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5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2025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知识运用。(15分)
阅读下面材料一和材料二,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3年10月,《机忆之地》获得第五届江苏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这是一部通过对话提示AI完成的作品。2024年年初,在日本芥川奖颁奖典礼上,获奖作品《东京都同情塔》的作者透露,作品中约有5%的句子取自ChatGPT。AI介入创作的作品获得文学奖项,成为AI写作技术发展过程中颇具标志性的一幕。显而易见,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AI开始作为工具介入文学创作。
AI技术在文学领域的强势推进,其积极性不仅在于提高创作效率、解放人们的想象力,更在于通过开启在文学领域的新质生产力,让人们有了全新的方式来思考和看待世界。随着技术的逐渐进步和广泛应用,AI终将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形成更密切的联系。
当然,人类在AI技术面前也不必妄自菲薄。不论将来AI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在文学创作中,人类将始终占据一席之地。归根结底,创意始终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至今AI还未能在这个领域超越人类。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与人类的价值观、情感等融合,有血有肉,难以替代。不久的将来,或许人类作者可以在AI介入的条件下,节省写作时间,但其中最为精华的创意部分并不能被替代。
因此,与其耽于哀叹“文学的黄昏”降临,不如有更多的自我反思。其中更需警惕的,不是机器写得像人,而是人写得太像机器,写作沦为单纯模仿追随某一种技艺或风格。毕竟,无论AI介入写作发展到何种高度,终究只是惟妙惟肖的模仿,作为情感载体的文学不会消亡。
(取材于沈听雨相关文章)
材料二
回顾历史,人们会发现,新技术对人的生活形成机遇和挑战的时间间隔在不断缩短:火(100万年前)、炸药(1000多年前)、蒸汽机(300多年前)、电(200多年前)、核能(70多年前)、互联网(50多年前)、人工智能(当下)……
但是,文化的重要性并未随着每一次科技的进步而变弱。事实上,文化始终是决定社会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理性和文明的社会,能够依靠社会和人类集体的力量,来应对每一次挑战,将挑战转化为进步的机遇。这样的社会有足够的意愿和能力,去充分了解新技术影响人类生活的多方面的可能,从而能将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放在一起综合考虑。
对于个体而言,AI技术的突飞猛进不只是会形成挑战,它同时也会“启蒙”,即逼迫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作为“人”的我们最重要的特质?为了发展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人类需要努力地锻炼和发展包括但不限于这样一些能力:对“他人”(包括天地山川、草木鱼虫)的兴趣、好奇和关注,了解、学习和接纳“他人”的能力;发自“我”的内心(而非依据流行风气而形成)的想象力、描述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历史感和由此而来的豁达和勇敢;以及做一个优秀的人的志向,即对自己和社会都有道德的、而非只是自利的要求。
从这个角度看,正是AI技术的突飞猛进,刺激人们重新思考“何为人”“何为人性”这样的基本问题,也让人们再一次确认,以文化为载体的人文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取材于沈轶伦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当下的文学创作中,AI技术主要还是在发挥辅助的作用。
B. AI技术对促进人类的想象力和思考力,可以提供积极影响。


浏览完整试题C. AI缺少人类的创意,在文学创作上仍然无法完全取代人类。
D. 在AI介入写作的时代中,人与机器之间有相互模仿的需要。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社会及个体而言,AI应用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B. 在社会发展历程中,文化与技术的力量总是此消彼长。
C. 人类具有独特的、不可能被AI取代的能力和特质。
D. 在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更需要关注人文教育的作用。
3. 阅读下面文字,结合前面两则材料,就AI与人类文学创作的关系作简要陈述。
2024年5月,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王教授带领团队创作的国内首部人机融合式长篇小说正式发布。写作前,王教授团队分析研究了网络小说的情节结构,并先后在国内6个大语言模型上进行试验,最终确定应用其中一个模型完成整个创作。具体创作过程,一部100万字的小说,大约需要20万字左右的提示词。整个创作的工作量,人工约占30%。
4.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格的一项是(  )
A.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B. 一面又很为我的那两本书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
C. 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 水生追回那个纸盒子,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
5.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 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儒家经典。
B. 《大卫•科波菲尔》主要写主人公大卫的成长,是狄更斯的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C. 《百年孤独》是拉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其作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
D. 《小二黑结婚》富于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是“山药蛋派”作家赵树理的代表作品。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6. 阅读下面文言文(节选),完成各题。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明德:美好的德行。
B. 欲齐其家者 齐:齐全。
C. 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D.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律、一概。
(2)下列对“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想要休养自己的身体,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
B. 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正视自己的内心。
C. 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D. 想要休养自己的身体,先要正视自己的思想。
(3)下列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段表明,有了“修身齐家治国” 基础,才能为“明明德”创造条件。
B. 文段为表明目标推进要循序渐进,连用“欲……,先……”来加以强调。
C. 文段中“……而后……”的连用,突出了目标在实现过程中的自然推进。
D. 文段突出了各项条件之间的彼此限制,用以强调每一阶段结果的复杂性。
三、课内诗文背诵与默写。(8分)
7. 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选作其中4道小题)
(1)子曰:“人而不仁,________?人而不仁,________?”(《论语》)
(2)《诗》可以兴,________,________,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
(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________,__________。(《礼记》)
(4)民之从事,____________。 _________,则无败事。(《老子》)
(5)岂曰无衣?_________。王于兴师,修我甲兵,_________。(《诗经•秦风•无衣》)
(6)_______________,奔流到海不复回。 _______________,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四、课内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8. 结合文意分析,小说《荷花淀》以这样几段文字开篇,有什么作用?
9. 文段中的“洁白的雪地”和“洁白的云彩”,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意味?
10. 文段中写到了“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荷花淀》中后文还有一处关于荷叶荷花的描述: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同样是写荷叶荷花,这一处文字所表现的特点有明显不同。结合作品分析,这一处文字在文意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刻意①尚行,离世异俗,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之所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此平世之士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正上下,为治而已矣。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此江海之士之所好也。吐故纳新,熊经鸟申②,为寿而已矣,此道引③之士之所好也。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圣人休焉,休则平易矣,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不为福先,不为祸始,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曰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其生若浮,不豫谋。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展开余下试题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好恶者,德之失。故心不忧乐;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④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亦不能清。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无所不极,上际于天,化育万物,不可为象。纯素之道,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故素也者;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
(取材于《庄子•刻意》)
【注】①刻意:雕砺心志。②熊经鸟申:古代一种导引养生之法,状如熊之攀枝,鸟之伸腿。经:直立。申:通“伸”。③道引:导通气血。道:通“导”。④于:助词,无实义。
1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亢而已矣 亢:高傲。
B. 就薮泽,处闲旷 就:走向。
C. 不思虑,不豫谋 豫:犹豫。
D. 无所于忤,虚之至也 忤:抵触。
1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功名而治——不以功名为目标就让天下太平
B. 去知与故——抛弃那些所谓的智巧和旧例
C. 淡之至也——这都是淡然情绪的自然流露
D. 动而以天行——根据自然运行的规律采取行动
1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相较于山谷之士和江海之士,朝廷之士距离圣人之境更为遥远。
B. 圣人不像世人那样求福避祸,却能够避免天降灾殃和外界非议。
C. 悲乐、喜怒和好恶,对人们在德和道上的修为会形成巨大冲击。
D. 依循自然,恬淡无为,使精神如水一般清澈纯粹。
14. 圣人与道引之士,都关注自然与养生。根据文意,概述他们在养生认识上的不同。
六、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各题。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②,疏雨过中条③。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阙:指长安,也即下文的“帝乡”。②太华:即西岳华山。③中条:山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独坐长亭饮酒,那缤纷灿烂的深秋景色,让人心驰神往。
B. 颔联对仗工整,表达灵活生动,“归”“过”展现出云收雨散的过程。
C. 颈联从声和色着手,写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闻,境界雄浑而阔大。
D. 尾联以“帝乡”呼应诗题中的“赴阙”,同时导引出诗人内心的想法。
16. 尾联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
七、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春鸠鸣不停
“不平则鸣”,源自韩愈的文章《送孟东野序》。
历代志士仁人、文章巨擘,往往蒙难于“鸣”,最终又成就于“鸣”。韩愈即是如此,鸣,善鸣,长鸣不已。
元和十四年,元月,长安大寒。因力阻宪宗迎佛骨入大内,反对兴佛教而贱民生,韩愈由刑部侍郎贬黜外放,独自踏上通往潮州的长路。十六年前,韩愈就已被贬放一次,那一年,京兆尹李实以谎言蒙蔽德宗:“今岁虽旱而禾苗甚美。”结果饿殍遍野、弃子卖女之惨状,陈现于长安城外。韩愈义愤难平,以《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一文,直叙旱象带来的灾难,呼吁救济民众、减轻税赋,并将矛头直指李实与德宗:“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也。”结果龙颜大怒,韩愈被贬往阳山。现在,韩愈有一次因犯颜直谏而遭贬,修辞立其诚,何其难哉;辞伪而腾达,何其多矣。然“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韩愈内心轰鸣着孟子的这句话,走在一条真诚而又多艰的道路上,去成为人,成为伟大的人。
二月春来,进入南阳。在一处驿站,韩愈系马歇息、秉烛走笔,写下《过南阳》一诗:
南阳郭门外,桑下麦青青。行子去未已,春鸠鸣不停。
秦商邈既远,湖海浩将经。孰忍生以戚,吾其寄余龄。
南阳,是韩愈的祖籍地。南阳人说话,率直无忌,似受韩愈影响。当然,韩愈其人其文,必然已经突破地域和时代的边界,成为整个国度的增光者,历久弥新。他是孔、孟、老、庄、司马之后,一只长鸣不停的春鸠,以清新文风,吹拂中国所有的城郭麦野。
初入仕,薪水低微,韩愈靠为人撰写墓志铭、祭文维持家族生计。后来,闻名动彻长安城,几十口族人因他的润笔而得到滋润。只是,韩愈的更多文章,源自不平静的阵阵心痛,与私利无关。名篇《柳子厚墓志铭》传世,固然有柳宗元临终遗嘱的推举,也因着其中的情真辞新,而另一篇《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成为后世写作者细细揣摩的重要文论,大约出乎韩愈的预料。一众读者往往忽略墓主人的生平际遇,击节赞叹于韩愈关于修辞的种种观点:“必出入仁义”“不蹈袭前人一言一句”“文从字顺各识职”“无所统纪,然而不烦于绳削而自合也”等等。
一只南阳春天的斑鸠,大概也赞同韩愈这些关于“不得其平则鸣”的发声学原理:不蹈袭前代春鸠曲谱,每一声鸣叫,必出入于对节气、田野、烟火人间的爱意,天然动人,拒绝木匠们拿着绳子、刀子来修饬声腔。
在《答李翊书》中,韩愈全面阐述自己的文章观,留下了“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这些话似乎仍在描述一只南阳麦田里的春鸠。那些春鸠的鸣叫声,我听起来,的确就是“戛戛乎”“戛戛乎”,辞必己出,很难模仿。
明初文人朱右,慧眼独具,推出一个选本《八先生文集》,后定名为《唐宋八大家文钞》,流布至今。八大家中,朱右选择了唐朝的韩愈、柳宗元。这二人心志与命运,大同而小异。
二人合力更新散文文体,发起“古文运动”,向先秦时代思想者、言说者的硬朗与自由致敬,反对华丽萎靡的骈体文风。而文风,其实就是世风、政风、民风。当其时,宫廷中设“五坊”,豢养各类猛禽与猎犬,供皇帝打猎取乐。供职于“五坊”中的人,横行长安,作恶多端,被称为“五坊小儿”。韩愈对此严厉抨击,柳宗元则直接参与罢除“五坊”。此外,韩愈赞赏柳宗元其人其文“踔厉风发”——那必然是新风清风。
韩愈在政治上属保守派,柳宗元属革新派。韩愈反对佞佛,遭贬谪,最终又重回长安话语中心。柳宗元信佛,多次反驳韩愈,认为佛教让人“乐山水而嗜闲安”,免得天下不宁。换了新皇帝,柳宗元作为前朝得意旧臣,被贬往永州、柳州,了结余生。
韩愈在潮州修海堤,多有建树,甚而至于此地山水被百姓更名为“韩山”“韩江”。一年后又迁贬“雨蒙蒙兮野狼啼”的江西袁州,则兴学启蒙,造福后世。柳宗元在永州十年、柳州四年,凿井、种树、办学,改善民生,开化民智。潮州袁州都有韩文公祠,永州有柳子庙,柳州有柳侯祠,如今这些地方都是游客连绵,两位前贤的名篇佳句更是一再为人诵读。
柳宗元创造的成语多,有“背道而驰”“黔驴技穷”“汗牛充栋”等等;韩愈留下的成语更多,除“不平则鸣”外,总数达三百余,如“落井下石”“举手之劳”“问道于盲”“焚膏继晷”“提要钩玄”等等。成语,最初都是出人意料的诗性语言,充满视觉冲击力、节奏感染力,往往能一新众人耳目。韩愈、柳宗元乃至一切前贤,在创造成语时,大抵以比兴手法,化俗入雅。这些词语像刚铸成的铜钱,被懒惰后人随意使用,蒙垢生锈,忘记其采自哪一座灿烂铜矿。如何自铸铜钱或将旧铜钱刮垢磨光,是一个难题。须借力于诗。唐宋八大家一概拥有杰出诗人身份,或许是其散文文体革命成功的秘密所在。而这样的革命,无止境,未完成,当下写作者亦须接力前行。


展开余下试题 诗文一体,是一个有肇始有绵延的古老道统。以文入诗,可增强诗歌思辨、及物、直抒胸臆的能力;以诗入文,韩愈尤擅之,行文如诗句一般自由不羁、破空而至,让人猝不及防,像韩愈柳宗元那样写文章,须力避既定范式,春鸠般,发出一己的不平静的鸣叫,每一年的人间是新的,不平静是新的,从风声到口诵心惟,也都应是新的。
在某个春天的黄昏,我来到韩公庙前,可惜大门紧闭。韩公庙周围,麦田蓬勃。麦芒如箭簇,捍卫世人信心。诗人元好问曾在此三任县令,面对韩愈走过、写过的南阳小麦,元好问留下诗句:“早晚林间见鸡犬,一犁春雨麦青青。”
麦田由青青到金黄,春鸠成夏鸠。鸣叫声的短长与强弱,也会有所变化吧。
(取材于汗漫同名散文)
1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内心轰鸣着孟子的这句话 轰鸣:不断强化。
B. 击节赞叹于韩愈关于修辞的种种观点 击节:强烈认同。
C. 不蹈袭前代春鸠曲谱 蹈袭:发扬传承。
D. 思想者、言说者的硬朗 硬朗:坚定执着。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因为谏忠言而遭贬黜,正是“蒙难于鸣”的体现。
B. 韩愈有话直说,率直无忌,缘于他生为南阳人的特质。
C. 韩愈写文章,有为生计的考虑,更多的则是“不平则鸣”。
D. 在文意的古今勾联中,也包含着作者对当下写作者的期望。
19. 解释画线 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这些词语像刚铸成 铜钱,被懒惰后人随意使用,蒙垢生锈,忘记其采自哪一座灿烂铜矿。
20. 文中说韩愈和柳宗元“心志与命运,大同而小异”。请结合文意,简述其中的“同”和“异”各体现在哪些方面。
21. 文章以“春鸠鸣不停”为题,结合文意分析其内涵和表达效果。
八、经典作品阅读。
2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仲尼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论语•卫灵公》)
结合你对《论语》以及孔子思想的了解,分析《论语》中“文质彬彬”的意思。
九、语文表达。(10分)
23.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完成语文表达
本学期语文教材中安排有“逻辑的力量”专题内容,校园生活中也经常会有一些辩论、演讲或写作的活动。这样一些有关语言逻辑的学习与应用,有没有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场景?或者,曾经带给你怎样的思考?
请就一个场景作描写或就某种思考作阐释,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十、写作。(50分)
24. 写作。
以“挑战”为题,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恰当运用表达方式,立意自定。不少于7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西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