
2025年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模拟卷1语文试题
下一篇:
2025年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模拟卷1(逐题解析)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25年秋季”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