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5  2025-08-0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2026届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江苏版)逐题解析
2025年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模拟卷(江苏专用)
语文·全解全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对于加深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渊源研究
……
二、邓小平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研究
……
三、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新进展
在邓小平科技思想指导下,我国相继提出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发展战略,推动了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开创了科技工作的新局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广大学者结合新时代新要求,深入解读邓小平科技思想,挖掘其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提出了许多新角度和新观点。
学者任贵祥在《邓小平“借风行船”推动中国科技改革思想研究》中认为,邓小平在领导和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时,鼓励海外人才回国发展,重振我国的科技事业。邓小平将吸收和运用海外华人科学家的才智,作为打开科技改革大门的“钥匙”,倡导人才交流,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并采取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发展高能物理等措施,培养我国的高科技人才。
学者孙大飞在《邓小平科技生产力思想的人本向度》中提到邓小平对科技生产力的认识是从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出发,强调科技生产力要为人民物质生活服务。邓小平的人本科技生产力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为了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开始探索科技生产力思想的人本意义,并指出科技的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提高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能力。
学者马秋林在《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介绍了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并总结了其产生的背景:首先,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复杂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的理论源泉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科技观,并且以毛泽东生态科技理论为基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浏览完整试题学者薛桂波在《邓小平科技体制改革思想与我国的科技治理》中认为邓小平的科技思想蕴涵着用“治理”理念管理科学技术的前瞻性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长远的战略意义,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治理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邓小平提出要赋予科研机构更大的自主权,优化宏观政策环境,审视政府在科学管理中的职能,提高政府科技管理的科学化,并强调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转变党和政府对科研机构的领导作风,调整优化科研机构的组织结构,推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
四、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展望
近年来随着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提出了许多新角度、新方法和新观点,形成了宝贵的研究成果,开阔了研究思路、拓宽了研究视野,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研究工作中仍存在着不足,比如,关于邓小平科技思想贯彻实践的专题研究较少,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来丰富的实践经验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相关领域研究有待加强,需要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阶段,进一步探索与研究邓小平科技思想,能够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科技创新强国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摘编自张爽《近年来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综述》)
材料二:
邓小平关于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实践经验,在推动新时代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引领国家科技创新、增强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科学技术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核心是独立自主地发展高科技。他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武器装备及其军用技术的思想,提出要积极开展军工技术国际合作,引进国外科研设备,同外国科研机构合作搞科研,加速科学技术现代化;同时又指出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要在科技进步上掌握自主权。他强调,科学技术不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更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防力量的关键。与此同时,他高度关注基础科学研究,认为基础科学研究是长远发展的动力之源。他还提出要加强激光技术、电子技术等新兴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发展,科学预见了未来战争形态的发展趋势。他支持并启动“863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有力推动了高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标志着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开始走上自主创新之路。他强调:“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二、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78年,邓小平提出两个具有深远影响的科学论断。首先,他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深刻体现了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其次,他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已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建设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
邓小平强调,我们必须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创新的事业需要创新的人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极为关键的因素。只有更多的科学人才和创新团队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以实干创造新业绩,在推进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才能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举国体制优势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自建国以来,凭借社会主义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一直是重大科学工程活动组织实施的重要经验和有力保障,并在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重大科技工程任务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积极探索并构建这一新型举国体制,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坚守和传承,而且彰显了党中央对全局发展的深谋远虑与统筹部署。这是我国抢抓发展机遇、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举措,更是我们迈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支撑。
(摘编自李建强、梁胜朝《邓小平对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回顾和总结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相关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B.近年来,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但研究工作还未尽善尽美。
C.邓小平对科技要求加速现代化、掌握自主权,又对基础科学研究高度关注。
D.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实施,证明了我国的高科技已经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我们就必须进一步探索与研究邓小平的科技思想。
C.邓小平要求建设红专的科技队伍,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且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两弹一星”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得益于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给予重大科学工程有力保障的社会主义举国体制。
3.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学者相关研究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邓小平鼓励海外人才回国发展,重振我国的科技事业,这是让海外华人科学家的才智,成为打开中国科技改革大门的“钥匙”。
B.邓小平强调科技生产力要为人民物质生活服务,这一人本科技生产力思想,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以毛泽东生态科技理论为基石,着重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复杂问题。
D.邓小平的科技思想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包含着前瞻性思想——用“治理”理念管理科学技术,能为当下的科技治理提供理论指引。
4.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每处填写4个字。(4分)
面对西方的技术封锁,中国航天人孜孜不倦,攻坚克难,铸就辉煌。2016年,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实现1200公里量子密钥分发。2017年,慧眼号破解黑洞与中子星X射线观测难题,数据共享全球100余个科研团队。2019年,嫦娥四号全球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揭示月幔物质组成。2020年,嫦娥五号带回1.731公斤月壤,发现新矿物“嫦娥石”。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完成,定位精度达厘米级,应用领域广泛。2021年,天问一号首次任务即实现“绕、落、巡”三大目标,祝融号火星车累计行驶超2公里,发现液态水活动痕迹。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实现一箭多星商业化部署,成本降至国际同类60%。2021—2022年,天宫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形成长期有人驻留能力,并向全球开放科学实验项目。2023年,成功试验垂直起降火箭,实现一子级10次复用。2024年,嫦娥六号完成月球南极采样返回,为载人登月选址提供关键数据。


展开余下试题30年来,凭借 的优势,中国航天形成了 并行的航天范式。中国航天以“ ”打破封锁,通过天宫空间站、月球采样、北斗系统等成就重塑全球航天竞争格局,同时以“ ”推动多极太空治理体系形成。未来,随着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的推进,中国将在太空资源利用、星际科学等领域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5.综述的写作要遵循“全面、准确、客观、清晰”的基本原则,请任选两个原则,以材料一为例进行分析。(6分)
【答案】
1.(3分)D 2.(3分)A 3.(3分)C
4.(4分)举国体制 自主开放 技术自立 开放合作
5.(6分)①全面:全面地反映研究情况,要求充分搜集、占有材料。文章从理论渊源研究、主要内容研究、研究新进展、研究展望四个方面进行综述,全面反映了近年来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情况。
②准确:对于主要事实要如实叙述,力避模糊歪曲;用自己的话总结他人的观点时,应得其要旨,避免以偏概全;运用数字、图表要严谨,引用文字要忠实,并标示出处。这篇文章概括他人的观点时准确、简明,紧扣文章主旨,并忠实引用相关表述。
③客观:不能以偏概全,有偏向性地选择材料,凸显个别观点;根据代表性、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等标准进行筛选材料,并对材料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篇文章在研究新进展中,列举任贵祥、孙大飞、马秋林、薛桂波极具代表性的研究,概括其要旨,并进行客观评价。
④清晰:综述的开头要开门见山,高度概括地介绍综述的主旨,综述的主体部分,要纲举目张,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结构方式。这篇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清晰地呈现了近年来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情况。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D.“证明了……”错误,材料二第二段明确提到“支持并启动‘863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有力推动了高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标志着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开始走上自主创新之路”,选项把原文的“标志关系”转换为“证明关系”。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我们就必须……”错误,绝对化,原文的表述是“进一步探索与研究邓小平科技思想,能够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科技创新强国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C.“要求建设红专的科技队伍,是因为……”错误,强加因果,原文的表述是“首先,他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次,他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已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建设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是并列关系。
D.“主要得益于”表述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自建国以来,凭借社会主义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一直是重大科学工程活动组织实施的重要经验和有力保障,并在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重大科技工程任务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未明确“主要”这一程度,表述不够严谨。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着重解决……问题”错误,首先,这些问题是背景,且原文有两个背景,两个背景是并列关系。
故选C。
4.本题考查分析运用文章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空:由材料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举国体制优势”“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可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依托于社会主义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因此第一空填“举国体制”。
第二空:由材料二“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科学技术”“同外国科研机构合作搞科研”“天宫空间站……向全球开放科学实验项目”可知,中国航天既坚持自主创新,又注重国际合作,形成了“自主”与“开放”并行的发展范式,故第二空填“自主开放”。
第三空:由材料二“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要在科技进步上掌握自主权”“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可知,面对西方技术封锁,中国航天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自立,以“技术自立”打破外部限制,因此第三空填“技术自立”。
第四空:由材料二“积极开展军工技术国际合作”“天宫空间站……向全球开放科学实验项目”可知,中国航天在取得自身成就的同时,通过开放合作推动全球太空治理,如共享数据、开放实验项目等,故第四空填“开放合作”。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章信息的能力。
①全面:全面地反映研究情况,要求充分搜集、占有材料。由材料一从“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渊源研究”“邓小平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研究”“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新进展”“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展望”四个维度展开论述可知,其全面覆盖了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的各个方面,从理论基础到当下新观点,再到未来研究方向,无一遗漏,充分搜集、占有相关材料,全面反映了近年来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的情况。
②准确:对于主要事实要如实叙述,力避模糊歪曲;用自己的话总结他人的观点时,应得其要旨,避免以偏概全;运用数字、图表要严谨,引用文字要忠实,并标示出处。材料一在“研究新进展”部分,对学者任贵祥、孙大飞、马秋林、薛桂波等人观点的概括与引用,文章如实叙述主要事实,在总结他人观点时紧扣主旨,得其要旨,避免了模糊歪曲与以偏概全。在阐述任贵祥观点时,明确指出邓小平将吸收海外华人科学家才智作为科技改革“钥匙”等内容,忠实引用相关表述,运用文字严谨,体现了准确性原则。
③客观:不能以偏概全,有偏向性地选择材料,凸显个别观点;根据代表性、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等标准进行筛选材料,并对材料形成自己的判断。材料一在“研究新进展”中,选取任贵祥、孙大飞、马秋林、薛桂波极具代表性的研究,文章没有偏向性地选择材料,而是依据代表性、科学性等标准筛选。对这些研究观点,文章只是概括其要点,进行客观呈现,并未过度主观渲染或突出个别观点,而是让读者基于这些材料形成自己的判断,符合客观原则。
④清晰:综述的开头要开门见山,高度概括地介绍综述的主旨,综述的主体部分,要纲举目张,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结构方式。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便指出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成果回顾总结的意义,主体部分分点阐述研究的不同方面,结尾总结当前研究的成绩与不足,并强调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整个结构纲举目张,清晰明了地呈现了近年来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的情况,符合清晰这一原则。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大地山河①
茅盾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总有点儿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展开余下试题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西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汊”呀,要大得多吧?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舟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
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步的。
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
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威风,听说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②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
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
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恍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
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是和你脚下的“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崖,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吧?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世人向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我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西北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拽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池!
(有删改)
【注】①本文选自茅盾在抗日战争前后创作的散文作品集。②女大:延安中国女子大学。
文本二:
读现代散文,常常遇到“实”与“虚”的关系问题。一般来说,“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就散文的“虚实相生”而言,其着眼点显然在“虚”,“实”是为“虚”而设的。在《埃菲尔铁塔沉思》中,游丝一般的思绪(“虚”)占据了全篇的核心:
“风在这里变成了速度,变成了眩晕——我只觉得地面迅速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笔直地、赤裸裸地坠落下去,如悬崖上跌落的石块,无遮无拦、无法无天地要去撞击地层深处。地壳在下陷,在沉没。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挂、无可投靠、无可呼救的绝境。人竟是如此孤立无援,如此微不足道吗?”
在此作者采用象征、暗示、比喻等手法,把自己内心的抽象意绪借助于有形的景物显现出来,也就是使抽象的思想情绪形象化。
在现代散文中,调配得当的“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如果只有“实”,即使描绘得再具体、再逼真,也无生气与灵魂;如果只有“虚”,没有具体生动的形象,就会显得抽象,虚无缥缈。恰当的做法是以“实”带“虚”、“虚”“实”结合,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才能够言有尽而意无穷。
(节选自《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对江南水乡风貌和西北河流在浅水季节的形态的渲染铺陈,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夏季涨水时的气势,以秀美涓细来反衬壮阔雄浑。
B.作者对延水夏季涨水将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号冲走十多丈远的描写,虽只有短短两行,却有慑人心魄的力量,突出了夏季延水河的威力,引发读者想象其情景。
C.真正认识西北高原,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使认识既概括又具体;多角度感受之后,才能真切地了解西北的大地与山河。
D.本文与《白杨礼赞》在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都是借景抒情,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暮春三月,……群莺乱飞”出自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文本一引用它来表现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与西北的景色形成了鲜明对比。
B.文本一特意提到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意在表明中国共产党重视高等教育,很早就在陕北建立了大学,这是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歌颂。
C.文本一结尾写西北的“雪”,可使多坎陷的道路变得砥平;西北那一望皆白、无边无际的美丽“雪景”,能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D.文本二引用了《埃菲尔铁塔沉思》中的一段文字,是因为它十分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8.文本一引用了谢家兄妹比拟下雪的故事,你认为有什么作用。(4分)
9.散文讲究“虚”“实”结合。请依据文本二,赏析文本一“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6分)
【答案】
6.(3分)D 7.(3分)C
8.(4分)①形成对比:引用谢家兄妹对下雪的不同比拟,突出了江南雪景“柳絮因风起”的清灵俊逸和西北雪景“撒盐”般的实在、凝重,将江南雪景与西北雪景进行对比,强调了西北雪景的特点。
②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化底蕴:通过引用这一经典故事,使文章不仅仅局限于对西北自然景观的描写,还融入了文化元素,丰富内容。
③引发联想:让读者在脑海中浮现出两种不同的雪景画面,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9.(6分)①文本一中关于西北的河流、高原、盐池的景象等,都是具体的实的描写。
②而对于江南水乡的景色、“心境清凉而实在”的思想感受等,是虚的描写。
③虚实结合,相辅相成,使内容得到了生动的解说,使思想感情得到了形象的表达。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本文与《白杨礼赞》在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错误。文本一主要围绕西北高原的大地山河展开,描写了西北高原的河流、地貌、雪景等自然风貌,表达了对西北高原独特景观的感受和认识,并未涉及“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白杨礼赞》借白杨树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坚强意志,而本文重点在于展现西北高原的自然景观,两者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并不完全一脉相承。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文本一引用它来表现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6届高三”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