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2  2025-08-0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
山东省部分名校2025-2026学年新高三6月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6届新高三适应性考试
语 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下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牛顿和胡克在力学、光学、仪器等方面有着伟大的贡献。两人互相启发,但也存在着不少激烈的争论,以致互相仇视。除了关于光本性的争论之外,他们之间还有一个争执,那就是万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究竟是谁发明的问题,这在科学史上也是一个著名的公案。
胡克在力学与行星运动方面花过多年心血,提出过许多深刻的洞见。1679年至1680年,胡克与牛顿进行了一系列通信,讨论引力问题。牛顿虽然早年就已经在此领域取得过一些进展,但不知是荒废多年还是怎么,这次却大失水准,他竟然把引力看成不随距离变化的常量,并认为物体下落是一个圆螺线。胡克纠正了他的错误,并在信中假设引力大小是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虽然说得比较模糊。胡克把牛顿的错误捅到了皇家学会那里,这使得牛顿极为光火,他认定胡克是存心炫耀,并有意让他出洋相。于是两人间波粒的旧怨未愈,引力的新仇又起,成为终生的对手。
胡克与牛顿的这次通信是科学史上极为重要的话题。牛顿后来虽然打死也不肯承认胡克对其有所帮助,但多数科学史家都认为胡克在这里提供给了牛顿关键性的启发;没有胡克的纠正,牛顿一直错误地以为行星运动是在两个平衡力——向心力和离心力同时作用下进行的。到了1684年,胡克和牛顿分别试图证明平方反比的引力导致椭圆轨道(也就是ISL定律)。胡克吹嘘说他证明了,但从未拿出结果;牛顿也说他早就证明过——同样没有任何证据。不过几个月后,牛顿重写了一份手稿,也就是著名的《论运动》,这成为后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简称《原理》)的前身。
《原理》发表后,胡克要求牛顿承认自己对于平方反比定律发现的优先权,并在前言里提及一下。牛顿再次狂怒:他暴跳如雷,从《原理》里面删掉了绝大多数有关胡克的引用,剩下不多的,用词也从“非常尊敬的胡克先生”变成了简单的“胡克”两个字。他是如此怒气冲天,甚至拒绝出版《原理》第三卷。在牛顿眼中,胡克完全是个江湖骗子,靠猜想和碰运气来沽名钓誉。许多科学史家也曾以为胡克猜想的成分居多,不过,加州大学桑塔克鲁兹分校的瑙恩伯格教授从一幅最近披露的胡克的图稿中得出结论:胡克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要比人们传统认为的深刻得多,他所采用的几何证明手法和牛顿后来在《原理》中所使用的是类似的,所差的只是胡克不懂微积分而已。ISL定律的发明权仍应该归于牛顿,可是胡克显然在其中占有重要甚至关键的地位。
应该说,胡克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曾帮助波义尔发现波义耳定律,用自己的显微镜发现了植物的细胞,《显微术》更是17世纪最伟大的著作之一。他是最杰出的建筑设计师和规划师,曾亲自主持了1666年伦敦大火后的城市重建工作,如今伦敦城中的许多著名古迹,都是从他手中留下的。在地质学方面,胡克的工作(尤其是对化石的观测)影响了该学科整整30年。他发明和制造的仪器(如显微镜、发条摆钟、轮形气压表等)在当时无与伦比。他所发现的弹性定律是力学最重要的定律之一。在那个时代,胡克在力学和光学方面是仅次于牛顿的伟大科学家,可是似乎他却永远生活在牛顿的阴影里。胡克的晚年相当悲惨:他双目失明,被几乎所有人抛弃,1688年之后,胡克就再也没从皇家学会领过工资。他变得愤世嫉俗,字里行间充满了挖苦。胡克死后连一张画像也没有留下来,据说是因为他“太丑了”,但也有学者言之凿凿地声称,是牛顿利用职权有意毁弃了胡克的遗物,作为对他最后的报复。


浏览完整试题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胡克逐渐迎来了翻身的日子,他的名字突然成为科学史界最热的话题之一。2003年是胡克逝世300周年,科学史学者们云集于胡克毕业的牛津和他生前任教的格雷夏姆纪念这位科学家。许多人都呼吁,胡克的科学贡献应当为更多的世人所知。
(节选自曹天元《上帝掷骰子吗》)
材料二:
应该说,在与胡克的交锋中,牛顿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最终于1687年完成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本巨著不仅为物理学和天文学提供了精密的数学工具,还彻底改变了科学研究的方式,使科学探索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他的理论成为工业革命的基石,直接推动了蒸汽机、铁路等技术的创新,极大加速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胡克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他不仅提出了著名的胡克定律,还在显微镜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就,首次提出的细胞这一术语沿用至今,并通过对植物细胞壁的观察奠定了微生物学与病理学的基础。胡克的研究凸显了观察与实验在科学探索中的重要性,推动了科学启蒙的进程。他的诸多发明使得实验科学成为现代科学不可或缺的支柱。
在300多年后的今天,回溯牛顿与胡克的争端,宛如在跨越时空见证当初的科学发展。两位学者之间的对立不仅是思想碰撞,也不只是意气之争,更是科学方法与知识产权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复杂博弈。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这场300多年前的争端揭示了科学进步的复杂本质:伟大发现往往伴随着思想竞争与制度创新,科学不仅是发现真理的工具,更是塑造文明的力量。
(节选自微信公众号“科学方程式”《胡克VS牛顿:科学之争?意气之争?》)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克指责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时未提及自己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方面的贡献,这一指责的主要依据是两人交流的书信。
B. 胡克与牛顿就光本性进行了多番论战,但总体上胡克对牛顿的指责并没有得到外界的公认,此后的胡克变得越来越愤世嫉俗。
C. 瑙恩伯格教授认为,胡克并非像牛顿所说的那样只会靠猜想来沽名钓誉,他在证明ISL定律的过程中采用了几何证明的手法。
D. 虽然平方反比定律的发明权仍应该归于牛顿,但是当代许多科学史学者都呼吁,胡克的科学贡献也应当被更多世人知晓。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没有与胡克的交锋,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无法问世。
B. 牛顿的理论体系是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对科学发展和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C. 胡克的贡献不容忽视,他的实验方法论深刻影响了现代科学体系的构建。
D. 牛顿与胡克的科学之争启示我们:伟大的科学突破往往离不开竞争与合作。
3. 请根据下面的文字与示意图,在横线处补写词语。
1679年胡克主动给牛顿写信,讨论他在《证明地球运动的尝试》论文中提出的行星运动受太阳吸引力影响的理论。牛顿在回信中画了一个假设:如果地球不存在,物体穿过地面继续下落,其轨迹沿着一个______直到地球中心(图a)。这个假设严重错误,立刻被胡克抓住。胡克回信指出,物体的轨迹类似于行星运动,应该是一个______(图b),这显示出他对行星运动的理解相当深刻。牛顿在第二封回信中承认轨迹不应是螺旋,但指出如果力保持不变,形成的轨迹将是一条不断旋转的______(图c)。

4. 论文发表时的内容摘要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文章的全部内容。请为材料一写一段内容摘要,不超过150字。
5. 通过材料以及以下课文选段,读者对于牛顿与胡克“科学之争”的意义可以获得哪些认识?请分析概括。
“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
——选择性必修下册《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答案】1. B 2. A
3. ①. 螺旋线 ②. 椭圆 ③. 多瓣曲线
4. ①胡克与牛顿围绕平方反比定律展开争论;
②胡克在信中首先提出平方反比假设并纠正了牛顿早期的错误,但未能完成数学证明;
③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系统论证了该定律,却删除大量与胡克相关的引用;
④胡克的卓越成就长期被学界低估;
⑤瑙恩伯格肯定了胡克的几何证明手法;
⑥现代科学史界呼吁重视胡克的科学贡献
5. ①胡克公开质疑牛顿的错误,迫使牛顿不断完善自己的科学理论;
②牛顿与胡克的科学之争,分别推动了工业革命和实验科学的进程;
③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还揭示了科学进步的复杂本质:伟大发现往往伴随着思想竞争与制度创新,科学不仅是发现真理的工具,更是塑造文明的力量。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以牛顿与胡克的学术恩怨为切口,揭示科学发现背后的思想博弈与历史重评。材料一聚焦二人对万有引力定律的争夺,展现胡克被遮蔽的贡献及科学史评价的嬗变;材料二则升华至科学方法论层面,指出争端本质是观察实证(胡克)与数学建构(牛顿)的范式碰撞,折射出科学进步中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就光本性进行了多番论战”错,材料一第一段“除了关于光本性的争论之外,他们之间还有一个争执,那就是万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究竟是谁发明的问题”,可见应该为“平方反比定律”。
故选B。
【2题详解】


展开余下试题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判断能力。
A.“没有……就……”错,表述太绝对,原文是说“在与胡克的交锋中,牛顿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最终于1687年完成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图表的解读能力。
第一空:根据“牛顿……假设:如果地球不存在,物体穿过地面继续下落,其轨迹沿着一个……直到地球中心(图a)”“牛顿在第二封回信中承认轨迹不应是螺旋”, 再结合图a以及材料中“这次却大失水准,他竟然把引力看成不随距离变化的常量,并认为物体下落是一个圆螺线”,可知第一空应填“螺旋线”。
第二空:根据“胡克回信指出,物体的轨迹类似于行星运动,应该是一个……(图b)”,结合图b以及行星运动轨迹相关知识(行星绕日运动轨迹多为椭圆),可知第二空应填“椭圆”。
第三空:根据“牛顿在第二封回信中承认轨迹不应是螺旋,但指出如果力保持不变,形成的轨迹将是一条不断旋转的……(图c)”,结合图c,可知第三空应填“多瓣曲线”。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依据“胡克和牛顿……还有一个争执,那就是万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究竟是谁发明的问题”,提炼出,二人围绕平方反比定律展开争论。
②从“1679年至1680年……胡克纠正了他的错误,并在信中假设引力大小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胡克吹嘘说他证明了,但从未拿出结果”,概括出,胡克先提假设、纠错却未完成证明。
③根据“《原理》发表后……牛顿再次狂怒:他暴跳如雷,从《原理》里面删掉了绝大多数有关胡克的引用”,总结出,牛顿系统论证后删胡克引用。
④由“胡克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可是似乎他却永远生活在牛顿的阴影里”等,提炼出,胡克成就长期被低估。
⑤依据“加州大学桑塔克鲁兹分校的瑙恩伯格教授……得出结论:胡克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要比人们传统认为的深刻得多,他所采用的几何证明手法和牛顿后来在《原理》中所使用的是类似的”,得出,瑙恩伯格肯定其几何证明手法。
⑥从“2003年是胡克逝世300周年……许多人都呼吁,胡克的科学贡献应当为更多的世人所知”,提炼出,现代科学史界呼吁重视胡克贡献。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牛顿在讨论这个理论的时候,随手画了一个假定地球不存在、物体穿过地面继续下落的图,其轨迹沿着一个螺旋线直到地球中心,这是一个严重失误,立刻被胡克抓住了。胡克回信提出落体应该类似行星,轨迹应该是一个椭圆。牛顿在第二封回信中承认轨迹确实不应该是螺旋”可知,胡克对牛顿的错误进行了公开质疑,促使牛顿修正观点, 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最终于1687年完成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②题干里说“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材料二提到“他的理论成为工业革命的基石,直接推动了蒸汽机、铁路等技术的创新,极大加速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说明牛顿的理论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技术创新。同时,“胡克的研究凸显了观察与实验在科学探索中的重要性,推动了科学启蒙的进程”,表明胡克重视观察与实验,其研究推动了实验科学的发展,两人从不同方面推动了科学进步。
③题干里说“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材料二说“两位学者之间的对立不仅是思想碰撞,也不只是意气之争,更是科学方法与知识产权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复杂博弈。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这场300多年前的争端揭示了科学进步的复杂本质:伟大发现往往伴随着思想竞争与制度创新,科学不仅是发现真理的工具,更是塑造文明的力量” 可知,牛顿与胡克的争论体现了科学发现中思想竞争的必然性, 也反映出科学方法与知识产权制度的演变,揭示了科学进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对塑造人类文明有着重要作用。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徒步走到终点(节选)
西元
营长树生从橱子里找出背包,认真地装了几样东西。他拿起那只布面文件盒,端详了一会儿,小心地把文件盒一同装进背包里。政委说:“派辆车吧!”树生嘴角动了一下,没说什么,只是摆摆手走出了办公室。树生要到两百多公里外的一个地方看看海崽。他徒步走着,不少路过的卡车司机向他招手,他都拒绝上车。
(甲)
海崽的老家在大海边的一个小镇子上。镇子面朝海面,背靠终年郁郁葱葱的小山。海风湿湿的,夏季墙壁上会结出一层薄薄的水珠。初上高原的日子,海崽觉得这里的空气是火辣辣的,肺子、气管、喉咙、舌头、嘴唇统统给风干了,好似晒干的鱼,每呼吸一口气,都像有条锯子在胸腔里拉过一遍。好多次梦里醒来,海崽都觉得不可思议,自己早已离开家乡十万八千里,来到了一个世界上最荒凉的地方。这里的天空蓝得发紫,远处的雪山纤毫毕现,仿佛就在眼前,可实际上却在几百公里之外。
树生的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那天新兵训练结束后,海崽对班长说,他受不了部队生活,要回家,否则……。树生和他谈了好多回,花了很多精力。海崽说自己怕,怕班长,怕战友,怕干部,怕营房,怕黑夜,一切都怕,就是想离开,回海边去。后来有一天,海崽真的跑了。他身无分文,在一百多公里外的长途汽车站被找到了。树生狠狠地在海崽屁股上踹了一脚,关了他三天禁闭。
十月的一天,山脊一线的观察点都走了一遍后,队员们排成一线向一号山口处攀爬。海崽有些犹豫要不要踩在营长的肩头上。树生看了他一眼,鼓励道:“小伙子,放心踩,要踩实了!”接近山顶,山风骤然变大,使得人的身体变得轻飙飙的,像风筝一样歪歪斜斜要飞起来。虽说脚上穿了羊毛防寒靴,但脚还是最脆弱的地方。海崽脚尖开始疼痛,仿佛被锤子砸上了。后来脚掌麻了,渐渐失去知觉。强风夹带着沙子一样的雪粒,打在脸颊上,好似万千钢针刺在皮肉上。外面严寒如刀,防寒迷彩作训服下面却很快涌出一层热汗,蒸汽顺着脖子和手腕向外冒,内层衣物湿漉漉地贴在皮肤上。但海崽知道不能停下来,每次出发前,班长都会重点强调。只要一停下来,这层热汗就会瞬间变成一层凉水,甚至是薄冰,冷冷地覆在身上。钢枪枪身在你拼尽全力攀登时一下一下狠狠撞击着胯骨和屁股,像个脾气暴躁的兄弟。你更不能徒手去摸它,否则会被粘掉一层皮。海崽听说,过去军用水壶必须放在大衣下,贴在胸前或肚子上,要不过不了多久,里面的水就要冻实心儿,一滴也休想倒出来。直到去年,上级给配发了边防巡逻水壶。这东西是钛合金的,双层保温,带肾形饭盒和叉勺一体的餐具,能保证一天都喝上带热乎气儿的水,饭盒还能架在火上加热。海崽简直是太爱它了。
中午时分,巡逻队到达山顶。这里是观察点东侧一处平坦的高地。四周的山峰连绵起伏,一望无际。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天空又高又远,蓝得让人发慌。刺眼的光线在雪白山峰上随着狂风飞舞,好似金色的波涛。树生在附近察看了一番,没有任何异常情况。于是,他让队员们摘下护目镜,站成两排,中间展开一面国旗,留了张合影。尽管想象过很多回,可当国旗在大风中展开的那一刻,海崽的身心还是为之一振。夹着呼呼的风声,海崽听到树生喊:“海崽,我当初踹你一脚,是要你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做个硬骨头的好兵!”
(乙)
树生用双手捂住脸,掩不住嘴角的抽动。树生仿佛做了一个梦,那一天的天空是铅灰色的,密密麻麻下着灰色的冰雹。有几个战友被困住了,于是树生和大家冲进冰雹里把他们拉回来。拳头大的冰雹打在身上竟然不疼,焦急之中,身体麻木了。胳膊、头发湿漉漉的,沾满了黏糊糊、热乎乎的东西。这时,有人大喊:“还有人落在后头了!”于是,树生猛地扭过头,向铺天盖地的冰雹里望过去,但灰蒙蒙的什么也看不见。于是,有更多的战友呐喊着冲进去,冰雹漫天飞舞。树生还记得自己喘着粗气,焦急地抬着一个战友的腿,战友的迷彩服和靴子上有一块一块血迹,身体竟然真的像沉重的岩石。那个画面,树生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一个身影张开双臂跑进冰雹里,像一只拥有矫健翅膀的鹰冲向风暴,那翅膀在奋力扇动,替他挡住了迎面砸来的冰雹……


展开余下试题树生这时还不知道,文件盒里有一封信,信中写着——
海崽:
这封信是我让你姐代我写的。
你的来信我知道了。如果哪天留不下,也莫难过了,回来就好。你已经去那苦地方十年了,心里头该透亮了。……要是能继续干下去,可称了你的心愿,爹和你姐都打心眼儿里欢喜。听说有任务落下来了,还是想对你说一句,你是国家的人了,只要是国家需要,都要卖力去做,甭惦记家里。
(有删改)
文本二:
树生走了五天五夜,来到了一个由红砖墙围起来的地方。这里大门敞开,无人看守,但行人无不心怀虔敬,经过的车辆鸣笛三下,降低速度慢慢通过。树生坐到一块墓碑前,用手掌擦了擦,放上一枝白色的雪莲花,点燃三支烟,连同文件盒一起放在石台上,他的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会儿,说道:“海崽,我来看你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的“踹一脚”和“关禁闭”,既是树生对海崽的惩罚,也是他对海崽的关爱,希望海崽能认识错误并成长。
B. 文中树生“嘴角抽动”与《荷花淀》中水生嫂“手指震动”的笔法相似,都通过细节描写折射人物内心波澜。
C. 文中“行人无不心怀虔敬,经过的车辆鸣笛三下,降低速度慢慢通过”暗示墓园安葬着令人尊敬的人物。
D. “雪莲花”与《百合花》中“白色百合花被子”同是人物精神的象征和军民情谊的见证,体现“物象人格化”的手法。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准确把握边防生活紧张艰险的特点,节奏紧凑明快,使读者始终保持强烈的阅读期待。
B. 小说中军营、海岛、高原和墓园等场景,营造氛围,既感染读者,也感染作品中的人物。
C. 小说中的文件盒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串联情节,使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整紧密。
D. 小说人物语言契合身份,如营长树生的言辞严厉,斩钉截铁,饱含对年轻战士的期待与关怀。
8. 有人评价“小说在常态和艰险的双重境遇中,书写家国意志和崇高信仰的深沉力量”,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谈你对这句话中“双重境遇”的理解。
9. 文本二是原属于文本一中的一段内容,若要将其还原,你认为应该放在甲处,还是乙处?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6. D 7. B
8. (1)常态:①新兵严格训练和教官严厉管教,是军营常态生活的写照;②海崽入伍时的不适与思乡,父亲的叮嘱,都是人之常情的自然流露。(2)艰险:①高原自然环境的艰险,是对战士们身心的极限挑战;②在艰险境遇中营救战友的壮举,是以生命铸就家国信仰的赤诚担当。
9. 示例一:应放在甲处 (1)承上文树生徒步的行为,又启下引出海崽,顺畅自然。(2)开篇由墓园祭奠提示海崽牺牲结局,形成悬念(或预叙式悬念),引发阅读兴趣(或阅读期待)。(3)开篇运用墓碑、雪莲花等意象,暗示海崽形象的崇高,奠定悲壮基调。(4)祭奠场景与海崽成长回忆形成对照,凸显家国使命下军人精神蜕变的过程,突出小说主题。
示例二:应放在乙处 (1)保留悬念(或顺叙式悬念),使开篇营长坚持徒步的(异常行为的)悬念到此得以回应,增强戏剧性和吸引力。(2)国旗下合影的激昂突转至祭奠的肃穆,使作品具有更强烈的情感冲击力(表现力)。(3)与第一段的“文件盒”(伏笔)呼应,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4)墓园祭奠与上下文之间的叙事时空跳跃转换,凸显海崽牺牲的壮烈、战友的深情和家人的厚望,深化家国同构的主题。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树生与海崽的军旅故事,在边防巡逻的艰苦环境中展现了军人坚韧不拔的精神。文本一以细腻的笔触刻画高原环境的严酷与士兵的成长,而文本二则以墓园场景收束全篇,暗示海崽的牺牲。小说巧妙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理,通过“雪莲花”“国旗”等意象象征军人信仰与家国情怀,在常态与极端境遇的对比中,凸显军人崇高的使命感与奉献精神。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同是人物精神的象征和军民情谊的见证”错,“白色百合花被子”是军民情谊的见证,而文本二中的“雪莲花”主要是对海崽的祭奠和敬意的象征,没有体现军民情谊。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节奏紧凑明快”错,小说节奏并非一直紧凑明快,还有一些对生活场景和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如初到高原时海崽感觉“这里的空气是火辣辣的,肺子、气管、喉咙、舌头、嘴唇统统给风干了,好似晒干的鱼,每呼吸一口气,都像有条锯子在胸腔里拉过一遍”,还有描写救助战友的紧张和危险,可见小说节奏有张有弛。
C.“文件盒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串联情节”错,文件盒不是主要线索,只在小说结尾处出现两次,并未贯穿始终;小说主要围绕海崽的成长经历展开。
D.“营长树生的言辞严厉”错,文中营长树生的言辞并非都是严厉的,还有鼓励、关怀等不同的表现。如“海崽,我当初踹你一脚,是要你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做个硬骨头的好兵!”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1)常态:
①文本中呈现了军营里新兵训练的场景,如“新兵训练结束后”“队员们排成一线向一号山口处攀爬”等体现了新兵的严格训练,树生对海崽的“踹一脚”“关禁闭”等是教官的严厉管教,这是军营常态生活。
②同时,海崽刚入伍时“觉得这里的空气是火辣辣的……自己早已离开家乡十万八千里,来到了一个世界上最荒凉的地方”,表现出他的不适与思乡,以及海崽父亲信中“要是能继续干下去,可称了你的心愿,爹和你姐都打心眼儿里欢喜”等叮嘱,都是人之常情的自然流露,属于常态境遇。
(2)艰险:
①文中对高原环境进行了多处描写,如“接近山顶,山风骤然变大……强风夹带着沙子一样的雪粒,打在脸颊上,好似万千钢针刺在皮肉上”,体现了高原自然环境的艰险,这对战士们的身心是极限挑战。
②“有几个战友被困住了,于是树生和大家冲进冰雹里把他们拉回来……有人大喊:‘还有人落在后头了!’于是,有更多的战友呐喊着冲进去”,描写了在艰险境遇中营救战友的壮举,展现了战士们以生命铸就家国信仰的赤诚担当。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放在甲处的理由:
(1)从结构上看,前文写树生“徒步走着”,文本二接着写“树生走了五天五夜,来到了一个……地方”,承上徒步的行为,同时引出下文对海崽的回忆,衔接顺畅自然。
(2)从情节效果上,开篇写树生“走了五天五夜”,为的就是祭奠海崽,提示海崽牺牲结局,形成预叙式悬念,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从氛围营造上,“树生坐到一块墓碑前,用手掌擦了擦,放上一枝白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