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取元认知能力 要获取元认知的能力有更为系统的方法。 第一,从图2中可以看出,提升元认知能力的工具需要从“ ① ”端获取,包括学习前人的智慧和反思自身的经历。前人的智慧有很多,大多可以从 ② 中获取,比如当我们读过《刻意练习》后,再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时就不会畏惧和逃避,而会利用“舒适区边缘”理论让自己积极面对挑战;比如当我们读过《超越感觉》后,面对自己讨厌的人时也不会表现出攻击性和不屑,而会尽力从他身上学习真实可用的东西。学习前人的智慧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广的 ③ 、掌握更深的底层规律,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
浏览完整试题第二,如果说学习是静态的,那处于当下的、动态的自己又该如何主动运用元认知呢?很简单,启用你的“灵魂伴侣”啊!让他时刻监控你,就像电脑系统里的杀毒软件,监控着你的每一次操作,一旦发现可疑文件就立即发出警报。试着回顾一下这类场景:你需要查找一份资料,打开手机后,发现有人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段搞笑视频,忍不住点开看了一下,又发现这个视频的曲子很好听,于是去搜索歌曲……不知不觉,半小时过去了,之前的事早忘得一干二净。我们总是这样,一开始只想找一根绳子,最后却牵出一头大象。这便是元认知能力不足的表现——顺着自己的本性去做喜欢和舒服的事,精力发散,缺乏觉知,任何偶发的干扰都会使注意力分散。如果有个“灵魂伴侣”一直在监控你,你就能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过程中跳出来,告诉自己:“这个事情可做可不做,先忍一下,干点有用的事……”元认知能力总能让你站在高处俯瞰全局,不会让你一头扎进生活的细节,迷失其中。如果你足够细心,还会发现未来视角总是当前行动的指南针,它可以在茫茫的生命中为你导航,让你主动选择去做那些更重要而不是更有趣的事情。 第三,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但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冥想。冥想是指静坐在某处,然后通过放松身体,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呼吸和感受上的活动。冥想带来的极度专注可以帮助大脑做健身操。通过持续锻炼,大脑可以直接从物理层面提升人的元认知能力。冥想与“灵魂伴侣”本质上都在做同一件事:监控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将其集中到自己需要关注的地方。反馈是这个世界的进化机制。有反馈,并形成回路,就可能使任何系统开始自我进化,无论机械设计还是软件系统都是如此。而元认知正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反馈回路,有了它,我们才可能进入快速进化的通道。 (摘编自周岭《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的大脑进化出了新皮层,使人类具备了独有的反思能力,其他动物则无法脱离自我和当前情境,假想出“另一个自己”。 B. 有些人能主动开启第三视角,持续反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有了快速成长的可能,从而能够拉开与他人的差距。 C. “元认知一旦开启,变化马上就会发生”指当我们开始反观自己的思考时,就会开始判断并纠正不明智的想法,从而优化选择。 D. 冥想引导人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呼吸和感受上,这种极度专注可以帮助大脑做健身操,使其直接从物理层面提升人的元认知能力。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锤子”“灵魂伴侣”“杀毒软件”“牵出一头大象”等表述不但使说理生动形象,还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B. 文章小标题围绕元认知,从是什么、能力有何差异、有何作用、如何获取角度逐层深入地展开,展示了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C. 文章将人与猩猩对比,将元认知工作机制与电脑杀毒软件类比,并运用两则图示辅助说明文字,突出了科普文章“普”的特点。 D. 文章结尾画线句表意准确严谨,其中的“可能”使表述有保留,而“任何”表述绝对,但前者表示可能性,后者表示范围,并不矛盾。 3. 请根据原文内容和图2,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或短语,每处不超过5个字。 4. 文中交替使用“我们”和“你”的人称,二者有怎样不同的表达效果? 5. 在苏轼的《赤壁赋》中,如果把“客”看成受困的自我,那么“苏子”则可以看成自我的“灵魂伴侣”。请结合材料说说“苏子”是怎样促进“客”的成长的。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虚掩的土屋小院 王蒙 用三块长短不一、薄厚不一的木板钉起的木门,当然更不曾涂过油漆,也没有门槛。代替门框的是埋在土里的、摇摇晃晃的两根柱子,门上只有一条由三个椭圆形的铁环组成的铁链。当家中无人的时候,最后一个椭圆链环扣套在右面木柱的铁鼻上,再挂上一个长长的铁锁。铁锁是老式的,在我年幼的时候,常常看到这种式样的长铜锁。开这种锁的钥匙实在太简单了,给我一根铁丝哪怕是一根木棍吧,我将在一分钟之内给您把锁打开。 据说从前有一段时候在伊犁农村连这样的由小小的铁匠炉土法打制的锁也没有人用。简朴的生活,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财产,稀少的人烟和罕见因而是高贵的过客,不发达的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这一切都不产生使用锁的需要。农家院落里的果树上的果实呢?任君挑选。维吾尔、哈萨克人认为,给客人享用的一切,将双倍地从胡大那边得到报偿。客人从你的一株果树上吃了100个苹果,那么这一株树明年会多结200个,也许是1000个更大更甜更芳香的苹果。客人喝了你家的一碗牛奶,明天你的奶牛说不定会多产出五碗奶。多么美丽的信念啊! 那个时候伊犁的农民也养鸡,但他们并不重视去捡拾鸡蛋(至今伊犁农民仍认为鸡蛋是热性的,吃多了会上火),鸡都是自由地走来走去的。有时候一只母鸡许多天不见了,主人也顾不上去寻找它。一个月以后,突然,母鸡出现了,后面带着十几只“叽叽”叫的雏鸡。主人的孩子将先期发现这样的奇迹,欢呼着去报告自己的爹娘。而对于报告喜讯的人,按照维吾尔人的礼节,应该给以优厚的款待和报偿。从1965年到1971年,我生活过的这个伊犁维吾尔农家小院,位于乌伊公路(老线)一侧,每天车来人往,尘土飞扬。当然,那时候房东穆敏老爹和阿依穆罕大娘已经使用那把锈迹斑斑的锁了。然而,纯朴的古风毕竟没有完全灭绝,我们小院木门上的铁链的最后一个圆上,经常挂着的是一把并未压下簧去的锁。就是说,这把锁仍然是象征主义而不是现实主义的。也有些时候,连象征主义的锁都不用,最后一个椭圆上的铁鼻里,插着的是随手捡起的一块木片乃至一根草棍。 1971年,我离开这里不久后,先是公路改了线,为了安全也为了取直,路不从村中经过了,小院马上变得安静起来。紧接着,小院拆毁了,按照建设规划,这里应该修一条路。现时,这条路已经修好了,一条乡村的土路,然而是笔直的,通过田野,通过小麦、玉米、胡麻、油菜、苜蓿、豌豆和蚕豆,越过一道又一道的灌水渠,路两旁是田间的防护林带,参天的青杨,青杨上栖息着许多吱吱喳喳的鸟雀。当人们走过这条安谧的田间土路的时候,将不会再想起,这里本来是一个不大上锁的农家院落。
展开余下试题房东大娘名叫阿依穆罕,1965年我住进她家的时候她已经头发白了大半,满脸而且满手的皱纹。然而,她还有很好的身材,苗条,修长,动作灵活。她的皮肤白里透着一点粉红,瓜子脸,大眼睛,细长的眉毛,任何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她年轻时候的美丽。 她最大的爱好大概就是喝茶了,湖南出的那种茯茶,她是像煎中药那样地使用的。1966年5月,我来到他们家将近一年了,一天中午,我们一起在枝叶扶疏、阳光摇曳的苹果树下喝奶茶,把干馕泡在奶茶里,这就是一顿饭。经过多日的训练,我已经能够喝下两大碗(每碗可盛水一公斤半)奶茶,对于外来户来说,这是相当可观的“海量”。喝罢三公斤奶茶并吞咽下相应的馕饼以后,我感到了满足也感到了疲倦,便走进我住的那间不足四平方米的小屋,躺在从伊宁市汉人街用11块钱的代价买来的一条毡子上打盹。迷糊了大约有三刻钟,我起身去劳动。出门之前,看到阿依穆罕仍然坐在二秋子(当地苹果的一个品种)树下喝奶茶。她的对面坐着邻居女人库瓦罕,她是一个铁匠的妻子,年龄比阿依穆罕小个两三岁。她们常在一起说闲话,互通有无,谁做了什么好饭,一定要给对方端一盘或一碗去。 这天下午是在离这个小院——我的“家”不远的大片麦田里打埂子准备浇水。新疆的农田浇灌,与内地的做法完全不同,这里有一种特殊的粗犷的办法。这里的渠水很大,浇起来浩浩荡荡,所以从来不打畦,也没有垄沟。一块农田,小则五亩六亩,大则十几亩二十亩,就靠一渠水大水漫灌。有经验的农民,把地势看好,然后一是确定在哪几个地方开口子,先后有一定顺序,二是确定在田里哪几个地方打几道土埂子。水有水路,地有地形,从某一个地方开了口子,大水哗哗流进,必然分成几路向低处流去,土埂子恰好就要打在这几路水的必经之路上,前进的大水受到埂子的阻挡之后,必然再次分化,同样,依据地势和水量,其分化路线也是可以预见的,再有几个小埂子一挡……如此,塞而流之,堵而分之,疏而导之,高低不平的田地竟然都能上水,我这个内地的城里人,也委实为之叹为观止了。 (节选自小说集《在伊犁》) 文本二: 《在伊犁》体现了王蒙先生高超的文学功力和艺术功力,他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肖像描写、人物刻画都体现了很高的文学水平。这不仅在小说首次出版的年代,在当下,我们也很少有作品能达到这部小说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和艺术高度。在“后记”中王蒙先生提到,《在伊犁》,在创作上主动放弃职业技巧,转而追求真实朴素,提到因读者评价而失眠,提到自己对真正好小说的反思,让我们看到他对文学永不停歇的探索和追求。一个作家只有主动走出舒适区,不断重构认知、革新观念,以充沛的想象力和强劲的创造力,向着历史的深度、社会的广度、生命的力度和艺术的难度进发,才能够在创作生命里拓展出新的艺术空间,创造新的文学形态,这也是王蒙先生永葆创作青春、攀登艺术高峰的方法。 (节选自张陵《深情的土地美好的怀念——读王蒙〈在伊犁〉》)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端由门切入写作,然后引出本文的写作重点——锁,接下来交代这里的人们不重视锁的原因,行文自然流畅。 B. 文本一第四段不厌其烦地罗列小麦等作物,如同用画笔铺陈田野画卷,让读者直观感知到农作物的丰富与农田的生机。 C. 文本一末句用文言风格的短句精准提炼农田灌溉的核心逻辑,暗含着传统农耕“顺势而为”的智慧内核。 D. 文本二提到王蒙的细节、景物、肖像等描写和人物刻画水平很高,文本一中第五、六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7. 关于文本一中的“农家院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围绕院落,写了院落的门与锁、院落内的人与生活、院落附近的麦田灌溉,文章结构紧凑。 B. 院落中关于母鸡自由活动、小鸡出现、孩子报信等情节,展现了当地随性的养殖方式,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 C. 院落的拆毁与新路的修建,象征着时代变迁对传统生活空间的重塑,作者借此表达对旧时光的怀念,更抒发了对新时代的礼赞。 D. 农家院落内 果实任人摘取、房东大娘在枝叶扶疏的果树下喝奶茶,院内的果树见证了日常生活的朴实和悠闲。 8. 文本一中的画线句子含义丰富,请简要分析。 9. 文本二说王蒙“在创作上主动放弃职业技巧,转而追求真实朴素”,请结合文本一谈谈王蒙是如何在写作上实践“真实”和“朴素”的。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开元十年,(张九龄)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自定侍从升中之官,多引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竟不从。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 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误害忠良。”遂放归藩。 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累封始兴县伯。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等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有删改) 材料二: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材料三: 夫苟欲自全其志行以效于国,则乐党淫朋以败官常也,必其所不欲为。乃立身无玷,而于邪佞终不得而远,而正志不伸、修名有累者,抑何多也!张九龄抱忠清以终始,夐①乎为一代泰山乔岳之风标。为李林甫所侧目,而游冥寥以消矰弋,观其始进奏记于姚崇,可以得其行己待物之大端矣。其言曰:“君侯登进未几而浅中弱植之徒已延颈企踵而至所失在于无耻。”至哉其言之乎!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二》,有删改) 【注】①夐(xiòng):本义为“遥远”,引申为“高超”“深远”。 10. 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侯A登进B未几C而浅中D弱植之徒E已延颈F企踵而至G所失H在于I无耻。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咎,责备、责怪,与《诗经·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中的“咎”意思不相同。 B. 异,感到奇特,意动用法,与《孔雀东南飞》“足以荣汝身”中的“荣”用法相同。
展开余下试题C. 怠于政事,“于政事”是“怠”的后置状语,与《劝学》“而青于蓝”中的“青于蓝”结构相同。 D. 修,美好,与《过秦论》“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中 “修”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张九龄虽然是张说的同族,却反对张说引荐自己的亲信随从登山参与封禅;他看出安禄山有叛逆之相,请求将其治罪诛杀,以断绝后患。 B. 材料一中张九龄因为文章和德行被皇上赏识;他以文章为寿礼向皇帝巧妙进谏,陈说前代兴亡之道,这种做法与众不同,深受皇帝赏识。 C. 材料二中张九龄否定了皇上想提拔李林甫的想法;张九龄遇事无论大小都极力与李林甫争辩,李林甫暗中想要中伤张九龄。 D. 材料三认为,如果想要保全自己的志向操行来为国家效力,那么必定不愿做结党营私、败坏官风的事,但又可能无法远离奸邪,使得正义志向不得伸展。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 (2)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 14. 材料三提到张九龄有自己“行己待物之大端”,即“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根本原则”,请结合材料一、二概括他的根本原则。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闷歌行十二首(其一) 杨万里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近看两日远三月,气力穷时会自休。 水口行舟二首(其一)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都写风浪,“掀天”突出了风浪的高度和力度,“满江”则表现了风浪的广度。 B. 杨诗中“只须”句直抒胸臆,朱诗中“试卷孤篷”通过动作描写流露探看的期待。 C. 两首诗均以通俗语写自然景,杨诗语更偏口语,幽默灵动;朱诗语则相对含蓄蕴藉。 D. 朱诗以反问句制造悬念,引发读者想象风浪,也为后文看到青山绿树依旧作了铺垫。 16. 宋诗以理趣见长,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各自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朱熹在《观书有感(其二)》中借“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阐释了要顺应事物规律办事的哲理,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也提出“________,________”才是郭橐驼种树成功的最大秘籍。 (2)毕业聚会上,同学们互相告别,小刚引用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小林表达前程似锦的祝愿。 (3)与下图内容大体相符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扇子,因“扇”与“善”谐音,以及“善(扇)扬仁义之风”的美好寓意,被人们视为吉祥、清正的象征。古人常用扇子象征善行,于是( ),承载着深厚的情谊与美好的期许。早在《晋书》中,就记载了袁宏出任地方官时,谢安赠予他一面扇子,并说道“聊以赠行”。简单四字,饱含无尽的关怀与祝福。扇联,作为扇文化中一颗独特的明珠,也有着动人的故事。宋代文莹《玉壶清话》中记载,后唐进士范质,目睹后唐君臣腐败无能,心中满是愤懑与失望,毅然辞官归乡。回到家乡后,他在白纸扇上挥毫写下“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的对联。__________,如锐利匕首般直刺腐败心脏,以“大暑”的酷热难耐比喻贪官污吏的横行霸道,又以“清风”的清爽宜人象征挚友的真挚情谊,满心期待好友如清风般吹散心中阴霾。这便是有记载的最早扇联。自此之后,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效仿,以扇为纸,以笔为墨,在扇面上留下无数精妙绝伦的佳作。当代画家老树的“蒲扇”画,对现代元素与怀旧情怀交织,恰似霍邱这座古城在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蜕变。霍邱自古便是商贾云集之地,蒲扇曾作为淮河航运的“清凉礼”,随商船远销四方。如今,虽然空调普及,但蒲扇依然是霍邱人心中的“夏日图腾”。就像当地流传的谜语:“一把青伞绿又圆,不用时儿墙上眠。夏日摇来凉风起,驱走暑热笑开颜。”短短几句,道出了蒲扇与霍邱人血脉相连的情感。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便成为赠予友人的绝佳礼品 B. 把它作为绝佳礼品赠予友人 C. 友人收到扇子后视其为绝佳赠品 D. 把它作为赠予友人的绝佳礼品 19.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 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言片语 B. 寥寥数语 C. 短小精悍 D. 言简意赅 20. 文中画波浪线 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小刚看了这段材料后,对扇联产生了兴趣,打算写一篇文章介绍扇联的特点。下面是他搜集到的一些扇联,请参考给出的示例,替小刚拟写三则提纲。 影动半轮月 香生一握风/仁风在握 披拂无私/轻摇纨扇,清风透入人怀 高捧玉环,明月飞来我手/一扇千须动 三梳万发齐/…… 提纲示例:常融入自然意象,借月、风等元素展现扇之美。 22. 妹妹知道哥哥小刚在研究扇联,于是准备了一把带有竹子图案和一把带有梅花图案的扇子,想请他为自己创作扇联。请你替小刚选择一把扇子,根据扇面内容创作一副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