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物,其生命力在于传播。只有在传播(出版发行)和接受(读者消费)的过程中,文学才能体现出它的文化属性和社会价值,而道德的作用亦贯穿于文学传播过程的始末,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其走向。文学传播的过程即是文学生产到文学接受的过程。 文学生产即文学创造,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是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反映,而是创作主体对世界和生活的情感体验或艺术描绘,既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也充斥着主观认知,因而其善的价值和道德情感的表达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而作为文学接受,既是对作品的审美活动,亦是读者的认知活动。读者不仅对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进行审视,更深层次的是审视文学作品中带有作者主观认知的道德美和价值美。“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自我个性的丰富本质,因而具有一种为读者提供认识社会生活、认识人类自身本质的价值属性。”所以,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往往会对作品形成一定的“期待视野”,这种期待视野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是由于人生经历而形成的对于文艺作品内容、形式的定向心理结构。从伦理学视阈而言,这种“期待视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读者的内心情感、主观价值和审美情趣,而当文学作品中由作者道德观念、善恶评价构成的抒情、叙事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思想观念相同或相通,引起了道德感召,便产生了文学接受中的高潮阶段,即是共鸣。 值得注意的是,读者期待视野中必然包含着运用社会道德体系建构的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高尚与卑鄙等范畴对映射现实世界的文学作品中的价值属性进行评价的能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句之所以能够在封建社会中获得无数读者的共鸣,正是由于其反映了封建剥削制度的残忍,符合了该时代民众的善恶评价。因此,只有符合道德、包含美德的文学才能在更多的读者群体中产生共鸣,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播和持久的生命力。 (摘编自范渊凯、史莹《论文学与道德的逻辑关联》)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植于特定文化体系的道德和文学,都要处理人类社会生活和内心生活的基本经验。 B. 中西方都特别强调文学的道德功能,都把道德理性和道德实践作为文学的预设目标。 C. 文学会自觉不自觉地关注道德、抒发道德和应用道德,并且内生出一定 道德要求。 D. 共鸣是文学接受中的高潮阶段,它产生于文学作品中相关内容引起读者的道德感召。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离骚》等优秀作品把追求德化的社会生活与内心生活作为至高审美情怀。 B. 以叙事为主的明清小说和抒情为主的唐诗宋词都注意发挥教化人伦的道德情感力量。 C. 文学的文化属性和社会价值,只有在传播(出版发行)和接受(读者消费)中才能实现。 D. 《史记》《汉书》等作品中有一些生动的人物形象,因此它们揭示了作者的丰富个性。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空不超过15个字。 在中国文学作品里,道德与文学紧密相连。像《三国演义》,通过描写关羽在困境中坚守诚信,即使面临利益诱惑也①_______,体现了对德化内心生活的追求。又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②_______”的道德理想,彰显了文人士大夫的忧患和担当意识。而在一些文学传播实例中,某部作品因深刻反映社会不公,如《窦娥冤》,会引发读者对正义的强烈共鸣,使得作品广泛传播,这正印证了材料二中③_______的观点。 4. 材料一中作者是怎样来阐述中国文学的“中国性”特征的?请简要概括。 5. 材料二说“道德的作用亦贯穿于文学传播过程的始末”,请根据材料谈谈支撑这个结论的依据。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长明灯 鲁迅 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多留着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 “熄掉它罢!” “还是这样么?”三角脸拿起茶碗,问。 “听说,还是这样,”方头说,“还是尽说‘熄掉它熄掉它’,眼光也越加发闪了。见鬼!这是一个大害,我们倒应该想个法子来除掉他!” “我们上县去,送他忤逆!”阔亭捏了拳头,在桌上一击,慷慨地说。 “不成。要送忤逆,须是他的父母,母舅……”方头说。 “可惜他只有一个伯父……。”阔亭立刻颓唐了。 “老年人不都说么: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他这么胡闹,什么意思?……”胖脸的庄七光放开喉咙嚷起来。 “我想还不如用老法子骗他一骗。”灰五婶说,她是本店的主人兼工人。 “什么老法子?”庄七光诧异地问。 “他不是先就发过一回疯么,和现在一模一样。他那时也还年轻哩,他的老子也就有些疯的。听说:有一天他的祖父带他进社庙去,教他拜社老爷、瘟将军、王灵官老爷,他硬不拜,跑了出来。从此便有些怪,一见人总和他们商量吹熄正殿上的长明灯,后来他自己要去吹。幸亏我家死鬼那时还在,想了一个法:将长明灯用厚棉被一围,漆漆黑黑地,领他去看,说是已经吹熄了。” 阔亭愤愤地说:“这样的东西,打死了就完了!” “那怎么行?”她吃惊地看着他,连忙摇手道,“他的祖父不是捏过印靶子①的么?” 阔亭们立刻面面相觑。 灰五婶接着说:“后来就好了的!不知道怎么又疯了起来。午后他就走过这里,一定又上庙里去了。那灯不是梁五弟点起来的么?不是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鳅么?你们快去和四爷②商量商量,要不……” 几个人决定还是先到庙前去看一看。 他也还如平常一样,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在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短的头发上粘着两片稻草叶,那该是孩子暗暗地从背后给他放上去的。 “你干什么?”三角脸终于走上一步,诘问了。 “我叫老黑开门,”他低声,温和地说,“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长帽,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
展开余下试题一个赤膊孩子擎起玩弄着的苇子,对他瞄准着,将樱桃似的小口一张,道:“吧!” “你还是回去罢!倘不,你的伯伯会打断你的骨头!灯么,我替你吹。你过几天来看就知道。”阔亭大声说。 他两眼更发出闪闪的光来,钉一般看定阔亭的眼,使阔亭的眼光赶紧辟易了。 “你吹?”他嘲笑似的微笑,但接着就坚定地说,“不能!不要你们。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我知道的,熄了也还在。然而我只能姑且这么办。我先来这么办,容易些。”他说着,一面就转过身去竭力地推庙门, “不成!你没法开!” “那么,就用别的法子来。”他转脸向他们一瞥,沉静地说。 “哼,看你有什么别的法。” “我放火。” 他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想要寻火种。 方头和阔亭在几家的大门里穿梭一通之后,吉光屯全局顿然扰动了。许多人的耳朵里,心里,都有了一个可怕的声音:“放火!”全屯的空气紧张起来,凡有感得这紧张的人们,都很不安,仿佛自己就要变成泥鳅,天下从此毁灭。 这事件的中枢,不久就凑在四爷的客厅上了。 “是么,”四爷捋着上唇的花白的鲇鱼须,却悠悠然,仿佛全不在意模样,说,“这也是他父亲的报应呵。他自己在世的时候,不就是不相信菩萨么?我那时就和他不合,可是一点也奈何他不得。现在,叫我还有什么法?” “如果真是烧将起来……”方头抢着说。 “真是拖累煞人!”四爷将手在桌上轻轻一拍,“这种子孙,真该死呵!唉!” 方头说,“我们得赶紧想法子。我想……” “我想:倒不如姑且将他关起来。” “我是天天盼望他好起来,”四爷缓缓地说,“可是他这疯病总不好。也不是不好,是他自己不要好。无法可想,就照这一位所说似的关起来,免得害人。” “那自然,”阔亭感动地说,“可是,房子……” “庙里就没有闲房?……”四爷慢腾腾地问道。 “有!”阔亭恍然道,“有!进大门的西边那一间就空着,又只有一个小方窗,粗木直栅的,决计挖不开。好极了!” 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太平,或者竟是全都忘却了,人们的脸上不特已不紧张,并且早褪尽了先前的喜悦的痕迹。在庙前,人们的足迹自然比平日多,但不久也就稀少了。吃过了晚饭,还有几个孩子跑到庙里去游戏。 “我放火!” 孩子们都吃惊,立时记起他来,一齐注视西厢房,又看见一只手扳着木栅,一只手撕着木皮,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地发亮。 沉默只一瞬间,癞头疮忽而发一声喊,拔步就跑;其余的也都笑着嚷着跑出去了。赤膊的还将苇子向后一指,从喘吁吁的樱桃似的小嘴唇里吐出清脆的一声道:“吧!” 从此完全静寂了,暮色下来,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而且照到院子,照到木栅里的昏暗。 孩子们跑出庙外也就立定,牵着手,慢慢地向自己的家走去,都笑吟吟地,合唱着随口编派的歌: “白篷船,对岸歌一歌。此刻熄,自己熄。戏文唱一出。我放火!哈哈哈!” (有删改) 【注】①捏过印靶子,即过去做过朝廷正式任命的官。②四爷,“疯子”的伯父。 文本二: “矛盾冲突”一词在现实中是指面对同一事件,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又对对方的看法持反对意见。高尔基曾表示:“在有着鲜明人物的那些地方,必定存在着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矛盾冲突”是形成人物个性的基础,能够塑造具有冲击力的人物性格,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 (选自李宗刚《文本的张力与历史的合力》)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讲述了“疯子”坚持吹熄庙里的长明灯,引发吉光屯村民恐慌,最终被关押在庙内西厢房,仍扬言“放火”的故事,展现了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 B. 灰五婶提及“老法子骗他”(用棉被围住长明灯谎称已熄灭),既体现她 圆滑世故,也暗示村民习惯用欺骗手段维持封建迷信秩序。 C. “疯子”被压制被禁闭之后,孩童们将他那熄灯放火的呼号随口编排进童谣,这给心理上受伤的他带来了精神慰藉。 D. 长明灯被村民视为“梁武帝传下”“熄灭即变海”的神圣存在,实则象征封建礼教与迷信思想的禁锢,而“疯子”的反抗则是对僵化传统的挑战。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熄灯”事件为核心展开矛盾冲突,通过茶馆议论、庙前对峙、四爷决策三组场景层层推进,在对话交锋中深化新旧思想的对抗主题。 B. 作者将矛盾冲突聚焦于“疯子”与群体之间,通过重复出现的“我放火!”等语言细节,强化了觉醒者孤立无援却又执着不屈的精神特质。 C. 小说以“疯子”要熄灭长明灯为明线,以吉光屯多民众反对灭灯为暗线,两条线索结合使故事情节更集中,有利于突出主题。 D. 结尾处孩童们“我放火!哈哈哈!”的戏谑歌谣,与开篇茶馆里紧张的“熄掉它罢!”形成环形结构,暗示愚昧意识仍在代际延续的悲剧性。 8. 请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塑造“疯子”这一形象的? 9. 请根据文本二中“矛盾冲突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的观点,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秦之强A诸侯B譬如郡县之君C臣D但恐诸侯E合F从G翕H而出不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择,同“释”,舍弃,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则牛羊何择焉”的“择”意思不同。 B. 书,是古代臣子向君王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书”意思不同。 C. 布衣,指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用“布衣”借指平民,与材料一中的“黔首”意思相同。 D. “乃亡去”中的“亡”,指损失,与成语“亡羊补牢”中“亡”的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宗明义,观点鲜明,虽用“窃以为”示谦卑,但直率地否定了驱逐客卿的行为。 B. 材料一通过列举秦国历史上客卿的功绩,论证逐客会削弱秦国实力,最终说服秦王撤销逐客令。 C. 材料二秦王因韩非与韩王合谋弱秦,故采纳李斯建议优先攻打韩国,体现其对外政策 战略性远见。 D. 材料二尉缭献策秦王通过贿赂六国豪臣瓦解合纵,但因预判秦王得志后必苛待臣属,故选择逃离。 13.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2)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14. 结合两则材料,分析李斯与尉缭对“用客之道”观点的异同。 (三)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庆东原·忘忧草 白朴 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①。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②?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注】①冠宜挂:《后汉书·逢萌传》:“时王莽杀其子宇……(逢萌)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后以“挂冠”为辞官归里的代语。②汉代陆贾,颇有辩才,曾从汉高祖定天下,并曾出使南越,游说南越尉赵陀归汉,故称“能言陆贾”;太公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武王时又谋划伐纣灭殷,故称“良谋子牙”;张华,晋人,博学能文,曾作《鹪鹩赋》自喻豪志,为阮籍所激赏,故称“豪气张华”。 15. 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曲是元代散曲家白朴的一首小令。“庆东原”是曲牌名,“忘忧草”是本曲的题目,取自起首句。 B. 以“忘忧草”、“含笑花”两种植物起兴,忘忧草和含笑花象征不为忧愁所扰,笑对人生的情怀。 C. 千古是非曲直,都成了渔夫樵客们一夜闲话的资料。作者控诉渔夫樵客们,替那些杰出的历史人物鸣不平。 D. 本曲综合运用起兴、用典、排比等多种表现手法,语言简洁明了,蕴含深刻哲理,是元代叹世之作。 16. 此曲中连用三个“那里也”的句子非常巧妙,常受赞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里以“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来展现当时闲居生活的闲适;在《书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顾往昔战斗岁月,气势豪迈。两首诗从不同角度体现其复杂心境,实则都暗藏壮志难酬的无奈。 (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到自己的种树经验时谦逊地说,自己的树之所以种得好,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下图内容可以联想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你感到压力巨大而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且效率低下时,往往是身体在发出警报:“能量即将耗尽,需要赶紧补充。”常见的补充方式有放松心情、适度娱乐、合理规划等,其中放松心情最为关键。①只要心情持续紧张或过度放松都会影响工作状态,②带来严重后果,③所以,④通过放松心情,⑤快速增加效率,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心情状态是影响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因素。至于怎样的心情状态能保证高效生活,相信关注心理健康的人,都有所了解。实际上,我们所需的心情状态是 A 的:有人需要时刻保持乐观积极才能充满动力,有人在平静淡然中就能高效做事,有人心情愉悦却依然效率不高,有人只要心态平和就能 B 。 心情过度紧张会导致压力无法缓解而积累起来, C ,压力会越来越大,压挎你的“防线”,进而引发各种问题。判断自己压力过载也很简单:在闲遐时间观察自己的情绪状态,记下你的放松程度,然后对比忙碌时的状态,如果差异很大,即说明你正处于“压力过载”的情况,需要及时调整。但另一方面,一下子过度放松,又会让人失去斗志,使你的工作状态更加糟糕,同时产生新的问题。 所以对于“压力过载”,要采取“逐步缓解”的方式来处理。其实,心态很重要。如果心态不好,再怎么放松也难以真正缓解压力。改善心态的方式有很多,如培养兴趣爱好,以丰富生活;进行冥想练习,以平静内心。只有心态好,心情佳,持之以恒,才能从“感觉压力巨大”成功转变为“感觉轻松自在”。 18. 文中四处引号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有些学生可能因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 A. 往往是身体在发出警报:“能量即将耗尽,需要赶紧补充。” B. 压力会越来越大,压挎你的“防线”。 C. 要采取“逐步缓解”的方式来处理。 D. 只有心态好,心情佳,持之以恒,才能从“感觉压力巨大”成功转变为“感觉轻松自在”。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 20.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文中第三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22. 文中第三段画线句“压力会越来越大”语言平淡,请你在不改变句意的情况下,分别使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对原句进行改写,可少量增删词语,分别不超过20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 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的“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材料中也提到,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践行这一理念,他们关注养生,通过日常调养身心、预防疾病来维护自身健康。但也有人认为,“治未病”耗时费力,不如“生病了再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理解和认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