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7  2025-08-0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2026届云南省丽江市一中高三适应性月考(一)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6届云南省丽江市一中高三适应性月考(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近一段时间,内卷化成了一个网络热词,被频繁地用于各类社交媒体针对诸多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之中:从对各行各业内日益普遍化的“996”工作模式的声讨,到对高考负担过重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趋势的担忧,甚至到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周期性危机的批判与解读,内卷化一词成了公众对复杂现象进行描述与深入剖析的概念切口。
②然而,同基于内卷化概念的相关讨论方兴未艾的图景相悖的是,人们对内卷化的具体内涵究竟是何往往不甚明朗。内卷化,这一源自文化人类学域,最初被用作描述社会文化变迁规律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的专业词汇,其原意已然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经由不断的解构与重构延伸出了更多新含义。
③内卷化,亦称过密化,最初由文化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提出,用于描述社会文化模式的变迁规律,即当一种文化模式进入到最终的固定状态时,便逐渐局限于自身内部不断进行复杂化的转变,从而再也无法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而在中国语境下,内卷化概念最初闻名自历史学家杜赞奇对于古代中国经济生活的研究成果中:杜赞奇借用内卷化一词描述清代人口爆炸,廉价劳动力过剩,从而无法带动技术革新,使得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其后,历史学家黄宗智在其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将内卷化总结概括为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经济状态的描述,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于内卷化定义的共识性理解。由此,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开始逐渐将内卷化概念延伸至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当中,以求借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存在的诸种问题。
④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内卷化的具体内涵从最初对于社会文化变迁规律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的描述,已逐渐产生了演变:对于个体而言,内卷化——无论体现在考生之间的升学竞争当中,还是体现在各行各业内正在日趋普遍化的“996”工作模式当中——更多指代其学习、工作与生活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与成本,却并不能相应地获得更多回报的“无效努力”的状态;而对于宏观社会而言,诸多个体的内卷化又能够引发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却需要付出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整体效率下降的状态。
⑤内卷化相关话题的主要参与者,通常是接受过良好教育,受雇于学术机构、金融领域与互联网行业等部门的青年白领群体。一方面,面对社会福利制度尚不健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等旧问题,以及“996”工作模式的普遍化、社会阶层固化与不平等进一步加剧等新问题,这些群体基于自身晋升困难、劳动权益难以获得保障、暴露于潜在的经济与健康风险却又无力改变,从而不得不继续从事日益常态化的过度劳动的处境,往往可以在内卷化概念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状态的描述当中取得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文凭在近年来愈发陷入通货膨胀化的趋势,社会竞争的压力并未伴随着全民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而得到抑制,反而被不断地加剧,在这一背景下,“高学历”标签在就业市场当中所扮演的角色逐渐从锦上添花之物沦为最基本的“敲门砖”,而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白领群体,其“身价”同样亦相应地快速贬值。
⑥在此基础上,内卷化所映射出的,由诸多个体的内卷化所引发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却需要付出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整体效率下降的状态,成为一种足以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并同白领群体们所面临的无奈而迷茫的处境高度契合。


浏览完整试题⑦内卷化一词的流行,反映出当下大众对于既有社会问题的反思欲望正在逐渐激活,但即便如此,相关讨论仍存在诸多局限之处。一方面,滥用内卷化一词对各类相互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关联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做法仍略显牵强,即便是在专业的社会科学领域内,面对流变而复杂的现代社会及其林林总总的症结,没有任何单一的概念拥有对其一言以蔽之的能力;另一方面,内卷化一词武断而过度的使用往往会导致我们对于复杂问题的理解变得过于简单化。
(摘自冯皓辰《内卷化:一个学术名词如何得考生、社畜和时代的共鸣》)
材料二:
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阶层开始固化,内卷成了一件越来越普遍的事情,就像卷心菜,始终在原地卷自己,既不会再长高了,也不会再变大了,从此停滞不前。
在整个社会还没有出现新的变化之前,面对这个“内卷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跳脱出简单自我重复,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的圈层,实现人生的跃迁呢?
首先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反思自己当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如此,你才能开启自我成长自我进化,避免被卷入无效的低水平重复中。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实践,去行动。换句话说,你需要一步一步地去行动,去试错,然后通过这个过程中的思考,来对行动的方向和节奏进行调整。就像你要学游泳,不是先去找一本游泳的书,而是先下水去试着感知水的属性,然后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动作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进而去调整游泳的动作,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学会游泳。所以,认知升级的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行动中的反思。之所以行动中的反思可以对抗“内卷”,是因为在内卷化的时代,我们会倾向于在舒适区里画地为牢,虽然看起来很努力,但却并没有什么用。而行动中反思,不仅要求我们通过行动来获取认知,并且要在行动中去反思自己获得的认知,去伪存真,改良我们的行动,然后真正地让我们的认知升级。只有你获得了人与人之间认知上的差异,你才有可能避免卷入一场毫无意义的人为竞争,进而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很多人的内卷,来自从众,完全没有认识到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更分不清自己人生里的轻重缓急。就像别人加班了,你也一头扎进去加班,别人家小孩练琴了,你也要给自己家小孩报班,结果就进入了内卷化的陷阱。爱因斯坦曾说,这个层次的问题,很难靠这个层次的思考来解决。这其实就是一个升维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改变自身看问题的视角。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拓展出新的人生视角,发掘出一个全新的人生格局。你才有机会跳脱出内卷化的生活,从自身真正的价值观出发,打破低效的自我重复,避免无效的竞争,完成人生的破局。
“内卷”的一个特点是僵化,我们呆在原有的圈层里,看似在不断努力不断精进,其实都是一些无效的自我重复。在生活的各种“内卷化”之下,我们很多人会失去工作和生活的热情,感觉人生无趣无聊。这时候,超越“内卷”的关键,就是创新,通过找到新的人生赛道,拓展自身能力圈,从而走出当下的囚徒困境,获得再次发展。
(摘自《“内卷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实现人生跃迁?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
A. 文化人类学家戈登威泽指出,一种文化模式发展到瓶颈期时,自身内部难以产生新的文化形态。
B. 近年来,随着内卷化的热议,这一词语成了大众对一切复杂现象进行描述与剖析的入口。
C. 清代时期中国的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所以廉价劳动力过剩,从而无法带动技术革新。
D. 历史学家黄宗智“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经济状态的描述,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于内卷化定义的共识性理解。
2. 根据材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是( )
A. “内卷化”本来是个专业化的概念,但是在现在互联网的讨论中其含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B. 面对这个“内卷化”越来越明显的时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认知能力,让自己的认知升级。
C. 内卷的特点是僵化,所以很多人的内卷来自随波逐流,看似在不断努力精进,实际都是一些无效的自我重复。
D. 作为内卷化相关话题的主要参与者,往往能在内卷化概念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状态的描述当中得到情感上的共鸣。
3. 根据材料二的观点,下列各项中,符合内卷化效应的是( )
A. 王阳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后三年换了六份工作,每次刚熟悉工作就离职,下次重新开始。
B. 图书管理员李老师工作十几年,经常有研究成果发表,但一直没有升职。
C. 老张近二十年在城里打工,长期在某家公司做保安,一直没有什么改变。
D. 刘阿姨抱怨丈夫张先生性格固执,一起过了几十年,经常督促他,也没有什么改变。
4. 材料一第⑤段作者所述理由的两个方面能否互换?请说明理由。
5.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现代年轻人应该如何应对当下的“内卷”现象。
【答案】1. D 2. B 3. C
4. 可以互换。①第一方面从社会角度阐述白领群体是内卷化话题的参与者的原因;第二方面从白领群体自身学历通货膨胀导致内卷化现象分析。
②由点及面,由一个群体到整个社会的角度变化分析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5. ①在行动中的反思,改良我们的行动,让我们的认知升级。
②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拓展出新的人生视角,发掘出一个全新的人生格局。
③就是创新,通过找到新的人生赛道,拓展自身能力圈,从而走出当下的囚徒困境,获得再次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自身内部难以产生新的文化形态”错,原文“便逐渐局限于自身内部不断进行复杂化的转变,从而再也无法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应是这种文化无法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不是自身内部难以产生新的文化形态。
B.“对一切复杂现象”错误,原文“内卷化一词成了公众对复杂现象进行描述与深入剖析的概念切口”,对“复杂现象”不是“一切复杂现象”,选项说法绝对化。
C.“清代时期中国的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所以……”错误,原文“廉价劳动力过剩,从而无法带动技术革新,使得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选项因果倒置。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唯一能做的”错,根据原文“而行动中反思,不仅要求我们通过行动来获取认知,并且要在行动中去反思自己获得的认知”可知,我们能做的除了提高认知能力,还要在行动中反思。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提炼关键句“就像卷心菜,始终在原地卷自己,既不会再长高了,也不会再变大了,从此停滞不前”“简单自我重复”“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的圈层”,这些都是内卷化效应。
A.王阳每次刚熟悉工作就离职,一直在挑战自我,不符合内卷化效应。
B.李老师经常有新的研究成果,没有停滞不前,不符合内卷化效应。
C.老张长期做保安,一直没有改变,是“简单自我重复”,符合内卷化效应。
D.刘阿姨经常督促丈夫,丈夫性格也没有改变,不是属于“卷自己”,不符合内卷化效应。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第一方面,“面对社会福利制度尚不健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等旧问题,以及‘996’工作模式的普遍化、社会阶层固化与不平等进一步加剧等新问题,这些群体……”是从社会角度阐述白领群体是内卷化话题的参与者的原因。
第二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文凭在近年来愈发陷入通货膨胀化的趋势……”是从白领群体自身学历通货膨胀导致内卷化现象分析。
二者互换的话,就是先从白领群体自身角度分析,然后从社会角度分析,由点及面,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首先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反思自己当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行动中反思,不仅要求我们通过行动来获取认知,并且要在行动中去反思自己获得的认知,去伪存真,改良我们的行动,然后真正地让我们的认知升级”可知第一点答案
根据材料二“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拓展出新的人生视角,发掘出一个全新的人生格局。你才有机会跳脱出内卷化的生活”可知第二点答案。
根据材料二“这时候,超越‘内卷’的关键,就是创新,通过找到新的人生赛道,拓展自身能力圈,从而走出当下的囚徒困境,获得再次发展”可知第三点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贾府听戏
且说史湘云住了两日,因要回去。贾母因说:“等过了你宝姐姐的生日,看了戏再回去。”史湘云听了,只得住下。又一面遣人回去,将自己旧日作的两色针线活计取来,为宝钗生辰之仪。
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凤姐凑趣笑道:“一个老祖宗给孩子们作生日,不拘怎样,谁还敢争,又办什么酒戏。既高兴要热闹,就说不得自己花上几两。巴巴的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作东道,这意思还叫我赔上。果然拿不出来也罢了,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压塌了箱子底,只是勒掯①我们……这个够酒的,够戏的?”说的满屋里都笑起来。贾母亦笑道:“你们听听这嘴!我也算会说的,怎么说不过这猴儿。”凤姐又引着贾母笑了一回,贾母十分喜悦。
到晚间,众人都在贾母前,定昏之余,大家娘儿姊妹等说笑时,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次日便先送过衣服玩物礼去,王夫人、凤姐、黛玉等诸人皆有随分不一。
这日早起,宝玉因不见林黛玉,便到他房中来寻,只见林黛玉歪在炕上。宝玉笑道:“起来吃饭去,就开戏了。你爱看那一出?我好点。”林黛玉冷笑道:“你既这样说,你特叫一班戏来,拣我爱的唱给我看。这会子犯不上借光儿问我。”宝玉笑道:“这有什么难的。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咱们的光儿。”
吃了饭点戏时,贾母一定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贾母自是欢喜,然后便命凤姐点。凤姐亦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贾母果真更又喜欢,然后便命黛玉点。黛玉又让王夫人等先点。贾母道,“今日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笑,咱们只管咱们的,别理他们。”黛玉方点了一出。然后宝玉、史湘云、迎、探、惜、李纨等俱各点了,按出扮演。
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戏。”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②,你倒《妆疯》③了。”说的湘云也笑了。至晚散时,贾母深爱那做小旦的与一个做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因问年纪,那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大家叹息一回。贾母令人另拿些肉果与他两个,又另外赏钱两串。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一时散了。
晚间,湘云更衣时,便命翠缕把衣包打开收拾,都包了起来。翠缕道:“忙什么,等去的日子再包不迟。”湘云道:“明儿一早就走。在这里作什么?看人家的鼻子眼睛,什么意思!”宝玉听了这话,忙赶近前拉他说道:“好妹妹,你错怪了我。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别人分明知道,不肯说出来,也皆因怕他恼。谁知你不防头就说了出来,他岂不恼你。我是怕你得罪了他,所以才使眼色。你这会子恼我,不但辜负了我,而且反倒委屈了我。若是别人,那怕他得罪了十个人,与我何干呢。”湘云摔手道:“你那花言巧语别哄我。我也原不如你林妹妹,别人说他,拿他取笑都使得,只我说了就有不是。我原不配说他。他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头,得罪了他,使不得!”宝玉急的说道:“我倒是为你,反为出不是来了。我要有外心,立刻就化成灰,叫万人践踹!”湘云道:“大正月里,少信嘴胡说。这些没要紧的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别叫我啐你。”说着,一径至贾母里间,忿忿的躺着去了。
[注]①勒掯:刁难、强迫。②《山门》鲁智深醉打山门的戏。③《妆疯》北曲折子戏,讲尉迟敬德挂帅出征而假装疯病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母专为宝钗庆生,又两次让宝钗先点戏,宝钗虽是晚辈,却是当日寿星,贾母的做法符合礼仪。
B. 王熙凤暗示戏子像黛玉,宝钗顾及黛玉的面子猜着了却不肯说;宝玉担心黛玉多心,猜着了却不敢说。


展开余下试题C. 宝玉先是使眼色惹恼湘云,后又解释缘由让她更不高兴,最后赌咒发誓,表现了宝玉好心却自以为是。
D. 从节选内容看,《红楼梦》善于生动再现生活场景,内容多是贵族家庭日常琐事,属于“世情小说”。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的曲文往往具有暗示作用。“没缘法转眼分离乍”暗寓宝钗和宝玉没缘法,转眼分开;“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则暗示宝玉最终出家。
B. 《红楼梦》情节详略得当。选文详写宝钗点戏,黛玉点戏则只是略点一笔,并未出现戏名,因为宝钗才是这一回的主角,林黛玉只是陪衬。
C. 《红楼梦》善用冷热对比之法。选文中宝钗生日的热闹与第108回第二次宝钗生日时的清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 《红楼梦》善用伏笔照应之法,宝钗点的戏,带出《寄生草》的赏鉴,为后文“宝玉悟禅机”埋下伏笔。
8. 《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特色,试对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加以赏析。
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
9. 有同学读完《红楼梦》后感慨:当今社会的“理想女性”就应该是薛宝钗这样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节选文本和全书其他章节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 C 7. B
8. 《山门》与《妆疯》本是互不相关的两出戏,黛玉将二者巧妙串联,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嘲讽宝玉兴奋过了头,骨子里则是嫉妒宝玉夸奖宝钗。这不仅体现出黛玉的机敏诙谐,同时,口头上的辛辣讽刺也将她内心酸楚的醋意表露无遗。语言多刺的背后,是终身大事无所依靠所造成的心性敏感,直率中不脱哀怨。
9. 示例一:我同意。其一,宝钗熟习人情世故,成熟稳重,处处替人着想。比如她过生日选菜点戏,都充分考虑到贾母的爱好,这是孝顺长辈的美德。其二,宝钗乐于帮助别人。比如她知道黛玉读了杂书便好言相劝。(或:知道邢岫烟将衣服当出去换钱,便主动帮她赎回并经常接济她。)在当今社会,有些人过于强调个性和自己的权益而不注意尊重、体谅、帮助别人;和这些人相比,宝钗的美德在今天确实可贵,宝钗堪称当今社会的“理想女生”。
示例二:我不同意。其一,宝钗工于心计,善于讨好别人。比如她过生日选菜点戏,都迎合贾母的爱好,只为讨贾母的欢心,可谓阿谀奉承。其二,宝钗保守、教条,有很严重的封建思想。比如她得知黛玉读了《西厢记》,便告诉黛玉这是不合封建思想要求的杂书,并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当今的社会里,认为这样的人是“理想女生”实际是社会追求功利化、世俗化的反映;殊不知,真正理想的人生应该有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的追求。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表现了宝玉好心却自以为是”错误。宝玉形象分析有误:宝玉“爱博而心劳”,整日为女儿悬心、为姐妹操劳,她们都是他同情、关切的对象,并非“自以为是”,而是设身处地地为她们着想。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是因为宝钗才是这一回的主角,林黛玉在本回中只是起到陪衬作用”错误。不写黛玉所点之戏是采用“避难法”,因为如果林黛玉所点为自己喜欢的戏曲则很可能招致“不懂事”的非议,而如果其所点之戏为热闹之戏则有效法宝钗讨好贾母之嫌,故作者避而不谈。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山门》指的就是宝钗点的那场鲁智深的戏,《妆疯》是另一出折子戏,演的是唐代将领尉迟敬德装疯卖傻不肯挂帅出兵的故事。黛玉借戏讽刺宝玉,戏还没上演呢,你先发疯了。《山门》与《妆疯》本是互不相关的两出戏,黛玉将二者巧妙串联,一语双关。
宝钗生日那天,宝钗点了一出热闹的《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不喜欢,宝钗就讲给宝玉这曲文之妙,宝玉听后欣喜若狂,称赞宝姐姐见多识广。表面上是嘲讽宝玉兴奋过了头,骨子里则是嫉妒宝玉夸奖宝钗。
黛玉没有直接怨宝钗话多,一是因为宝钗过生日,二是怕得罪老太太,三是黛玉与宝玉不见外,所以她只劝宝玉安静。妙就妙在黛玉也用戏名调侃宝玉,大家哈哈一笑的同时,既欣赏了黛玉的聪慧和机智,也听出了她话里有话,连宝钗也安静了下来。这不仅体现出黛玉的机敏诙谐,同时,口头上的辛辣讽刺也将她内心酸楚的醋意表露无遗。
居此富贵人家,锦衣玉食,呼奴唤仆,只不过终身大事无着落,父亲去世,没有人为自己做主。语言多刺的背后,是终身大事无所依靠所造成的心性敏感,直率中不脱哀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示例一:我同意。其一,“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她在贾家过15岁生日,贾母给她摆酒唱戏地庆祝,她心存感激又无从感激,就在点菜点戏时挑贾母喜欢的点,哄老人家高兴。她过生日选菜点戏,都充分考虑到贾母的爱好,这是孝顺长辈的美德。可见,宝钗熟习人情世故,成熟稳重,处处替人着想。其二,黛玉因为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宴会上说出“良辰美景奈何天”一句,让博学的薛宝钗捕捉到“黛玉读了杂书”这个信息,于是就对林黛玉进行一番“审问”。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诗那个上头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第四十二回就在这个契机下,薛宝钗对林黛玉进行了长篇大论的教导,又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又是“最怕见了这些个杂书,移了性情”,听得林黛玉垂头吃茶,只有答“是”的份儿。她知道黛玉读了杂书便好言相劝。可见宝钗乐于帮助别人。在当今社会,有些人过于强调个性和自己的权益而不注意尊重、体谅、帮助别人;和这些人相比,宝钗的美德在今天确实可贵,宝钗堪称当今社会的“理想女生”。
示例二:我不同意。其一,“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点菜点戏时挑贾母喜欢的点,哄老人家高兴。她过生日选菜点戏,都迎合贾母的爱好,只为讨贾母的欢心,可谓阿谀奉承。可见宝钗工于心计,善于讨好别人。其二,黛玉因为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宴会上说出“良辰美景奈何天”一句,让博学的薛宝钗捕捉到“黛玉读了杂书”这个信息,于是就对林黛玉进行一番“审问”。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诗那个上头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第四十二回就在这个契机下,薛宝钗对林黛玉进行了长篇大论的教导,又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又是“最怕见了这些个杂书,移了性情”,听得林黛玉垂头吃茶,只有答“是”的份儿。可见宝钗保守、教条,有很严重的封建思想。她得知黛玉读了《西厢记》,便告诉黛玉这是不合封建思想要求的杂书,并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当今的社会里,认为这样的人是“理想女生”实际是社会追求功利化、世俗化的反映;殊不知,真正理想的人生应该有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的追求。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2026届云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