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2  2025-08-0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
2026届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01
2025年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模拟卷01
语文·考试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文静:从六朝到唐宋再到明清,无论是扬州、杭州、长安,还是数不清的“京都赋”中的都城,都彰显了悠久的城市书写传统,那么,我们今天谈论的“城市文学”与这个书写传统的关系是什么?
【甲】王力平:在农耕文明背景下,这种城市经济所代表的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依然是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虽然与士大夫阶层的田园诗、台阁体相比,那些勾栏瓦舍的俗词艳曲,“引车卖浆者”的“丛残小语”以及那些传奇、话本和变文,已然是一个别开生面的世界,然而这种反映市民阶层生活内容和审美趣味的文学艺术实践,只能看作是城市文学发展的滥觞形态。当代城市文学的审美特质,更多的还要从当代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中去发现。
王文静:我们把“城市”与“文学”的复杂联系留到下一节,先来看看文学作品中的城市。您认为在文学的意义上,“城市”应该表现为何种形态?
【乙】王力平:从直观的角度看,文学作品中的城市就是作家笔下的城市景观。在作品中,它是环境和景物描写,是街道、车站、码头、桥梁、工厂、商铺、学校、寺院、博物馆和交易所,是车水马龙、万家灯火。
在文学作品中,环境和景物描写的核心问题,是怎样与情节和人物保持紧密的关联性和契合度。从这个角度看,城市景观具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复合性。用更学术化的语言来说,城市是人工建造的人类聚居地,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结果。因此和更单纯的自然景观相比,城市景观确实与人的生活、与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有着更紧密的关联性。
王文静:谈到城市文学,您首先提到了对于城市景观的呈现,谈到城市景观具有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复合性:城市的清晨,往往是一幅在建工地和工人的剪影,或者是急匆匆上学上班的车流,是带着运动发带的晨跑青年,或者是高速飞驰的地铁上那些日常又复杂的表情。城市的夜晚,月色下鳞次栉比的楼宇,万家灯火的窗口,霓虹闪烁,觥筹交错……城市景观具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复合性,相比常见的自然景观描写,城市景观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吗?
王力平: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当作家面对自然景观构建“情”“景”相生的审美关系时,单纯的自然景观在季节、地理以及景物特征方面的限制是很少有弹性的。而当作家面对城市景观借景抒情时,城市景观自然与人文的复合性特点,能够赋予作家更大的想象空间。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这样描写巴黎夜晚的万家灯火:“从那个高处望出去,巴黎是一个黑色的海,上面汹涌着万盏灯光,像那些银光闪烁的浪头一样。但这些浪头实在比那些海洋里骚动不息的波浪更喧闹、更激奋、更多变、更凶猛,也更贪婪。这些浪头从不平静下来,像大洋上的浪涛一样。这些浪头是永远险恶、永远吐着白沫、永不止息的。”这段描写包含了表、里两层比喻关系。在表层比喻关系中,俯瞰之下的城市夜空是本体,“黑色的海”是喻体;巴黎夜晚的“万盏灯光”是本体,“银光闪烁的浪头”是喻体。在里层比喻关系中,巴黎夜晚的“万盏灯光”是喻体,夜色遮掩不住的人性的贪婪、多变,欲望的喧闹、凶猛才是本体。表、里两层比喻的城市景观描写,很好地呈现了城市景观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双剑合璧的魅力。


浏览完整试题王文静:景观之外,城市文学还必须写好活动在这个环境里的人和事。如同您刚才所说的,环境和景物描写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与情节、人物的关联性、契合度。
【丙】王力平:的确如此。所谓“写城市”,其实核心是写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写发生在城市里的事。这样说容易让人觉得重点是人和事,而城市只是一个人物活动的场所、故事发生的地点。但其实不然。先不谈人和事,单说“生活在城市里”“发生在城市里”,就不是虚词空话,它们意味着对这个“人”、对那件“事”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定性。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和生活在乡村里的人会有不同,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内容,不同的情感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和行为方式。并且,生活在县城又不同于生活在省城,生活在北京的胡同也不同于生活在上海的石库门。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会有勇敢、有怯懦、有豪爽、有孤僻,但他们勇敢、怯懦、豪爽和孤僻的表现方式是具体的,独特的,各不相同的。总之,写城里人要像个城里人,说城里的事果然就是在这座城市里才能发生的事。这其中存在种种规定性,所谓“城市文学”或者“关于城市的文学”,说的其实就是这些规定性。不过,这些规定性有些是客观的,比如城市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些则是刻板印象,比如城里人衣帽光鲜、谈吐文雅;有些则是主观的心理感觉和情感体验,比如“人丛中这些幽灵似的面庞/潮湿的黑色树枝上的花瓣”。
王文静:在看得见的景观、人物和故事之外,能够体现“城市”辨识度的又是什么呢?比如人们常说的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气质。
【丁】王力平:当然,前面所说的,都是直观可见可验证的,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更上层楼的是,由此切入城市内在的欲望和企盼、活力和喧嚣、挣扎和反抗中去,写出城市的本质、城市的灵魂、城市的精气神。但这已经是“器”之上的“道”,有些“不可说”的意味了。
(摘编自王文静、王力平《文学对话:寻找文学里的“城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王力平认为与士大夫阶层的那些田园诗、台阁体相比,书写“丛残小语”的传奇等城市文学实践开启了别开生面的世界。
B. 城市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结果,因此城市文学中“街道、草木”等直观形态描写必然融合着社会意识形态。
C. 在文学创作中,城市景观描写具有自然与人文双剑合璧的魅力,其审美价值高于受限于季节、地理等的自然景观描写。
D. “写城市”规定了“写城里人要像个城里人”“写这座城市里才能发生的事”,城市景观的描写要与此高度关联、契合。
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我国有历史悠久的城市书写传统,但已然不同于现代文明背景下的城市文学,当代城市文学需脱离传统立根当代。
B. 契诃夫在《变色龙》中将“商店和饭馆的门”比作“饥饿的嘴巴”,这一景观描写中也包含了表、里两层比喻关系。
C. 写城市里的人,他们和乡下人或有相同性格,但表现方式或是各不相同的,这是由“生活在城市里”规定的。
D. 王力平所谓的“器”是指“城市景观”“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发生在城市里的事”;“道”则是城市内在的精神气质等。
3. 将下面的材料作为王力平老师的论据,你认为引用在文中哪一次回答中最合适( )(3分)
对于构造和形态各异的巴黎建筑,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谈到:“它们分布在各处,熟悉它们的人很容易把它们辨认出来。只要你善于观察,你就能重新发现一个世纪的灵魂和一个帝王的相貌,甚至他敲门的样子。”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 请简述第七段中王力平回答采访问题“城市景观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吗”的思路,并对其阐述思路作出简要评论。(4分)
5. 深度访谈是一种重要的调查研究方法。本篇访谈中,采访人是如何做到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依据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不是一条鱼
非鱼
我是一条鱼。
鱼戏莲叶间,是理所当然的。每天,我所有的快乐就是在那片荷塘里游来游去,嬉戏、觅食。夏日来临,荷叶田田,荷花绽放,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刻。偶尔,我会和其他鱼们比赛,那就是看谁能吃到荷花的花瓣。
老实说,花瓣并不好吃。作为鱼,我们天生就不是吃花瓣长大的。可有时候,那些淡粉、鹅黄、洁白的各色花朵,实在是太过鲜嫩娇艳,让人,不,让鱼们调皮一下,从水里跳起来,叼一口。
大多时候,我们谁也吃不到,毕竟荷花端端地高高在上。有时候,偏就有那么一朵,低了一点儿,运气好的话,就会成功。对此,我比它们经验略多,胜出的次数也更多。
我不是一条鱼。
我是岸边捕捉鱼戏莲的一个摄影师。
说实话,我也算不上一个真正的摄影师,临近退休,我需要给自己找个事做。想来想去,唯有摄影还略有兴趣和基础,就在几个老朋友的撺掇下,我置办了一套相机,周末有空了,就来这荷塘边随意拍拍。
有人说这片荷塘里的鱼会吃荷花,我不信。鱼就是鱼,怎么会吃荷花呢?可从他们发来的照片上,我的确看到了一条张着嘴的鱼,正跃出水面,奔向头顶的那朵粉色荷花。另一张照片上,那条鱼已经得嘴,一瓣花朵衔在唇边,正欲沉入水中。开眼界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吃荷花的鱼。
我决定蹲守一下。
和他们一样,大清早太阳还没出来,我就把三脚架支在荷塘边,对着那几朵贴近水面的荷花,等待着阳光和鱼,如果运气好,也许就会抓拍到一幅完美的作品呢。


展开余下试题盯着取景器,我慢慢地等着鱼跃出水面咬上花瓣的那一刻。
为了有一张“镇得住”的照片,我有的是时间和耐心。
我是一条鱼。
什么。
岸上架起的一排排黑洞洞的“炮口”,对准了这个小小的池塘。我知道,他们在等荷花?不。年年岁岁花相似,他们已经对那些花失去了兴趣,他们等的是我们。我记得我说过,我们偶尔会调皮一下,会比赛,就是比看谁跳出去能吃到花瓣,他们等的就是这个。我们一跃出水,那些“炮口”就会齐刷刷地“咔咔咔咔咔咔……”
我告诉他们,别急。看谁能耗过谁,反正我们在水里,有的吃有的玩,让他们慢慢等去吧。
我不是一条鱼。
但我此刻有些恨那些鱼。连着七八天了,我的耐心快耗尽了,还没有一条鱼跳出来,别说拍了,连看我都没看到。荷花深处,倒是听到有鱼们跳出水面弄出来的动静。
太热了。那些聒噪的蝉们拼了老命在叫,好多人已经收拾设备准备撤了,我也打算走。
电话响了,一个熟悉的号码。他问我,在哪儿?我说,在钓鱼。他说,发个位置,我马上去。我赶紧告诉他,没在钓鱼,在拍鱼,等着鱼吃荷花呢。他说,鱼会吃荷花?我不信。
很快,他就来了。
我们席地坐在一棵树下,我给他说了鱼戏莲,是真的,我在等那个惊艳时刻。他看了看我的设备,又看了看别人的。他笑道,哥,你这装备不行啊,入门级的。我说,就是玩儿。
过了几天,他又打电话,说给我捎了一份土特产。土特产?他老家离我老家不过三十里,他的土特产还能比我多娘种的更土更特?我说,不用了,家里人少,吃不了多少。但他还是送来了,一个大纸箱,箱子上真的写着山珍特产。我压根儿不会相信。打开,果然是一个硕大的照相机镜头,佳能,六百变焦。
我立马封上,打电话让他拿走。他说,哥,就一个镜头,不值几个钱。我咨询过了,想拍那种鱼戏莲,得用这种设备,你那个是拍不到的。我说,你再不拿走,我就把箱子放你公司门卫室了。
我是一条鱼。
那个老头儿太执着了。最近每个大清早都来,在众多的长“枪”短“炮”中,支起他寒酸的相机,跟他们一样耐心地等着。
嗨,看在他这么大年纪的份儿上,我就跳一下,给他表演一下,能不能拍到,就是他的事了。
我不是一条鱼。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我等到了。我盯着取景器,手一直放在快门上。看到一条青色的大鱼在水中绕着一朵花盘旋,我就觉得可能有戏。
果然,那条鱼好像知道我做好了准备,它晃了晃尾巴,一跃而起,嘴巴大张,咬住一片花瓣,又一个甩尾,那片花瓣就被它衔在嘴里,然后和它一起沉入水中。
从出水到入水,不过短短的一两秒钟。我全部拍了下来。
等那些长“枪”短“炮”们听到动静,调整相机,去摁快门,那条鱼已经完成了它的全部动作。我给他发信息,说我拍到了鱼戏莲,就用我的破设备。这么久了,那条鱼终究还是没忍住。忍不住,就会有被拍到的可能。
他没回我。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呈现了一个老头儿的心理变化,对鱼吃荷花的不相信→看到照片,决定蹲守→久未等到,耐心将尽→拍得成片,喜悦得意。
B. 鱼认为花瓣并不好吃,但因其太过鲜嫩娇艳,才有了鱼戏莲 惊艳时刻,说明鱼难以抵挡花瓣的诱惑,亦如人面对诱惑一样。
C. 小说中“他”“说给我捎了一份土特产”,实则是送“我”照相机镜头,其目的只是想帮“我”实现拍摄鱼戏莲的计划。
D. “我不是一条鱼”反复出现,但意义不断变化:从陈述客观事实,到强调“我”即便是临近退休,也不会成为轻易上钩的鱼。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善于运用双关语,如“忍不住,就会有被拍到的可能”,既指鱼的行为,也暗指“我”忍不住收了礼会被人抓住把柄。
B. 小说运用了拟人手法描写“鱼”,如“嬉戏”“比赛”“调皮一下”“表演一下”等,使得“鱼”的形象更加生动。
C. 小说写鱼猜透人有拍自己戏莲的想法并迎合人做出的行动以及“我”拒绝收礼等情节,虽十分荒诞,但也能给人启发。
D. 小说语言幽默诙谐,意趣横生。如“那条鱼已经得嘴”“在众多的长‘枪'短‘炮’中,支起他寒酸的相机”等均可体现。
8. 小说使用“我是一条鱼”和“我不是一条鱼”的双视角切换法来讲述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9. 有人认为结尾段“他没回我”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范增从项羽时,劝羽图沛公。鸿门之会,举玦者三,而羽不从。又要项庄入舞剑,意在沛公,终不可得。后愤恨辞去,疽发背,道死。说者谓羽之失计,在不杀沛公,故增死,宜也。吾谓增之死,不在羽不杀沛公之日,而在从羽之日也。何也?羽不可以有天下者也,淮阴匹夫妇人之言,虽或近怼,然不可谓非确识也。
或曰:增,功名士也,年七十,已老。见天下强莫如羽,羽又能下己,遂从之,而不暇有所审也。曰缪矣。太公①蕴帝王之略,居渭滨,年八十而始为文王出。诸葛武侯躬耕南阳,密迩刘表。其时之强,孰过曹操?以常情论之,不远归操,必近依表,而武侯不然,若独拳拳于先主者。盖惟文王而后能用太公,惟先主而后能用武侯也。使其不遇文王、先主,则终其身不出,而不肯他有所从,可知也。向令增不从羽能坚忍以待沛公沛公听增必过羽。功名所就,岂在向所称数公下哉?观其告项庄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属必且为虏。”又曰:“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其审天下之势,岂不甚明?及天下既定,沛公数羽过,亦不及他,惟曰:“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然则增之用不用,则系刘、项之兴废者,沛公已知之,而无如羽之不知,何也?故吾怜增之材甚高,而不能审所从违,足惜也,故论之。
(节选自方孝标《范增论》)
材料二:
彼范增者,项氏骨鲠之臣也!其劝羽杀沛公,羽不听,则羽之过也;其立义帝②,则可谓不明于天下之势者也!汉王与郦食其谋挠楚权,食其请复立六国后世,张子房以为不可。由此观之,夫有所立以自辅且不可,乃欲有所立以自制?夫岂明于势而熟于计者哉?
呜呼!势有可行,有不可行。视乎所遭之变,所遇之时,而势出乎其间。吾独惜夫后之举事者,有可以用增之计而不能用,而自取灭亡,为天下笑。而增用之楚,而项王又以失其天下。呜呼!苟非明者,乌能视势之所在而图之,以定天下之大计也哉?
(节选自戴名世《范增论》)
【注】①太公:姜子牙,辅助周王夺取天下。②义帝:楚怀王(熊心),也称后楚怀王,是前楚怀王(熊槐)之孙。项羽尊其为义帝。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向令A增不从B羽C能坚忍D以待沛公E沛公听F增G必过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而在从羽之日也”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而议事每不合”的“而”用法相同。
B. “沛公数羽过,亦不及他”与《六国论》中“则胜负之数”的“数”意思不同。
C. “故吾怜增之材甚高”与《孔雀东南飞》中“可怜体无比”的“怜”意思相同。
D. “以自辅且不可”的“自辅”与《促织》中“成反复自念”的“自念”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淮阴侯韩信评价项羽“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处事优柔,缺少智谋;方孝标认为这个评价很恰当。


展开余下试题B. 方孝标举姜子牙、诸葛亮的例子说明贤臣应选择明主,有力驳斥了范增因为年老才投靠项羽这一观点。
C. 沛公说项羽有范增这样的人却不能重用,既有对范增才能的赞美,又有对项羽不能重用范增的叹惜。
D. 戴名世认为,范增是忠心正直的臣子,有智谋,但因劝项羽谋杀沛公,私立义帝,终致败亡,沦为笑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见天下强莫如羽,羽又能下己,遂从之,而不暇有所审也。
(2)苟非明者,乌能视势之所在而图之,以定天下之大计也哉?
14. 方孝标和戴名世在《范增论》中都提到“天下之势”,但所指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宋词,完成问题。
吴中言情寄鲁望①
皮日休
古来伧父爱吴乡,一上胥台②不可忘。
爱酒有情如手足,除诗无计似膏肓。
宴时不辍琅书味,斋日难判玉鲙③香。
为说松江堪老处,满船烟月湿莎裳。
浣溪沙·渔父④
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①鲁望:指皮日休的好友陆龟蒙。②胥台:指姑苏台。③玉鲙:指鲈鱼脍。④本词是苏轼根据张志和《渔歌子》改编而成的。
15. 下列对皮诗和苏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皮诗首联诗人以“伧父”自谦,写自己来到吴地,登上姑苏台一览吴中风景,为吴地山水所折服,表达倾慕之情。
B. 皮诗中的“爱酒有情如手足”写自己与情同手足的友人饮酒作乐,侧面表现出吴地不仅有山水之乐,亦有人情之味。
C. 皮诗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的热爱,说自己痴迷作诗如同病入膏肓,就连平日宴会欢聚时也没有停止诵读诗书。
D. 苏词上片依次描写了西塞山、白鹭、散花洲、白帆、桃花等景物,色调和谐,共同构成一幅素雅恬淡的水光山色图。
16. 有人认为皮诗尾联中的“满船烟月湿莎裳”与苏词下片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在表情达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其异同。(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写道,江中不仅能看到江水,还能看到“_______”;而北望故都,又“_______”,视线常被遮断。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_______”,便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所以“_______”。
(3).与左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春天还没结束从南到北的旅行, ① 。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45度,即为立夏。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它的到来预示着春夏交替,因此又称“春尽日”。立夏有三候:初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 ② 。每候五日,三候过去便是下一个节气了。到底什么是蝼蝈?历来( 甲 )。其实,不管特指哪种动物,立夏之后,各路“歌唱家”开始纷纷登场了;再过五天,蚯蚓开始懒洋洋地翻松泥土了;又过五天,王瓜等藤蔓类植物争相攀爬生长,一派( 乙 )的景象。
如果说春是生的季节, ③ 。进入立夏,日照增加,气温渐升,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农谚有“春争日,夏争时”的说法。此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因此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立夏一到,时令水果登场,人们可以尝尽鲜美。江南有“立夏尝三新”的习俗,即品尝甜蜜的樱桃、爽口的青梅以及清甜的枇杷。酸酸甜甜,正是初夏的味道。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在诗人的眼里,春日是良晨,夏日亦是佳期,怡人的意象俯视皆是。从春到夏,草木由萌芽至篷勃,大自然从懵懂期到青春期,至此,绿肥红瘦,风暖昼长,一场热闹的盛夏之宴拉开帷幕。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各位‘歌唱家’开始登场了”,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21. 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意象”在词的结构方式上最接近的一项是( )(3分)
A. 转折 B. 抒情 C. 主旨 D. 风格
22. 文中最后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4月20日,全球首场“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在北京开跑。有人调侃甚至嘲讽“机器人无头还能跑”“工作人员追着给机器人降温”;也有人晒出了莱特兄弟试飞的图片,给予鼓励与支持;参赛方在赛后谈及机器人参赛的意义:比赛中机器人奔跑的速度、避障的灵活度,以及换电的频次和效率,实质上是对环境适应、运动控制、续航能力、通信干扰等技术的极限测试。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模拟卷01
语文·参考答案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D 2.(3分)A 3.(3分)B
4.(4分)思路:针对采访问题,首先在与自然景观的比照中突出城市景观的独特性,再以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中的描写为例进行详细解读,突出观点。
评论:王力平老师将观点与事例解析相结合,回答细致深入,说服力强。
5.(6分)①访谈前准备充足,为深入访谈提供专业条件,如了解我国悠久的城市书写传统。
②从简单问题入手,循序渐进,如先从“文学作品中的城市”的简单问题谈起,将复杂问题放到后面。
③在交流中认真倾听并积极回应,拉近距离,如谈“城市景观具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复合性”的启发理解。
④对重要问题用不同方式重复提问,走向更细致更深入,如“城市景观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吗”“能够体现‘城市’辨识度的又是什么呢”都在强调城市文学的独特性。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C 7.(3分)C
8.(4分)①从形象来看,人与鱼的心理活动多次穿插对照,衬托了人物对本心的坚守;②从主旨来看,鱼对莲的执着与人对所欲的执着相互映衬,构成隐喻,深化了主旨;③从情节来看,场景的切换与剪裁更有章法,读来新奇有趣。
9.(6分)【示例一】不可删:(1)情节更完整。与前文“他”要送“我”相机镜头我拒绝,“我”拍到照片后给“他”发消息相呼应。(2)使主题更突出。他没回“我”,体现了“他”之流行事不正、功利世俗做法的失败,表达作者对其的讽刺。(3)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我”利用旧设备成功拍到照片后给“他”发消息,与“他没回”形成对比,突出了“我”坚持原则、保持清醒的可贵。
【示例二】可删:(1)情节已经比较完整。小说的一条叙事线就是“我”拍鱼,结尾处“我”已经顺利拍到了鱼的照片,情节发展已到结局。(2)主旨也已经明了。结尾段“忍不住,就会有被拍到的可能”,已经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6届高三”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